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39082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XX 大 学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学校: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作者:完成日期: 2014 年 月 日0目 录摘要2引言 2一、忧患一生3二、思想渊源7三、结语10参考文献 111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作者名论文关键词:杜甫; 诗歌; 忧患意识;儒家思想; 责任 论文摘要:所谓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社会发展时期,一些文人志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忧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下的大量诗篇中

2、就充满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究其根源,是因为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终身奉行不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他内心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和责任所致。 引 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有识之士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容易发现社会现状的不足而希望变革创新,并以诗文抨击社会现实,对人类社会的忧患表现得更突出,这成为他们创作活动的动力。所谓“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杜甫(712 一770 ) ,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不仅具有丰富而客观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

3、政治性,而且具有炽热的忧国忧民,舍身利人的忧患意识。因此他的诗被后世公认为“诗史” ,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与李白齐名。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乱中颠沛2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历史大转换时期社会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广人民群众的命运休戚与共,既是社会生活缩影,也是历史真实的写照。一、忧患一生下面结合部分作品略谈杜甫诗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杜甫由 兵车行 开始形成贯穿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土要特征,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车鳞磷,

4、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用铺叙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些平实的叙事语言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十村万落生荆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

5、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而在稍后写成的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中,杜甫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白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移易的天性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3“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诚阙。 ”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基于上述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倾向,杜甫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也达到了他以前的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是杜甫诗歌人们性的第一特性。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看到人民过好

6、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在“三吏” 、 “三别”中,他反映出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楚。有已过兵役年龄的垂暮老汉,也有不及兵身年龄的少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 羌村 第三首也说到“儿童尽东征” ,可见兵役的繁重与残酷。(一)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关心农民是杜甫忧民思想的主要方面。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洗兵行 。连年战争,边界笛声幽咽凄凉,士兵草木皆兵,心中充满了恐惧的厌恶。诗人这是警示人们:征役之苦,烽火之灾,劝君莫忘。提醒人们战争之后不能忘记

7、战争之苦,要守住和平。对于农业,诗人提倡重视农业,及时耕种,遵守传统的“牛得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蚕谷行 )的封建农业主张。同时又寄时代以“安4得壮士挽长河,洗尽兵甲长不用” (洗兵行 )的梦想。诗人无论是说战争,还是讲农事都饱含了真挚的情感。 “情”是杜诗的灵魂。他在夏夜叹因苦热而“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而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贪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更是以朴实的语言流露真实情感。吴郎是杜

8、甫的亲戚,他借杜瀼西草堂寄居,故有此诗。恤贫之心溢于言表。清人黄生认为:“杜公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处,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岂有他人快乐是一副肚肠,作一种说话;愁闷是一副肚肠,又作一种说话耶!总之,他人无所不假,杜公无所不真耳。人假,故其诗亦假。人真,故其诗亦真。 ”(杜诗说 )不错,杜诗的真与他的为人及关心民物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把人民的痛苦看成是自身的痛苦,使自己的一切情感,无论是同情还是愤怒都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一句痛恨,一句痛惜使他的人道主义情感完全流露出来。 (二)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不仅表现对人民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赤子

9、的忧虑。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地区漫延到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诗人与祸乱相始终。国破家亡,流离转徙,白骨平原,茺烟蔓草,残酷的现实及痛苦的煎熬使诗人的写作题材更为广泛,观察反映问题更为深刻。 “焉得一万人,疾趋塞芦子。 ”(塞芦子 ) , “谁能叫5帝阍, 胡行速如鬼!” (塞芦子 )身陷贼营,心忧天下,担心军身。在这种极端忧虑和悲愤下竟致愤怒成疾,头发全白,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北征 )恐怕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就是杜甫精神的确切写照? 他一面鼓励前线将士奋勇作战,动员后方人民同赴国难.“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一面揭露兵役的黑暗, “眼枯即冗骨,天地终无情

10、.”(新安吏). 另外在军事上他反对大量向回纥借兵.事实上,不久之后仆固怀思引回纥叶蕃入寇之事也证实了杜甫建议的正确性.唐后期不断受到回纥干扰,一想到 “戍马关山上”诗人便不觉 “凭轩涕泗流”了. 杜甫关心政治,参与政治并没能使他成为具有文武才能的将相,相反却使他更深入生活,接近人民,体察苦难,用一篇篇爱国主义诗篇来反映他的忧患.“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中”()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他在回河南路上所写的、 三别都反映的时代的点滴,即便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 ) ;他依然用他坚实的笔写出了遣遇 、 客从 、 宿花百戍等名篇。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概括成五个字“索钱多门户

11、” 。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概括成五个字:丧多死多门。以那种身陷贼营,心忧天下,担心军身。在这种极端忧虑和悲愤下竟致愤怒成疾,头发全白,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北征 )恐怕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就是杜甫精神的确切写照? 他一面鼓励前线将士奋勇作战,动员后方人民同赴国难.“勿为新婚念,努6力事戎行”.一面揭露兵役的黑暗, “眼枯即冗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另外在军事上他反对大量向回纥借兵.事实上,不久之后仆固怀思引回纥叶蕃入寇之事也证实了杜甫建议的正确性.唐后期不断受到回纥干扰,一想到 “戍马关山上”诗人便不觉 “凭轩涕泗流”了. 杜甫关心政治,参与政治并没能使他

