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宋元明清文化活动课一、本课设计思想:依托六下历史课本中文化部分的内容,模拟诺贝尔文学奖现场,由学生设计颁奖词和获奖者进行获奖演讲。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主持集会的能力,高度概括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大胆发言阐述自己主张见解的能力。将同学们分成三个小组,一组负责主持,二组负责颁奖,三组作为获奖代表发表获奖演说。二、示例莫言颁奖词:他使个人从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韦斯特伯格为莫言领奖致辞。他以介绍莫言为一个诗人开头。“莫言能够信奉历史,并且能够站在超脱于政治的层面之上,通过比较戏谑的方法和个体的愉悦揭示了人性体验、人性存在的各个方面,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强势的、符号式的重量。”颁奖词摘选:莫
2、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 20 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 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
3、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莫言获奖演讲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写作者必须站在人
4、的立场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2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
5、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
6、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 2005 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
7、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谢谢大家!下面是模拟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和蒲松龄。请一组的同学设计主持词,二组同学设计颁奖词,三组同学分别扮演上述作家的角色,准备获奖演讲词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
8、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3“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9、时多少豪杰! 遥 想 公 瑾 当 年 , 小 乔 初 嫁 了 ( li o) , 雄 姿 英 ( y ng) 发 。 羽 扇 纶(gu n) 巾 , 谈 笑 间 、 樯 橹 ( qing l ) 灰 飞 烟 灭 。 故 国 神 游 , 多 情 应笑 我 , 早 生 华 ( hu ) 发 ( f) 。 人 生 (间 )如 梦 , 一 尊 还 ( hun) 酹( li) 江 月 。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
10、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
11、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 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
12、等词家的不足。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仇,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仇.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
13、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4、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辛弃疾南下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
15、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当然,有的作品也反映了作者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辛词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
16、有时用典过多,致使词意隐晦,词语艰涩;另外一些词则过于散文化,缺少真情实感,失去了词的韵味。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5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 嘉 草 草 , 封 狼 居 胥 ( x ) , 赢 得 仓 皇 北 顾 。 四 十 三 年 , 望 中 犹 记 , 烽火 扬 州 路 。 可 堪 回 首 , 佛 (b)狸
17、( l) 祠 ( c) 下 , 一 片 神 鸦 社 鼓 。 凭 谁问 : 廉 颇 老 矣 , 尚 能 饭 否 ?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 而 刘 裕 的 儿 子 刘 义 隆 好 大 喜 功 , 仓 促 北 伐 , 却 反 而 让 北 魏 太 武 帝 拓 跋焘 乘 机 挥 师 南 下 , 兵 抵 长 江 北 岸 而 返 , 遭 到 对 手 的 重 创 。 我 回 到 南 方 已 经 有四 十 三 年
