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232010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 2005 Allen Carlson加拿大 艾伦 卡尔松 著陈李波 译作者简介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哲学教授,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学和环境哲学研究,并在环境美学、自然美学以及建筑美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专著美学与环境关于自然、艺术和建筑的欣赏(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Routledge :2000),是在环境美学领域中颇具影响的一本专著。另外他还与阿诺德伯林特(A

2、rnold Berleant )合编自然环境美学(Broadview ,2004)以及人类环境美学(Broadview,待刊)两本论文集。译者前言在自然与景观:环境美学论文集书中,艾伦卡尔松从自然和景观两个不同的环境维度,对环境美学这一美学领域中的新兴学科进行了理论梳理和前景展望。他在本书中不仅将他环境美学的前一著作美学与环境:对自然,艺术和建筑的欣赏(Routledge,2000)中的理论体系与美学思考加以延续;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对环境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这两种与我们日常密切相关的两种景观类型作了详尽的美学剖析。尽管该书收录的是七篇单独予以发表的论文,但这些论文,如同卡尔松的环境与美学一样,在

3、结构与和思路上都为环境美学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该书的第一章“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作为导论,对环境美学进行了一个整体概述,从而为环境美学前景作了一个清晰描绘,并对该领域所存在的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明晰。这章的尾注广泛涉及到环境美学研究领域中翔实的文献资料,从而为环境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中间五篇论文作为该书的五个章节,就自然审美欣赏与景观审美欣赏之中所存在的某些特定问题,如自然环境、环境建筑、农业景观等分别进行了探讨,并且从审美品格、审美欣赏以及审美评价层面,对环境美学这些特定的研究对象作了充分地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环境欣赏上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第七章“在

4、审美教育中哪些才是景观欣赏的正确课程”,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对该书所阐述的环境美学观点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与整合,从而为环境美学构建出一个全面的美学理论体系。正如作者所提到的,自然与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学与环境的理论延续,两者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有必要对后者所论述的理论观点进行简略评述,这将助于读者清晰、全面地理解自然与景观这本书的美学理论体系。对此,我将在“译者后记”中以“环境美学欣赏之路”为题加以概述。陈李波 武大枫园二五年十月致谢作者希望对本书提供以下材料的编辑、出版者以及艺术家致以由衷的谢意:第一章,“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改编自 Allen Carlson,“Environme

5、ntal Aesthetics,”载 B. Gaut and D. Lopes eds.,Routledge Companion to Aesthetics,Second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4),541555。本章经作者以及 Taylor & Francis 公司的许可,首次在本书中予以出版。第二章,“审美欣赏和自然环境”改编自 Allen Carlson,“Appreci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载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37(1979):267276

6、,并在 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London :Routledge,2000)予以再版。本章最初的版本载 Richard G. Botzler and Susan J. Armstrong eds.,Environmental Ethics :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Second Edition(Boston:McGraw Hill,1998)。本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并经作者许可在本书中予以出版。第三

7、章,“适当的自然美学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改编自 Allen Carlson,“The Requirements for an Adequate Aesthetics of Nature,”载 Essays in Honor of Yrj Sepnmaa,eds.,Seppo Knuuttila,Erkki Sevanen,and Risto Turunen(Helsinki:Maaseudun Sivistysliitto,forthcoming)。本章经作者以及论文集 Essays in Honor of Yrj Sepnmaa 编辑和出版社的许可,首次在本书中予以出版。第四章,“审美欣赏与

8、人类环境”最初以 Allen Carlson,“On Aesthetically Appreciating Human Environments, ”论文形式发表在 Philosophy and Geography 4(2001):924。本章经作者以及Taylor & Francis 公司的许可,在本书中予以再版。第五章,“在不同的环境概念下欣赏建筑”改编自 Allen Carlson,“The Appre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rchitecture under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he Environment,”载 Journa

9、l of Aesthetic Education(待刊)。版权(2005)为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所有。本章经作者以及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许可,在本书予以出版。- 5 -第六章,“审美欣赏与农业景观”最初以 Allen Carlson,“Productivity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论文形式发表在 Pellossa Perihopeat(Fortune in the Field)eds

