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肉鸭疫病防治,王教授,小 鹅 瘟,番鸭细小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鸭 瘟,鸭 流 感,鹅和番鸭I型副粘病毒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禽大肠杆菌病,禽巴氏杆菌病,曲 霉 菌 病,参考免疫程序,结束,鸭病各论,一、小鹅瘟(GP)本病1956年首次发现于我国,1961年分离到病毒。我省在七十年代即有本病流行的记载。,病原 GPV仅有一种血清型 无血凝性,小鹅瘟病毒存在于病鹅的肠道、肝、脾、血液和脑组织中,抵抗力较强。,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和雏番鸭。近年来,l月龄以上鹅发病的病例增多。 病雏鹅以及带毒种鹅是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带毒种蛋可垂直传播,被污染的孵坊及用具、饲料
2、、场地、运输工具等都可使本病传播蔓延。本病的流行呈一定的周期性,在大流行的年份,患病雏鹅的死亡率高达95以上。,症状潜伏期35天。7日龄内雏鹅感染常突然死亡。较大的鹅和番鸭发病后 1.精神萎顿,缩头蹲伏,离群独处,步行艰难,食欲废绝。 2.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水样的混有气泡的稀粪。 3.鼻分泌液增多,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 4.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曲,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一般病禽的日龄越大,病程越长,症状越轻,死亡率也较低。,病鹅站立不稳,喜卧,病鹅站立不稳,两腿乱划,病变 1. 泄殖腔扩张,附近羽毛被稀粪污染。口腔和鼻腔中有棕褐色液体流出。 2.心脏变圆,心肌松弛,晦暗苍白; 3.
3、肝肿大,脾脏和胰腺充血,有灰白色坏死点。 3.特征性病变是空肠和回肠的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渗出物形成栓子,肠管极度膨大,状如香肠。,诊断 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症状+病变确诊 病毒分离鉴定免疫荧光、中和试验、琼扩、ELISA 防治 1.种蛋和孵化器具要严格清洗消毒,刚孵出的雏鹅不要与新收进的鹅蛋或成年鹅接触,以防传染。 2.疫苗预防接种:种鹅和种番鸭在产蛋前半个月可用弱毒疫苗或强毒(须严格控制)接种,我国已研制成小鹅瘟弱毒冻干疫苗和小鹅瘟鸭胚化GD弱毒疫苗等,可供免疫接种。 3.高免血清治疗:每只雏鹅或雏番鸭皮下注射0.5毫升,或注射全血08毫升,对发病初期的
4、病鹅有良好治疗效果。,返回,二.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MDP),病原 番鸭细小病毒,抵抗力极强。 流行特点 只感染雏番鸭引起发病,主要侵害25周龄的雏番鸭,多发生于3周龄。鹅、半番鸭、鸭有抵抗力。 死鸭和康复鸭是主要传染源,粪便排毒,蛋壳污染-孵房传播。 本病传染性极强,雏番鸭群一旦感染,迅速传遍全群,发病率50以上,致死率30以上,严重危害了番鸭的饲养。 本病1988年后在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番鸭群中广泛流行,其后随番鸭苗的流通不断扩散到其它省。,症状 1.精神、食欲下降,饮水增加,消瘦; 2.腿软、厌走; 3.粪便稀薄呈黄白或黄绿色,含有气泡,肛周羽毛污染; 4.呼吸困难,喙端发绀
5、; 5.流泪和鼻涕; 6.死前有神经症状,倒卧一侧,双腿呈划水状。耐过鸭则生长发育受阻,羽毛脱落,成为僵鸭而失去饲养价值。,张口呼吸,肛周稀便污染,病变 1. 死鸭喙发紫,口鼻内有粘液流出,肛周污染稀粪。 2. 心脏变圆,心肌松弛;肝、脾、肾稍肿,胆囊充盈。 3. 胰腺肿大,有针尖大坏死灶。 4. 整个肠段(12指肠和直肠)粘膜卡他性及出血性炎症,充血、出血。特征性病变是回、盲肠段内容物干涸,为坏死的肠粘膜及其分泌物所包裹形成灰黄或灰白色的栓塞物,结构与香肠相似。继发感染还会出现腹水、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等病变。,十二指肠粘膜出血,胰腺坏死,诊断 初步诊断确诊 病毒分离鉴定(MDPV与GPV
6、存在共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 免疫荧光 乳胶凝集抑制试验 防治 防治措施与小鹅瘟相似。 用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免疫雏番鸭,l周左右产生免疫力,应注意母源抗体会干扰疫苗免疫效果。 发病后可用番鸭细小病毒或小鹅瘟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治疗,每羽0.51.0毫升,效果良好。,返回,三.鸭病毒性肝炎(DVH),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1945年最先在美国发现,并首次用鸡胚分离到病毒。我省鸭肝炎病例首次报道于1994年。 病原 DHV目前分为l、2、3型。我国仅见1型鸭肝炎的报道。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被污染的育雏室内至少能存活10周。 流行病学 主要危
