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 宋杰 一、战国中期的政局演变及其时代特点 (一)由魏国独霸转为七雄并立 (二)战争更加残酷激烈 (三) “合纵” 、 “连横”的出现与流行 二、公元前 4 世纪中叶战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一) “战国”地区和周边地区 (二) “战国”地区的四个亚区 三、强国争霸战略的地理分析 (一)对枢纽地带(韩魏)的争夺 (二)对主要兵力投入方向的选择 (三)结交盟友、孤立强敌 齐魏“马陵之战”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重要变化,群雄并立对峙,列国纷纷实行“合纵”、 “连横”的军事外交战略,尽量联络与国,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敌手,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中最为强大的
2、齐、秦、楚国各展图谋,竟成帝业,经过激烈反复的角逐,秦国终于挫败齐、楚两强,形成了对山东六国的巨大优势,从而开始了兼并大下的统一战争。本文探讨的是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态势,并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列强所实施的战略之特点及其成败原因。 一、战国中期的政局演变及其时代特点 战国的历史发展到公元前 4 世纪中叶,出现了新的政治局面其引人注目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由魏国独霸转为七雄并立 战国初年,魏文候任用李悝、翟黄、乐羊、吴起等贤臣良将,变法改政,行“尽地力之教” ,致使国富兵强;对外扩张连连告捷,辟地千里、魏惠王曾“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注:战国策秦策五 。
3、 ,称霸中原,盛极一时,但因树敌过多,在马陵之战中惨败于齐,随后又被秦军袭破,失河西之地;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334323 年,先后发生了齐魏“徐州相王”和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 ,出现了七雄并峙交锋的混乱形势。它们彼此间虽然略有强弱之分,但实力相对均衡,并没有一国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各邦诸侯“握其权柄,植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注:淮南子要略 。 。 (二)战争更加残酷激烈 1. 战国前期,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的人口、财力取得巨大增长,这就为军事冲突规模扩大、时间持久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战国策赵策三所言:“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 ” 2冶铁技术的普
4、及,使铁兵器的制造和应用得到推广,武器装备水平迅速提高,大大加强了杀伤能力;而战术的改进、兵法的运用,也明显促成了战争的伤亡增多。一次重大战役,往往“伏尸数十万,破车以千百数,伤弓弩矛戟矢石之创者,扶举于路”注:淮南子冥览训 。 。3. 战争的性质和目的也有所变化。春秋时期的大国征发主要是为了争夺霸权,被攻者一旦表示臣服,签订城下之盟,对方通常就会收兵息战。如楚庄王道:“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注:史记郑世家 。 。而战国时期的出征,基本上是以兼并城池和土地为目的,斗争常常是你死我活;冲突更加频繁、剧烈。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注:孟子离娄下 。 。 (三) “
5、合纵” 、 “连横”的出现与流行 在群雄实力均衡、战事酷烈的新形势下,诸侯各国都注重采用“合纵与“连横”的谋略,也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醒目特点。刘向战国策书录说当时, “兵车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转、代、厉之属。生从(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合纵” 、 “连横”是一种政治斗争的策略, 韩非子五蠹篇称:“从(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徐中舒先生对此解释道:“所谓合纵连横,原是以三晋为主,北联燕,南联楚为纵
6、,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注: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 ,载历史研究 ,1964(1) 。、这是因为“合纵” 、 “连横”思想发源于三晋,三晋与燕、中山、宋等国在实力上略逊齐、秦、楚一等,需要在彼此间或与强国结盟未保护自己,求生存,图发展。 战国策燕策二:“又譬如车士之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秦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敌秦,索二国,因能胜秦矣。 ”但是它很快流行开来,也被其他国家的统治者们接受和采用了。 “合纵”与“连横”的宗旨都是强调“择交” ,即在审时度势的情况下选择和结交盟友,以求联合制敌,形成力量对比上的优势,作
