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旅游局关于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讨论稿) 公示的公告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修改完善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讨论稿),加快推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利益,我局现对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讨论稿)予以公示,广泛征集修改意见和建议。公示截止日期为2009 年 12 月 9 日止。公示期间,如对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讨论稿)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以单位或个人名义予以反馈。以单位名义反馈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馈的应署明真实姓名、详细住址和联系电话。我们将对合理意见予以采纳,对文稿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修改。通信地址:昆明
2、市滇池路 678 号 云南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邮政编码:650200;联系电话(传真):08714608337、4608339;链接网址:云南省旅游电子政务网(http:/ 南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与 旅 游 管 理 学 院云 南 大 学 旅 游 研 究 所2009 年 10 月目 录一、云南省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背景和意义 1(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意义 1(二)规划编制任务与依据 3二、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 7(一)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状况 7(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10(三)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1三、云南省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17(一)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7
3、(二)云南乡村旅游市场现状 .19(三)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26(四)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预测 .29四、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与经验概述 34(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 .35(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 .39(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46五、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50(一)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与现状 .50(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52(三)乡村旅游发展作用与效益 .56六、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体系 61(一)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与思路 .61(二)乡村旅游发展任务与目标 .66(三)乡村旅游发展形象与塑造 .69六、云南省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 73(一)乡村
4、旅游总体布局 .73(二)乡村旅游功能分区 .74七、云南乡村旅游圈、带、群建设规划 82(一)昆玉曲楚四大绕城乡村旅游圈 .82(二)沿边、沿路、沿江三类乡村旅游带 .84(三)依托热点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群 .86八、云南乡村旅游特色村镇体系建设规划 91(一)乡村旅游特色县打造工程 .91(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打造工程(10+60+26) 115(三)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工程 149九、云南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156(一)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56(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157(二)三大旅游产品系列与二十大旅游产品 161(三)六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172(四)十大经典旅游节庆活动
5、 174(五)云南区域性乡村旅游产品规划 176十、云南乡村自然环境保护规划 182(一)云南乡村自然环境概述 182(二)乡村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与评估 183(三)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原则 184(四)保护目标 185(五)分类保护规划 186(六)环保管理、任务与措施 191十一、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 194(一)乡村文化遗产与保护原则 194(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与措施 196(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199(四)乡村文化保护区规划与遗产申报 201十二、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与参与规划 203(一)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 203(二)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其实现 212(三)乡村旅游社区
6、的建设与协调 214十三、云南省乡村旅游人力资源规划 216(一)云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216(二)云南省乡村旅游人才需求的现状与趋势 217(三)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219(四)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培训 223十四、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规划 231(一)产业支撑体系 231(二)配套服务体系 234(三)基础保障体系 237十五、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五年行动计划 241(一)营销行动计划 241(二)产品建设与品牌打造计划 243(三)社区参与计划 245(四)人力资源培训计划 246(五)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247(六)招投资计划 247附件 1 云南省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县一览表 .251附
7、件 2 云南省旅游小镇概况一览表 .263一、云南省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背景和意义(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意义1、规划编制背景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在国家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云南省实施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背景下编制的专项旅游规划。其目的是将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升级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建设指导和政策建议。规划编制的具体背景如下。(1)国家政策催生乡村旅游。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优势,国家旅游局 2006 年确定全国旅游主题年为“2006 中国乡村