10、.,Y. Sepnmaa,and L. HeikkilPalo (Helsinki:Maahenki Oy,2005)。本章经作者以及论文集 Pellossa Perihopea 编辑和出版社的许可,在本书中予以再版。第七章,“在审美教育中景观欣赏的正确课程是什么?”最初发表在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5( 2001):97112 ,并在 A. Light and J. M. Smith,eds.,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中再版。版

11、权(2005)为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所有。本章经作者以及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许可,在本书予以出版。另外,本书所有引用图片均经摄影师、艺术家和出版社许可,或者由本书作者亲自拍摄。艾伦卡尔松,2005 年 11 月 28 日6图片目录(烦请编辑为图片加上页码,并在目录中表明)插图一 草原上的哨所(霍斯特巴恩德)页码插图二 大地,4 / 75卡尔加里东部(塔考塔纳柏,1975)页码插图三 农业景观,加拿大: 萨斯喀彻温省页码 页码插图四 农业景观,芬兰:海 门 页码插图五

12、 谷物贮藏设备,加拿大:阿 尔伯达省以及萨斯喀 彻温省页码插图六 被废弃的农场建筑,加拿大:阿 尔伯达省以及萨 斯喀彻温省页码插图七 农药以及杀虫剂的使用,加拿大:阿 尔伯达省 页码插图八 恶魔塔国家历史文物,美国: 怀俄明州 页码插图九 作为熊所聚集之所的恶魔塔页码插图十 作为外空造访的外星人着陆之地的恶魔塔页码插图十一 亲密遭遇之现象:家庭合照恶魔塔山脚下页码7前言在本书中所收录的论文反映了我对环境美学领域一直以来所持有的浓厚兴趣,论文中的许多材料以及对相关论述可参见我先前出版的美学与环境:对自然,艺术和建筑的欣赏(Routledge, 2000)一书。在本书中所收录的这些发表的论文,每一

13、篇论文都独立论述环境美学中的某个特定问题。尽管这些论文与最初发表并无二致,但我认为它们就论证方式而言,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本书第一章作为导论对环境美学作了一个整体概述,从而为环境美学的发展前景作出了清晰勾勒,并使我在该领域中的一些观点得以明晰。该导论的尾注广泛涉及到该领域研究的诸多重要文献资料。本书的结尾也是一个概述,但它将我的一些观点在不同层面进行整合。本书的其它五篇论文就自然环境欣赏和人类环境欣赏中的特定问题分别予以探讨。我感谢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委员会,还有阿尔伯达大学为论文写作所提供的资金支持。我也感谢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对我著作的浓厚兴趣,还有陈李波先生在翻译此书过程中所付出的

14、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参与,这本书根本不可能得以酝酿、写作并出版。最后,我向这一学科的许多同仁,还有我在阿尔伯达大学哲学系的同事,以及我的家人所提供的支持致以我最真挚的谢意。加拿大 艾伦卡尔松卡尔加里,加拿大,二五年8目录译者前言 - 3 -致谢 - 4 -图片目录.6前言.71 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101.1 环境美学的历史根源 101.2 环境美学的当前发展 111.3 环境美学的兴起 111.4 参与美学以及相关观点 121.5 环境美学中的认知途径 131.6 认知途径的展开 141.7 环境美学的性质 152 审美欣赏与自然环境.232.1自然美学的核心问题 .232.2 欣

15、赏自然的艺术途径 242.3 欣赏自然的其它途径 262.4 欣赏自然的自然环境模式 282.5 更为深远的影响 293 适当的自然美学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333.1 导论 333.2 兹夫:万物皆可观赏说 333.3 布德:如同自然般加以限定 343.4 伯林特:一元化美学的要求 353.5 赫伯恩:严肃美的直觉知识 363.6 汤普森:客观化之诉求 373.7 结论 384 审美欣赏与人类环境.424.1 人类环境与设计者的景观 424.2 人类环境美学的生态途径 444.3 对生态途径 的拒绝 474.4 欣赏人类环境 504.5 结论 525 在不同的环境概念下欣赏建筑.555.1 导

