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重点: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难点:作者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内容:一 导入新课: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生活的退化。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的宁静、恬淡而优美,向往那份潇洒自由放松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的梦想。早在 1700 年前,我国东晋
2、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呀,为了追求心中那个“田园梦” ,自解官印,回归田园。并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他开创了“田园诗派” ,他被后人喻作“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 。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呢?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首巨作归园田居 。二 关于作者: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忆陶渊明 (学生回答)提示: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 也 是 中 国 第 一 位 田 园 诗 人 , 被 后 人 称 为 “山 水田 园 诗 派 始 祖 ”。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 五柳先生传 、
3、归去来兮辞等。三 整体感知:全体同学齐读四 解题找题眼:归归向何处:田园五 品味田园之景1.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方 宅 十 余 亩 , 草 屋 八 九 间 。 榆 柳 荫 后 檐 , 桃 李 罗 堂 前 。 暧 暧 远 人 村 , 依 依墟 里 烟 。 狗 吠 深 巷 中 , 鸡 鸣 桑 树 颠 。 户 庭 无 杂 尘 , 虚 室 有 余 闲 。2.诗 人 着 重 描 写 了 哪 些 田 园 景 物 ?方 宅 草 屋 榆 柳 桃 李 村 庄 炊 烟 狗 吠 鸡 鸣 户 庭 虚 室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景物的?(或者说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总体上来说,诗人由近
4、处的土地、草屋一直写到了远处的村庄、炊烟。然后,从视觉上转入到了听觉上。先交代了大致的居住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然后,把居住环境的镜头推近,突出了一个细节“榆 柳 荫 后 檐 , 桃李 罗 堂 前 。 ”接 下 来 , 再 把 视 角 往 远 推 , 把 自 己 的 小 房 子 放 在 一 整 片 宁 静 的村 庄 中 。 “依 依 墟 里 烟 ”, 让 我 们 在 一 片 炊 烟 袅 袅 中 感 受 到 了 一 种 宁 静 、祥 和 的 氛 围 , 为 了 不 让 我 们 有 冷 清 之 感 , 又 及 时 的 配 上 了 一 点 声 音 。 接着,又由室外又转到了室内,更 显
5、出 了 乡 间 的 恬 静 幽 美 , 清 新 喜 人 , 安 静 祥 和 。六 赏析归园之志1.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明确:“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尘网” “樊笼”的生活让诗人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他选择了回归田园,也因此获得了自由。自由,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可以不受世俗的束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所以说,这里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本性,陶渊明回归的也是这种本性。追问:上面说诗人归向田园,这里又提到他回归的是自由和本性,那么这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明确: 田园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包括诗人的“性本爱丘山” ,这里提到的山,它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和本性可
6、以说他是在自然而然地生活,顺其自然,不用勉强和为难自己,把上面的两点合在一起: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活,那么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真正想归去的地方是自然。所以诗歌的最后一句“复得返自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2.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心情又如何呢?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心情,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这两句诗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既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七 课堂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 。 “返璞归真” ,第一个是“朴” ,处世要质朴,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 ,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成为一个真实、正直、质朴的人。八 再次朗读全文九 作业设计1. 背诵全文2.再次品读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