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49649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新浪微博:http:/ ”思维和存在,或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或曰意 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的 问题,划分 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意 识是物质派生的,是 对物质的反映。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就是说,思 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说到底,就是“可知

2、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而不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 义的分歧。唯心主 义并不否 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例如:克拉底鲁的“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运动绝对化,否 认相对静止,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不可知论。2、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的。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是运动的物质,运 动是物质的运 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 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 处于量 变阶段,保持

3、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 动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是相互区 别又相互联系的。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 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有重要意 义:第一,相 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改造不同的事物。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的“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正确,证明了运动的绝对性。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第一句是辨证法,强调了静止的相 对运动的绝对。第二句是诡辩论,夸大了运动

4、,否定了相对静止的的存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可知 论,最后 变成了诡辩论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当你第二次踏 进这条河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那条了,因为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二句是说,当你踏进去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你想要踏进去时候的那条河了,同样,在你想要踏进去和踏进区之间的这段时间,河也 发生了变化。第二句话相当于说,事物没有稳定存在的状态,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并且没有相对静止的 时候。在坚持事物绝对运动的前提下,承 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 辩证法和诡辩论根本的不同,我 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

5、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辨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命题。姚海龙老师解析 这一命题强调敢想、 强调发挥主观 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5、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且可以消灭和创造规律。事

6、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新浪微博:http:/ 和规律。只有正确 认识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才能更好指导实践。因此, 认识世界必须认识规律。(2)人们改造世界,不仅要 认识、利用 规律,还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 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创造、消灭。违背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因此规 律是不能改造的。因此,改造世界必 须改造规律是错误的。6、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句话说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姚海龙老师解析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 错误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个“ 结果”两个字就是限定。是说从趋势来看,是最后

7、必然引起 质变。注意是最后。是结果,不是马上。最后又是什么时候呢,那就是下一句话了。量变不能说必然引起质变,因 为这句话没有限定。好像制药有量变随时都能质变一样。自然是错误的。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引起质变。这一定阶段才是限定 词。是一个量 变的“ 结果”,引起 质变后,又开始新质基础伤的新的量变,又会引来再一次的 “结果”即新的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 质的基础 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 环往复,不断前进。7、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是第一位的,同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内因比外因重要。姚海龙老师解析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 错误的。事物的矛盾有内、外之分。内部矛盾即

8、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 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 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举例:请让我用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说一说内因和外因的作用。(1)内因: 首先是一个健康的受 过精的鸡蛋.(不能是鸭蛋、蛇蛋、炮弹、坏蛋)(2)外因: 我们为这个健康的受 过精的鸡蛋,提供一个恒定的适合小鸡孵化的温度. (3)结果: 经过 21 天的孵化 ,鸡蛋发展成为小鸡. (4)结论: 对一个事物的 发展来说,内因和外因同样重要.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易犯的错误一:外因

9、决定论 我家孩子学坏,都是因为那几个坏孩子勾引的。易犯的错误二: 内因决定 论 我家孩子聪明,一定能上大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因此, “内因是事物 发展的内部原因,是第一位的,同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句话是正确的, “内因比外因重要”,这 句话是错误的。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统一的观 点,既反 对外因决定论,也反对内因决定论。8、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姚海龙老师解析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的说法是 错误的。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 认识的发展,是在 实践基础上的充 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0、: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的对立性表现在:感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 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 认识包括感觉、知 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体 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

11、识,这是认识论 的辩证法,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次飞跃,只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步。理性认识还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意义更为重大, 这是因 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指导人 们的实践活动, 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 质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而且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 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新浪微博:http:/ 认识一个复 杂事物,必 须经过由

12、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 时,物 质世界恒的运动发展过 程之中,这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辩证发展过程和总规律。因此,从这点来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9、真理和谬误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是相互依赖,相互对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 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即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主 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在认识过程中,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而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13、,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 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这一狭窄领域之外,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两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 ,没有 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 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

