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 079总第278期 / 2016 / 06 /黔东南西江镇传统苗族吊脚楼形式的当代变迁刘贺玮 Liu HeweiForm Changes of Pile-Dwelling of Miao in Xijiang Town in Southeast Guizhou内容摘要 :本文以文献调研与田野考察为基础,从生活方式、审美与价值观念的变化、材料、政府的保护和规划及营建技艺的传承等方面,分析了当代黔东南西江镇传统苗族吊脚楼形式产生变迁的因素,为保护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研究参考,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形式、变迁、影响因素干栏式建
2、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西江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这里的苗族建筑因保持着古老的干栏式而具有特色。西江传统苗族吊脚楼保留了某些古代建筑的做法,如屋顶采用平行椽,翼角无起翘,檐口呈直线状,都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屋顶喜用歇山顶,有的歇山顶呈现上下两迭形式,我们在汉代画像石、石阙、明器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特点。“此外最特别的就是歇山顶的结构是于四阿式的上面再加悬山顶一个,二者之间呈梯级形状”1,这是中国早期歇山式屋顶的构造特征。我国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实行封闭政策,再加上苗族久居深山,交通不便,使得西江传统吊脚楼形制一直保持一个较为稳定与原始的状态。近年来
3、,现代文明的进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这原本平衡的状态,在传统民居文化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调和过程中,传统苗族吊脚楼的形式发生了变迁。一、吊脚楼形式产生变迁的因素“因为各个系统一般是维持稳定的,所以文化通常也是相当稳定的,除非它们调适的状况发生了改变,或者人们对这些状况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否则它们就保持不变”。2吊脚楼的形式为何变迁,我们不妨从决定其形式中各因素的变化来探讨。传统民居是当地居民在文化大背景下对理想生活环境的物化表达,而生活方式、群体的价值观念、风俗信仰等方面的变化会影响人们对理想生活及环境的定义,进而使人们对房屋空间的使用诉求发生改变。现代文明的进入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
4、改变了西江苗族的生活方式。过去,苗族是农耕民族,吊脚楼建筑的空间功能、分层分区是围绕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基本需求展开的。然而随着西江旅游经济的发展,农耕不再是唯一支撑经济与生活的手段。农闲时,人们或开设农家乐、客栈,或开店铺卖苗绣、银饰等旅游产品。此外,由于近几十年来社会、经济、交通的发展以及广播电视的普及等因素,西江苗族社会与现代文明和汉文化的沟通交流增多,因此苗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人们开始接受新时代的审美与价值观念。当地苗族广泛参与到旅游经济中,希望能够增加收入。为了使客人舒适,客栈房间多按照汉族习惯来布置和布局,这也影响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在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下,吊脚
5、楼面临继承传统及适应新功能与价值需求的挑战,要求它能够做出变化以适应。在西江传统吊脚楼通过自身变迁适应的过程中,其营建技艺的留存与发展是最根本的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顺应各种变化和需求并且最终实现建筑形式,靠的是当地苗族匠师的双手和智慧。另外,黔东南政府在规划中对西江传统村落进行强制性的保护,规定新修的建筑主体必须保持木结构、瓦屋顶的风貌形式,限高11.6米。其实施的过程也迫使西江当地人加深了认1 2 31.五柱四瓜结构示意图图 2.苗居五柱四瓜构架图 3.客栈功能六柱木构架DOI:10.16272/11-1392/j.2016.06.017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
6、re080 / 总第278期 / 2016 / 06识,重视本土文化,强化了文化主体的自我认同感,以便在自身文化发展中进行包含“文化价值”的选择时避免盲目。建筑与人类学研究方面的专家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在宅形与文化中谈到 :“住屋的形式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影响力的结果,也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决定;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同时,气候条件、建造方式、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对形式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修正作用,社会文化影响力称为首要作用,其他各种因素称为次要或修正因素。”3西江苗族的生活方式、审美及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推动传统吊脚楼形式演化的内因,而一些外部条件可能会为这种变迁提
