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2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3 健康: WHO 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4 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5 护理: 1980 年
2、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6 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7 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促进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8 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9 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配给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11责任制护理
3、: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 8 小时在岗,24 小时负责制。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15医疗保健服务:是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运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
4、、与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活动过程。16疾病(现代疾病观):疾病是机体(包括躯体和心理)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17保健:是保护人体健康之意,是指为了提高健康水平而对个人或群体采取预防、医疗和康复措施。18医疗卫生体系:是指以医疗、预防、保健、医疗教育和科研工作为功能,由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19医院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医院的功能和相应规模、服务地域范围和隶属关系、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等综合水平,将其划分为一定级别的等次的标准化管理。2
5、0病区:是住院患者接受诊疗、护理及修养的场所,也是医护人员全面开展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21家庭病床:是指医疗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医疗需求,派出医护人员,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中医疗和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在家人陪伴照顾下接受治疗和护理。22角色;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模式化的行为。23患者:是指患有疾病,忍受疾病痛苦的人。24习惯性心理:患者的心理活动不能立即适应环境变化,需一个过度过程。25患者角色:是被认为适于患病的人的行为。26角色行为的缺如:患者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承认自己是患者。
6、27角色行为冲突: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本人患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而引起行为矛盾。28角色行为强化:患者安于患者角色,自主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29角色行为消退:患者适应患者角色后,由于某些原因,又重新承担起本应免除的社会角色的责任,而放弃患者角色。30护士角色:是社会所期望的适于护士的行为。31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为了医疗护理的共同目标而发生的互动现象。32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通过交往而建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距离。33护理学的理论:是在护理实践中产生并经过护理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性认识体系,是对护
7、理现象和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34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35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所组成的,客观存在的系统。36人造系统: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认为建立起来的系统。37复合系统: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的结合。38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流的系统。39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不发生这种交流。40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41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而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42结构: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的内在构成。43功能:指系统与外部
8、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在行为。44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应。45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在生理学上,是指人体对任何加诸于他的需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反应。46压力源;是指对个体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进个体产生压力反映的因素。47全身适应综合症:GAS 任何刺激,都无法产生完全特异的反映,只是产生相同的反映群。48局部适应综合症:LAS 发生在身体某一器官或区域内的反映。49心理防卫:指心理上对压力作出适当反映的过程。50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更能适于生存的一个个过程。51沟通:遵循一系列共同的原则,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5
9、2语言性沟通: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53非语言性沟通:不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的沟通。54神经语言程序(NLP):是一种沟通方式,其过程是在与患者沟通时,先达到协调,然后渐渐调整患者,使他从不舒适的状态过度到舒适的状态。55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的开放性有机整体,以满足患者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系统、计划、全面护理的护理思想和护理实践活动。56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与特点的抽象概括,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又称医学观。57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
10、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58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59护理目标:是针对护理诊断而提出的,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活动后达到的健康状态或行为的改变,也是评价护理效果的标准。60护理措施:是护士协助患者实现护理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规定了解决健康问题的护理活动方式与步骤,也称为护瞩。61护理计划:是将护理诊断、目标、措施等各种信息按一定规格组合而形成的护理文件。62实施:是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实现护理目标的过
11、程。63评价:是将实施护理计划后所得到的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与预定的护理目标逐一对照,按评价标准对护士执行会程序的效果、质量作出平定的过程。64合作性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生理上的并发症,是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检测并于其他医护人员共同处理以减少发生的问题。65医疗诊断:是用一个名词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症状、体征,以指导治疗。66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其统辖范围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67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旨在保护人体健康,调整人们在与卫生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68社会关系:
12、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69护理立法:是以法律的形式对护理人员在教育培训和服务实践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予以限制,起始于 20 世纪初。70护理法:指由国家制定的,用以规定护理活动及调整这些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1侵权行为:一般指对某人或许多人的人参权利不应有的侵犯。72犯罪:指一切触犯国家刑法的行为。73疏忽大意:是指不专心致志的履行职责,因一时粗心或遗忘而造成客观上的过失行为。74噪音:是指人们不需要和讨厌的声音。75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76医源性伤害:是由于医护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77入院护理:
13、是指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78患者床单位:是指医疗结构内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和设备。79出院护理:是指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80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的平衡,以及人体从一种姿势变成另一种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科学。8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其中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的滑动倾向时,就回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其运动的力。82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受。83卧位:是指患者休息和适应医疗护理需要所采取的卧床姿势。84主动卧位:指患者自己采取的卧位。85被动卧位