14、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 围 ,它 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真理,但是把握真理是一个反复 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谬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消极的。在正确地 总结经验的条件下, 谬误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 导。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真理与 谬误相比 较而存在,相斗争而 发展。人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是不断地 纠正谬误和把握真理的 过程。10、地理环

15、境、人口要素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 动的基本的物 质要素, 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前提, 对社会 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 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

16、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也不能 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相反,地理 环境的作用还要受社会条件,特别 是生产方式的制约。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活资 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为了充分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必 须对人口 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控制,提高人口的 质

17、量。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自然资源和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统一。物 质生产是人类 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结构、性 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新浪微博:http:/ 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既联 系又区别的两种物质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运 动

18、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必 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11、人民群众是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 经说过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 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 绝大多数。在不同的 历史 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

19、 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要把自然 资源改造成 为社会财富, 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不断地 积累经验,改 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人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一定的物质手段, 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生 产实践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生 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构成了人 类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上一切社会矛盾的

20、地解决,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 在社会变革时期。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们所起的作用是通 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因此,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此话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道理是相通的,此中道理警示无穷:树 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是一个执政党赢得民心的根本保证。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必须正确认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概辨析题: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

21、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 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 经验总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 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 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 场、 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

22、了这 些立场、 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 针政策。与此同 时,毛泽东思想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凝聚着中国共 产党人的聪明才智,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王稼祥于 1943 年 7 月 5 日,在 解放日报上发表的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于 1945 年的中共七大刘少奇的报告论党里。对毛泽东思想的首次系统论述也是该报告,中共七

23、大首次 规 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新民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对象、革命前途和指导思想方面是一致的。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准确。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领导 是无产阶级。两者革命 对象是相同的、而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新浪微博:http:/ 义制度,最 终目标是在中国 实现共产主义。(3)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 实际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两者的不同源于领导者的不同,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领导 者是以孙中山为

24、代表的国民党人,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领导者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这才是区 别二者的根本标志。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姚海龙老师解析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 伟大,能 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 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起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 本本”或“原则”出发, 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 须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研研究工作,还必须破除对教条主 义的迷信,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解放思想

25、统一起来。(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通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是要以 马克思列宁主 义为指导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从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的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 线,是中国革命建 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

26、,中国革命和建 设事业 就能胜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重大挫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充分证实这一真理。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 年1956 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 这个时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义改造,在理 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 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

27、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 胜利完成, 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同时,三个改造完成,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题目观点是错误的。中特辨析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

28、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 发展进步的旗 帜。其中最根本的就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辨析题哲学政治部分新浪微博:http:/ 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9、。2、南巡讲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992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又被称为“邓小平南方讲话”,在民间被称作“邓小平南巡”。这次谈话对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发展有着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这次 历史性谈话也成为 1992 年度中国乃至亚洲的重大新闻,并在相关纪录片中被着重提及。1992 年我国 GDP 总量同比增长 14%,成为 1988 年治理整顿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且今后一直保持 10%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1992 年南方谈话也为秋季召开的十四大奠定了总基调和主旋律,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 党心民心所向,并再度成 为我国深化改革、加快开放的引擎

30、和动力;另外,南方 谈话对于纠正党内外一些人的 错误观念和消极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明确了 1990 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航向, 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顺利迈向新世纪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准备。3、一国两制政策中,最根本的前提是一个中国,港澳台地区可以拥有外交权和军事权。姚海龙老师解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国两制” 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中国共产党为解决祖国内地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问题以及在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中国主 权的问题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

31、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以“ 一个中国” 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的地区之中,中国大 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 资本主义。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外,其他事 务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称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历史证明,按“ 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具有 强大生命力。 “一国两制 ”也为世界上仍在分裂中的民族和国家实现和平统一,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4、

32、由于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飞速发展,不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姚海龙老师解析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 错误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 进入社会主义 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 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 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 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 锐意推 进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 重头戏” ,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 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 低迷

33、的冲击, 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尽管我国 经济总 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60%左右,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 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 们必须始终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题干中的观点是不完全准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