16、论 555.2 美学与环境建筑 555.3 自身之于背景 565.4 旅游者之于风景 5995.5 结论 606 审美欣赏与农业景观.626.1 导论 626.2 如画性欣赏的传统 626.3 农业景观:缺失审美价值的一种景观类型 636.4 农业景观的形式美 646.5 表现美 656.6 农业景观的表现美:功能性、生产性与可持续性 666.7 结论 687 在审美教育中景观欣赏的正确课程是什么?.707.1 审美关联性问题 707.2 欣赏景观的后现代途径 707.3 形式与内容 717.4 科学与欣赏景观 727.5 景观历史与景观的当代使用 737.6 神话、符号与艺术 757.7 “

17、亲密接触之现象” 777.8 景观多元化与正确课程 787.9 结论 78参考文献.81译者后记.91101 环境美学的发展及其性质1.1 环境美学的历史根源环境美学是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代才涌现出来的一门美学新兴学科。它所关注的哲学主题是:如何在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而且这一世界不仅是由一个个对象所构成,同时也是由一些更大的环境单元所构成。因此,环境美学从原先局限在狭隘的艺术界和艺术品的欣赏上得以扩展,并延伸到整个环境领域: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着各种受人类影响或由人类所构建的环境。 1 尽管在环境美学的领域中,将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同等对待,但是该领域的历史却源于早期的自然美学理

18、论的研究之中。因此,为了理解环境美学领域的当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历史背景进行一番概括。环境美学的历史,源于十八世纪以来审美概念的发展和康德对于该概念的经典论述。 2 此概念之核心便是将审美体验解释为一种对日常功利如实践与个人利益的隔离而导致的无利害性概念。 3无利害性概念与十八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的痴迷相结合,从而涌现出景观体验的丰富途径。凭借着无利害性的提携,不仅那些开化过的田园乡村可视为一种优美,而且那些最为原始的自然环境也视作一种崇高来进行欣赏。进而在这两个极端(优美与崇高)之间,无利害性为欣赏景观中一个更为强劲的欣赏模式如画性(Picturesque)的涌现提供空间。如画性最初与某些特定

19、的景观类型紧密相关,并具有与当时风景画同样的特征。但是它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更为全面的欣赏模式:仅仅将注意力放在环境中那些如图画般的属性感性外观与形式构图,便可使得任何环境的审美体验都变得容易起来。4 无利害性直接促成十八世纪合成美学(Aesthetic Synthesis)的兴起,后者将无利害性作为核心概念,而将景观则作为审美欣赏的范例,并且在欣赏模式中极力推崇形式主义与如画性。然而,合成美学自十八世纪诞生之初一直延续到现在,并非毫发无损;当前环境美学所经历的变革如同“合成”自身所经历的变革一样多。在这些变革中,最主要的是艺术作品地位的上扬和作为审美欣赏范例的景观地位的下滑。这种变革可以追溯到现

20、代艺术体系,该体系似乎坚不可摧。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艺术体系被赋予一种显要的地位,从而与自然形成鲜明对照,并且在整个西方文化背景中,艺术体系的重要性延伸到人工制品当中,从而与自然物体形成鲜明对照。 5 尽管浪漫主义时期有着对自然的近乎痴迷,无论是何种原因,其最后结果仍是:在哲学美学领域中,对自然世界的审美欣赏越来越处于一种边缘化。在如画性挥之不去的魔咒下,它最终与那些无利害性的、形式主义的景观欣赏相趋同:后者能很容易地构筑出一处盛大场景,在该场景中,如图画般的感官与形式属性可被无限夸大。尽管合成美学的关注点并不是自然环境,但在整个十八世纪,它所蕴含的无利害性概念、形式主义的欣赏模式以及其它一

21、些关键要素,却一直影响到二十世纪。事实上,在二十世纪初,每一个都赋予全新的内涵,如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在“心理距离说”中对无利害性概念重新作出的经典诠释,还有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所强硬主张的“艺术形式主义”理论。 6 进而,与布洛和贝尔步调保持一致,对艺术之外的审美欣赏的忽视进一步加剧。尽管布洛也注意到对“海边迷雾”进行欣赏,但是他分析的主要案例是奥赛罗,心理距离说也主要应用在艺术欣赏上。贝尔在排他地关注艺术这一点上更为极端,他认为范例式的审美反应,一种特别的审美情感,仅能由艺术来唤起。111.2 环境美学的当前发展二十世纪早期,环境美学被无利害性概念以及

