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2003-5-9 16:27:41 阅读 3017 次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 我国是“竹子王国”,竹子种类繁多,分布地域极广:东起台湾,西迄西藏,南至海南岛,北至黄河流域。万千绿竹,绿染神州,装点山河,美化大地,使我们的生活更富有色彩和情趣。当我们涉足名园胜迹,无不深刻地体察到竹子的景观效益。 竹子集形态美、色彩美、音响美、风格美于一身,在园林绿化中观赏价值极高:翠竹青青,千姿百态。有的离地尺许,有的亭亭玉立,有的蓬松一堆;寿竹散生一盘,互不相拢;小勤竹枝枝紧连,挤在一起;甜竹竹叶大如掌;小观音竹叶形似针等。 绿竹栉风沐雨,心
2、有灵犀。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以竹为友,以竹为师,会使人悟天地之正气,育崇高之美德,激人生之理想。 古今竹与园林中国园林造园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富有山水画境的自然美。竹正符合造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是古往今来园林中很好的绿化植物。 以竹造园,不管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不管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风格多种多样。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园林。 北魏时期,洛阳官场众多私家园林,相继呈现了“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景象。崇竹爱竹
3、、乐竹忘形的“竹林七贤”更加提倡竹子造园。尤其是唐宋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空前繁荣,促进了造园兴盛,竹子造园随之而步入了鼎盛时期,有名的李德容的“平泉别墅”、王维的“辋川别业”,杜工部的“成都草堂”、苏轼的“东坡园”等等,大种庭园竹,与绿树花草天成景物流芳百代。明清时代,竹子造园首推江南园林。苏州的拙政园“梧竹幽居”、“竹径通幽”、“竹廊扶翠”等园林艺术为多数园林借鉴。特别是清代圆明园“天然画图”,以万竿翠竹为其中“五福堂”造景,呈现出“竿竿清欲滴,个个结生凉”的竹园景象,清风吹过,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真使人有“风枝露梢,绿满襟袖”之感。其中湘妃竹在“天然画图”中造就了令人陶醉的景观,成了竹子在东
4、方艺术情调中的杰作。至于当代浙江安吉竹园、成都望江楼公园等这类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的专类竹园,当然就更多地展现出竹荫、竹声、竹韵、竹光、竹影、竹趣等的奕采,更以多品种的竹类取胜了。 纵观古今竹类在园林中的作用与造园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统一空间如公园绿化、人行步道的街景等,以大面积竹林面植或线植、带状的列植,可使公共开放空间中的景致和谐统一,不仅有掩饰作用,又有统一的效果。 2强调空间部分竹类,如佛肚竹、金丝竹、香妃竹等,其茎干或色彩特别引人注目,植于空间的视觉焦点处,常引起人们的注意,成为景观和观赏处的中心点。 3协调空间用竹类做绿篱,如观音竹双行列植于草坪或建筑物的周围,不但会使景物更加
5、明显,增加多样化的美感,而且还与修剪过的植物造型外观相呼应,使周围环境更为协调。 4分隔空间亦采用绿篱形式,将景区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空间,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各种高度不等的竹类,将绿地布局分隔成各种观赏或者功能区域。 5添景园林风景中主要题材称为主景,围绕主景加添人工布置材料添景,具有实用和美观价值。如用竹建造的“竹亭”。 竹类的配置方法竹子品种极多(我国就有 36 属、400 多种),在园林置景中,左右逢源:如寺庙园林多取其佛性而喜植紫竹、观音竹、圣音竹等;一般园林中的墙根、假山坡脚与筑篱,则取矮生形的箬竹;而景区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则往往取用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凤尾竹、琴丝竹等;居住生
6、活区庭院、公共绿地等常用“岁寒三友”松、竹、梅,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与观赏树木的配置方法一样,竹类不论自然式或整齐式栽培,不外下述几法: 1群植(面植)群植是株数较多的一种栽植方法,常在小路转弯处、大面积草地旁、建筑物后方及园林中较大的一隅,大面积栽植成林,创造出绿竹成荫、万竿参天的景观效果。 2丛植较大面积的庭院内的竹林及 构成林相者皆为丛植,即用一种或若干种较为变大的丛生形态竹类混栽而成,以不等边三角形栽植方法为主,同时配置美丽别致的景区,或交织栽种一二年生草花。 3列植列植是沿着规则的线条等距 离栽植的方法,可协调空间,显出整齐美,以强调局部的风景,使之更为庄严宏伟。一般用于园林区
7、界四周,以清界限,但应注意视线通透,稍有曲度,勿流于呆板。 4隅植为了使建筑物与四周自然物 更好地联系起来,以增加美观,即用观赏性强且四季常绿的竹类,如佛肚竹营造景观。 5弧植(单植)有些奇篁异竹,丰姿绰约,光 怪陆离,具有神秘的色彩和高雅、奇特的形态,如佛肚竹、黑竹、湘妃竹、花竹、金竹、玉竹以及从头到脚呈现出黄、蓝、白、绿、灰五种颜色的五色竹,单独种植以显示特性。 6盆栽在缩龙成寸、聚景于钵的盆景中,竹是极佳的品类。纳小竹三、五枝于一小盆,并配石景造型,则可充分表现自然空间的抽象美,展现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也可在盆竹中栽松、梅,使成“岁寒三友”。7地被植物以竹类为地被植物搭配草坪,具有延续视
8、觉的效果,也可借地被植物衬托而组合成同一单元,耐修剪的种类可剪成短而厚实的高度,耐荫者栽种于乔木、灌木之下,叶片具观叶效果者可作配色之用上海近年的绿化不仅在“增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在“提质”方面作出了更艰巨也更有成效的努力。不论是去年的 APEC 系列盛会期间来沪与会、考察的中外贵宾,平时节假来沪观光游览的四海游客,还是带着各种“专业眼光”来到上海仔细“挑剔”的专家学者,都无不称赞:渗透海派文化内涵的绿化大景观,为美化上海、提升上海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都市常常与喧闹、繁杂联系在一起,上海的过去也免不了给人这样的印象。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自然山水的亲