7、害3周龄雏鸭,成年鸭感染后不显任何症状。病死鸭为主要传染源。成年感染鸭、鼠类、野生水禽可成为传染源。本病主要经消化、呼吸道传播,不经蛋传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饲养管理不善、鸭舍潮湿拥挤、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症状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l4天。病鸭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离群独处,眼半闭呈昏迷状态。病鸭出现典型神经症状,全身抽搐,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头仰向背部,两腿阵发性向后蹬踢,呈角弓反张姿势,故称“背脖病”,死亡很快。 病变 肝肿大,质脆,棕黄色,表面见有出血斑点,胆囊充盈。肾肿胀与充血。脾有时肿大。,病鸭发病急,全身抽搐,表现角弓反张,鸭病毒性肝炎,肝肿大,表面布满小出血点
8、,肝脆弱,肝脏黄染出血,肾脏出血,防治 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防止从疫区引进雏鸭,加强人员进出、车辆往来、用具和垫草的消毒卫生。种鸭免疫:种鸭于开产前注射灭活苗0.5ml,并每半年免疫一次,或弱毒疫苗每3个月免疫1次,可使雏鸭出壳后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弱毒疫苗的免疫:无母源抗体雏鸭1日龄免疫后,可在1周后产生坚强免疫力,目前许多肉鸭场采用此免疫方法。鸭群发病的初期,可应用免疫血清或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匀浆治疗,每羽注射0.51.0毫升,常可获得良好效果。,返回,四.鸭瘟(鸭病毒性肠炎,DVE )(DP),鸭瘟,是鸭和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923年荷兰已有鸭瘟流行,我国1
9、957年首次报道本病。 病原 DPV是一种疱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对热、干燥、日光和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均易感。我国有鹅群流行本病的报道。 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带毒野生水禽及污染水域也可成为传染源。 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5天。 1.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渴欲增加。 2.两脚无力,伏地不能行走,不愿下水。 3.排出绿色或灰绿色稀粪,泄殖腔充血、出血、水肿。 4.流泪和眼脸肿胀、眼睑粘连,鼻腔分泌物增多。 5.呼吸困难,呼吸时发出鼻塞音。 6.病鸭常见有头颈部肿大,俗
10、称“大头瘟”。后期体温下降,衰竭而死,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头肿、眼睛潮红,病变 鸭瘟是一种以血管壁损伤为主的急性败血性疾病。 1.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 2.眼睑常粘连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干酪样物覆盖。 3.部分头颈肿胀的病例,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 4.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出血斑点或灰黄色假膜覆盖,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粘膜留有溃疡斑痕,这种病变具有特征性。有些病例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5.泄殖腔粘膜表现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这种病变也具有特征性、具有诊断意义。 6.肠粘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
11、为严重。 7.产蛋母鸭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 8.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9.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肠粘膜有溃疡和坏死,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灰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防治 不要从疫区引进鸭,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经隔离饲养2周证明健康后,方能与原有鸭群混群饲养。严禁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严格执行鸭场的卫生消毒制度。 鸭瘟弱毒疫苗免疫,20日龄首免,4-5月后加强免疫1次。鸭群的免疫时机通常在产蛋前免疫