8、游” ,2007 年开展了“2007 中国和谐城乡游”活动。此后,云南省旅游行业坚持服务农村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发挥旅游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的作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推出大量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把云南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动下,云南省乡村旅游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对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农村社会发展呼唤乡村旅游。全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趋成熟。首先,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技术和农民素质与劳动技能的提高,农村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其次,农村社会虽有明显进步,但仍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步伐
9、,第三,为了求进步,谋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在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环境等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云南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使云南农村的小农经济走向规范、成熟的服务产业发展道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向旅游服务产业,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3)旅游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2008 年云南省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663.3 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 510.7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
10、 250.2 万人次,同比增长 12.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10.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6;接待国内游客 1.03 亿人次,同比增长14.1,首次登上 1 亿人次的新台阶;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 594.8 亿元,同比增长 20.2;旅游业总收入超过 600 亿元,登上了 650 亿元的新台阶,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业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首先,云南省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心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名牌旅游产品,丽江、昆明已成为欧洲旅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其次,为了发展旅游业,云南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云南的航空、公路、铁路、通信、
11、电力、城市建设、景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第三,为了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云南省确定了创造热点,强化促销、招揽客源的市场开拓战略,通过举办大型会展、节庆活动,不断推出云南旅游新亮点,创造新热点,提高了云南旅游知名度和对海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这些都足以说明云南省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规划编制意义(1)将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规
12、划将明确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之间存在的方向引导、产业互动和资源利用等关系,使新农村建设目标成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标。该规划是基于云南省资源禀赋,在科学研究客源市场的基础上编制的,将为乡村旅游地进行合理的定位,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和规范,减少盲目开发、竞争无序等问题,使旅游开发步入正轨。(2)充分挖掘广大乡村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和发展潜力。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必须注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鲜明的旅游资源特色表达。云南省各地的乡村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乡村自然风光与民俗人文底蕴交响呼应,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至今还未形成独特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制约了全
13、省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云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资源挖掘和市场细分,建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专业性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乡村旅游功能、突出云南乡村特色,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打造乡村旅游区的乡土品牌,从而达到提升云南省乡村旅游竞争力的目的。(3)统筹城乡发展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既是乡村扶贫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部分乡村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给农村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城市富余资源能够有效转移到农村地区,增加农村的经济实
14、力和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有助于合理配套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景观,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促进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创造更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4)促进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规划注重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并制定一系列实施措施,有利于延长乡村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促进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立足于原有环境基础,实行低强度开发,能够使农业资源直接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节省了转移成本,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同时引导人们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培养人们加强生
15、态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二)规划编制任务与依据1、规划编制任务(1)规划性质。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属专项规划,是对整个云南乡村旅游的系统规划。(2)规划思路。按照上述规划性质,本规划的思路和任务是:选出一批有潜力、已具备一定开发条件的村寨或村寨群落作为云南乡村旅游优先发展项目选出一定数量的优先发展村寨群落进行示范规划对全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综合评价对全省乡村旅游市场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预测确定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和和发展重点 明确全省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和产品形态 提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
16、基础设施及和支撑保障体系 制定规划实施行动计划和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制订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图 1.1 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思路图(3)规划时限。规划时限限定于 20102020 期间,重点规划 20102015年期间。2、规划编制依据(1)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1982 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大第七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82 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4 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全国人大第六届大会通过,