9、近和向往,已经越来越成为上海人追求身心精神享受的乐趣所在。 但是,位于长江泥沙冲积带的上海偏偏除不足百米且远离市区的佘山外,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山林。于是,申城的绿化工作者,近年来在人工布设山水景致、营造自然生态景观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 世纪公园是一个突出的成功典范。这座拥有近百顷面积的大型绿地,从兴建一开始便被定位于“休闲生态公共绿地”,而在这“颗”上海有史来最大的“都市翡翠”中,被精心镶嵌了一“滴”晶莹的“水珠”面积达126 公顷的镜天湖。这块巨大的湖面,纯粹是人工开凿而成。五年前,当这个公园刚动工建设时,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前园林局)局长胡运骅先生曾亲自陪我一起去探看。当时那里还只是大片的农田
10、、农舍和一条弯曲的两岸长满草苇的张家浜。“我们将在这里挖出一个大大的湖泊,引进张家浜水;再用挖湖的土在周边堆成几座小山,营造出一片人工山林,把远近的游人引进来!” 老实说,大胡局长当时的介绍让我感到有点非夷所思。但是,短短的两三年间,绿化建设者们就把这宏大的构想变成了现实。今日的世纪公园成了上海最美丽动人的游乐、观光之地:湖中水清鱼翔、渌波荡漾;水面上一团团水养植物叶碧花红,野鸭、白鹅、鸳鸯、鹭鸶成群作对掠波嬉水。湖畔则布置了亲水平台、卵石沙滩、花伞摇椅、世纪花钟、音乐喷泉,供游人息憩赏玩;稍远处的西、北、南边是三片人工缓坡,布满成排的乔灌木和大片栽培各色鲜花的花坛;而湖的东面,则有大片的乡土
11、田园区和疏林草坪区,还有一块被命名为“蒙特利尔园”的茂密森林鸟类保护区,杂树野花、没径蓬蒿、鸟鸣其中访遍自然、写足山水,世纪公园为爱山慕水山向往自然的上海市民创造了一个绝佳的休闲好去处。难怪此园从一期试开放开始,上海的许多大型公众活动都移到了这里。每逢春节、国庆、劳动节几个“黄金周”和儿童节、妇女节、重阳节等假日,每天都会有几万人涌入园内。特别是每年一两次的主题游园活动,如前年的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去年APEC 期间的国际烟花节、今年“五一”的“花季狂欢节”,不仅成了上海市民的盛大节日,也成了猎捕全国游人、世界来客的眼光和步履的一个新亮点。与地处浦东新区的世纪公园相比,上海人在城市老建成区的
12、建筑群中“挤出来”的绿化,自然更珍惜“寸土寸金”的宝贵价值,更注重文化、工尽匠心。象位于南北、延安两条高架道交叉处的“真正市中心”延中绿地,在总体规划思路上,就提出要通过“高密度多品种的植物材料和若干水面有机组合,形成茂密的森林、疏密相间的林中草地、缓缓的溪流、清澈的小湖、绿色的自然地质景观,调动人们的嗅觉、触角、视角、听觉,充分体验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与自然共存的和谐”。这个以“水蓝树绿人亲”为核心的绿化建设主题,被设计者形象地命名为“蓝绿交响曲”,在建成后的延中绿地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四周林立的高楼、交叉而过的高架道、川流不息的车队,和延中绿地的茂林修竹、草地曲径、假山瀑布、溪流小桥、蛙声禽鸣,
13、相互辉映,形成了在客观上尖锐对立而又在主观上高度和谐的现代大都市绿化文化特色。 “蓝绿交响曲”首次响起在延中绿地,但由它集中代表的“绿化重文化”的“声波”,如今已扩散到上海城区绿化的每个角落。在中共一大会址旁建设的太平桥绿地,4 万平方米的绿地中央人工开凿了一块 1 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小南湖,它喻示上海现代复兴的开端;在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典型大中华橡胶厂地域中建设起来的徐家汇绿地里,保留了一根有八十年历史的高大烟囱,那象征上海城市文脉的延续;在北部老工业区杨浦和闸北兴建的黄兴绿地、大宁绿地,也都把“劳动”和“娱乐”等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绿地更充满文化的气息,从而使它们的内涵更深广、品质更崇高
14、。这种既重生态又重文化的全新园林绿化观念,甚至还延伸到了许多住宅小区中那些零星细小的绿化项目中。象长寿路常德路的一个不足 2 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中,就安排了一块 7 千平方米的“中央绿地”,绿地中精心设计了一座高 60 多米的“小雁荡山”。这座假山的石料,全部选自浙南雁荡山区。堆山效果以假乱真,使所有观者都会联想到历史悠久的江南园林的绿化造景手法。而在另两个典型的新建住宅小区民和和万里居住区,那里对称式花坛、下沉式广场的中心绿化,又极易使人觉察到西方近代园林绿化艺术的影响。 在广泛吸吮世界绿化文化精华,建设全新的文化绿化大景观、向“城市园林化”目标迈进的时候,上海的绿化建设者还在两个方面作
15、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是着眼城市生物多样化和绿化树种本土化。 上海街头一度花木单调、生物稀少,被讥为“只有三棵树两只鸟:梧桐、香樟和银杏,一只鸽子加麻雀”。近年来,上海一方面从规划着手,在市郊结合部甚至市区内划出适当的地域,快速营育城市生态森林。一方面多方寻觅乡土树种,边育种育苗,边广泛种植;一方面在一些开阔绿地中着重选栽那些能够吸引爬行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树种,以加快实现城市物种多样化、向实现多种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良性生态环境迈进。此项工作已经获得国际生态绿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一批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 其次,不忘自己的历史,在保留传统的海派绿化文化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 建园已有一百多
16、年的复兴公园(前称法国公园、顾家宅公园)曾是上海最精致的公共绿地之一。公园东南角原先有一道铁框木门,因年久倾侧需要重修。这么一个小小的公园门,主管部门却也非常重,特地延请从国外归来的同济大学著名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秉仁负责这一小品的重修设计。项先生不负重托,亲自到上海城建档案馆翻查到 1932 年顾家宅公园(复兴公园原称)的木制园门的设计图纸,依循历史足迹,作了一些符合现代要求的改动,最终设计了一组既具有浓郁法国乡村情调,又令人感受到浓馥现代上海情结的方形木栅门。门口的一座已有七十年的“老古董”消防阀门和另一侧一棵有百年历史的老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也都一并保护下来,稍作整修,成了历史的
17、见证和远近游人的鉴赏物。 由于绿化主管部门的高度珍惜和建筑师、园艺师们的细心构筑,历史锲入了现代,文化融进了绿化!复兴公园的这个小小的园门,还有浦东陆家嘴绿地中的那座陈家老宅、徐家汇绿地中的那根烟囱、闵行古藤公园中的那棵紫藤,以及上海数百株受到精心呵护的古树名木,无不清晰地告诉人们一个并不小的道理:上海的园林绿化,已进入更重视品质、重视文化的阶段。 这既可说是上海近年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大景观中最值得称扬的特色,也可说是上海“现代海派绿化”的文化精髓!作者:林潇 湛江海洋大学园林系教师众所周知,世界园林风格大体有两大类别,即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两大类。改革开放带来了这两种园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冲突,
