1、建筑大师及作品 1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罗西 1966 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
2、类型。罗西在 60 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阿尔多.罗西是一个多产的建筑师,在自己的建筑创作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何形体,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 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住宅综合楼 佩鲁贾社区中心卡洛.菲利斯剧院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建筑大师及作品
3、 2迪斯尼办公建筑群 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i 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是 20 世纪中叶美国最有创造性的建筑师之一。1910 年 8 月 20 日生于芬兰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 GE沙里宁是建筑师,母亲是雕塑家。1923年全家移居美国,1929 年赴巴黎学习雕塑,一年后返美。1934 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翌年游学欧洲,回美国后在父亲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50 年父亲去世后独自开业,从这时到他去世前的 11 年中,他设计了一系列新奇独特的作品,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他对于早期现代建筑中的习惯思维表示怀疑,而引入了前所未有的雕塑式造型。他的作品富于独创性
4、,而且不断地创立新的风格,以至一生中没有形成定型的建筑风格。埃罗沙里宁的作品较重要的有圣路易市杰佛逊纪念碑(1964)、耶鲁大学冰球馆(1958)、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19561962)、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候机楼(19581962)等。此外,他还擅长家具设计,特别是椅子,也采取雕塑式造型。耶鲁大学冰球馆(1958) 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候机楼埃罗沙里宁 1961 年 9 月 1 日死于脑科手术中。1962 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追授他金质奖章。 爱德华斯通圣路易市杰佛逊纪念碑(1964)建筑大师及作品 3(Edward Durell Stone,1902-1978)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典雅
5、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201923 年在阿肯色大学学习艺术,后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1927 年获奖学金赴欧洲学习两年,与欧洲的现代建筑运动有所接触,1930 年进入纽约的一家建筑事务所,1936 年自己成立事务所,1937 年设计了纽约市第一座国际式建筑现代艺术博物馆。第二世界大战后,曾任耶鲁大学建筑学副教授(19461952)。斯通的作品具有个性,设计手法始终如一,他在重视理性的同时,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并能使人联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建筑形式。在后期多产的年代中,他反复使用的设计手法和词汇也正是从古典主义派生出来的。他的代表作
6、品有纽约现代艺术馆(1959,现为纽约文化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1971)、芝加哥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大楼(1974)、新德里美国驻印度大使馆(1955)、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1958)等。著有自传一个建筑师的成长(1962)。巴黎德方斯区规划(planning of La Defence of Paris)德方斯区位于巴黎西北,塞纳河畔,距凯旋门 5 公里,与卢佛尔宫、星形广场(现名戴高乐广场)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1932 年,塞纳省省会曾举办过一次对历史上形成的东西主轴线和星形广场到德方斯一带的道路进行整治美化的“设想竞赛”。在 1958 年成立了“德方斯公共规划机构”,
7、提出要把德方斯建设成为工作、居住和游乐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的商业事务区,以作为公元 2000 年巴黎的“橱窗”。1963 年通过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包括东部事务区和西部公园区,规划用地760 公顷。19621965 年制订的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中,德方斯区被定为巴黎市中心周围的九个副中心之一;80 年代初已经基本建成。德方斯区规划注意利用城市空间,通过开辟多平面的交通系统,严格实行人车分流的原则:车辆全部在地下三层的交通道行驶,地面全作步行交通之用。在区的中心部位建造了一个巨大的人工平台,长600 米,宽 70 米,有步行道、花园和人工湖等,不仅满足了步行交通的需要,而且提供了游憩娱乐的空间