7、供支撑、导向或限制,吊脚楼形式的变迁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产生的。二、当代背景下西江吊脚楼形式的变迁1. 平面布局的变迁传统苗居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饲养牲畜,堆放农具,平层生活居住,顶层储藏粮食杂物。平层功能空间的布置围绕堂屋展开,堂屋是生活居住的中心,逢年过节接待客人或婚丧嫁娶都在这里进行。堂屋前设置半室外的退堂,由堂屋推进一两步距与走廊的一部分合并而成。退堂外侧设置美人靠,人们休息时间在此对歌、绣花。卧房布置在平层两侧,火塘屋在侧面后方有地面的房间,因火塘需掘地而设,既方便取暖,又能有效预防火灾。苗家围着火塘做饭、吃饭或在冬天围坐取暖。顶层两侧一般不封完壁板,以便通风,使粮食自然风干不受潮
8、,也有些儿女多的人家在顶层设置卧房,这样就需要把壁板封完整,在顶层分隔出卧室。现在随着电与自来水的使用以及西江苗族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日渐频繁,西江人开始接受现代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火塘间、开敞的堂屋逐渐被现代意义上的厨房、客厅所取代。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多把开敞的退堂与堂屋合并成一个围合的空间,放置沙发、电视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客厅。由于电的使用和消防考虑,火塘多已不再使用,火塘间改成有灶台的厨房或另作他用,厨房则增设在房屋两侧或屋后。另外,由于西江旅游业的兴起,部分人家建新房或改造原有房屋经营客栈或农家乐。一层不再饲养牲畜,而是收整干净,重新装上壁板,改造成商铺,或店家自住、布置成操作间等。
9、堂屋改成客栈大堂,接待客人并作为就餐场所,顶层不再堆放粮食、杂物,四壁封好改成阁楼,以提供足够多的住宿房间。另外,苗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原先大多数苗族屋内都设有祭祀空间,重要的节日以及吃饭前都会有祭拜,甚至在房屋建造过程的几个特定的环节都需要举行不同的祭祀活动。现在这些传统信仰下的礼俗活动都在逐渐简化,大多都只是象征性的过程,苗居室内大都不再单独设置祭祀空间。2. 构架的变迁西江位于森林资源丰富的雷公山地区,除了当地营建用材以外,当地林业部门明令禁止滥砍滥伐行为,木材资源的保护为木构吊脚楼的延续提供了可能性。苗族建筑是半干栏式穿斗型木结构建筑,构架形式主要以五柱四瓜形式较为常见(图1、2),
10、其结构为三层或四层木楼,由于建于坡地之上,多采用半边悬空、半边落地的半干栏式构架结构,通常情况为四榀三间到六榀五间不等。在构架形式的选择上,基本是以五柱四瓜为标准,其余的构架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基地的尺度大小变化而来,如进深较大的使用七柱、九柱,进深较小的选择三柱,部分在一楼建外走廊的需加设夹柱。现在由于旅游业的兴起,部分人家建房经营客栈或农家乐,需在房屋水平方向中间设内走廊,传统排架的中柱会影响内走廊的布置,因此出现了一种新的排架形式(图 3):取消中柱改设两根立柱(间距为走廊宽度),上插一根较粗较厚的短枋,短枋上设馒头榫,搁置一根短瓜,这样就解决了设内走廊的问题。现在平层墙体多用砖墙代替
11、原来的木板墙,为了砌墙方便,排架也不再设置地脚枋。传统吊脚楼由于楼板搭在楼枕上方,且楼板两头需要卡在横向的照面枋上企口中,因此匠师在进行屋架设计的时候就会考虑层高及楼板的位置。传统苗居平层层高一般在七尺(约2.3米)左右,也可由房主自己根据需要来定,层数多的从一层到顶层每层层高递减三寸。底层牲畜圈的层高则视地势而定,没有特别的规定。传统苗居吊脚楼中间堂屋上方的楼面要比两侧的抬高四五寸至七八寸,有的甚至达到一尺,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凸显堂屋的重要性;二是使得木构架之间的拉结、受力更合理。现在多数新建的苗居平层层高都在2.7米左右,经济情况的改善使得人们新修的房屋层数多数都在四层,层高的递减也不是那么
12、强调了。传统吊脚楼堂屋楼枕的抬高会使堂屋上方房间的地面高于其他房间,这对原先顶层堆放粮食杂物并无影响,但现在由于顶层设置房间居住或开设农家乐的需要,以及层数增加等原因,新建的房屋为了二层房间楼面保持统一以方便使用,堂屋上面的楼面不再抬高。早期苗居吊脚楼顶4 54.斜撑45度的挑檐枋屋架 5.两根相互垂直的挑檐枋屋架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 081总第278期 / 2016 / 06 /刘贺玮 四川美术学院 层储藏粮食杂物,不住人,因此也不需要开窗,楼枕的位置设置在挑檐枋上方。现在大多数人家顶层有居住功能,需要考虑开窗,原先的做法会使屋檐遮挡窗子的光线。改进之后通常把顶
