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除颤从单相波到双相波作为一项急救技术,电除颤问世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二、三十年直流电除颤更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电除颤的适应证包括紧急适应证与选择适应证。紧急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性心搏骤停,也包括室颤的前奏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扑动(室扑) ,其模式为非同步;选择适应证则包括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某些快速性异位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折返有关者) ,即心房颤动与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速,其模式为同步模式。电除颤,无论是同步还是非同步电除颤,都是通过除颤仪来实施的。1 除颤仪的结构与原理除颤仪的电路结构包括电源、充电电路与放电电路,以及相应的控制电路。在电除颤时,除
2、颤仪首先按选定的能量水平向电容器充电,形成数千伏的高电压,然后仪器再向人体心脏释放强大的瞬时电脉冲。相关公式为:能量=电流电压时间;电流=电压/ 阻抗。根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除颤仪分为单相波除颤仪和双相波除颤仪。单相波除颤仪释放单向电流脉冲,双相波除颤仪先后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电流脉冲。2 单相波除颤仪单相波除颤仪分为单相衰减正弦波型(monophasic damped sine waveform,MDS)除颤仪和单相切角指数波型(mono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waveform,MTE)除颤仪。MDS除颤仪所释放的电流脉冲强度是逐渐衰减至基线水平的,波型
3、宛如半个正弦曲线;而 MTE则是急速下降的。目前仍在临床使用的单相波除颤仪,绝大多数属于 MDS 除颤仪。单相波除颤仪主要有两个缺点:(1)除颤需要的能量水平比较高,电流峰值比较大,对心肌功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2)对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节功能,特别是对高经胸阻抗者除颤效果不佳1 。使用 MDS 除颤仪对成人实施电除颤时,以往采用的是能量递增方案,但是“2005 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会议”(以下简称“共识会议”)建议,无论是首次还是后续电击一律采用 360 J2 。作为早期的电除颤技术,单相波除颤仪呈现被双相波除颤仪取代的趋势。3 双相波除颤仪双相波除颤仪又分
4、为双相切角指数波型(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waveform,BTE)除颤仪和双相方波型( rectilinear biphasic waveform,RBW)除颤仪。BTE 除颤仪和 RBW 除颤仪在除颤电流波型或工作原理上有所不同。与 MDS 相比,BTE可以维持一定的有效电流,提高了首次除颤的成功率;由于电流峰值较低,因此它对心肌功能的损害程度也是较轻的;另外,针对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它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给予补偿,使高经胸阻抗者的除颤成功率得到提高。RBW 则通过所谓“数码电阻桥”技术,自动测量人体经胸阻抗,快速调节除颤仪内部的数控阻抗,以使总阻抗(机
5、内阻抗+经胸阻抗)保持不变,进而维持除颤电流的“恒定”。总的来说,双相波除颤仪具有以下优势:(1)随经胸阻抗而变化,首次电击成功率较高;(2)选择的能量较小,电流峰值较低或相对“恒定”,对心肌功能的损伤轻微。由于具有上述优势,双相波取代单相波是除颤仪与电除颤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单相波除颤仪相比,一般来说双相波除颤仪通常选择较低的能量水平。 “共识会议”建议,BTE 除颤仪首次电击能量成人为 150200 J,RBW 为 120 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或递增的能量水平2 。4 自动体外除颤仪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种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智能化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开始在北美与欧洲国
6、家推广普及。凭借微型计算机技术,AED 可以自动分析与判断可除颤性心律(室颤或无脉性室速) ,并且通过语音提示和(或)屏幕显示的方式,建议操作者实施电击3 。鉴于双相波的优越性,现代的 AED 一般采用的是双相波除颤技术。AED 的小型化和智能化,不仅使其非常便于在院内特别是院前急救中使用,而且也使除颤仪的使用者,由专业人员延伸至非专业人员。在公众中推广普及 AED 的使用,这些工作被称作“公众启动除颤” 计划,即由非专业人员在现场使用 AED,对室颤(或无脉性室速)性心搏骤停实施电除颤。电除颤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由单相波除颤发展至单相波与双相波并存,直至以BTE 和 RBW 为代表的双相波除颤成为技术的主流,但是,安全、迅速、准确、高效,则始终是电除颤技术追求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