8、。商业服务设施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九个邻里商业中心,下面约有 100 个小商店,分设在办公楼和住宅底层。居民可以就近购买生活用品。集中的商业中心规模巨大,如欧洲最大的“四季”商业娱乐中心,设有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电影院、饭店和舞蹈学校等,总面积 105000 平方米。 巴黎德方斯区规划建筑大师及作品 4在德方斯区,每座建筑的体型、高度和色彩都不相同。有高 190 米的摩天办公楼、跨度 218 米的拱形建筑,有各种外墙装饰,景观丰富多彩。 德方斯的规划建设在技术上有较高的水平,并有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巴黎市中心区的拥塞状况。但有人认为,德方斯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大面积钢筋混凝土平
9、台造价贵,能耗大;大平台上的人行广场、绿化设施等使用率不高,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在艺术上也有不同的评议,有人认为高大的建筑群会破坏巴黎古城的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色;也有人认为,德方斯将会同埃菲尔铁塔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终将为人们所喜爱。 巴西利亚规划(planning of Brasilia)巴西新都巴西利亚是从平地建设起来的新城。为了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状况,开发内地不发达区域,1891 年巴西宪法规定迁都内陆。1956 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斯州海拔 1100 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利亚;同年,通过竞赛选取巴西建筑师 L.科斯塔设计的新都规划方案,规划人口 50
10、 万,规划用地 152 平方公里。 1957 年巴西利亚开始建设,由巴西建筑师 O.尼迈耶担任总建筑师。至1960 年,建设初具规模,正式从里约热内卢迁都新址。巴西利亚的建设当时在世界的城市规划界和建筑界传为盛事。巴西利亚规划颇具特色。城市布局骨架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 东西向的主轴线长 6公里,东段布置巴西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大道两侧。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构图上、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主轴线西段主要布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 南北向轴线呈弧形的
11、翼状,两翼各长 5 公里许,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其间,与公路连接。主干道两旁布置着长方形的居住街区。每一街区内有高层、多层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设施,布置格式基本统一。城市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有一座 4 层的大平台,在不同层次上形成立体交叉道口,以疏导各个方向的交通。在这里设立全市的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客运也大多在这里转站换乘。稍西有体育场。东西轴线的南北两片地段分设动物园和植物园。城市的北、东、南三面有人工湖围绕,人工湖附近散布着若干片独户住宅区。城市有少数小型工厂,布置在火车站的一侧。 巴西利亚规划建筑大师及作品 5巴西利亚的规划设计构思新颖,反映了现代城市规划研究的一些成果。广场建筑群特别
12、是矗立在三权广场上的主要的政府机构建筑,具有挺拔、开阔的气魄。批评者认为它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考虑不足,未能妥善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就业和居住等问题。巴西议会大厦(National Congress Building, Brasilia)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三权广场上,建于 19581960 年,设计人是巴西建筑师 O.尼迈耶。大厦由两院会议厅和办公楼组成。前者为一长 240 米、宽 80 米的扁平体,上面并置一仰一覆的两个碗形体,上仰的众议院会议厅,下覆的是参议院会议厅。会议厅的后面是高 27 层的办公楼。为了加强垂直感,办公楼设计成并行的两条,平面和正立面都呈 H 形。整幢大
13、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巴西议会大厦,19581960 年建,O 尼迈耶设计)柏林爱乐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前厅安置在观众厅的正下面,由于观众厅的底面如同一个大锅底,其下的前厅的空间高矮不一,其中还布置着许多柱子、杰梯和进口,因而这个音乐厅的前厅的空间形状极其复杂,路线非常曲折。初次来此的人会产生扑朔迷离、摸不清门路而丰富诱人的印象。及至进入观众厅内,看到的又是如同山口袋中葡萄园似的景象。听众席化整为零,分为一小块一小块的“哇田”似的小区,它们用矮墙分开,高低错落,方向不一,但都朝向位于大厅中间的演奏区。由于化整为零,一般大观
14、众厅中常有的诚大的大尺度被化解了,确实呈现出亲切随和、轻松、细开展巧、潇洒的气氛。爱乐音乐厅的外形由内部的空间形状决定。周围墙体曲折多变,屋顶的形状由内里的天幕似的天花板确定。整个建筑物的内外形体都极不规整,难以形容。在广场的另一端是密斯生前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巴西议会大厦柏林爱乐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建筑大师及作品 6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1918-)保罗鲁道夫是美国建筑师。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19041943 年间他得到格罗皮乌斯的指导,1958 年起任耶鲁大学建筑系主任。保罗鲁道夫重视建筑的创造性,提出“建筑设计表现个人素质。如果建筑师把自己的作品