12、注射一次,间隔612个月再免疫一次。 一旦发生鸭瘟时,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一般在1周内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返回,五.鸭流感 (DI),多种家禽都能够自然感染禽流感,包括鸡、火鸡、珠鸡、野鸡、鸽、鸭和鹅等。根据疫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各地的病名有差异,如“传染性脑炎”,“脑炎综合症”,“鸭新病”,“新鸭疫”,“类新城疫”,“呼吸减蛋综合症”等。水禽对流感病毒的易流感性并非像以往教科书或资料记载仅为带毒者而不发病。各种日龄和各种品种的鹅、鸭群均具有易感性。鸭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也可达80以上,成年鸭主要引起严重减蛋,死亡率1060不等。虽然各品种都有易感性,
13、但对纯种番鸭的致病力比其他品种鸭和半番鸭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要流行季节。在应激因素、饲养环境条件差的鸭场均可引起高发病率和高的死亡率。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的差异很大,在自然情况下,有的毒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高达100。有的毒株仅引起轻度的产蛋下降,有的毒株则引起呼吸道症状,死亡率很低。,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以至23天,由于鸭、鹅的种类、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病毒株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表现的症状有很大的差异。以20日龄至产蛋初期的青年鸭(鹅)最多见,在发病群出现典型的临床经过。潜伏期很短,约数小时至l2天,发病后24天出现大量死亡,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骤减以致废绝,饮
14、水增加,粪便稀薄呈淡黄绿色,部分鸭出现单侧或双侧眼睛失明,角膜浑浊。番鸭以精神沉郁为主要死前症状,鹅和蛋鸭品种则在濒死期大量出现神经症状。产蛋鸭感染后,数天内,鸭群产蛋量迅速下降,有的鸭群产蛋率由90以上可降至10以下或停蛋。发病期常有仅为正常强的 1214重量的小型蛋、畸形蛋。虽然蛋黄小,但肉眼看不出蛋黄和蛋清的变化。,急性死亡的患鸭皮下特别是腹部皮下脂肪有散在性出血点。肝脏肿大,质地较脆,呈淡土黄色,有出血点。脾脏肿大,表面有针头大灰白色坏死点。心脏冠状脂肪有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条状坏死灶。胰腺有灰白色坏死灶。部分病例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在空肠、回肠粘膜有间段性1厘米左
15、右环状带,环状带有的病例呈灰白色、出血性或紫色溃疡带,这种特殊的病变从浆膜面即清楚可见。肾脏肿大,呈花斑状出血。脑膜充血,尤其是小脑。患病产蛋鸭主要病变在卵巢,卵泡膜严重充血、出血,有的卵泡萎缩,蛋白分泌部有凝固的蛋清,个别病例卵泡破裂于腹腔。,禽流感,心肌纤维变性坏死,胰腺白色坏死点,胰腺透明坏死灶,本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抗生素可以控制并发或继发的细菌感染,金刚烷胺对本病毒的复制有干扰或抑制作用。由于本病的流行病学在很多方面(特别是传染的来源)还未搞清楚,因此在防制上只能采用一般的预防措施。要注意有些应激因素(如受冷、鸡群拥挤等)和引进带毒家禽可能激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尚没有可以适宜于
16、所有地区、各种禽种的通用疫苗。应选择在流行的优势毒株,或根据流行区域存在的不同抗原型毒株,研制成多价灭活苗。商品鸭在雏鸭免疫接种4周后进行第二次免疫。留种的种鸭群在产蛋前1530天进行免疫,免疫种鸭群后代的雏鸭,可在15 20日龄进行首免,种鸭免疫后3个月再次进行免疫。,返回,六.鹅和番鸭I型副粘病毒病,鹅和番鸭I型副粘病毒病是鹅和番鸭群发生一种以胃肠道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日龄与品种的鹅和番鸭均可感染疫病传播速度很快,往往在一周内传染全群,死亡率在20以上,有的高达80。国内已分离鉴定了多株鹅和番鸭I型副粘病毒。鹅与番鸭I型副粘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极为相似,在血清学上难