22、形式主义羁绊的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在该世纪中期分析美学对后两者的责难中看出端倪。这种责难始于艺术表现主义理论,并且在艺术习俗理论中达到高潮。 7 这在审美欣赏的观念中导致了一场转变。这可以充分认为是一种审美范式的重大转变:这种范式从一方面,对孤立的艺术对象的感官与形式属性的无利害性地静观,转变到另一方面,对那些文化性的人工制品,特别是按照某种意图或设计而创作出来的人工制品,全身心地进行感知地投入:在后者中,我们不仅被灌输艺术史传统和艺术批评实践的相关知识,而且被置身于一个复杂、多层面的艺术界当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环境美学发展中,这种范式的转变不是因为别的什么目的,而恰恰是这一新范式雕琢以后,

23、特别适合于艺术欣赏罢了。 这些资源有意图的设计者、艺术史传统、艺术批评实践乃至艺术界自身都用来取代欣赏中的无利害性概念与形式主义教条,因此除了艺术之外,其它与之毫不相干,从而对世界的欣赏远落后于艺术界,对世界的欣赏似乎只可能是对其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距离感的一种静观而已。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事情明显地呈现出两种态势,这些直接构成了环境美学兴起的背景。第一种态势是:在审美欣赏新范式的发展及为其所作的辩护中,分析美学除了艺术以外,完全抛弃了欣赏中其它任何残余的审美兴趣。这种抛弃通过将哲学美学与艺术哲学在事实上加以等同而习俗化。在该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教科书,其副标题就被冠以“哲学批评中的问题”,还有两个

24、主要文选也都被冠以令人讨厌的标题以哲学视角看艺术(Philosophy Looks at the Arts )以及艺术与哲学(Art and Philosophy)。 8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提及的三本经典著述那长达 1,527 页的篇幅中,既然没有自然美学的任何痕迹。进而,分析美学家们提及自然的时候,主要在主观层面上对自然欣赏型进行展开,并认为与艺术相比,欣赏自然无任何兴趣可言。就某种程度而言,自然缺乏新范式中的某些关键特征,如有意图的设计者、艺术史传统以及艺术批评实践,正是后者赋予艺术欣赏的某种兴趣与客观性。这种发展在以下观念中达到其巅峰,即不仅是哲学美学于艺术哲学等同,而且审美欣赏自身也

25、只能限于艺术,那些哲学家所谓的对自然世界的欣赏绝对不是一种审美欣赏。 9第二种态势则成为环境美学兴起的直接背景,它涵盖所有的真实世界,而非仅仅针对哲学美学或艺术界而已。它与公众最近对环境的审美质量日益关注密切联系,这种关注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北美越来越明显。 10 这种关注导致了这样一种困境,因为在艺术哲学发展的前提下,在对日常世界的审美中,我们所能利用的理论资源仅剩下对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距离感的静观等这些过时的欣赏模式。这导致两个后果:在一方面,对环境状况予以关注的那些群体,如景观建筑师、环境规划者与景观评估者,提倡所有评估、规划和设计途径都应将重点主要放在这些风景的感官与形式属性上。 11 而

26、另一方面,可视为环境主义者的那些人,不仅对旧的模式自身持否定态度,同时也对该模式在景观管理上的应用持否定态度。他们中一些人认为旧的模式是不合宜的,其不应该强调风景却将环境的其它类型加以排斥。 12 另外一些人怀疑,是否自然世界的审美欣赏究其本质而言,无非是一种主观的、琐碎的,浮现头脑中的念头罢了,这些对于欣赏环境而言,不仅几乎没有什么积极影响,甚至还会有消极影响。 131.3 环境美学的兴起环境美学的兴起最初与以上两种发展态势相对应。它起源于自然美学中对一场理论所进行的复兴,这场复兴似乎发生在二十世纪中期后不久。在赫伯恩(Ronald W. Hepburn)的论文标题中,这已经非常明显,而且该