15、当成艺术品看待,那么参与工作的人越少越好,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评价建筑,首先应该是他的创造性,然后才是别的。”在教学上他宣扬设计简化哲学,指出割爱的必要,认为建筑设计不可能把所有要求都予以满足,只能重点突出的解决某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保罗鲁道夫完成的工程约有一百六七十项,其中有住宅、公寓、室内设计、各种类型公共建筑和改建、修复工程以及规划等。代表作品有波士顿政府服务中心(1963)、纽黑文克劳福德老人住宅(1962)、北达特茅斯东南马萨诸塞大学新校园(1963)、纽黑文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大楼(1963)等。纽黑文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大楼(1963)贝聿铭世界著名的华裔美国建筑师。1917 年生
16、于中国广东,在上海受中等教育,1935 年赴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1940 年获学士学位,1946 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48 年起任 W泽肯多夫房地产公司建筑部负责人,1955 年他集合了一批从整体规划到室内设计的专家,在纽约开业。他是美国设计科学院和国家艺术委员会成员,1979 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1983 年获普里茨克建筑艺术奖。贝聿铭以设计大规模城市建筑和建筑群著称。他认为应从整个城市的规划结构出发,而不能孤立的对待个体建筑,他在建筑设计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作品的雕塑感很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他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建筑大师及作品 7还积极从事城市改建规划工作。
17、他的代表作品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哈佛大学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达拉斯市政厅、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及八十年代的巴黎卢浮宫新馆扩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北京香山饭店等。其中,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落成在世界建筑界引起轰动,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精品。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探索中国建筑传统继承途径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反对把中国古代建筑的某些构成部生硬的附加到现代建筑上,主张寻找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而不是肤浅的因袭过去的形式。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位于印度旁遮普邦省会昌迪加尔,由勒.柯布
18、西耶设计,建成于 1956 年。它的外形轮廓简洁,建筑物的主要部分用一个长 100 多米,由 11 人连续拱壳组成的巨大顶棚罩了起来,顶棚断面为 V 形,前后檐翘起,既可遮阳,又不阻断穿堂风。顶棚以下有四层,底层为门厅和并列的 8 个小法庭以及一个大法庭。法院入口没门,只有三个直通到顶的高大柱墩,形成一个开敞的门廊,柱墩分别涂以红、黄、绿三种颜色,鲜明地突出了入口。主要立面上满布尺寸很大的遮阳板,法院外表是裸露着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模板的印痕和水迹。大门廊之内有坡道,墙壁上点缀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并涂以红、黄、蓝、白等鲜艳色彩。怪异的体形、超乎寻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不协调的色块,
19、给建筑带来了怪诞粗野的情调。它是现代建筑流派中粗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昌迪加尔规划(planning of Chandigarh)昌迪加尔高等法院建筑大师及作品 8印度东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是从平地兴建起来的新城市。 1951 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受聘负责新城市的规划工作。他制定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并从事首府行政中心的建筑设计工作。 昌迪加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占地约 40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近期为 15 万人,远期为 50 万人。昌迪加尔的总体规划贯穿了勒柯布西耶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规划思想,并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勒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当作城市的“大