18、中国园林究竟何去何从?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新城深圳兴起一股美化环境,大搞园林绿化的新潮,大规模的绿地,大片大片的草地,大笔大笔的投资,让国人大开眼界,从此以后,中国园林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旅程。然而,也是从此,园林的风格在中国步入了一个迷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绿化内容包含市政绿化,主题公园,和一个新角色房地产绿化,房地产绿化在中国来说是一件新鲜的而又古老的事情,说新鲜是因为作为商业用途的房地产绿化是新鲜的,说其古老是因为我们的苏州园林本身就是房地产绿化,而且世界上如此讲究的房地产绿化是罕见的。而作为现代房地产来说,它不但要考虑环境营造的纯美效果,更多的是要考虑其广告的
19、卖点和成本核算,所以开发商在决定方案的时候会考虑方案的独特性和卖点。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要求助于国外的设计机构,他们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随着房地产业在全国的迅速发展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便遍及全国,体现在建筑风格上面,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以顺德碧桂园为代表,单从其豪华的造价不菲的凯旋门式大门就可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同样,在其他的园林绿化上面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
20、化,街头小品,广场铺装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在深圳有人提出了抽象园林的概念,其实也就是想在西方的几何园林和中国的传统园林当中寻找新的切合点,想在几何图案里加入中国人的概念和意识,为园林风格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课题。西方园林文化的大举入侵,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西方园林在房地产方面有很长时间的结合基础,西方社会多年的经济发展为其设计内容和经营运作提供了完备的模式;另外一个方面,国内的园林设计力量和机构力量薄弱,传统的园林风格缺乏变化和缺少新的想象力的加盟,社会风气的浮躁也是一个原因。就是室内装修也是同样的受
21、其影响,从室内设计软件“方圆”的图库里你就会看到全是欧式的模式。但是现在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当时,作为新时期的园林工作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感受是痛苦的,这种巨大的变化暗示着对传统园林风格的否定,笔者曽经非常的彷徨,暗想中国几千年的园林文化会不会就此沉沦进而淹没?其实,传统的对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深圳华侨城有世界之窗有欢乐谷,同样也有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而且后者比前者更有吸引力,我本人进民俗文化村观摩就有 8 次之多,这是一种文化和灵魂的共震,而不是单纯的大开眼界,我们感叹那儿建筑风格和用材及工艺的奇巧,同时对凝集着先民们智慧和感情的用品有着深深的敬意。随着社会消
22、费群体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的成熟,人们也越来越讲究居住的环境对应自己的品味,我们的血液里流传的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我们的潜意识里边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望,对园林的欣赏更多是它的深刻意境和造型的文化内涵,我们寻找的是时代和历史的完美结合。对传统文化我不是很能透彻地理解,但是从一件小的古玉器,我就能找到感觉它们对自己的那种说服力,是一种骨子里的亲切感,不论是良诸文化的玉兽还是红山文化的玉龙,都一样地表达着它们的独特的历史。这是一种本土文化的潜意识,我们要寻找的是“自己”的居住环境。现在,随着这一意识的唤醒,欧式园林已经逐渐退出房地产市场,进而寻找更接近我们文化意识的设计,即转向东方园林风格的设
23、计,表现在今年广州房地产业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贝尔高林” 的环境设计,贝尔高林号称世界五大环境设计事务所之一,在大陆有业务的是贝尔高林香港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楼盘当中,以占地 9.2 万平方米的“中海名都花园” 最为代表性。其中园林绿地占地 5 万平方米,全部由贝尔高林香港有限公司设计,其设计的费用是 7 位以上的数字。在这个小区里,他们讲求的是“都市,生态,家园” 为主题,力求室内外的空间有所沟通。有一条 300 米长的循环水贯穿整个园林小区,有不规则的自然的驳岸,由水生植物和石头点缀,有原木制成的小桥,有瀑布等园林景观,据说是具有“新加坡”风格的设计,我看就是中国山水园的演绎,这不就是“小
24、桥流水” 吗?从今年推出的楼盘看,无一不是以园林环境作为卖点,而且清一色的都是东方园林,但是却没有人说是中国园林,有的说是日式,有的是新加坡式,不过不要急,很快就有国产的了,因为中国园林应当还是中国人最了解才是正常的。按道理,中国泱泱大国不会缺乏园林设计专才,但实质上确实有这个问题,普遍恢复园林专业的教育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根据九十年代末的统计全国园林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只有 2000 多人,存在着人才的断层,另外,缺乏实际的训练和商业运作模式的不成熟造成了把国内市场拱手外让的现实。目前,我们要做的事情首先是:第一,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这里指的不单是高文凭的人员,而是指一批通晓中国文化,对