27、论文几乎独自地发起这一场复兴:这篇论文就是“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忽视” 14。论文就分析美学对自然欣赏的处理方式进行抨击。赫伯恩认为,自然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不同类型、12暗含潜力、极端丰富的审美体验的源泉,而不是被其他哲学家所贬低的审美贫乏:这些哲学家认为自然的欣赏是烦琐的、主观的,甚至不在美学层面上。赫伯恩强调这一事实:既然自然世界没有被诸如有意图的设计者,艺术史传统和艺术批评实践所束缚,这便使得我们对自然的欣赏更容易成为一种开敞的,参与式的以及创造性的审美欣赏。然而他也认为,自然的审美欣赏如同艺术那样,存在由烦琐、肤浅的欣赏导向严肃、深入的审美体验的趋势。他指出如果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的审美

28、体验的严肃性,那么这种开敞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欣赏必须由自然世界的真实本性所指引。赫伯恩以此方式指出,在艺术与自然两者中,构筑审美欣赏的资源与审美欣赏自身都被局限在对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距离感的静观这样一种旧的模式之中。他这篇论文为环境审美欣赏的新模式打下基础:这个新模式就是,在着重自然环境的开放性与重要性这两者的基础上,认同自然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与认知层面上涵义都非常丰富,完全可与艺术相媲美。环境美学将这一新模式置于核心地位。这一结果可以在该领域的最初成形及其在二十世纪后期的进展中被证实。为了解环境美学的当前状况,审视这些二十世纪后期的进展非常有益。在环境美学这一领域中,相对早一些的进展主要是

29、集中在应用层面。人们往往对该领域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持批评态度,这也与公众对环境的美学状况的日益关注相呼应。人们所持的批评态度与赫伯恩对旧模式对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一种距离感的静观的驳斥相类似。举例而言,我认为北美景观管理中所使用的景观评估、规划与设计都是将目光不适当地放在景观的如画性层面,并热衷于景观的形式主义特征。而且公众对环境的美学状况进行整体考虑时,都还是将其审美属性预设在一个极端狭隘的、形式主义的迂腐观念中。 15 阿普兰顿(J. Appleton)认识相类似的问题,并认为这是理论研究不充分使然,他责难到实验研究已经失常到他所称为的“理论真空”这一地步。 16 为弥补这样一种“理论真空”,

30、多种不同的途径相应产生出来:有些试图为自然的审美欣赏提供社会生物学理论基础,如阿普兰顿的瞭望庇护理论(ProspectRefuge Theory)。 17 也有一些在审美反应层面上提供更为广泛的理论模式,举个例子,环境心理学。 18 这里有许多关于这类研究的概述。 19 也有许多有帮助的论文集。 20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周期性的尝试,将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与那些源于环境美学中更具哲学意义的理论相结合。 21然而,在环境美学中,哲学层面的进展则能够分成两个主流观点。每一个都涉及到对旧模式将审美欣赏视作对感官与形式属性保持距离感的静观中某个层面进行驳斥,这些都在赫伯恩那篇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中预示出来。

31、其中一个主流观点直接对这种传统观念将审美欣赏视作保持距离感的静观进行驳斥,并与赫伯恩所倡议的自然环境应使得开敞的、参与式的与创造性的欣赏模式容易起来相关联。而另一个主流观点则是对旧模式中将审美欣赏几乎排他地放在感官与形式属性这点上进行回击,并且追随赫伯恩的另一个观点自然世界的审美欣赏尽管是开敞的、参与式的与创造性的,但欣赏必须由我们对自然世界“真实本性”的理解所指引。1.4 参与美学以及相关观点在哲学层面的进展中的这两个主流观点,前者拒绝将无利害性作为艺术审美欣赏之核心。分析哲学对于无利害性的回击有助于明晰这种艺术欣赏新模式的基础。 22 然而,这些拒绝无利害性的理论资料似乎仅适用于艺术而已,

32、因此在自然欣赏中拒绝无利害性地静观这种旧模式需要更进一步的论据。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通过强调自然与艺术间的类似性来表明这一主题。他不仅拒绝无利害性,同时也拒绝着许多与艺术界相联系的教条这些教条将艺术视为根基,并将艺术与我们的日常世界相脱离。因此,伯林特通过表明这一主题,即将艺术欣赏塑造成开敞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13欣赏,从而使得自然欣赏变得容易起来。他倡议一种所谓的“参与美学”(Aesthetics of Engagement)(译者注:参与美学也可翻译成结合美学,但本书中翻译成前者更加切合)成为自然和艺术欣赏的一种模式。“参与美学”倡议将传统两分法,如主 / 客观