20、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级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顶端,可俯视全城。博物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地处风景区。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的“心脏”。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于城市东南侧,好似“左手”。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象征“血管神经系统”;道路系统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组群好似“肌肉”绿地系统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统“肺脏”。 城市道路按照不同功能分为从快速道路到居住区内的支路共 7 个等级,横向干道和纵向干道形成直角正交的棋盘状道路系统。此外,全城还有一个安排在绿地系统中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交通系统。
21、 由城市干道网划分成的矩形街区,每块面积约为 100 公顷(8001200 米),按邻里单位的概念进行规划,居住人口各为 500020000 人。邻里单位内的商业布局模仿东方古老的街道集市,横贯邻里单位。邻里单位中间与绿带相结合,设置纵向道路,绿带中布置小学、幼儿园和各种活动场地。城市行政中心附近设置广场。广场上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布置在不同的高程上。各建筑物主要立面向着广场,经常使用的停车场和次要入口设在背面或侧面。在建筑方位上考虑了夏季的主导风向和穿堂风。广场上设置水池,以增加空气湿度,丰富景观。在设计中强调了建筑空间尺度和人体尺度的关系。 昌迪加尔的规划设计功能明确,布局规整,得到一些好评。
22、批评者认为城市布局过于从概念出发。从建成后的效果看,建筑之间距离过大;广场显得空旷单调;建筑空间与环境不够亲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考虑不够。城市建成使用后的几十年中,已作了一些调整。戴高乐机场(Aeroports de Charles de Gaulle)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在巴黎市东北郊,离市中心 24 公里,以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名字命名。昌迪加尔规划示意图建筑大师及作品 9戴高乐机场建于 19671974 年,总建筑师 P.安德鲁。机场占地约 30 平方公里,设计高峰容量为每小时起降班机 150 架次,客运量为每年 5000 万人次。机场有两座候机楼,分别供国际和国内旅客使用。 1 号候
23、机楼供国际航线使用的 11 层圆形大楼(其中两层在地下)。地下第 1 层设有商店、邮局、酒吧和餐厅等服务设施。地下第 2 层为离港和进港的行李分检处所。候机楼首层为离港层,旅客在此办理行李托运和离港手续后,经自动步道到第 2 层的转运层,然后经自动步道到卫星登机厅准备登机。第 3 层为进港层,进港旅客经自动步道到 2 层转运层,再经自动步道到 3 层,办理进港手续和认领行李。在离港层和进港层外缘的不同高度上,各有一条环行汽车道,以利旅客出港、进港。第4 层设有空调机房和配电室等技术用房。第 5 层至第 8 层为停车场。第 9 层有停车场、瞭望平台和附属办公室。整个候机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浑
24、厚和谐,不施多余装饰;内部装修简洁明快,色彩鲜艳。 1 号候机楼布局高度集中。它的圆形平面和双层环行车道,便于大量旅客进出候机楼。在圆形平面周围设置 7 个独立的卫星登机厅和约 40 座可伸缩的登机桥,解决了大量旅客只由一座候机楼接待起降飞机的难题。缺点是旅客在候机楼内行动路线复杂,离港、进港和转运层之间的自动步道交叉跨越圆形平面中心的天井,缺乏一目了然的方向感。转运层至卫星登机厅之间的自动步道长达 170 米,虽然楼内有许多路标,还设置了广播、问讯系统,仍不免使旅客迷惑、焦急。 戴高乐机场 2 号候机楼供国内航线使用,采取分散的单元式布置。每个单元担负某一航班旅客乘飞机的全部程序,每 6 个
25、这样的单元组成一个弧形的单元组。候机楼内侧是车道,外面两侧是机坪。这种布置形式缩短了旅客由车道边到登机口的距离和离港、进港的路线。但是也相应带来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困难,以及纵向水平交通和问讯系统随之复杂化等问题。戴高乐机场(Aeroports de Charles de Gaulle)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在巴黎市东北郊,离市中心 24 公里,以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名字命名。戴高乐机场建筑大师及作品 10戴高乐机场建于 19671974 年,总建筑师 P.安德鲁。机场占地约 30 平方公里,设计高峰容量为每小时起降班机 150 架次,客运量为每年 5000 万人次。机场有两座候机楼,分别供国际和国内
26、旅客使用。 1 号候机楼供国际航线使用的 11 层圆形大楼(其中两层在地下)。地下第 1 层设有商店、邮局、酒吧和餐厅等服务设施。地下第 2 层为离港和进港的行李分检处所。候机楼首层为离港层,旅客在此办理行李托运和离港手续后,经自动步道到第 2 层的转运层,然后经自动步道到卫星登机厅准备登机。第 3 层为进港层,进港旅客经自动步道到 2 层转运层,再经自动步道到 3 层,办理进港手续和认领行李。在离港层和进港层外缘的不同高度上,各有一条环行汽车道,以利旅客出港、进港。第4 层设有空调机房和配电室等技术用房。第 5 层至第 8 层为停车场。第 9 层有停车场、瞭望平台和附属办公室。整个候机楼为钢
27、筋混凝土结构,外观浑厚和谐,不施多余装饰;内部装修简洁明快,色彩鲜艳。 1 号候机楼布局高度集中。它的圆形平面和双层环行车道,便于大量旅客进出候机楼。在圆形平面周围设置 7 个独立的卫星登机厅和约 40 座可伸缩的登机桥,解决了大量旅客只由一座候机楼接待起降飞机的难题。缺点是旅客在候机楼内行动路线复杂,离港、进港和转运层之间的自动步道交叉跨越圆形平面中心的天井,缺乏一目了然的方向感。转运层至卫星登机厅之间的自动步道长达 170 米,虽然楼内有许多路标,还设置了广播、问讯系统,仍不免使旅客迷惑、焦急。 戴高乐机场 2 号候机楼供国内航线使用,采取分散的单元式布置。每个单元担负某一航班旅客乘飞机的