7、为保持自己、削弱敌人的手段。所谓“恃连与国,约重致约,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注:淮南子要略 。 “择交”被看做是国家要务,如苏秦所言“安民之本,在于挥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注:战国策赵策三 。 因为诸侯之间的战争并不仅是两国的彼此交锋,常常要波及和牵动邻邦,所以列国的统治者必须根据时局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确定盟友和敌人,组成各种军事集团;并相互策应,协调兵力,以此牵制和打击对手。由于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各国间的联盟关系也在不断改变。 “邦无定交,上无定主” ;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直到泰国数次破楚,在公元前 284 年,又操纵五国联军伐
8、齐获胜,使齐、楚皆衰,秦独强于海内,开始了统一战争的步伐,才揭开战国历史新的一页, “合纵” 、 “连横也被赋予了“摈秦 、 “事秦”的特定内容注:参见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周安王 15 年曰:“南北曰纵。纵者,连南北为一面向以摈秦。 ”“东西曰横。横者,离山东之交,使之西向以事秦。 ”史记索隐项羽本纪:“文颖曰:关东为外(纵) ,关西为横。 高诱曰:关东地形从(纵)长,苏秦相六国,号为合从(纵) 。关西地形横长,张仪相秦,坏关东从(纵) ,使与秦合,号曰连横。 ”。 在上述历史阶段,列国所奉行之军事外交战略的具体情况和各自特点如何?孰优孰劣?它们和当时的地理形势有什么关系?下文将给予详细论述。 战
9、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 宋杰 一、战国中期的政局演变及其时代特点 (一)由魏国独霸转为七雄并立 (二)战争更加残酷激烈 (三) “合纵” 、 “连横”的出现与流行 二、公元前 4 世纪中叶战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一) “战国”地区和周边地区 (二) “战国”地区的四个亚区 三、强国争霸战略的地理分析 (一)对枢纽地带(韩魏)的争夺 (二)对主要兵力投入方向的选择 (三)结交盟友、孤立强敌 二、公元前 4 世纪中叶战国的政治地理格局 公元前 334 年,魏国在接连惨败于齐、秦之后,惠玉被迫协同韩及其它小国诸侯赴徐州朝见齐威王,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即所谓“徐州相王” ;此后中国进入了群
10、雄角逐、纵横捭阖的混战时期。其概况如史记秦本纪记载,除了秦国虎踞关中, “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候并。淮洒之间小国十余。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 (一) “战国”地区和周边地区 依据当时各个邦国、部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综合特征,东亚大陆在地域上可以划分为两个较大的历史民族区域: 1、 “战国”地区 华夏农耕民族居住生活的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至云贵高原、五岭和长江下游的楚越边境,东临大海,西达陇阪、巴山和三峡。主要分布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及若干中小诸侯。 “战国”这个名词,今人多用来代表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时代,而古人起初则是专指当时
11、活动于中原及附近区域的那些诸侯国家;狭义的说法仅指七雄,见战国策赵策三 “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 ”战国策燕策一:“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广义的说法则把中山、宋、鲁、卫几个中等邦国包括进去,如刘向战国策书录叙说当时:“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这样说的原因,是由于那些“千乘之国”也具有一定实力,虽然比不上七雄。但也能够对时局产生某些积极的影响,和强邻抗衡。 战国策齐策五载:“日者,中山悉起而应燕、赵。南战于长于,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 ”宋康王也曾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注:战国策宋卫策 。 “战国”所在的华夏诸邦具有悠久的文明传统。皆称
12、为“冠带之国”注:参见韩非子有度篇:“魏安厘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兵四布于天下,威行干冠带之国。 ”太田方注曰:“冠带之国诸夏也。蛮、夷被发左衽,异于诸夏采服冕章。”;春秋以来铁器、牛耕在内地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多数国家已经过渡到封建制。相对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它们的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力量也更为强大。七雄之间的战争结果,决定着由哪股政治势力担任政坛的最高主宰,支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命运。 2、周边地区 戎秋、羌、越与南蛮、西南夷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其北部有东北平原、蒙古高原,西有陇西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南部则包括云贵高原及东南沿海区域的丘