17、1984 年。(2)国家标准1.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年;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 年;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年;4.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 年。(3)政策法规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国发9 号) ;2.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 ,2006 年;3.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 ,2002 年;4.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1999 年;
18、5.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0-2020 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1 年;6.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2000 年;7.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2005 年;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 年;9.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2010 年) ,2007 年;10.云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1997 年;11.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云南省政府,2006 年;12.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世界
19、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云南省人民政府,2001 年;13.云南省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 ,云南省旅游局,2006 年;14.云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 ,云南省交通厅,2005 年;15.云南省经济公路规划 ,云南省交通厅,2005 年;16.云南省旅游公路规划 ,云南省交通厅,2005 年;17.云南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云南省交通厅,2005 年;18.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08 年。二、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与综合评价(一)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状况1、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析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乡村村寨和乡村城镇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观、农牧方式、特色建筑
20、、民间文化、民族风情等为基本内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云南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乡村旅游资源总量赋存上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六大区域,乡村村落景观、民族民间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五大类型,乡村旅游资源实体共 500 处。较其他省区而言,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并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1)云南省是一座活的乡村博物馆。云南乡村旅游资源以坝区或山地村寨为载体,诸多村寨几乎都是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化,许多村寨保存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痕迹
21、,是社会进化和生产发展的历史缩影,在云南省乡村村寨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生产进步的烙印,因而云南省是一座融历史性、民族性、原生态性为一体的活的乡村博物馆。(2)云南乡村蕴藏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云南省多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各个民族村寨不同的生存方式,由此沉淀着非常丰富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耕作方式、村落布局、建筑群落、婚姻习俗、丧葬习惯等为代表,保存着许多令人惊奇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乡村文化遗产为云南所独有,甚至是每一村寨所特有,因而云南省的部分乡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和独占性。(3)云南乡村充满多元共存的和谐格局。云南省乡村村寨既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居的原生态
22、生存格局,又体现出人与人相互共存的互助关系,生物多样性的演化与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发展,使云南省的乡村充满安详、宁静、和谐的气氛,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是多民族共存发展的典型,是多元文化交融演绎的标本,由此构成云南省多姿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4)云南乡村饱含生命真谛的激情。正因为云南乡村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宁静净地,村寨人民以最真实的方式生存和生活,大自然赐予村寨延续的灵气,祖宗给以后们震撼天地的勇气,最自然的乡村聚落、最纯朴的山乡风俗、最纯真的联姻盟式,这一切反映出云南乡村生存的意志,体验到云南乡村的生命激情,折射出云南乡村真挚的感情。在云南乡村行走,会让人动情、流泪、惊叹、震撼。2
23、、乡村旅游资源类型概述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从其基本形态大致可分为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间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农耕生产型和特色物产经济型五大类型。(1)村落古镇景观型。村落古镇是云南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也是云南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乡村主要包括民族村寨、原生态村落、特色村落、新农村等,如沧源翁丁佤族村寨、洱源梨园村、剑川石龙村、玉龙黄山村、广南峰岩洞村等均村落景观型村寨;古镇多为古代工业基地、交通驿道、商贸物流集散中心等,逐渐发展成为一定区域经济与文化沟通的纽带和集聚地,并且往往具有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烙印,如版纳易武古镇、普洱通关古镇、禄丰黑井古镇、丽江束河古镇等。(2)
24、民族民间文化型。乡村村落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是云南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要素,乡村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即包物质型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型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工艺、传统建筑、民族服饰、语言文字、民族节日、宗教信仰、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民间杂技、口头文学等。如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南涧彝族跳菜文化、耿马傣族造纸文化、大理白族的歌舞文化等。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而浓郁的乡村民族民间文化。(3)自然生态环境型。自然生态环境型是指村寨或村落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使这些乡村具有优异自然景观和特殊的环境魅力。如滇中地区的断陷盆地和湖泊盆地,构成了舒适的濒水而居的乡村自然环境;滇西大峡谷地区的高山深谷地貌,
25、形成了该地区依山而建、临江而栖的错落有致的阶梯式自然环境;滇南地区的低山河谷地貌,形成了傣族居坝区、布朗族居山脚、基诺族居住山头的自然分布差异。以广南八宝镇、丽江拉市海、瑞丽大等喊村、西山团结乡等为代表的原生自然景观和乡土郊野风光,为云南生态环境型乡村旅游的典型区域。(4)农事农耕生产型。云南复杂的地貌类型、多样的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等自然条件,至今还保存着多种社会阶段的农业形态和农耕文明,云南农业生产形态几乎囊括从热带到寒带(高寒山区)的所有农业形态,云南是地球农业的大观园,是一部活的中国农耕史书。农事农耕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耕作、收割、扬谷、做豆腐、委阳、垂钓、捕捞、采茶、织布