17、以区分,但鹅和番鸭毒株可引起鸡发病死亡,反之鸡新城疫强毒则不会引起鹅、番鸭发病。鹅和番鸭都可因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而引起感染,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禽和带毒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禽所产的蛋也可能带毒。已知本病毒对鹅、番鸭和鸡均具有高度的致病性。 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脑、脾、肺、胃肠道内容物等含病毒量最高。此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剂为2氢氧化钠、l来苏尔、3漂白粉溶液以及常规浓度的百毒杀等,均可使病毒在几分钟至20分钟内死亡。,病禽精神沉郁,减食以至食欲废绝,腹泻,便稀,有的呈红色。部分病禽头部肿大,下颌部出现水肿,
18、刺破后流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病程约23天。邻近的散养鸡则出现发病和死亡。自食道腺胃交界处、肌胃角质层至直肠泄殖腔交界处粘膜出现严重的出血和溃疡灶,溃疡灶大小不一,从米粒大小至豌豆大小,并在部分溃疡灶表面附着黄色伪膜。肌胃角质下散布芝麻粒状出血点,严重者溃疡灶密布整个胃肠道(故称之为“溃疡性胃肠炎”)。胃肠道内容物呈鲜红或暗红色,少数鹅泄殖腔、法氏囊粘膜出血、溃疡和形成黄色伪膜。肠内容物涂片镜检,可见到大量的红细胞。脾硬化,实质密布白色坏死灶。肺淤血,胰腺和脂肪组织表面出现出血点。食道粘膜未见异常。,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严禁一切带毒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进入场内。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是防
19、制本病的关键。用鹅副粘病毒病油佐剂灭活疫苗,于715日龄肌肉注射免疫,每羽0.25-0.5ml,在710天左右产生免疫力,可有效地预防鹅和番鸭发病。种鹅应在产蛋前12周再以灭活苗接种一次。也可用鸡新城疫Lasota弱毒疫苗510头份肌肉注射免疫。禽群一旦发病,应该及时隔离淘汰病禽,消毒禽舍和设施,并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病禽群以禽I型副粘病毒血清(或鸡新城疫蛋黄液)与灭活苗联合注射或者30日龄以上的病禽群每羽肌注1520头份(鹅)、10头份(番鸭)鸡新城疫I系弱毒疫苗,效果良好,通常在一周左右可控制本病。若仅以灭活苗紧急预防接种,效果往往不佳。,返回,七.鸭传染性浆膜炎( DIS),鸭传染性浆膜炎
20、是由鸭疫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小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是危害鸭的主要疫病之一。不同品种的鸭均易感,以24周龄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鸭偶有发生,成年鸭发病极为罕见。鸡、鹅对感染有抵抗力。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带菌鸭和病鸭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环境传染。不良的饲养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往往成为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饲养方式的改变会促进本病的发生。,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有荚膜,涂片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有19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缺乏有效
21、的免疫保护。国内所分离的病菌已存在多种血清型,我国调查目前至少存在7个血清型(即1、2、6、10、11、13和14型)。病菌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热和理化消毒敏感。 本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有抵抗力。,症状 鸭突然发病,病初呈现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眼、鼻流出分泌物,轻度咳嗽、打喷嚏。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昏睡、腿软,不愿走动或行走瞒珊,部分鸭出现跛行,跗关节炎症肿胀。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震颤、头颈和双腿伸展呈现角弓反张。病程一般为23天,日龄较大的鸭可达一周以上。幸存鸭生长受阻。死亡率差异较大,为575,与发病日龄、饲养方式、环境优劣、病菌