13、陵、平原,围绕在战国诸侯所在的地区之外、周边地区的北部、西北有东胡、楼烦、林胡、乌氏、义渠、朐衍、绵诸、貉、西羌等戎狄部族,生活环境较为艰辛,干旱少雨,不利垦殖;“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注:孟子告子下 。,故皆为游牧民族。它们多处于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层建筑相当落后;“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飨,无百官有司”注:孟子告子下 。部落、邦族分散自立未能组织起强大的军事力量。春秋时期戎狄势力极盛,曾多次侵扰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并深入到内地居住、但在战国时期却被日益强盛的华夏诸侯不断驱逐、挤迫退出了中原地带。 “秦厉公兵灭大荔;赵攻北戎,兵吏诛灭其王。其后韩、魏侵伊、
14、洛阴戎灭之,岳渎之间无寇庭,唯余义渠苗裔,屡震秦边;及秦昭一血刃,置陇西、北地、上郡矣”注:董说七国考序 。 作者: 罡风惊天 2006-1-6 22:03 回复此发言 -2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二) 周边地区的南部有巴、蜀、滇等西南诸夷,南蛮、百越及东南的越国;居民多以务农为主,但因铁器尚未推广,气候炎热多雨,丛林茂密;又兼地多红壤,难以开发垦种;所以生产水平较低,常辅以渔猎、采集等原始经济,只有成都平原的蜀国和长江下游的越国农业比较发达、周边南部的部落邦国的军事力量通常都很弱小,春秋战国之际的越国一度相当强盛,曾北上灭吴,兵伐淮泗,被公认为天下四强之一注:墨子非攻下:“
15、今天卜好战之四,齐、普、楚、越。 ”。但在公元前 333 年,齐国遣使说越王无强攻楚,遭到大败;楚尽取吴之故地,无强被杀,越诸子争立,破败离散注:参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虽未完全绝灭,但对中原政局已无重要影响、所以在这一历史阶段,就越国的政治地位和作用来说,已和夷狄的其它弱小邦族没有什么区别。 从以上情况可见,周边地区邦国部族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是相当淡薄的,而“战国”地区的七雄,则在各股社会势力当中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相互间的战争对当时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就对这一地区的政治力量分布态势进行分析。 (二) “战国”地区的四个亚区 第一,霸国地带 由秦、楚、齐国构成,这三个国家地广兵强。
16、它们的综合实力均超过了七雄中的其余四国都曾获得邻近中小诸侯的附从,担任过联盟首领,即某个军事集团的盟主。 1、齐国 齐国本土在山东半岛与泰山以北的鲁西北平原,东临大海,其南部越泰山、泗水,到达豫东和苏北平原;疆界在襄陵(今河南维县) 、彭城(今江苏徐州)与下邳(今江苏睢宁) ,与魏、楚相拒;统称为“南阳”注:孟子告子下:“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赵岐注:“就使慎子能为鲁一战取齐南阳之地,犹不可。由南曰阳,岱山之南渭之南阳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无强曰:“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 ”史记索隐:“此南阳在齐之南界,莒之西。 ”。但其间穿插有小国十余。即所谓“泗上十二诸侯” 、西部在今冀南
17、、豫北,与赵、魏隔黄河为邻;汉书沟洫志载:“齐与赵、魏,以河为竟(境) 。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星。 ”北有徐州、狸、桑丘,在今河北中部的大城、任丘、徐水一线以南,与燕国接壤。齐之形势完备, 战国策秦策四称;“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 ” 齐国农业自春秋以来获得了广泛的开发。又有鱼盐之利,桑麻之饶,手工业与商业十分发达”注:史记货殖列传:“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号称“冠带衣履大下” 。物产丰富,国力强盛。 战国策齐策一载苏秦言:“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
18、、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张仪说齐土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 ”威王时,诸侯“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马陵之战齐击败魏国, “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今天下”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亦载: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朝齐。 ” 战国策燕策五亦追述曰:“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莫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国除了实力强盛之外,还有一些有利于担任盟主的条件。秦、楚原先属于蛮夷
19、之邦,后来受到中原列国的鄙视, “夷翟遇之” ,如朱己对魏王所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注:战国策魏策三 。而齐与三晋、燕等中原诸侯同受华夏文化熏陶,政教、习俗和意识形态相近。又与周王室有甥舅关系,历史上齐桓公曾“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因此在政治影响和号召力上略胜一筹。 作者: 罡风惊天 2006-1-6 22:03 回复此发言 -3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二) 齐国的贸易发达,文化繁荣,政命宽和,对民风有很大影响;“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注:
20、史记货殖列传 。但另一方面,安逸、富裕的生活也带来种种弊病,如奢侈浮华、好财惜命,缺乏拼搏作战的勇气、 “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注:史记货殖列传 。 “齐号为怯”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将吴起曾议论道:“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干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注:吴子料敌 。 荀子议兵亦曰:“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故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2、秦国 其统治重心在关中平原,自然条件非常丰饶;边境又有黄河与秦岭为天然屏障,有利于国防。如苏泰对秦王
21、所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注:战国策秦策一 。、经过商鞅变法,秦之国势蒸蒸日上,史记商鞅列传载:“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对外作战屡屡获胜。 史记秦本纪载孝公 19 年, “天子致伯。 ”事记正义注曰:“伯音霸,又如宇。孝公十九年,天子始封爵为霸。 ”秦昭王曾与齐闵王并立为“西帝” 、 “东帝” 。 秦在东境与魏国的西河、上郡相连,南与楚国隔秦岭相持。 史记秦本纪载:“楚魏与秦接界、魏
22、筑长城,自郑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马陵之战以后,秦把握时机,利用魏国衰弱的形势,逐渐夺回了河西故地,与三晋以黄河、崤函为界。 秦国民风质朴刚劲,又受严刑酷法及军功赐爵、田宅的威逼利诱,所以遵从政令,作战勇猛、吴起曾指出:“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注:吴子料敌 。 荀子议兵亦称:“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 忸之以庆赏,鳅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
23、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国风俗之弊,本要在于文化、教育落后,杂有“戎狄之俗” ,并如荀子强国所说的“无儒” 。后人常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秦国虽然良帅辈出,但是缺乏有学识的政治、外交人才。不过秦屡屡从外邦引入客卿,像商鞅、张议,范睢、李斯等等,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3、楚国 楚在七雄中疆域最广, 战国策楚策一:“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来,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楚全盛时在威王至怀王初年,领土东至于海,东北抵淮泗之间,北达河南太康、襄城、鲁山;西到秦岭以南的汉中,及川东、三峡;南至五岭、两广、其疆域包
24、括长江中下游、淮河与珠江流域,几平统一了整个南方。 淮南子兵略训曰:“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两包巴蜀,东裹郯邳。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溪肆无景,地利形便,卒民勇敢。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楚悼王任用吴起执政,革除旧弊,富国强兵,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楚威王曾南征破越,北败强齐干徐州。楚怀王曾被诸侯推举为抗秦合纵联盟的“纵约长” 。楚和齐、秦一样,强于燕、韩、赵、魏,具有称霸或称帝的实力与野心。如时人所称;“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纵)成,则楚王”注:战国策
25、秦策四 。 作者: 罡风惊天 2006-1-6 22:03 回复此发言 -4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二) 和齐、秦相比,楚国的弱点在于疆域更大,但人口密度较低,而且经济开发与贸易相对落后,富裕程度不高、如司马迁所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注:史记货殖列传 。由于生产和商业不够发达,物价较高,苏秦曾感叹说:“楚国之食贵如玉,薪贵如桂,谒音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注:战国策楚策三 。张仪也认为“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 ”注
26、:战国策魏策一 。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的政治日趋腐败,法制紊乱对其军事作战也有消极的作用、当时兵家分析说说:“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注:吴子料敌 。楚人之俗,轻剽颛急,战时勇于攻取而拙于守御,以故国家未亡而郢都先后被吴、秦袭破。 对比齐、秦、楚的地理位置,齐国具有一个明显的不利因素就是作战的回旋余地较小。这三个国家的领土都内向中原,秦、楚两国外临周边地区,由于战国夷狄势力的衰弱,它们所受的威胁并不大;在对中原用兵受阻或时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转而向外扩张,增强自己的国力。例如:公元前 316 年秦国君