33、予以超越,并且消融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使得欣赏者以一种全方面、多感官的方式沉浸在欣赏对象之中,无论此欣赏对象是自然还是艺术。进而,“审美参与”不只是局限在自然和艺术领域中,它扩展到整个环境领域,并构筑出相应的审美欣赏模式。因此,在将环境美学塑造成为一门学科的关键,便不仅仅只是关注于自然环境的审美欣赏,而更应关注我们周边整个世界的审美欣赏。参与美学以上述方式,很好地阐明了环境美学对于普适的美学而言所具有的重要涵义。 23参与美学强调我们对当下欣赏的任何对象在进行感知的投入。在环境美学中,另外一种观点也强调我们与所欣赏的自然或环境的其它类型之间这种紧密联系的维度,它认为这一些维度,尽

34、管不是这种欣赏类型所独有的,但却是这种欣赏类型的本质之所在。举例而言,罗伊尔卡洛尔(Nol Carroll)就主张,通常这种当下地、直接地从我们自身诱导出来,并在自然中被唤起的情感是欣赏自然中最为重要也最合乎情理的层面。 24 与之类似,谢丽尔福斯特(Cheryl Foster)将其重要性提升到几乎无法用言语来描述,“一种被环绕的感觉或一种被包围着的、精妙的触感所浇浸的感觉,”她将其标明为审美体验中的“环绕”维度(Ambient Dimension)。 25 在我们欣赏环境中,这种多感官与“环绕”的性质也被约翰安德鲁费希尔(John Andrew Fisher)所强调,他为“自然的声音”的重要

35、性进行辩护。 26 在另一方面,在自然体验中,我们这种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欣赏特征同时被贡布里希(E. H. Gombrich)所注重,他认为自然是孤寂与冷漠的,合适的审美欣赏就应包含一种神秘的意味,一种不可参悟性。 27 这样的观点经常表明着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欣赏中,心中怀有的敬畏与欣羡,并由此回想起自然环境的历史渊源与与崇高概念。在认同我们当下的感官与情感反应这一关键前提下,“参与美学”、“唤醒理论”和“环绕观点”关注于审美体验中他们所认为的重要层面。但就赫伯恩所描述的自然欣赏应由琐碎导向严肃这一趋势而论,这些关注无疑注重的是琐碎这一极端。 28 因此,它们面临着一些难题:首先,这些观点虽然允

36、许欣赏自然,尽管不再保持距离感,但是仍主要关注感官与形式属性;其次,他们没有因此充分澄清环境主义者以及其他人头脑中所存有的困惑究其本质而言,自然的美学欣赏是否根本上还是一种琐碎的、主观的臆断;并且第三,他们将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之间的原有屏障再次树立起来。按照这些新模式对艺术进行欣赏时,无非是将感知地投入与无利害性地静观这两种方式置于互相抗争的境地而已。 29 因此澄清上述难题需要深入探究赫伯恩所认为的这种审美欣赏,即自然欣赏尽管是开敞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但如要使得对其的审美欣赏更加严肃而非琐碎的话,这种欣赏必须被知识与理解所指引。这一洞见在环境美学的其它哲学层面的进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后者所

37、关注的正是环境世界的认知维度。1.5 环境美学中的认知途径在环境美学中,认知途径起初是对欣赏的旧模式其拘泥于感官与形式属性之中的一种回应。我对这种认知途径进行了扩展:自然的美学欣赏除了在纯粹形式层面之外必须加以概念化,在某种程度上还应包括自然环境的表现属性。相似地,马克萨伽夫(Mark Sagoff )强调自然的表现属性与象征属性。 30 因此自然欣赏必须从对孤立的对象或风景进行如画性地欣赏这一旧模式中解脱出来。但是我还认为,我们既不应该将审美欣赏简化为单纯的感观与情感反应,也不应该任其主观化。更适当地说,既然在艺术欣赏的新模式前提下,艺术中严肃的、适当的审美欣赏是通过艺术史传统和艺术14批评

