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6215133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口腔到回肠末端)消化吸收,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后段(回肠末端以后)消化吸收。总的来看,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 VFA 为辅,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所以,在猪、禽的饲养实践中,其饲粮粗纤维水平不宜过高,对生长育肥猪应控制在 8%以下,对母猪可在 10-12%。马、兔对粗纤维则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它们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是以粗纤维形成 VFA 为主,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辅。1. 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前段的消化吸收唾液与饲料在口腔中的接触是碳水化合物进入消化道进行化学消化的开始,但不是所有动物的唾液对饲料中碳水化合

2、物都有化学消化作用。猪、兔、灵长目和人等哺乳动物唾液中含有 -淀粉酶,在微碱性条件下能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因时间较短,消化很不彻底。禽类唾液分泌量少,-淀粉酶的作用甚微。产蛋鸡嗉囊中存在有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但因饲料粒度限制,消化不具明显营养意义。饲料未与胃液混合之前,唾液含有淀粉酶的动物可继续消化淀粉,唾液不含淀粉酶的动物,胃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甚微。胃内无淀粉酶,在胃内酸性条件下仅有部分淀粉和部分半纤维素酸解。非反刍草食动物,如马,由于饲料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饲料本身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酶或细菌产生的酶对淀粉有一定程度的消化。十二指肠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饲料在十二指肠与胰液、肠液

3、、胆汁混合。- 淀粉酶继续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和糊精。低聚 -1,6-糖苷酶分解淀粉和糊精中 -1,6-糖苷键。这样,饲料中营养性多糖基本上都分解成了二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的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彻底分解成单糖被吸收。小肠吸收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和少量的果糖和半乳糖。果糖在肠粘膜细胞内可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吸收入血后,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禽类消化道中不含乳糖酶,不能消化吸收乳糖,饲粮中乳糖水平过高可能导致禽类腹泻。正常情况下,回肠中乳酸发酵不影响酶活;病理条件下,可能因发酵增加,pH 值下降,影响酶的作用。碳水化合物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以单糖形式经载体主动转运通过小肠壁吸收。

4、随食糜向回肠移动,吸收率逐渐下降。单糖吸收受激素控制,也需要 Ca2+ 和维生素参加。不同单糖吸收速度不同;鼠的实验证明,半乳糖吸收最快,然后依次是葡萄糖、果糖、戊糖。研究表明,葡萄糖的吸收也可能存在自由扩散。2. 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后段的消化吸收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性多糖为主,包括部分在肠前段末被消化吸收的营养性碳水化合物。因肠后段粘膜分泌物不含消化酶,这些物质由微生物发酵分解,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缩写 VFA) 、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挥发性脂肪酸通过肠壁扩散进入体内,而气体则主要由肛门逸出体外。不同种类动物后肠发酵产生的各种 VFA 比例不同。非反刍草食动物马、兔的盲肠和结肠发达,未被小肠消化吸收的淀粉、双糖、单糖和大量的粗纤维在其中被微生物分泌的酶分解,生成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由大肠吸收,参与体内代谢。猪对苜蓿干草中纤维物质的消化率仅为 18%,而马却高达 39%。碳水化合物在猪禽后肠发酵分解受年龄和饲粮结构影响较大,低纤维饲粮发酵产生的乳酸量相对较大。正常情况下,乳酸,包括来自回肠的乳酸都很快转变成丙酸。乳酸菌发酵产生的 乳酸、乙醇等物质也能被迅速吸收。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