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44336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感悟孔子教育智慧学校的教育智慧萌生于广阔的文化背景,只有培育出肥沃的文化土壤,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那么我们不妨到哲人那里寻找智慧。智慧是很难界定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直苦苦追寻智慧的本质。苏格拉底遍访了雅典城所有自称有智慧的人,结果非常失望。他最后说: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既说明了苏格拉底伟大的谦虚,也说明智慧是很难探寻的。也许,这正是一种智慧。孔子在论语中对智慧进行了探索。冯友兰先生说,“孔子是位大哲人、大智者,其论语所含的智慧是无限的,并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与审美形式。孔子不但描述、解释了智慧,还对教育作了非常精辟的阐述。论语就是集孔子言论及观点与一体的一部教育智慧的辞书,它是中

2、国教育智慧的源泉。孔子的教育智慧涵盖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于人、关涉于人生的体认,直抵人发展的目标。论语的思想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其一,孔子给我们描述了人生的轨迹:“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智慧让我们去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使生活有价值、有智慧。其二,孔子把智慧指向人的生活态度。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称赞“贤哉,回也“。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实质上是关于心灵的问题。其三,孔子把智慧

3、指向如何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此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仁者不忧“。教育是为了人的,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目标,直抵教育的本质。其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直抵教育的理想。2500 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重大命题。它是历史的,却是现代的;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不论贵*,不论种族,不论性别,不论年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再次,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学习,直抵教育的核心。论语第一章即论述学习问题。孔子对学习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的态度-“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习的志向-“博学而笃志“;学习的方式方法

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的核心要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四,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人心智之门的开启,直抵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适度的“启“、“发“。此外,他主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联系、迁移,在复习、巩固中发展,由此及彼,由旧而新。第五,孔子的教育智慧关涉师生关系,直抵师生关系的实质。孔子把师生关系提炼为“教学相长“,师生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相长“的关系。民主、平等、合作、促进、共生,这些现代理念尽在“教学相长“四个字之中。教学过程中师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多么精

5、彩的时刻;告诸往而知来者,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孔子教育智慧的内涵不仅仅如此,但可窥见一斑。孔子对教育本质、核心的理解,是大智慧,是教育智慧之根、之源。学校的教育智慧和文化品格智慧是在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文化需要积累。学校的教育智慧萌生于广阔的文化背景,只有培育出肥沃的文化土壤,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要追求教育的理想,逐步形成教育哲学,凸显思想的张力。学校要“顶天立地“,天,即为理想。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基于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在应试教育日益加剧的今天,这种追求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以孔子教育智慧滋养心灵,提升学校文化,形成教育哲学,浸润教育智慧,学校文化品格就会逐渐养成

6、并得以提升。学校要有伦理上的考虑,追求教育的道德意义,凸显道德的魅力。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启发我们从道德的尺度解读教育。西方亦有类似的论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最高的目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道德。杜威说: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道德即教育。教育的道德表现为对学生的爱。英国诗人雪莱说得好:“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爱是教育的一种力量,爱推动着教育。教师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表现为尊重前提下的民主、平等、合作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果学生和教师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校园里,那么,这所学校是具有文化品格的。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状态,凸显师生的文化气质。生活方式

7、是对生活的一种表态与表现。学校的生活是规范的,因此需要规则;学校的生活空间是狭窄的,但这使师生远离社会的浮躁;学校的生活应当追求时尚,因为这意味着生活的创新与新生活的开端。诸如此类,构成了校园生活的特点。仅止于此,却很不够。校园的生活应当让教师和学生有快乐和幸福的人生体验,有被“释放“的感觉,有创造的热望。同时,教师和学生应具有文化气质,这种文化气质表现为优雅,甚至是高贵。在这里,不允许有粗陋和低俗。孔子那种在“川上“的沉思,那种对学习的渴求,那种对生活哲理的追索,无不表现为文化气质。如果师生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生活状态得以改善,师生的气质与学校生活的特征互为印证,那么,这所学校应当是有文化品位的,大家如同沐浴在阳光下,沐浴在智慧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