22、毒力和应激等因素有关。 病变 眼鼻周围粘液较多,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浆膜面的纤维素性炎症,如心包膜、肝表面、气囊壁等粘附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淋巴小结坏死,呈斑驳状。打开颅腔可见到纤维性脑膜炎。背下部或肛门周围皮肤发生坏死性皮炎,在皮肤和脂肪层之间可见淡黄色渗出物。,头颈歪斜,精神沉郁,心包炎、肝周炎,防治 鸭场应加强综防措施:禁止从有病鸭场引进苗鸭和种鸭;非清净鸭场应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彻底消毒、淘汰鸭群等施,减少温度变化等应激因素,并在易感期投喂预防性药物;疫苗免疫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710日龄注射免疫后,1周左右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鸭群一旦发病,应及时淘汰病重鸭;同群鸭应根据
23、病况分群饲养,鸭舍及运动场应彻底消毒,水源应更换或以漂白粉消毒;病鸭群和受威胁鸭群及时投喂抗菌药,可显著减少发病死亡。在污染严重的场地连续饲养,病菌极易产生对常用药物的抗性,所投药物最好以药敏试验筛选。病菌对多种抗菌药敏感,如磺胺类药、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氟哌酸、蒽诺沙星、强力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等,而对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有抗性。治疗用药,一般每天2次,连用35天。,返回,八.禽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是鸡、火鸡、鸭、鹅等禽类的一种传染病,多数哺乳动物也能感染。 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的常在菌,而正常禽体内有1015的大肠杆菌是潜在的致病
24、性血清型。 致病性大肠杆菌经常通过种蛋传播,因而成为雏禽大量死亡的病因之一。正常母鸡所产蛋的0.50.6含有此菌,人工感染的母鸡所产的蛋中,含菌蛋高达26。种蛋的粪便污染被认为是重要的感染来源,其他来源可能是卵巢感染和输卵管炎。鸡胚卵黄囊是受到感染的部位,许多禽胚可能在孵出前就死亡,特别是在孵化后期。有些雏禽在孵出时或在出壳后不久就死亡,并可延续至3周。 育雏温度低或断食将增加感染和发生的死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症状与病变 根据症状和病变可分为大肠杆菌败血症、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关节炎、肠炎、全眼球炎、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死胚、初生雏卵黄感染和胚炎等。 大肠杆菌败血症:主要发生于28周
25、龄鸭鹅。急性病例很少出现可见症状,剖检常见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病变,病变与鸭传染性浆膜炎很相似,常伴发关节炎。 卵黄性腹膜炎(蛋子瘟):主要发生于产蛋期的母禽。病禽肛门周围羽毛上粘着蛋白或蛋黄状的污物,排泄物中含有蛋白状物或黄白色凝块。剖检时腹腔有腥臭味,内有多量卵黄状物质,卵泡变形、变色和变性,有的卵泡破裂。体态消瘦,丧失产蛋能力。发病公鹅阴茎肿大,有黄色脓性或干酪样结节。 肠炎:是禽大肠杆菌病的常见病型。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并含有带血粘液。脚麻痹,眼睛失明。,大肠杆菌败血症,卵巢炎,大肠杆菌病关节炎,防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种蛋传播本病,如淘汰病禽,种蛋消毒,搞好孵化器具的清洁卫
26、生等。发现慢性病例或在接种弱毒疫苗时可适当喂抗菌药物。调整禽群密度,注意禽舍空气流通,搞好饲料、饮水卫生等均有助于控制本病。药物治疗应在患病的早期进行。可用卡那霉素或壮观霉素,每公斤体重3040毫克,每天肌注1次,连用3天;或用链霉素每公斤体重57万单位,每天肌注1次,连用3天。也可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交替或联合使用。此外,磺胺类、喹诺酮类、呋喃类药物也可应用。但须注意致病性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若在治疗病禽的同时,做好禽舍的清洁消毒,消除诱因,可使发病与死亡明显减少。可选择常见血清型的菌株试制多价大肠杆菌灭活苗,在免疫禽群能较有效地控制本病发生,尤以本地、本场菌株制苗最佳。,返回,九.禽
27、霍乱,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及禽出败,是鸡、鸭、鹅、鸽和火鸡等禽种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常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家禽和多种野禽都能感染,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禽以及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而感染。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天气突变和阴雨潮湿等诱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本病主要的传染途径。通常在青年或成年禽群中多发,幼禽也时有发生,近年来有发病率增高的趋势。 禽巴氏杆菌对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l漂白粉、5石灰乳及其他消毒剂都可使用。病菌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60经10分钟即可被杀死。但在寒冷的冬季,病菌能在死禽体内存活24个月之久。,症状 最急性型:常见