38、实践这些知识在认知层面上加以塑造的;那么与之相类似,在自然中为了实现严肃的、适当的审美欣赏,它也必须通过自然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认知层面上加以塑造。因此,我认为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占据中心位置的知识是如地理学、生物学以及生态学所提供的知识。 31将适当的自然审美欣赏建立在科学知识之上的基本观点,丰富着环境美学的研究领域。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便在实践中将自然美学当作“生态美学”来理解他将自然的美与生态上的有机整体与稳定结合在一起。 32 一些哲学家认同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点,他们认为我们审美欣赏自然应该与我们维持自然的良好生态保持一致。而且生态美学还倡议出一种认知框架,并在应用

39、层面上对景观评估者、规划师和设计师产生影响,并试图弥补所谓的“理论真空”。更进一步,在强调科学知识和客观性的前提下,这种认知途径有助于驱除环境主义者以及其他人头脑中所认为的自然环境欣赏一定是琐碎的、主观的这种想法。 33 这种途径在理论层面上也产生影响,从而对看似违背自觉的“肯定美学”(Positive Aesthetics )提供着一种理论解释,这种“肯定美学”认为未被触及的、原生自然仅仅有着或主要有着积极的审美属性。在将自然欣赏与科学联系中,认知途径认为“肯定美学”式的欣赏是一种被科学世界观所培育的欣赏,它将自然世界逐步解释为具有积极审美属性的美学对象,这些积极属性便是秩序、均衡、整体以及

40、和谐。“肯定美学”的这些观点,随同科学与自然欣赏间的联系一起,在许多层面上既得以发展,也倍受指责。 341.6 认知途径的展开认知途径将自然环境的欣赏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从而在环境美学中占有中心地位。进而,从以下两个相关方式上塑造着环境美学:第一,其应用从自然扩展到整个世界范围之中;第二,它所考虑的知识不仅仅包括科学所提供的知识。这种塑造方式被科学知识对自然欣赏的解释中所暗示出来事实上就自然而言,主要是这样一些相关知识:它为何如此,它为何物,以及它像何物这些知识。将自然如同自然般来考虑,如同马尔科姆布德(Malcolm Budd )所说的,是自然适当的审美欣赏的关键所在。 35 同样的,在自然世

41、界层面上欣赏世界,在美学意义上与之相关的知识便是,它为何如此,它为何物,它像何物,更严格地说,这些知识与科学知识是否有关。因此,对于环境而言,以农业景观为例,与适当的审美欣赏相关的一系列的知识便是这些知识它们与像什么以及它们为何成为现在这样的集合,这样的知识涵盖了它们现在仍在延续着的历史、它们所履行的功能还有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36 这对于人类环境的其它类型也是正确的,无论是田园乡村,城市景观,其它的景观类型,或者纯粹是我们自己的私密空间。 37 在这一点上,环境美学使得美学中不同艺术形式间的边界相互接触,如园林与建筑。 38 它也涉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如景观生态学与人文

42、地理学。 39 除此之外,它还与我们传统所说的景观批评(或许没有更好的词语来代替)相联系。 40在自然层面之上,认知途径在整个世界的审美欣赏上的应用,证明除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之外,还有其它与审美相关的知识存在。然而,按照这种论证,在自然环境中这些知识是否与审美欣赏相关,即审美关联性问题便产生了。认为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与审美欣赏相关的观点,在许多层面上都面临挑战。有些论文探讨了文化知识与我们景观欣赏的关联性。 41 但是他们依然是站在传统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42 文化知识的审美关联性似乎对于环境而言别明显,并在特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占据着首要位置。段义孚(Yi FuTuan

43、)对场所感进行细致地研究,他按照文化与艺术传承等术语进行了详尽论述。 43 再比如,Y 瑟帕玛(Yrj Sepnmaa)在他对环境美学的专门研究中,指出芬兰自然诗歌对芬兰景观的审美欣赏产生着影响。 44 同样的,包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景观描述对于不同类型的景观欣赏也具有审美关联性,以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与东尼希勒曼(Tony 15Hillerman)的小说为例,它们各自对针对英格兰西南部的田园乡村与美国西南部的沙漠景观进行描述。45 除了诗歌与文学,其它的艺术形式,比如电影、环境艺术和绘画,它们在塑造环境的审美欣赏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被挖掘出来和重新被挖掘出来。 46 这些研究避免将