26、、剪纸、狩猎等。以版纳农田水稻、元阳哈尼梯田、罗平的油菜花节、迪庆高原草甸牧场等为代表,一些地方成为农业旅游示范点。(5)特色物产经济型。特色物产是指基于种植产业、养殖产业、手工业生产加工等而发展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如以呈贡斗南花卉种植产业,大理新华村手工艺生产产业,弥勒高原葡萄种植产业,富民特色果蔬园艺生产,蒙自万亩石榴园等,以及产业化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等逐步成为特色产业的旅游新业态,不仅形成了地方特色产品,而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3、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通过对云南省各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统计汇总,得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一览表和示意图(如下) ,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呈以下特
27、征:(1)云南乡村旅游资源呈“圈、带、群”空间集聚。云南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集聚方面呈现出“圈、带、群”的分布特征。以昆明、玉溪、大理、曲靖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形成围绕城市而生成的城郊乡村旅游圈;沿交通要道、黄金水道和边境口岸等,形成“沿路、沿江、沿边”的乡村旅游带(如昆明沿螳螂川而形成的乡村旅游带,沿玉溪普洱版纳高速公路而形成的乡村旅游带) ;依托大型旅游区并伴随著名景区景点,而兴起的乡村旅游群(如伴随玉龙雪山而出现的乡村旅游群,依托普达措国家公园而产生的乡村旅游群) 。这将对云南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2)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在云南省的各州市以及各旅游大区均
28、有大量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并且在数量上具有相对均衡的态势。形成滇中湖泊盆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北高原山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和滇西南低上山河谷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北红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区。整体来说,云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各地均有开发乡村旅游的相对优势。(3)云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异规律明显。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异首先表现在云南乡村的自然环境上,从低海拔(76.4 米)河谷地貌过渡到高海拔山地(6740 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地质构造,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整个中国大地的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其次表现在云南的文化形态上,云南省从中原文化到边地文
29、化,从藏区文化到东南亚文化,从西方文化到少数民族文化,使云南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因此,无论从自然环境资源还是历史文化资源,云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都极为丰富且特色各异。(4)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组合具有深度和丰度。在空间结构上,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景观空间组合效果较好,无论是自然风光的层次性,还是人文景观的丰富性,以及自然与人文二者之间的组合等,都相得益彰,区域景观功能相互补强。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以及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高原湖泊等,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二)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评价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评价(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
30、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的所有植物种类;云南各种气候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云南省花卉植物有 1500 种以上,数量居全国之冠;云南省地势差异巨大,垂直方向上发育了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阶地、谷地、坝子等各类型的地貌景观。因而云南具有“植物王国” 、 “动物王国” 、 “花卉王国” 、 “景观王国”的美称。(2)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独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云南具有举世闻名的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宝石,构成了中国最典型的的热带乡村景观;二是云南位于东亚喀斯特地貌核心区域,具有举世闻名的典型高原喀斯
31、特地貌景观,形成了大尺度的盆景式自然乡村景观;三是云南具有举世闻名的高山峡谷地貌,孕育了超凡脱俗的仙境般高原乡村景观。(3)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组合性和交互性。云南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佳的地域组合性,气候适宜开展四季旅游,易于开发成具有互补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石林景区与彝族村寨、泸沽湖与摩梭人、玉龙雪山与纳西族乡村、大理洱海与白族村落、热带雨林与傣族村寨等等,无不体现出云南自然与人文、山水与风情、凝重与舒缓、婉约与奔放、粗糙与细腻的和谐统一。2、乡村人文旅游资源评价(1)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云南乡村农业形成了鲜明的立体性,几乎浓缩了全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事生产活动类型。从南到北可分为
32、四大乡村农业区:南部双季水稻主要分布区的热带型农业,中部精耕细农业区的亚热带农业,滇西北和滇东北旱地作物分布区的中高山温带农业,因此,在云南可以看到全国大部分种植业、林业和牧业类型。此外,在高原湖泊中还有富有高原特色的高原湖泊渔业。(2)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和异质性。云南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一些少数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结合特有的环境而创造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如哈尼族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梯田农耕文化系统;在滇西南与缅甸、老挝相邻的地带较普遍地分布着刀耕火种农业,主要存在于独龙族、怒族、佤族、景颇族、布依族、瑶族、哈尼族和基诺族等民族中,其刀耕火种技术、协同劳动组织和农耕礼仪等都有极
33、大吸引力。(3)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历史发展但是稀缺性和地方性。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在各自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习俗,具体表现在节庆、祭祀、婚俗、礼仪、娱乐、艺术和服饰等方面各有特点。以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火把节等节庆形式;阿西跳月、孔雀舞、烟盆舞、东巴舞等舞蹈形式;拉祜族的从妻婚姻、摩梭人的阿夏婚、侗族的“讨谷种等民族婚恋形式。这些民族民俗资源往往是乡村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深厚淀积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三)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1、乡村旅游资源功能结构评价乡村旅游的规模和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产品功能结构,旅游产品的功能结构又受