28、于本病爆发的初期,病禽无明显的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肥胖和产蛋率高的禽较易发生。 急性型:病禽精神萎顿,体温升高至4344 ,食欲消失,渴欲增加,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不愿走动,头缩藏于翼下呈昏睡状。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常频频摇头。呼吸困难,冠髯和肉髯呈肿胀、青紫色。腹泻,排出黄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 病变 最急性型病变不明显。急性病例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质脆,表面密布灰白色和针尖状的坏死灶。肺充血和出血,肠道粘膜呈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变化。,心冠状状脂肪及外膜出血,肝脏表面的坏死灶,防治 养禽场应建立和健全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引进种禽时要加强检疫。禽霍乱菌苗,如禽
29、霍乱731弱毒菌苗、禽霍乱油佐剂灭活菌苗、禽霍乱蜂胶苗等。也可应用巴氏杆菌自家灭活菌苗免疫效果良好。 常用的防治药物:1磺胺类药物: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混于饲料中,连服数日。2抗生素:成年禽肌注青霉素、链霉素510万单位,连用34天。其它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情况也可选用。3喹乙醇:按每公斤体重2030毫克的剂量拌料喂用35天。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服用时间,以防中毒。4环丙沙星或蒽诺沙星:按每公斤体重510毫克的剂量拌料饲喂或肌注,连用34天,可迅速控制疾病。,返回,十.曲霉菌病,家禽曲霉菌病是由烟曲霉、黄曲霉等有关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霉菌病,鸡、鸭、鹅、火鸡等禽类均可感染
30、,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幼禽最易感,成年禽多为散发。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感染,这些霉菌和它所产生的孢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饲料、垫草、谷物以及墙壁、地面、用具和空气中都可能存在。育雏期间饲养管理不良,室内潮湿,通风不良,过分拥挤及室温较高等因素,都是促使本病发生的诱因。 从烟曲霉及其的孢子中可以提取到一种对哺乳动物和禽类的血液、神经和组织有毒害作用的毒素。霉菌孢子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120加热1小时或煮沸5分钟才能将其杀死,一般消毒剂需要13小时才能杀灭。,症状 病鸭和病鹅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精神沉郁,不愿走动,缩颈呆立,闭目昏睡,羽毛蓬松,鼻腔流出粘性鼻液,部分病鸭
31、发生下痢。死亡率较高。耐过病禽生长缓慢,抵抗力极差,容易继发其它病原感染。 病变 肺、气囊和腹腔中有一种从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灰黄色结节,有时互相融合成大的团块,柔软而有弹性,内容物呈干酪样。部分气囊壁上见有圆蝶状中央凹陷的坏死灶,或浆膜上有带绒毛状菌丝的菌落或成团的霉菌斑,较难分离。,防治 不使用发霉的垫料或饲料,保证育雏室干燥、通风,以防止潮湿发霉。育雏舍被霉菌污染后必须彻底清扫消毒,最好用福尔马林熏蒸。霉雨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本病无特效疗法,用制霉菌素进行早期治疗,每100只雏禽1次用50万单位或每次用克霉唑1克,每天2次,连用23天,有一定效果。用碘化钾治疗时,每公斤水中加入l2克作饮水用,连用35天,或1:3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但效果多不理想。发病后应立即清除垫料,更换发霉饲料,将家禽移至清洁卫生环境中饲养,对原来的禽舍进行消毒,能较快控制本病的蔓延。,返回,番鸭场参考免疫程序,返回,谢谢!祝大家养殖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