12、成为具有文武才能的将相,相反却使他更深入生活,接近人民,体察苦难,用一篇篇爱国主义诗篇来反映他的忧患.“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中”()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他在回河南路上所写的、 三别都反映的时代的点滴,即便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 ) ;他依然用他坚实的笔写出了遣遇 、 客从 、 宿花百戍等名篇。把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概括成五个字“索钱多门户” 。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概括成五个字:丧多死多门。以那种“穷年忧黎元”的人格至死都对祖国和人民表示着关心。 杜甫这种悲天悯人的人生态度带有深厚的历史史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用戒慎恐惧心理和沉潜的思索来观察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

13、题。是沉潜厚重而富有理智的精神状态,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对后代文人有很大影响。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表” 。龚自珍“万马齐喑究可哀。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府首甘为孺子牛” ,成为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和凝聚力产生的基础。2、思想渊源杜甫的这些思想,是有深厚的儒家思想根源的。儒家学说代表统治7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但唐代士大夫多崇信道教和佛教,而不完全统一于儒家思想。如李白“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也有人说杜甫是儒道两家兼而有之,因自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尧真自圣,野者复何知”等超越于尘世的思想。又曾说过“儒冠多误身” 。但纵观他的一生,其家庭给予了他正统的儒家文化修

14、养,他所反对的是传统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有损于人民利益的儒学,却继承了儒家学说中的经世致用等进步思想。在进雕赋表中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在其诗歌中也往往以儒生自命。如“乾坤一腐儒” , “儒生才能无成” , “于弋送老儒”等等。他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就是在那个特定的社会里,体现自身价值,杜甫没有屈原的浪漫,也没有李白的飘逸。他只是道守儒学倾慕先贤、热爱祖国、投心政治、关心人民。 儒家思想虽然属于封建体系,并要两汉后一贯地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但它那种主张“出世”和“有为”的积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人生抱有积极态度。尤其对杜甫有深远影响。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

15、为而为之”的顽强性使他能够经常正视现实。杜甫来长安寻求政治抱负得以施展的机会,却处处碰壁。李林甫、杨国忠不要“再使风伤淳”而是加紧剥削。但他从不放弃,坚持他的理想。儒学主张“遵王”和“忠君” ,但同时主张“节用爱民” ,反对暴君“独夫” ,反对过分剥削;主张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在个人修养上,主张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些具有进步性的思想,被杜甫所接受并坚决恪守。他深入群众,8以民为本,反映人民的疾苦,反对暴力战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 。他没有高官厚禄,但一是国家危亡,他那“葵藿倾太阳”的本性总要暴发出来,以致“穷年忧黎元”的爱国主义真情缓

16、缓流露,而不是单纯的忠君思想。 杜甫具备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愿,但在长期的苦难与奋斗中,他逐渐突破了个人限制,把自己的生命融注于民族的命运中。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困境之下,都挺起坚强的胸膛,拿锐利的笔,用执着的心和现实做斗争,为百姓呐喊。如同鲁迅的文章一样,他的文章成了宋代的一面旗帜,他杠起“爱国”的大旗“临危莫爱身” (奉赠严公入朝 ) 。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一思想深深根植于杜甫心中。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 (得舍弟消息 ) ,甚至秋收时收筑场还关心蚂蚁的生命“筑场憐蚁穴” (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 。 “

17、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恐有无母雏,饥寒日瞅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 ”他把他的生命交给了天下苍生,只要祖国安定,人民乐业,弱小无欺,作者愿以心血慰孤愁,也许他生来就为民族所造就,他的诗是民族的诗。 新安吏安抚从军的男儿,不要过于悲伤,主帅是能体恤士兵的,谙吴吏是痛惜歌舒翰的失败“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9关将,慎勿学哥舒” 。 石壕吏则描述兵役之惨重,役及老妇。 新安吏则因兵役之繁重而使新婚夫妇分离,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

18、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同样的感受。 垂老别在“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情况下, “何乡为乐土” ,只有“投林出门去”了。 无家别叹“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谁使为之?统治者的罪恶是不言而喻的。这是胸怀济世安民理想的杜甫所不能接受的。“民本国邦” ,他把古先贤的意识贯穿到诗中,这也是儒家思想的反映。三、结语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感产生的动力源。人类历史表明: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其最终结果势必会走上国破家亡的衰败之路。而忧患意识首先是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 周易

19、里说“非其难 者也,持之其难 者也” ,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 , “福兮 福 之 所倚, 福 兮 祸 之 所伏” 。因此 ,忧患意识对唤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感和使命感的作用是永远不可小视的。杜甫也正是以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呐喊、而呼号 。通过杜甫的诗歌创作,我们领悟到他诗歌中那种强烈的优患意识,这是汲取了儒家精神和丰富阅历的忧国忧民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0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伟大精神。参考文献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 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3

20、聂石樵、韩兆琦.杜甫诗选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5.4 周颖虹.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5 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 杜甫.杜诗祥注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8 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J.杜甫研究学刊,200(4).9杜甫研究 (肖涤非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1)10杜诗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12)11杜诗详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11XX 大学成人教育本科学生毕 业 论 文 评 议 书学 校:

21、姓 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学 号 毕业证书编号论文题目 论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完成日期 2014 年 月 日 论 文 成 绩论文内容提要“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具有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带有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而他的忧患意识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12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学院评审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填表说明:1、 论文内容提要栏及栏以上栏目由学员本人填写(除论文成绩外) ,字体选用 4 号宋体。2、 毕业论文评议书用 A4 纸打印。3、论文成绩评定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制。4、 “指导教师评语”栏,必须由指导教师本人签名,不能代签。1314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