27、臣经过争论,决定暂不进攻韩国,南下灭亡了有“天府”之称的巴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注:战国策秦策一 。楚怀王虽然数次兵败于秦,但是对江南越人的作战连连获胜,开疆拓士,因此在秦陷邻郢后,能够迁都于陈、寿春,继续组织抵抗,齐国背靠渤海,被称为“负海之国” ,不仅无法在这个方向捞取领土,处于防御时且无路可退,所以必须尽量采取攻势,以免陷入绝境、如商君书兵守篇所言:“负海之国贵攻战。 ” 第二,枢纽地带 军事地理学上的“枢纽区域” 也叫做“锁钥地带” ,指的是处于交通要道,在对立作战的双方或数方中间的“兵家必争之地” 。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夺取、控制了这一地域,可以阻挡敌方的进击,使自己能
28、够向几个战略方向运动兵力,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战国中期的枢纽区域,由位居中原腹地的韩、魏两国构成、下面概述两国的情况: 1、 魏国 魏在“徐州相王之时,主要疆域在豫东、冀南豫北平原及晋南河谷盆地,分布于黄河中游南北两岸与韩地错处其间、黄河以西虽屡失地于秦,当时还保有西河、上郡的部分领土,以及崤函北道的最后几个据点陕、曲沃、焦。 汉书地理志载魏地:“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隐强、新汲、西华、长平,颖川之舞阳、郾、许、鄢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皆魏分也。 ”国土面接秦、韩,北临赵,东拒齐境,南面与楚交界、魏国由干地多平原,农业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然而庐田在
29、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注:战国策魏策一 。 2、韩国 国土分布于豫西和豫南的三陵山地、晋南谷地,以及国都新郑所在的豫东平原.汉书地理志曰:“韩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颖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颖阳、颖阴、长社、阳翟、郊,东接汝南,面接弘农得新安、宜阳,皆韩分也。 ”苏秦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皈之塞,东有宛、稷、洧水,南育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注:战国策韩策一 。 韩、魏两国的特点,首先是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控制了当时中国几条重要的水陆交通干线、如通往东西方的陆路有:甲、豫西走廊,西端的重镇阴晋、陕、
30、焦、曲沃属魏,宜阳和东端的成皋,荥阳与管属韩。乙、晋南豫北通道,其西端的少梁(临晋) 、蒲坂、皮氏,东端的宁、共、汲属魂,中段的上党、轵道分属韩、魏。连接南北方的大道则由燕赵南下,进入魏地的邺、朝歌,渡过黄河,经韩之管城(今河南郑州) 、国都郑(今河南新郑) ,直赴楚国的方城。魏都大梁,居豫东平原,所以交通便畅,无往而不利。 “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注:战国策魏策一 。联系全国两大经济区域关中与山东的水路,是由渭水入黄河,历三门、孟津,到达韩之荥阳、魏之延津。黄河中游河段两岸多是韩、魏领土,几处重要渡口如陕津
31、、武遂、河阳、白马俱在其内。荥阳又是黄河与济水的分流之处。自魏惠王开凿鸿沟运河,将济水与沙水、泗水、淮水联结起来,河淮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运交通网,韩之荥阳与魏之大梁都是总绾几条河道的枢纽。从那里出发,既能溯河而上,进入秦境;又可以沿黄河济水或鸿沟诸渠,到达山东与江南。如史记河渠书所言:“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泅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渠淄济之间。”因为韩、魏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交通方面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两国家的兵力又不够强大,所以引起了政治家、军事家的瞩目,成为战国中叶几大强国争夺、控
32、制的热点,被认为是“中国之处而光下之枢也” 。 作者: 罡风惊天 2006-1-6 22:03 回复此发言 -5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二) 其次是综合实力略弱于齐、秦、楚等强国。洪迈容斋随笔卷曰“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 ”张议则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 ”注:战国策魏策一 。韩的疆域在七雄中最小,而且多山,土地瘠薄,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国家亦因此贫弱、张议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
33、;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注:战国策韩策一 。 再次,韩、魏两国因位于天下之中,四面受敌,尤其是被齐、秦、楚三强包围,在军事上处在十分不利的状态,使本来不足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例如韩非子存韩曾言:“大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 ”战国策魏策一载:“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廋,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