14、:是指患者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86被迫卧位:是指患者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87卧位舒适:是指患者卧床时,身体各部处于合适的位置,感到轻松自在。88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89疼痛:(NAHDA1978)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受。90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91睡眠:周期发作的知觉的特殊状态。92失眠:是睡眠形态紊乱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状态。93睡眠过多:指睡眠时间过长或长期处于
15、想睡的状态。94发作性睡眠:是一种特殊的睡眠失调,特点是控制不住的短时间的嗜睡。95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间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呼吸暂停两种类型。96活动受限(制动):指身体的活动力或任何一部分的活动由于某些原因而受到限制。97全范围关节活动(ROM):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来对此关节进行屈曲和伸展的运动,是维持关节可动性的有效锻炼方法。98等长运动: 肌肉收缩而肌纤维不缩短,即可增加肌肉的张力而不改变肌肉的长度。99等张运动: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缩短,即肌肉长度改变因而肢体活动,因伴有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张力运动。100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
16、HAI) ,是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101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是指病原体来自于患者体外,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途径,病原体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102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是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103 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 。104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原传到新宿主的途径和方式。105 直接接触传播:由以感染的个体直接将病原体传给易感宿主。106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107 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而造成感染传播
17、,也称为微生物气溶胶传播。108 生物媒介传播: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做为人间传播的中间宿主。109 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若把易感者做为一总体,则称易感人群。110 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但并非杀灭微生物。111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112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病原微生物, ,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过程。113 热力消毒法: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114
18、潜热;是指当 1 克 100 度的水蒸汽变成 1 克 100 度的水时,释放出2255J 的热能。115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化学药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116 无仅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117 无菌区: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118 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119 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120 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原、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
19、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121 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122 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123 污染区: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辐射124 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125 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126 生命体征:T、P、R、BP 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127 体温: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又称体核温度。128 辐射:指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兹波传到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散热方法。129 传导:指热在一个物体内
20、部或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动的散热方法,热由温度高的部位传向温度低的部位。130 对流:指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是传导的特殊方式。131 蒸发: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中吸收热的散热方式。132 体温过高(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133 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 小时波动不超过 1 度。134 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 小时波动超过 1 度。135 间隙热:24 小时体温波动较大。136 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持续时间不定。137 体温过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
21、正常范围,低于 35 度称体温不升。138 脉搏:心脏是一个跳动的泵,它有规律的把血射入动脉,动脉管壁随着心室的舒、收缩而出现节律性的搏动,这种搏动可沿着血管壁传播,触诊时能感觉到有节律的冲击或轻叩,这种感觉称为脉搏。139 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是左心室收缩的反映。140 心律不:齐:不规则的脉律。141 缓脉: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低于 60 次/分。142 速脉: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大于 100 次/分。143 间隙脉:指在规律或不规律的脉搏间隙中漏去一次搏动,脉律发生不规则、不均匀。144 脉搏短诎:指脉律少于心率,脉搏完全不规则。145 洪脉:当左心室收缩力强,CO 多。血管充盈度好
22、,脉压差较大时脉搏强大。146 细脉:当左心室收缩力若,CO 少,外周阻力大,脉压差较时,脉搏若而小。147 交替脉:当心室的收缩强弱交替时出现强弱交替的脉搏。148 水冲脉:当 CO 大,脉压差大时,出现脉搏骤起骤降,急促有力。149 奇脉:在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150 血压: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151 收缩压:当左心室收缩时,流经主动脉的血液对动脉管壁所形成的最大压力。152 舒张压:当心室舒张时,血液对动脉管壁所形成的最低压力。153 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距。154 MAP=舒张压+1/3 脉压。155 高血压: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
23、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156 低血压:血压低于正常范围且有明显的血容量不足的表现。157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总过程。158 呼气: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159 吸气:气体进入肺的过程。160 肺牵张反射:当肺扩张时可引起吸气动作的抑制而产生呼气,当肺缩小时可引起呼气动作的终止而产生吸气。161 呼吸过速:指呼吸频率过快,超过 24 次/分。162 呼吸过漫:指呼吸频率缓慢,低于 10 次/分163 呼吸过度:呼吸的深度增加但有规则。164 呼吸浅快:呼吸浅表而不规则。165 呼吸困难: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通气需要量增加而引起的呼吸费力。166 潮式呼吸:呼
24、吸由浅慢到深快,然后再有深快到浅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再开始又一次如上的周期性呼吸,周而复始象潮水涨退样的呼吸节律。167 间停呼吸: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期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168 点头呼吸:又称胸锁乳突肌呼吸,在呼吸时,头随呼吸上下移动,时呼吸中枢衰竭的表现。169 叹息样呼吸:间断一段时间后做一次大呼吸,伴叹息样。170 蝉鸣样呼吸:由于细支气管、小支气管堵塞,吸气时出现高调的啸鸣音。171 鼾声呼吸:由于气管或大支气管内有分泌物积聚,呼吸深大带鼾声。172 扣击:是指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扣打胸壁部,借助震动使分泌物松脱。173 震颤:是将手平放