28、全部程序,每 6 个这样的单元组成一个弧形的单元组。候机楼内侧是车道,外面两侧是机坪。这种布置形式缩短了旅客由车道边到登机口的距离和离港、进港的路线。但是也相应带来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困难,以及纵向水平交通和问讯系统随之复杂化等问题。丹下健三丹下健三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1913 年 9 月 4 日生于大阪府。19351938 年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前川国男事务所工作了 4 年。19421945 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专攻城市规划,1949 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获广岛和平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并出席国际现代建筑协合大会,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注意。1961 年设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29、”。丹下健三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特邀教授,获得过众多的国际荣誉。戴高乐机场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611964)建筑大师及作品 11丹下健三的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后 50 年代,提出“功能典型化”的概念,赋予建筑比较理性的形式,并探索现代建筑与日本建筑相结合的道路。代表作品有东京都厅舍(19521957)、香川县厅舍(19551958)、仓敷县厅舍(19581960)等。第二阶段为 60 年代,是丹下和他的研究所成果辉煌的时期。在 1960 年的东京规划中,提出了“都市轴”的理论,对以后城市设计有很大影响。在大跨度建筑方面作了新的探索,最著名的是东京代代木
30、国立综合体育馆(19611964)。在运用象征性手法和新的民族风格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如山梨县文化会馆(1966)、圣玛丽亚大教堂、静冈新闻广播东京支社(1966)等。第三阶段为 1970 年以后,丹下健三及其研究所在北非和中东作了不少建筑设计,如沙特阿拉伯总部大楼(1976)、阿尔及尔国际机场(1976)等。在这一时期,丹下健三对镜面玻璃幕墙也进行了探索,重要作品有东京都新市政厅、东京草月会馆新馆、赤坂王子饭店等。圣玛丽亚大教堂 东京都新市政厅丹下健三还是一位著作家,主要著作有日本建筑的传统与创造(1960)、人类与建筑(1970)、建筑与城市(1970)、二十一世纪的日本(1971)等
31、。 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1906-)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1906 年 7 月 8 日生于克里夫兰,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27 年毕业。后同建筑史家 HR希契科克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归国后于 1932 年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同年与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并举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1939 年进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从师 M布劳耶学习,但其真正的导师是密斯范德罗。1943 年获得建筑学位。山梨县文化会馆(1966)建筑大师及作品 121945 年开设设计事务所,19461954 年重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部主任
32、。他的专著密斯范德罗于 1947 年出版,颇负盛名。1949 年设计了自己的住宅,确立了他作为建筑师的声望。水晶教堂约翰逊的早期作品明显受密斯范德罗的影响;50 年代中期开始由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内布拉斯加大学的谢尔顿艺术纪念馆(19601963)、纽约林肯中心的纽约州剧院(1964)等。70 年代同 J伯吉合作开设事务所,合作设计了一系列建筑,较重要的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 IDS 中心(1973)、休斯顿的潘索尔大厦(1976)、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等。这几幢建筑一扫他的折衷风格,颇有清新气息。这是约翰逊富有成就的时期。但在 1983 年建成的位于纽约
33、曼哈顿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设计中,约翰逊又把历史上古老的建筑构件进行变形,加到现代化的大楼上,有意造成暧昧的隐喻和不协调的尺度。这座建筑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同样的作品不有: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耶鲁微生物学楼、休斯顿银行大厦等。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 匹兹堡平板玻璃公司大厦 耶鲁微生物学楼盖里盖里(Frank Gehry,1929 )1954 年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深造。1961 年起开设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曾在多所大学建筑系任教。休斯顿银行大厦建筑大师及作品 13盖里的建筑作品,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前期,与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建筑并无明显的差别。那时他的名声也不显