25、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的设计师,同时他们训练有素,熟悉商业经济运作,对新材料新工艺有得心应手的应用等才能。中国园林最难的一点就是它的意境,只有好的意境才会使作品有生命力,才会百看而不厌,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文化在美术方面都要有很高的素养。象苏州园林,绞尽脑汁的讲究,一丝不苟的安排,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如诗如画的环境,而设计者往往都是当世有名的大画师,他们的作品能够得以留传是绝非偶然的,请问我们能行吗?第二,建立自己的设计机构,打出民族品牌,这一点是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对知识产权的不重视,轻设计重施工,希望能通过广大有识之士改变这一状况,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园林一定会有自己的世界级的
26、设计品牌。其实,对于园林艺术来说,它是一门艺术,讲的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展示给人看,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设计了,设计的不好,从某些方面来说就可以说是一钱不值的,你花多少钱又有什么用?中国园林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意境的升华,传统的意境和表达的方式有的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口味,这就是说要换一种面貌来出现。发掘更多更加美好的意境,能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的美好的意境会产生和升华,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传统的表达方式由于已经被大家所熟悉,我们要探讨更新的更能被人从心底里接受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强辩和说教式的; 二,如何在
27、传统的山水园的基础上加上现代人的需要和喜爱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如把游泳或者游乐的设施加进去,同时又不会影响造景等问题;三,对国外园林艺术成果兼收并蓄,加以消化吸收,如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在保持风格的基础上改头换面,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总而言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年代一切都在变,不变的应当是我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湛江海洋大学园林系 林潇2003-5-13 20:57:41 阅读 3556 次作者:刘家麒 潘家莹摘要: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现代园林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功能越来越多,更受人们重视,面向城郊一体化和全社会的大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北京市开拓园林工作提出了建议。关键词:
28、二十一世纪;园林;发展;趋势一、社会经济对园林的影响园林是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园林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思想观念的演进。在世纪之交,探讨园林发展的趋势,首先要对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园林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作一些分析:(一)全球注重保护环境与生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如此的恶劣。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英国伦敦的光化合烟雾事件,日本的汞中毒,促使人们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然而热带雨林继续在消失,臭氧层空洞仍旧不断扩大,濒危生物物种逐年增多,城市化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人类终于觉悟到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
29、改善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毁坏了,经济再发达又有什么意义呢?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共同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 ,我国政府也作了承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使我们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世界正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城市社会向生态社会的可持续社会过渡。园林作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不仅要求继续发挥其传统的美化环境和提供休憩场所的作用,还要求在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的成立使生
30、产不局限于一地,可以远距离运输原材料,选择劳动力低廉和靠近市场的地方进行生产,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我国实行开放改革,并且即将加入 WTO,也把我国的经济融入了全球一体化的行列。园林不仅是一个消费的大市场,也是一个有很大发展前途的大产业,面临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的园林在这关键时刻,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园林大产业,占领园林大市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生产、设计、科研、技术、经营、管理、政策等各方面和国际接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三)全球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学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在许多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中,知识的含量