25、抵住患者的胸壁,操作者肩膀与前臂做均匀的收缩与放松的动作。174 体位引流:是将患者置于特殊的体位,借重力使肺部及深部支气管的痰液引流至较大的支气管而咳出痰液的方法。175 吸痰:是利用机械吸引的方法,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治疗手段。176 缺氧:当共给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发生障碍,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将会发生异常变化,这种情况。177 氧气疗法:共给患者氧气,提高吸入气中氧分压,提高SPO2、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促进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治疗方法。178 低张性缺氧: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过低,肺泡通气不足气体弥
26、散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而引起的缺氧。179 血液性缺氧:由于 HB 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而引起的缺氧。180 循环性缺氧:由于动脉血关注不足,静脉回流障碍。 。 。181 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不能充分利用氧而导致用氧障碍性缺氧。182 高压氧疗:指在特殊的加压窗内,以 2-3kg/cm2 的压力给予 100%的氧吸入。183 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总热量和某中营养素,以适应病情需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类饮食。184 试验饮食:诊断饮食,即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以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试验检查结果的正确性。185 管饲法:对于昏迷患者或因消化道疾病以及颅外伤
27、等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为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可通过导管供给其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或营养液。186 鼻饲法: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关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的方法。187 要素饮食:是一种化学精致食物,含有全部人体所需的易于消化吸收的各种成。188 排泄:是机体将新成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生理活动过程,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之一。189 集团蠕动:是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190 排便:从大肠排出废物的过程。191 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于干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192 粪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193 腹泻:指正常
28、的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194 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195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196 多尿、少尿、无尿197 尿滞留:资尿液大量存流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198 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199 灌肠法: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200 清洁灌肠:反复使用大量不保留灌肠。201 1、2、3 溶液:50%硫酸镁 30 毫升、甘油 60 毫升、温开水 90 毫升。202 肛管排气法:将肛管
29、从肛门插入直肠,以排除肠腔内积气的方法。203 真性尿失禁:膀胱内稍有一些存尿便会不自主流出,膀胱处于空虚状态。204 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膀胱内存储部分尿液,当膀胱充盈达到一定压力时,即可不自主溢出少量尿液。205 压力性尿失禁:即当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腹肌收缩,腹内压升高,一致不自主地有少量尿液流出。206 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207 留置导尿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208 膀胱冲洗:利用导尿管,将溶液罐入到膀胱内,在利用虹吸原理将罐入的液体引流出来的方法。209 药物吸收:指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
30、程。210 药物分布:指药物随血液循环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211 药物代谢(生物转化):指药物进入作用部位与组织细胞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活性,易于排出的过程。212 药物排谢:指药物极其代谢产物自机体排出体外的过程。213 雾化吸入法: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214 超声雾化吸入法:应用超声波的声能,将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再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215 氧气雾化吸入法:借助氧气高速气流,将药液变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的方法。216 注射法:是将无菌液体或生物制剂煮入体内的方法。217 皮内注射法: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218 皮下注射法:
31、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射于皮下组织的方法。219 肌肉注射法: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 方法。220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221 滴系数:在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该输液器的。 。222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um。223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着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224 静脉输血: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225 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比重不同,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依据病情需要输入有关的成分。226 血型:根据红细胞所
32、含的凝集原不同,将人类的血液分成若干个型。227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引起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228 自体输血:是指收集患者自身血液,在需要时输还给本人。229 冷热疗法: 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成代谢,达到治疗目的。230 病情观察:是通过视、听、触、嗅觉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患者资料的过程。231 危重患者:指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232 呕吐:指胃内容物经口吐出体外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233 意识障碍:凡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会引起
33、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种状态城为。234 洗胃法:是将胃管插入患者胃内,反复注入和吸出一定量的溶液,以冲洗或排出胃内容物,减轻或避免吸收中毒的胃罐洗方法。235 CPR:指对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236 濒死:即临终。指患者以接受治疗性和姑息性的治疗后,虽意识清楚,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总结。237 死亡: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238 脑死亡:即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239 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患者极其
34、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停止无望的救治或用认为的方法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总结生命全过程。240 临终关怀:是向临终患者极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无痛苦、安宁、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241 长期医嘱:有效期在 24 小时以上,至医生注明停止后医嘱方才失效。242 临时医嘱:有效时间在 24 小时内,应在短时间内执行,一般只执行一次。243 病室报告:(交班记录)是由值班护士针对值班期间病室情况及患者病情动态变化等书写的书面交班报告,也是向下一班护士交代的工作重点。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2、
35、稽留热:指体温在 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 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3、驰张热:指体温在 39以上, 24 小时波动范围达 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4、间歇热:指体温骤升至 39以上,达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又反复发作。5、不规则热: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6、缓脉: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少于 60 次/分,又称心动过缓。7、速脉: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超过 100 次/分,又称心动过速。8、潮式呼吸:指呼吸由浅慢逐渐变深快,然后由深快变浅慢,随之出现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又开始重复以上周期。9、鼾声呼吸:由于气管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蓄积,表现为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10、呼吸困难: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发绀、鼻翼扇动、端坐呼吸、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