34、赫。70 年代后期开始,盖里建筑作品渐渐引人注目,特别是 1978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的盖里的住宅完工之后,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盖里自己说,那座改建扩建的自用住宅是他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盖里的这座住宅落成之时,的确使不少人感到迷惑和混乱。那个街区有人认为好像盖里把拉圾放置在街头了。吓退了与他合作的房地产公司。盖里的困难是暂时的。虽然有人不欣赏他的住宅那样的建筑,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喜爱上他的新风格。到了 80 年代,他和他的作品不但在美国而且在世界上有了名气。先前他只做一些小的建筑设计,此后他得到了许多公共建筑的设计任务,重要的有洛杉矶航天博物馆、罗拉法拉学院、德国魏尔市维特拉家
35、具博物馆、瑞士巴塞尔维特拉家具公司总部和较近的一座大型建筑设计:1997 年 10 月开幕的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区首府毕尔巴鄂市哥根翰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等等,这些建筑作品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发展了盖里在 1978 年自用住宅上显示的风格。盖里的建筑作品新奇有刺激性,有一种使人振奋的礼堂效果。德国魏尔市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瑞士巴塞尔维特拉家具公司总部盖里自建造自宅以后,声名日振,成为当年西方世界第一流活跃的建筑大家。这表明他现今的风格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并由认同而产生美感。他的一系列建筑形象,从往日正统的审美观出发,会使人觉得怪诞不经;而对于当代
36、社会如果抱有盖里相似的看法的人,则可能从他创作的怪异的建筑形象中读出一种深层、复杂和有震撼力的艺术感染力。总之,盖里的建筑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所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精神,又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或者说他发展了一种特定的建筑审美范畴。哥根翰博物馆洛杉矶航天博物馆罗拉法拉学院建筑大师及作品 14(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这座建筑物建筑面积达 2.4 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下部有石质墙面的较方正的管理用房等,而主要的建筑体量异常弯扭复杂,那些难以名状的流动弯曲的体量,内部是钢架,外表覆盖钛板,钛板的总面积达2.787 万平方米。结构设计由 SOM 事务所承担。结构方式
37、同造船相近。这座建筑几乎不用人工绘图,全部依靠电脑。如果没有电脑,这样造型复杂的建筑物是难以完成的。由于造型极度不规则,工程人员说内部钢构件没有两件的长度是完全相同的。建筑物的造价达到 1.357 亿美元.由于工程复杂,建筑师时常召到工地上去,盖里说:建筑师可能再度成为建造大匠(master builder) 。1996 年 7 月盖里到工地察看,他说建造中的建筑物与原来的构想吻合,他惊叹道:“我看到那 30 米高的空中曲线准确地与草图相同,我惊住了。用电脑画的建筑图是有生命的设计作品,纯净利落,表达出我的建筑构思的力度。”当地有人认为这座建筑外形象“一艘怪船”,有人说它像“一朵金属花”。哥根
38、翰博物馆汉斯夏隆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 ,18931962)1915 年大学毕业,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工作,曾任大学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夏隆参加德国的建筑革新运动,是 1919 年成立的德国艺术工作委员会的成员,1926 年参加“环社”(Der Ring)的活动。在 1927 年由密斯主持的斯图加特住宅展览中有夏隆设计的一座住宅。他的作品是现代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混合,二次大战期间他留在德国,作品风格不受纳粹当局的欢迎,只从事一些小的建筑设计。哥根翰博物馆哥根翰博物馆哥根翰博物馆建筑大师及作品 15黑川纪章日本建筑师。1934 年 4 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
39、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 年获硕士学位,1960 年参加“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1962 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1964 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获奖并获得多项国际荣誉。黑川纪章重视日本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认为建筑的地方性多种多样,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渗透,成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内容。他提出了“灰空间”的建筑概念,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过廊等过渡空间,并放
40、在重要位置上。黑川纪章的代表作品有:东京规划;螺旋体城市方案(1961)、中银舱体楼(1972)、福冈银行本店(1975)、琦玉县立近代美术馆(1982)、东京瓦科尔曲町大楼(1983)等。黑川纪章在海外也参加了许多设计工作,如 1990 年北京由中日两国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21 世纪饭店),其主要建筑有豪华世纪饭店、世纪剧院、国际会议厅、教育研修楼、银橄榄体育世界、中国青年婚谊宫、音像演播制作中心、电化教室等,也是黑川纪章提出的总体建筑设计方案,由中日两国建筑师共同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Eastwing of National Gallery, Washington