31、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一个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已悄悄到来。我们正面临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前夕,这是一个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知识革命。这场革命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工作与生活的快节奏,弹性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分散,信息快速传播,知识更新迅速等。园林,特别是我国的园林,必须急起直追,用科技带动行业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个新的变化,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时代发展所淘汰。(四)呼唤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国际化、趋同化的倾向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
32、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33、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五)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 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 1998 年城镇人口约占 30,据预测,到 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 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政治、经济、金融、贸易、信息、科技、文化集中和交流量大的城市,形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将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
34、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在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中,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改善作用。除了健全生态的功能之外,园林的其他功能如:美化环境、游想健身、文化科普、避震抗灾、促进经济等,在城市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挥。因此,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日益受到政府和市民的重视。(六)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人已达 12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9.7;预计到 2001 年将达 13 亿,占总人口的 10;到 2020 年,这个比率将达到 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 14 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
35、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及保险业,以及居住环境等。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七)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人们迫切需要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一下身心,消除疲劳。对于闲暇时间怎样利用是一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问题,是学习、文化、艺术、体育等健康积极的活动,还是无所事事、酗酒、搓麻乃至黄、睹、毒。国
36、外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从一个国家的人民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可以看出这个国家人民的素质。游想是闲暇时间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游线是人类恢复精神和体力的生理需要,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的一项主要职能,不是可有可无的事。1933 年国际建筑师雅典宣言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项基本活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政府有责任为市民提供足够数量和良好质量的游效场所,特别是户外游憩场所,如公园、绿地、游憩广场、体育场地等。从近年节假日七天长假期掀起的旅游热、假日经济等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经济提高了以后,对大自然的热切渴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的领域,
37、去满足人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二、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一)简短的历史回顾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千年以前。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园林主要是为少数人享用的,为公众服务的园林所占的比重甚微。十八世纪中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将一些王公贵族的园林开放,称为“公园”。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造园大师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规划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和波士顿等地的公园绿地系统,把园林从封闭的围墙中扩大到城市整体的范围,并首先称自己的职业为landscape architect。 1900 年哈佛大学开办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课程,标志着现代园林学科