34、;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吴子料敌亦载魏君日:“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夺,势甚不便,忧此奈何?”韩魏的较弱国力与地理特点造成了它们在群雄割据混战中的被动,在军事战略上,不得不注重守备,较多地采取防御的做法, 商君书兵守篇曾详细论证了这个问题注:商君书兵守篇:“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巨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总结说:“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从史实来看,若无大国支持,韩、魏尚不具备与其它强国(齐、秦
35、、楚)对抗的能力。公元前 318 年,以三晋为主的五国合纵攻秦遭到失败,就表明了这一点。 另外,由于韩魏四面临敌,国力较弱,在复杂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不得不注重审时度势,结交和依托强国,以求生存发展、韩魏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数十万兵力,使之对周围邻国的安全及争霸扩张具有重大影响;与其联盟,力图控制和利用韩魏,被当做这些国家军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故此,韩魏所在的枢纽地带是这一历史阶段列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心,并成为“合纵 、连横”思想的发源地。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多出于韩魏,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如张仪、公孙衍、范睢、姚贾,苏秦与苏代、
36、苏厉兄弟(周人,国土被韩包围)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亦称:“春秋以降,诸子并立。故河北、关西,无复纵横之士。韩魏、陈、宋,地界南北之间,故苏、张之横放(原注:苏秦为东周人,张仪为魏人) ,韩非之宕跌(非为韩人) ,起干其间。 ”这既取决于当时险恶多变的国际形势,也和当地居民善于机巧权诈的风俗对政治的影响有关注:汉书邹阳传:“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 ”战国策秦策三载秦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 ”。 第三,偏离地带 由燕、赵、中山等国组成。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偏北,南面受到韩魏两国的阻隔,离秦、楚两大强国较远,紧邻齐国,在军事、政治与外交上和齐国的关系密切、
37、当时战争发生最为频繁、激烈的地段,是霸国地带(齐、秦、楚)与枢纽地带(韩魏)的交界沿线、以及秦楚间和齐楚间的边界。相对来说,燕、赵、中山偏离大国军事冲突的热点区域,本身的实力又比较弱,只是附从诸强,在政治舞合上扮演着三流角色。 作者: 罡风惊天 2006-1-6 22:03 回复此发言 -6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二) 直到这一历史阶段临近结束时,齐、楚两国皆衰,赵国吞并中山,北夺胡地,成为与秦抗争的新强国。燕国虽然借助诸侯联军一度灭亡、占领了齐地;但数年之后又被田单打败,退回本土,形势依然故我。下面分别概述: 1、燕国 燕国都蓟(今北京市西南) ,其领土有今冀北和辽宁西南部
38、,兼有山西东北一角。苏秦曾言:“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干匹”注:战国策燕策一 。燕园东及北边邻近东胡请部,南面临海,部分界齐、中山,西边与赵接壤、燕远离中原,战事稀少,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注:战国策燕策一 。但足因为生产和贸易不够发达,国力在七雄中显得最为弱小。如苏代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注:战国策燕策一 。由于两个近邻齐、赵均强于自己,所以燕国最为重视对这两国的关系、如时人所称“燕,弱国也。东不如齐,西不如赵,岂能东无齐、西无赵哉”注:战国策燕策一 。 在列国的纵横兼并斗争中。
39、燕国是齐、赵觊觎的目标,齐宣王曾乘燕内乱,出兵占领了该地;但迫于当地居民的反抗而撤兵。其余诸国则把燕看作争取结盟的对象,苏秦说燕, “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案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注:战国策燕策一 。尤其是秦国注意联燕,将它作为牵制自己主要敌手齐国的力量。2、中山 中山是白狄鲜虞部族所建的国家,位于太行山以东的冀中平原。西、南与赵国相邻,东界齐,北临燕。战国前期,中山曾被魏将乐羊、吴起率军攻灭,但后来又得以复国。其地约方五百里注:战国策秦策三:“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 ”。资源并不丰富,属于“千乘之国” ,兵力却很强劲,保持了原来游牧民族更猛善战的
40、风俗。郭嵩焘言:“中山前后百二十年,与燕、赵交兵争胜为强国。及周显王四十六年燕、韩、宋相与称王,中山与焉”注:鲜虞中山国事表序 。在处于燕、赵两国夹击的不利形势下,中山依托齐国与之对抗,屡有胜绩;战国策赵策二载起武灵王曰:“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 ”中山还积极参与了当时的“合纵 、 连横”活动,如“五国相王” 、“五国伐秦”等等。但是终因实力有限,经受不住赵国的长期进攻而被其兼并注:战国策赵策二:“赵以二十众攻中山,五年乃归。 ”。 3、赵国 拥有陕北一部,晋中及晋东北、东南部分,冀南平原和鲁西豫北一角。 史记赵世家载赵武关于曰:“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共之,无舟辑