34、乡村旅游资源的属性结构所制约。一个地区乡村旅游景点开发还需同时满足不同游客层面的三种类型需要,即基本层面(陈列观光型) 、提高层面(表演欣赏型) 、发展层面(主题参与型) ,这是一个乡村旅游区域从前期开发到完善并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仅凭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不能够完全满足旅游者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和长足发展。因此必须在基本层面的基础之上开发提高层面和发展层面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够在满足不同特征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增加旅游的间接收益,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云南省乡村旅游处于大力发展的初期,在“假日旅游”的推动下表现初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云南省的乡村旅游开发形式较为单一,与景
35、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还需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开发和管理。同时缺乏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引导,投资比重偏小,不能完全发挥乡村旅游的功能。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拓宽云南省的乡村旅游类型,巩固现有乡村旅游类型发展模式,挖掘云南省乡村旅游的资源多样性和形式独特性。对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模式和产品类型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并完善旅游产品功能和乡村旅游的服务体系,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经济建设中。通过对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和政策性扶持,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各级政府通过不断推动和扶持,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带动和加速云南省农村
36、的经济发展,并在部分农村中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云南省乡村旅游全面、平衡地发展。2、乡村旅游资源技术性评价(1)气候要素评价云南由于高纬度和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形成不同的气温变化。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了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在 524,南北气温相差 19左右。从热量条件来看,云南从南至北相聚 900 余公里,在 8 个纬度的范围内,大体可分为被亚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高山苔原及雪山冰原等气候类型。从气温来看,云南省有的地区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有的地区终年如夏,一雨成秋;不少地区四季如春,温度适宜。其共同点是:年温
37、差小,日温差大;降雨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气候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气候条件形成了云南乡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旅游的适宜性。从水分条件来看,云南省以湿润、半湿润气候类型为主,仅金沙江河谷、红河州中部及迪庆州大部属半干旱气候。就水平分布而言,气候带并非完整地呈带状分布,而是相互交错,彼此穿插,尤其是西部,气候带自北向南逐层交替,大致南部的气候逆河谷北伸,北部的气候带沿山脊往南伸展。云南气候类型之多,地区差异之大实为罕见。云南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云南的气候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而具优势,主要包括避暑型气候、避寒型气候、阳光旅游资源、森林型洁净空气。云南许多地方独特宜人的“四季如春”的气候是云南旅游的一大优势
38、。气候的垂直变化,使旅游者在短时间内可以领略到热带、温带、寒代的气候变化和一山四季的特殊现象;云南冬春时季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成为云南冬季旅游的一大优势。云南的气候资源包括光能(云南平均海拔高,空气洁净,光质好,日照长) 、热能(云南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风能(云南东部、北部以及许多山区冬春有稳定的强风,大风日书多,且午后风向稳定,可利用时间较长,具有开发潜力) 。其中,大理下关的风力发电已经变成大理的一个标志性景观。这些资源为旅游活动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是旅游活动得意开展的客观条件之一。(2)环境要素评价空气质量云南省乡村空气质量优良,空气质量总体趋于稳定。在云南省 18 个主要城
39、市中,昆明、曲靖、玉溪等 7 个环保重点城市全年空气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均大于 90,而乡村的该项指标达到 100%。据了解,目前影响云南省各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云南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的 11 个城市全年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的城市依次排序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市、景洪市 100,保山市99.5,楚雄市 99.5,玉溪市 98.6,曲靖市 97,蒙自县城 89.6,个旧市 87.5,昭通市 86.5。未开展空气自动监测的城市中,文山县城、香格里拉县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普洱市、临沧市、潞西市、六库镇、开远市、
40、河口县城;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城市为宣威市。植被生态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结果,云南省林地面积 2,424.76万公顷,占云南省土地总面积的 61.52。云南省森林覆盖率为 49.91,灌木林覆盖率为 10.67。截至 2007 年底,全省共建自然保护区 176 个,其中国家级 16 个,省级 45 个,州市级 80 个,县级 35 个,总面积 28,832.49 平方公里,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 7.32。云南省森林资源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森林资源变化的总趋势是数量增长、质量提高、结构改善、覆盖率提高。云南省天然草原面积 2.29 亿亩(可利用面积 1.78 亿亩) ,其中疏
41、林草地5,079.49 万亩,灌丛草地 1,892.49 万亩,草丛草地 9,213.81 万亩,草甸草地2,854.14 万亩,零星草地 3,858.04 万亩,河湖水泛草地 64.68 万亩。建植人工草地 807.41 万亩,退牧还草 525 万亩,草原围栏 830 万亩,有毒有害植物及鼠虫害治理 294 万亩。云南省现有天然湿地总面积 3,439 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湿地 1,595 平方公里,湖泊湿地 1,754 平方公里,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 90 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系统管理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8 处,分别为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泸沽湖、腾冲北海、海峰
42、、剑湖等 7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总之,云南植被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具有绚丽风光,是进行植物科学研究、植物种质保存、科普教育、科技旅游的理想环境。水体质量云南省开展水质监测的 60 个湖泊水库中,类水质的占 33.3%、类水质的占 36.7%、类水质的占 11.7%、类水质的占 5.0%、劣类水质的占13.3%。云南省湖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60 个湖泊水库中,有 28 个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占总数的 46.7%。16 个湖泊(水库)开展湖泊富营养化状况监测,贫营养状态湖泊有 2 个、中营养状态有 6 个、轻
43、度富营养状态有 1 个、中度富营养状态有 5 个、重度富营养状态有 2 个。水质优的湖泊是阳宗海、抚仙湖、泸沽湖,水质良好的湖泊是洱海、程海,水质受到重度污染的湖泊是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25 条入湖河流 30 个监测断面中,类水质的占 10.0%、类水质的占 6.7%、类水质的占 23.3%、类水质的占 13.3%、劣类水质的占 46.7%。监测断面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为 20.0%。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珠江水系、金沙江水系、红河水系、澜沧江水系、怒江水系和伊洛瓦底江水系。在 77 条主要河流的152 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达到类标准的断面占 21.