38、的建立。此后,世界各国都用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这一名词作为有关园林的通用名词,并于 1948 年成立了国际园林师联合总会(IFLA) 。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中文译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正式审订公布为:“园林学”(林学名词审订委员会 1989,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审订委员会 1996) 。特别是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同审订委员会在公布名词的前言中作了一段专门说明:“在审订中,有些带争议性的名词均经过多次讨论后得到确定。如园林学 一词,有的专家认为应以景观学代替,但考虑到我国多年来习用的 园林学的概念已不断扩大,故仍采用园林学
39、,与英文中的 landscape chitecture 相当”。目前可以见到的异名如风景建筑学、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景园建筑、地景等,都是不规范的名词。(二) “园林”的概念不断扩大从为少数人享用的皇家园林、贵族园林、私人宅园到公园,直至欧姆斯特德规划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地域扩大到整个城市,建立现代园林学,是一大转折这个转变过程历时近 200 年。我国也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在上海、齐齐哈尔、无锡等地兴建了一批公园。然而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管理,则是1949 年以后的事。各城市相继设有管理城市园林的局、处,高等学校设立园林专业,科研机构有园林研究院。所,还有全国
40、和地方的园林学会。 “园林”这一名词也为广大群众所熟知。然而,由于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带来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仅靠市本身已不能够改善这种状况。1978 年美国园林师协会(ASLA)主 J.O.西蒙兹发表了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一书,指出:“改善环的意思,不应该仅仅指纠正由于技术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灾害。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与自然和谐的不断演进”。他把园林的工作范围从城市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包括城市、村镇、原野和一切人类生活和建设活动的地方。1983 年我国园林学科带头人汪菊渊院士提出,园林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
41、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规划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此后我国风景名胜区不断多,国务院又把创建园林城市、申报自然和文化历史遗产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划归建设部主管(由城建司园林绿化处和风景名胜处负责) 。国园林的概念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证实了汪老的论断。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园林就是不断扩大的大园林。三、北京城市大园林涵盖的领域(一)保护市域范围的生态景观资源北京市域范围内有大量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特别是西自北部的山区和水系,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提供市民游憩都是重要的资应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避免各自为政,开发、破坏宝贵的资源。上海已经这样做了,并且调整
42、了管理机构,城、郊一体统一管理。北京园林管范围扩大到整个市域,也必然是大势所趋。这样做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定城建部门(含风景园林)的管辖范围是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的范围由各城市政府划定:北京市政府划定北京城市规划区的图为整个市域。保护管理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做好规划。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按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和审价值三方面综合评价,首先把最有价值的典型景观地区和生态环境最脆弱地区划为不得开发的保全区、为了留下一片纯自然的净土给子孙永续利厂为了维护生态,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这是绝对须的。其次,把一些重要的风景名胜区、自
43、然和文化遗产、草原等划作保区,在以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度地开发利用。现有已开发的地区对态环境构成损害的,要作为生态恢复的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第三,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如风景区外围,可以作为建设服务设施、度假村导开发地区。行政有区划,环境无疆界。防止沙尘暴,保护水源,改善生态,必然要闯出市域的范围。北京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为了缓解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可以南水北调;为了供应北京的能源,可以远从陕西铺设天然气管道。明、清时期的“京酯”就包括了整个京、津、唐和河北省部分地区。为了改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北京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以互利或市场运作的方式协作,把大环境整治好。(二)