41、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 ”后经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灭中山,伐诸胡,国势转强、其全盛时领土如汉书地理志所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韩之别郡也,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皆赵分也。 ”赵国因为地近北边,常与游牧民族发生战斗,有着尚武轻文、骁勇乐战的民风、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说:“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其民
42、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剽悍,而武灵王益厉之” 。但也浸染胡族的散漫轻浮、贪利贱义之风俗,不利于国家的巩固及法令贯彻,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汉书地理志记载赵、中山, “犹有沙丘纣淫乱余民。丈夫相聚游戏,悲歌亢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 ”韩非子初见秦亦称:“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 ” 作者: 罡风惊天 2006-1-6 22:03 回复此发言 -7 战国中期的地理形势与列强纵横谋略之成败(二) 赵国地理方面的缺憾,一是统治中心所在的冀中,南平原,土壤较为贫瘠,农业资源不够丰富。见汉书地理志
43、:“赵、中山地薄人众。 ”二是周围的齐、魏、燕、韩与其国力相侔,甚至超过了自己,是以难于向外扩张;尤其是向中原地区的进攻,屡屡被魏国所阻,限制了它的发展。 战国策燕策三载燕国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 ”赵武灵王南下东进不成,只得北伐胡地,向周边地区开拓。尽管曾“逾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注:战国策赵策二 。但多为荒漠少人之地,得之不足以强国。韩、楚两国近魏,为了利用其背后的赵国来牵制和削弱魏国,他们经常对赵进行结好和支援注:楚救赵之事,参见战国策楚策一魏攻邯郸,楚因使景合起兵救赵,邯郸拔
44、,楚取睢、秽之间。 ”战国策齐策五:“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骛(惊) ,河、山之间乱。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籍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沟,坠黄城。 ”。据史记六国年表所载,公元前322 年五国相王时,韩宣惠王曾与太子往朝赵,后又与赵武灵王盟与区鼠,公元前 321 年,赵武灵王“取韩女为夫人” 。在战国历史上,楚曾多次出兵就赵。而秦则屡次拉拢赵国,意图打击和自己没有共同边界的齐国。 第四,破碎地带 位于淮河以北、泰山以南,古代豫、衮,徐三州交界地域的诸多小国。他们主要分布在泗水流域附近,如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所载:“淮泗间小国十余。 ”包括
45、宋、鲁、卫、邹、薛、邾、滕,莒,杞,任,郯等等,亦称为“泗上十二诸侯“。这一地带多是平原旷野,土壤肥沃,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史记货殖列传载:“邹,鲁滨洙,泗,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于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毫。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 ”但在政治上,这些诸侯皆为小国寡民。军事力量相当衰弱。战国前期,淮泗之间先后受到越人与楚人北伐、魏入东进和齐师南下,多次被诸强宰割兼并,或者沦为附庸,朝聘纳贡。服从军役、如战国策秦策五所载“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
46、以朝天子于孟津、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泅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史记索隐:“邾、莒、宋、鲁之比。 ”淮泗诸小国因为屡受侵略其城邑往往错置于齐、楚领土其间,分割零碎,所以笔者试称其为“破碎地带” 。 这一地带中宋、鲁、卫是周初分封的旧日望国,号称“千乘” 、其中宋的实力略强,它地处今豫东、鲁南与苏北平原交接处战国策宋卫策载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 ”战国时宋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建都,并拥有东方著名的商业都市陶、号称为“天下之中”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较为发达,亦有一定兵力,曾被誉为“五千乘之劲宋” 。战国中叶,淮泗流域是齐楚两强争夺激烈的焦点,众多小国亦如随风之草,叛服无常。 战国策齐策一载:“楚将伐齐,鲁亲之,齐正患之。 ”经过张丐的游说,鲁君改变态度,退兵回国。 战国策宋卫策亦载:“宋与楚为兄弟,齐攻宋,楚王言救宋,宋因卖楚重以求讲于齐”宋王偃时势力有所发展,曾助齐攻魏,并向东北扩张史记宋徽子世家载:“君偃十一年(公元前 318) ,自立为三。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 ”战国策宋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