41、D.C. )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 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贝聿铭设计。东馆周围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业主又提出许多特殊要求。贝聿铭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妥善地解决了复杂而困难的设计问题,因而蜚声世界建筑界,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东馆位于一块 3.64 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 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
42、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大师及作品 16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展览馆入口北侧有大型铜雕,无论就其位置、立意和形象来说,都与建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花岗石地面,与南北两边
43、的交通干道区分开来。广场中央布置喷泉、水幕,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是建筑小品,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广场上的水幕、喷泉跌落而下,形成瀑布景色,日光倾泻,水声汨汨。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展览馆美术馆馆长 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
44、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 25 米,顶上是 25 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 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
45、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大师及作品 17建筑设计事务所(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SOM 建筑设计事务所是美国最大的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之一。 1936 年,L.斯基德
46、莫尔(Louis Skidmore)和 J.O.梅里尔(John O.Merrill)在芝加哥开始合作,1939 年 N.奥因斯(Natha-niel Owings)加入,事务所按三人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取名为 SOM。斯基德莫尔是一位思想敏锐的设计师,梅里尔是工程师,奥因斯则是一位组织者。对于每一个重大项目,这三位合作者中有一人负责同业主打交道,一人负责具体事务,一人负责选择和支持设计师做出尽可能完善的设计,而对设计过程尽量不加干预。后来,事务所的规模逐步扩大,除芝加哥外,还在纽约、旧金山、波特兰、丹佛、洛杉矶、休斯敦、波士顿和华盛顿设立分所,拥有 1800 多名建筑师和工程师。SOM 的作品
47、遍及美国和世界上 40 多个国家。曾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 1962 年首次颁发的建筑企业奖。 SOM 的早期作品受 L.密斯范德罗的影响很大,60 年代中期以后,情况有所改变,但其作品仍然保持干净利索、简洁新颖的特点,结构体系则更为多样化,外部轮廓增加了变化。 SOM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得到公认。 SOM 的著名建筑师 G.邦沙夫特设计 ,1952 年建的纽约利华公司办公大厦(简称利华大厦, 19511952 年建),世界上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 ,是当时新型办公楼的代表。建筑理论家 L.芒福德说:“它在两个显著方面超越了传统的办公楼,即设计不是根据最大租赁率而是为获得迅速开展业务
48、的效率;充分运用了当时所能有的办法使大厦出落得舒适、雅致和漂亮。”SOM 在 60 年代设计的办公楼大都是直上直下、不加装饰的各式高层框架。 如 60 层的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52 层的休斯敦贝壳广场大厦、纽约美国钢铁公司等。而晚些时候芝加哥的 100 层约翰 汉考克大厦(1970)和 110 层西尔斯大厦(1974)都是非常别致的超高层建筑。约翰汉考克大厦上小下大,斜撑外露,屋顶竖有高 106 米的两层电视塔;每平方米耗钢量为 145 千克,相当于一般传统框架结构4050 层塔式建筑的用钢量。 SOM 其他著名作品很多,如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朗伯特银行、沙特阿拉伯吉达新国际机场以及美国许多大学校
49、园和一些工厂实验室等。 朗香教堂纽约利华公司办公大厦建筑大师及作品 18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浮日山区的一个小山顶上,1950 年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它是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朗香教堂勒规模不大,仅能容纳 200 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这个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祁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 40 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的创作风格脱离了理性主义,转到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 朗香教堂联合国总部大厦(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