44、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利用风景名胜区是山水、动植物、人文资源集中的地区,有巨大的生态、科研、文化、教育价值。风景名胜区的壮丽河山和优美风光,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资源的综合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开展旅游,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综合性和易受破坏,不宜由各个部门分散管理。国务院明确规定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具有政府性质,实行统一管理。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业务由建设部主管。风景名胜区以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北京市拥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但是在全国119 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北京只有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一
45、处,来免太少了。目前北京市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在开发中还发生破坏风景资源,在优秀的风景核心部分人工建造物太多,建筑质量不高,与自然风景不协调等情况。北京市园林局虽然设置了风景名胜处,但力量还比较薄弱。建议将北京市园林局改为北京市风景园林局,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并归口负责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组织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任务。(三)重大建设项目与自然协调尽可能地减少人类建设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是园林的宗旨之一。园林专业在重大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估阶段,可以对项目的选址,公路、铁路的选线提出方案,选择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
46、的地方。在场地的总平面设计阶段,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置建筑物和构筑物,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树木植被,设置各种类型的绿化用地,以恢复破坏了的自然,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例如高速公路的绿化用地通常占公路总用地的 25以上,起到引导分流车辆,防眩光、防碰撞,保证交通安全;防风、固沙、护坡、稳固路基;缓冲隧道出入口的明暗过渡;遮阴、滞尘、降噪声、改善环境小气候;恢复改善士石方工程遗留的残破景观;沿路景观的组织与营造等作用,国外甚至还有“路景规划”的专门学科。在建设施工阶段,园林绿化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步施工,同时验收。因此,在建设工程立项的第一步就应该有园林专业参加,这已经是国际惯例了。而北京修了那么多的道路
47、、立交桥、公路、整治河道等大工程,园林工作大多数只是在工程结束后再去做美化点缀,很少参与到工程的前期工作。这恐怕是和决策的领导者对园林的认识不足有关吧。(四)创建园林城市创建园林城市把城市中的园林扩大为园林中的城市,把专业队伍建设园林扩大到全社会建设园林。创建园林城市对提高全市人民的园林绿化意识,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城市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说,城市园林工作的全部成果都集中反映在创建园林城市之中。北京是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近年园林绿化工作有很大成绩。按照最新公布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又有所提高。新的标准强调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
48、设,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环境绿化,形成城郊一体化的优良环境,各项指标要逐年增加,这就要求即使已经评上了园林城市也要继续努力提高。园林城市标准还不是国际上的高标准,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目标是建设国际大都市,在园林建设方面逐步缩小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差距。(五)参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城市的总体到局部空间形态的设计。英国大百科全书说明:“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改进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在景观艺术上的设计,从城市总体的建筑与外围自然环境协调,城市建筑体形的控制到局部地区的道路、广场、河湖、绿地的空间形态设计。大的方面如建筑群体在体形、色彩
49、的协调,天际线的高低错落,实体与空间的有机转换,建筑与绿化的结合;细到建筑外观细部处理,路灯、广告、标牌、坐椅、雕塑、花坛等。设计出来的空间环境不仅是美观的,而且能满足人的活动需要,体现对人的关心,亲切宜,引人入胜,并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城市设计的这些理念和园林是一致的,而且园林在城市设计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用绿色作为城市的基调,用树木花草多姿的形态、绚丽的色彩和季节相变化给城市的硬环境增添生动活泼的内容,对建筑景观可以“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起到协调、遮挡、联系的作用。园林中又包含众多的文化内容和文物古迹。整个城市掩映在绿树丛中,是优良的城市生态的保证。可以说,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的最高境界。北京市的每一项建设工程,如旧城改造、道路扩建、河道整治、居住小区、大型公建、工业园区等,都是综合性的城市设计,而不应该是单一的工程设计。园林要积极参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专业共同发挥各自不可代替的作用。(六)创造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北京市近 5 年新建住房每年部在 800 万平方米左右,新增加很多居住小区和各种“花园”。房地产商竞相以“ 景观 ”作为卖点,小桥流水也好,中轴对称广场也好,这种“景观”往往只是中看不中用。一个小区除了住房建筑之外,不只是“景观”那么简单。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