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46301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短文两篇谈读书 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

2、论证观点的。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三、 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 中说:“陶不

3、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 ,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四、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学生不难找出一条来试着论证一下。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