44、1%,水质良好达到类标准的断面占 31.6%,水质已受轻度污染达到类标准的断面占 15.1%,水质已受中度污染达到类标准的断面占 3.9%,水质已重度污染劣于类标准的断面占 28.3%。孔隙水与 2006 年相比孔隙水较差级比例有所下降,极差级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枯水期优良级占 10.04%、良好级占 20.25%、较好级占 5.20%、较差级占54.30%、极差级占 10.21%;丰水期优良级占 4.04%、良好级占 16.77%、较好级占 17.38%、较差级占 43.00%、极差级占 18.81%。主要污染物有:锰、 “三氮” 、氟化物、氯化物、化学耗氧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基岩水与
45、2006 年相比基岩水(裂隙水、岩溶水)水质状况为较差级、良好级比例有所下降,优良级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枯水期优良级占 21.19%、良好级占 36.02%、较好级占 17.65%、较差级占 24.01%、极差级占 1.13%;丰水期优良级占 27.79%、良好级占 29.39%、较好级占 15.9%、较差级占 23.41%、极差级占3.51%。主要污染物有:锰、氨氮、氟化物、氯化物、亚硝酸盐氮、化学耗氧量、总硬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云南省在全国的水资源质量状况 2002 年位列 13 位,见图 2-2.图 1.1-3 2002年 各 省 级 行 政 区 水 资 源 质 量 状 况 ( 不
46、含 长 江 、 黄 河 干 流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海南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江西省 湖北省 广东省 甘肃省 青海省 贵州省 云南省 四川省 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吉林省浙江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江苏省 陕西省黑龙江省 河南省 天津市 辽宁省 山西省 山东省 上海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百 分 比辐射环境质量2007 年香格里拉县、丽江市、泸水县、大理市、昆明市、玉溪市、临沧市、景洪市 8 个国控点的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环境辐射水平波动范围,中心城市昆明市的连续监测点 辐射
47、空气吸收剂量率全年测值与 2006 年相比处于正常波动范围内;8 个国控点的原野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年均值与云南省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背景值相当;沉降物中总水平无异常升高;滇池、松花坝水库水中总放浓度与往年相比无太大变化;8 个国控点代表区域内土壤中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水平处于正常环境水平;中心城市昆明市电磁辐射水平等保持相对稳定。总体上未出现异常情况。(3)地形要素评价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云贵高原西部,是一个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的省份,形成了山地为主的地貌景观。山地和高原面积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94%(山地面积占 84%,高原面积占 10%) 。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48、。最高点为滇西北的梅里雪山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最低处为滇东南可口县境内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 76.4 米。两地高差6663.6 米,表现处高纬度与高海拔、低纬度与低海拔相一致的特点。山地、高原间分布众多山间盆地(俗称坝子) ,云南省共有面积 1 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1400 多个,总面积为 2.4 万平方公里,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 6%。受地址构造条件的影响,根据山地景观成因、性质及特征云南的地质地貌景观分为名山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火山景观、丹霞景观、土林景观、沙林景观。三、云南省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一)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1、国外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国外乡村旅游己成为稳定性很
49、强的重要旅游方式之一。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中农业旅游收入占 5%10%,2001 年在法国乡村地区的旅游消费达 140 亿欧元,相当于法国个人在国内旅游开支的 19.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观光旅游一年的收入有 7500 万美元,且还带动了贸易和食宿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州大学农业经济学家德斯蒙得乔利说:“这里的一个小型农场每年都有 100 万美元的收入,在全国的农业收入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有如下特征:(1)乡村旅游是西方国家主流的旅游方式。以法国 1998 年为例,2/3 的法国人选择国内度假,其中 33的游人选择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近 7 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 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 72%,更有 15的度假者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