18、了 , 看 着 中 原 仍 然 记 得 扬 州 一 带 烽 火 连 天 的 战 乱 场 景 。 怎 么 能 回 首啊 , 当 年 拓 跋 焘 的 行 宫 外 竟 有 百 姓 在 那 里 祭 祀 , 乌 鸦 啄 食 祭 品 , 人 们 过 着 社日 , 只 把 他 当 作 一 位 神 祇 来 供 奉 , 而 不 知 道 这 里 曾 是 一 个 皇 帝 的 行 宫 。 还 有谁 会 问 , 廉 颇 老 了 , 饭 量 还 好 吗 ? 青 玉 案 元 夕 东 风 夜 放 花 千 树 , 更 吹 落 , 星 如 雨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 。 凤 箫 声 动 , 玉 壶 光转 , 一 夜 鱼 龙
19、 舞 。 蛾 儿 雪 柳 黄 金 缕 , 笑 语 盈 盈 暗 香 去 。 众 里 寻 他 千 百 度 , 蓦 然 回 首 , 那 人却 在 , 灯 火 阑 珊 处 。译 文 : 夜 晚 的 东 风 将 元 宵 的 灯 火 吹 得 如 千 树 花 开 , 更 让 烟 火 看 来 是 被 吹落 的 万 点 流 星 。 华 丽 的 马 车 香 气 洋 溢 在 行 驶 的 路 上 。 凤 箫 吹 奏 的 乐 曲 飘 动 ,与 流 转 的 月 光 在 人 群 之 中 互 相 交 错 。 整 个 晚 上 , 此 起 彼 伏 的 鱼 龙 花 灯 在 飞 舞着 。 美 人 的 头 上 都 戴 着 亮 丽 的
20、饰 物 , 身 上 穿 着 多 彩 的 衣 物 , 在 人 群 中 晃 动 。她 们 面 带 微 笑 , 带 着 淡 淡 的 香 气 从 人 面 前 经 过 。 我 千 百 次 寻 找 她 , 都 没 找 到她 , 不 经 意 间 一 回 头 , 却 看 见 了 她 立 在 灯 火 零 落 之 处 。 ( 站 在 灯 火 阑 珊 处 的那 个 人 , 是 对 他 自 己 的 一 种 写 照 。 根 据 历 史 背 景 可 知 , 当 时 的 他 不 受 重 用 ,文 韬 武 略 施 展 不 出 , 心 中 怀 着 一 种 无 比 惆 怅 之 感 , 所 以 只 能 在 一 旁 孤 芳 自 赏
21、。也 就 像 站 在 热 闹 氛 围 之 外 的 那 个 人 一 样 , 给 人 一 种 清 高 不 落 俗 套 的 感 觉 , 体现 了 受 冷 落 后 不 肯 同 流 合 污 的 高 士 之 风 )关 汉 卿关汉卿(约 1220 年1300 年) ,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在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
22、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6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 年,被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会定为世界文
23、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 700 周年纪念活动。同年 6 月 28 日晚,国内至少 100 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 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经过七百多年历史的考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已被大家所公认。他的创作遗产已成为民族艺术的精英,人类文化的瑰宝,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窦 娥 冤 简 介窦 天 章 因 为 欠 蔡 婆 婆 高 利 贷 , 无 钱 归 还 , 将 小 女 端 云 给 蔡 家 当 童 养 媳 。蔡 婆 婆 给 窦 天 章 盘 缠 赴 京 赶 考 并
24、 把 端 云 改 名 为 窦 娥 。 窦 娥 与 丈 夫 生 活 不 久 后 ,丈 夫 暴 病 去 世 , 窦 娥 与 婆 婆 二 人 守 寡 在 家 。 一 日 , 蔡 婆 婆 向 赛 卢 医 讨 债 时 ,险 被 无 钱 归 还 的 赛 卢 医 杀 害 , 巧 被 路 过 的 张 驴 儿 与 其 父 撞 破 此 事 。 张 驴 儿 借口 救 命 之 恩 , 在 蔡 婆 婆 家 住 , 贪 图 窦 娥 美 貌 , 要 求 与 其 父 一 同 入 赘 蔡 家 。 窦娥 守 节 不 肯 , 张 驴 儿 就 下 毒 计 , 从 赛 卢 医 处 买 得 砒 霜 , 下 到 窦 娥 为 蔡 婆 婆 做
25、的 羊 肚 汤 中 , 欲 要 毒 死 蔡 婆 婆 , 胁 迫 窦 娥 改 嫁 。 正 巧 蔡 婆 婆 作 呕 , 吃 不 下 ,反 毒 死 了 自 家 老 子 。 张 驴 儿 要 挟 不 成 , 诬 告 窦 娥 。 贪 官 欲 屈 打 成 招 , 窦 娥 不招 。 而 后 要 挟 要 打 蔡 婆 婆 , 窦 娥 只 好 招 认 。 处 死 前 , 窦 娥 许 下 三 桩 誓 愿 血 溅 白 绫 , 六 月 飘 雪 , 大 旱 三 年 以 证 明 其 冤 屈 。 皆 应 验 。 窦 天 章 科 举 得 中 ,三 年 后 任 廉 访 使 至 楚 州 , 见 窦 娥 鬼 魂 出 现 , 于 是 重
26、 审 此 案 , 为 窦 娥 申 冤 。节 选 :又 听 得 法 场 外 人 声 呐 喊 , 都 道 说 我 窦 娥 冤 枉 可 怜 !虽 然 是 天 地 大 无 处 申 辩 ,我 还 要 向 苍 弯 诉 苦 一 番 : 这 官 司 眼 见 得 不 明 不 暗 , 那 赃 官 害 得 我 负 屈 含冤 ; 倘 若 是 我 死 后 灵 应 不 显 , 怎 见 得 此 时 我 怨 气 冲 天 , 我 不 要 半 星 红 血 红 尘溅 , 将 鲜 血 俱 洒 在 白 练 之 间 ; 四 下 里 望 旗 杆 人 人 得 见 , 还 要 你 六 月 里 雪 满 阶前 ; 这 楚 州 要 叫 它 三 年
27、大 旱 , 那 时 节 才 知 我 身 负 奇 冤 ! 有 日 月 朝 暮 悬 , 有 鬼 神 掌 着 生 死 权 。 天 地 也 , 只 合 把 清 浊 分 辨 , 可 怎 生糊 突 了 盗 跖 、 颜 渊 。 为 善 的 受 贫 穷 更 命 短 , 造 恶 的 享 富 贵 又 寿 延 。 天 地 也 ,做 得 个 怕 硬 欺 软 , 却 原 来 也 这 般 顺 水 推 船 。 地 也 , 你 不 分 好 歹 何 为 地 ? 天 也 ,你 错 勘 贤 愚 枉 做 天 ! 哎 , 只 落 得 两 泪 涟 涟 。以 下 作 家 及 作 品 介 绍 ( 略 )明 清 四 大 名 著 : 三 国 演 义 水 浒 传 西 游 记 红 楼 梦 短 篇 小 说 集 : 聊 斋 志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