13、层楼面的楼枕设置在挑檐枋之下,使顶层层高增加,开窗方便。苗居屋顶形式有悬山和歇山两种。歇山屋顶的转角处设 45 度挑出的挑檐枋承托屋顶(图4),现在顶层用来住人,斜撑的挑枋会比较占用空间,影响房间的使用,富有经验的苗族匠师便将原有的斜撑的角梁改为两根相互垂直的挑檐枋(图5),既解决了结构上的受力问题,又争取了室内的使用空间。屋顶坡度变化也与构架不无关系,苗族吊脚楼屋顶呈现越趋平缓的现象。(图6)据西江苗寨董洪成师傅介绍,苗居屋顶原先为六扣,即檐柱顶与中柱顶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比例为 6 10。后来由于采光的需要变为58,即五八扣。再后来普遍采用的是五四扣的屋顶斜度。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为防止风
14、吹瓦片掉落,现在部分屋顶更是做到了四五扣。3. 基础的变迁为了防潮,传统苗居吊脚楼对基础的处理是在夯实地面后于柱子的位置放垫石,基地条件不够好的以片石或卵石筑台。现在西江吊脚楼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做底层并形成一个平台,屋架立于平台之上,完全代替了原有的石砌基础。4. 装修的变迁以前经济困难,门洞窗户不仅为了采光、通风,还要考虑到保暖,因此传统苗居门窗尺寸都比较小。过去的窗子没有玻璃,开扇窗内设置可滑动的木板以封严窗户,来达到保暖和防盗的目的,或设置固定的、较小尺寸的直棂窗格来通风,门洞也开得比较矮,需弯腰通过。现在人们追求室内空间采光明亮以及方便实用,将门窗尺寸放大,与现代建筑常用门窗尺寸相当,
15、窗户多使用木窗格与玻璃的组合设计,既实用又风格统一。当地苗族参与到旅游经济中,希望能够通过其增加收入,为了使客人舒适,客栈房间多按照汉族习惯来布置,这也影响了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变化体现在传统木构吊脚楼上,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出时代性,满足了西江苗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5. 装饰纹样的变迁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相对于苗族文化来说都是强势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会出现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的现象,苗族社会在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的影响。汉文化的进入比较直接地反映在了装饰纹样上,传统苗居并没有过多的装饰,装饰重点部位在封檐板、门窗、美人靠侧面挡板、吊瓜等处,装
16、饰形式以牛角象征与简单的几何纹样(如方格纹、回形纹等)为主,基本没有较为复杂的图案。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更加注重这些部位的装饰功能,装饰纹样中出现了万字纹、龟背纹、灯笼锦、五角星、天鹅、南瓜等纹样及图案(图 7、8)。结语西江吊脚楼形式的变迁既是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它必须适应苗族当代社会,并与苗族人的现代生活相协调。西江传统吊脚楼能够通过自身的变迁适应时代的变化,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仅仅依靠对建筑实体的保护是不够的。传统民居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将走向何方?我们借由西江这一案例来探析当代背景下民居形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条
17、件,或许能为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带来深层次的思考。在传统民居建筑自身发展停滞并逐渐消亡的今天,在西江还能看到传统建筑正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得以演化、发展,实在令人感到快慰。苗族吊脚楼的形式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或许我们能够通过对社会文化因素和外部影响条件的把握来指导其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由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传承、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 :2014BAL06B04)资助。注释 :1鲍鼎、刘敦桢、梁思成:“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2006,第8页。2 美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05年,第420页。3 美 阿莫斯拉普拉特:宅形与文化,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第46页。6 876.屋顶斜度示意图 7.西江窗格纹样 8.苗居美人靠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