44、艺术模式错误强加在自然世界之上的一贯作法。尽管它们具有这些显而易见的影响,然而,在艺术与文学中,这些观念、意象以及联想可能不是塑造环境与自然等审美欣赏中最有意义的文化推动力。可能更为重要的动力包含神话、宗教与形而上学之中。 瑟帕玛还有其他人发现在某个特定民族对于某处景观进行审美欣赏之中,民间传说和神话占据着重要位置。 47 与之相类似,宗教的美学意义,举例而言,西方的基督教和东方的佛教,都不应被忽视。 48 这些知识具有的审美关联性,如同艺术与文学一样。对于环境欣赏而言,我们可能列举出一种多元化的或更为相对的诠释。然而,更为主观化诠释的希望可能来源于我们文化传承的另一层面,它与科学知识相同,似

45、乎更具有普遍性。在赫伯恩为所谓的形而上想象的审美关联性进行辩护之中,他将这种可能性暗示出。 49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的想象力将能将这个世界诠释成具有启迪性的、普适的、形而上的真理:对生活意义、人类处境乃至人在宇宙中的所处位置的一种洞见。在此前提之下,该观点认同自然欣赏中人类的想象,如同先前所涉及的其它因素,它也让人想到环境美学中的一些历史根源。1.7 环境美学的性质那么环境美学这一新兴领域的性质是什么?总之,需要强调三个要点:第一个就是,这个领域倾向达成一种结合,一种参与途径与认知途径的结合。这种结合反过来有助于为环境欣赏提供选择的途径,而非旧的欣赏模式中对感官属性和形式属性保持一种的距离感的

46、静观。进而,环境欣赏的新模式可与艺术欣赏的新模式相媲美。后者如前所述,我们对那些文化性的人工制品,特别是按照某种意图或设计而创作出来的人工制品,全身心地进行感知地投入;我们不仅被灌输艺术史传统和艺术批评实践的相关知识,而且被置身于一个复杂、多层面的艺术界当中。这两种(艺术欣赏和环境欣赏)模式类似性恢复了在艺术欣赏与大千世界欣赏之间传统的匀称感:从十八世纪奠定环境美学的理论根基一直上世纪中期,这种传统的匀称感一步步地消失殆尽。第二个则涉及环境美学领域研究的范围。在环境审美欣赏的新模式所提供的丰富性前提下,该领域的研究领域就其本质在多样性、尺度以及品质上都没有界限,首先,就多样性而言,环境美学从原

47、生自然延伸到某些传统艺术形式,甚而涵盖后者。在这一领域之中,环境美学对待的事物从荒野到田园景观,从乡村直到都市风景,左邻右舍,超市,购物中心甚而更远。因而,在研究类别中,环境美学便包含相当多的不同类别,如自然美学,景观美学,城市景观美学,城市设计,甚而涵盖建筑美学,如果该建筑自身不是一件艺术品的话。其次,就尺度而言,环境美学从围绕我们的那些大尺度环境茂密的丛林,无边的麦田,大都市的市中心,延伸到那些细小的、亲密的环境我们的后院,办公室,起居室。另外就品质而言,环境美学涵盖的范围从特殊直至一般,从奇异直到质朴。正如环境美学不仅局限于大的对象,其同样也不仅局限在那些引人入胜的景观上。平凡的景观,普

48、通的视野和日常的体验都是审美欣赏中适当的对象。环境美学是日常生活的美学。最后一个要点是,依据审美的新模式和该领域的宽泛的研究范围,环境美学具体阐明着这样一个观点,即每一处环境,自然的,田园的,城市的,大的或小的,平常的或特殊的,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去观察、聆听、感受与欣赏。总之,在大千世界中,不同环境在美学意义上如同艺术作品一般,涵义隽永且价值颇丰。 5016注释:1. 对于环境美学领域的其它概述,可参见如 Allen Carlson,“Environmental Aesthetics,”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ed. D. Cooper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2),142144;Yrj Sepnmaa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载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ism: An Encyclopedia,ed. by Robert Paehlke(New York:Garland,1995),221223;Arnold Berleant,“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载 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 ed. M. Kelly(Ne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