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共分四讲,第一讲是杜甫生平(一)壮游与求仕; 第二讲是杜甫生平(二)乱中与漂泊; 第三讲是杜甫诗歌欣赏; 第四讲是杜诗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第一讲:壮游与求仕,杜甫的青少年及其壮游时期 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杜甫的青少年及其壮游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杜甫困顿长安十年求仕的时期,第三是杜甫在安史乱中和为官时期, 第四是漂泊西南和终老湖湘时期。,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曾经当过工部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杜工部。,杜诗: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从小很有艺术修养
2、和诗文创作才华,这是多年以后杜甫回忆看公孙大娘舞剑的情景,可见6岁时观看的这次舞蹈演出,对杜甫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开元十九年(731),杜甫开始了他的漫游活动。盛唐诗人大多喜欢漫游,他们漫游天下的目的有很多: 一是为了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能够拜见各地的达官贵 人,为自己造成文坛上的声誉而做准备。 还有就是到各个地方去求仕,找做官的机会。,杜甫困顿长安十年求仕的时期,杜甫一生前后漫游共三次,历时十年。,第一次出游至吴越(现江苏浙江一带),游览了江南许多秀丽的山川。 第二次漫游,这次的地点在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 杜甫的第三次漫游,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
3、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杜甫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到了挫折,生活也落魄起来 。,杜甫在仕途上一再遭受挫折,好不容易当上了一个八品下的小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的悲愤之作。,杜甫这首诗回顾了自小以来树立的远大的政治理想,经过困守长安十年求仕,以及自己担任了右尉帅府的兵曹之后,才发现这样的理想是那么的不现实。,诗人不仅为自己家庭悲剧感到忧伤,他又想到我的儿子虽然饿死了,我的家里也是这样的贫困,但是和那些远戍边地正在战场上奋战的人相比较而言,我还能够免租税,还不用去出征,还是比较幸运的。而这个时候安史叛军的铁骑已经攻陷洛阳逼近潼关了,一场更大的悲剧就要在关中大地上演了,而我们的杜甫也将被卷进这
4、场战乱中而漂泊而奔走。,第一讲我们先讲到这里!,第二讲 乱中与漂泊,安史之乱时杜甫的遭遇及创作,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陷于动乱之中。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原一带生灵涂炭,杜甫亦饱受战乱之苦。,他因此写下了哀江头、春望等伤心至极的诗篇。,杜甫在前几年曾经写过丽人行 .,诗中写出了虢gu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杨国忠等人,在春天三月三日天气晴的时候,来到曲江边游春的那种繁华、奢侈的生活 。,现在在安史叛军控制下的长安城曲江边,杜甫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江头宫殿锁千门”,看到曲江边一座座宫殿大门紧锁没有人迹。 “细柳新蒲为谁绿”,纤细的柳枝和刚抽出来的蒲叶依然是绿的
5、。 他又回忆起,郭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和杨国忠一起来曲江边时的景象。 但是现在呢?“明眸皓齿今何在”,杨贵妃和唐玄宗去哪里了呢?唐玄宗已经避难到蜀中去了,而杨贵妃已经死了“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一国之君现在没有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留下了眼泪,“江水江花岂终极”看着江水和江花,诗人的悲愤禁不住涌上心头,泪流满襟。,这是诗人一个人在一个春天在曲江边所看到的安史叛乱之中的曲江边的景色和自己的感想。从中流露出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以及对安史叛军的愤恨。,另外杜甫还写过一首哀王孙。 写的是他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
6、的凄惨遭遇。,杜甫的悲青板,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他在这首诗中对唐军将领提出忠告,不要再用兵了,应该谋划好了,再去和安史叛军交战。,杜甫在塞芦子诗中则表明了他对塞芦子关边防空虚的担心,这是杜甫有先见之明的,他希望朝廷立即派兵加强防务,以免被叛军钻了空子。可见杜甫并不只是一介书生,还具有一些军事才能,对当时两军的形势以及战场上的变化了解很多,十分关心。,杜甫跟李白一样,都不是个做官的料,壮志未酬,杜甫的现实生活境遇凄惨,长篇史诗北征和羌村。 诗人心中忧愤,诗结尾的时候依然充满了对国事
7、的担心,对恢复家国的憧憬“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希望肃宗建立起唐太宗那样的丰功伟业,国富民强。,杜甫弃官,开始了下半生辗转漂泊的生活,他认识到安史之乱主要是祸起内廷腐败,百姓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所以他既满怀对叛军的憎恨,又有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歌颂,写下了光照千古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当官给杜甫带来的只是烦躁和苦恼,加上他对肃宗已经完全失望,于是他就在乾元二年秋,毅然离职,开始了下半生辗转漂泊的生活。,杜甫弃官之后,先后到秦州、同谷一带逃荒。 乾元二年末,杜甫到达成都,次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有了一个安家之处
8、。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写出了这里环境优美,诗人和邻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生活相对地平静。,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虽然严武是他的好朋友,但既然在他手下任职,就有上下级官府,有幕府约束,杜甫觉得不自由,不久又辞了职。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无依无靠就离开了成都。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离开成都后,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诗人死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就这样走完了他艰难苦恨的人生历程,怀着忧国忧民莫大的悲痛,抛下
9、了他那些旅泊异乡、谋生乏术的弱男幼女,赍j(带着)志而殁。,杜甫的卒因,传统观点有三:饫( y,吃撑 )死说病死说溺死说,就像李白一样,一生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痛饮狂歌,明明是老病而死,人们却宁愿相信他是酒醉捉月失足入江而死,死得浪漫而传奇;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晚年更是贫病交加、漂泊无依,连死也被后人附会上了这些不甚高雅的说法,死得凄惨,令人感伤。,好,杜甫的生平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第三讲:杜甫诗歌欣赏,望岳赏析: 杜甫不同人生际遇中的诗风的变化,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早年的作品,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
10、,落第之后开始漫游齐赵,这首望岳诗就是在开元25年去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尚未登岳,所以题为望岳。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高大磅礴的气象,以及想像自己登顶后的心情,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除了这首诗,杜甫还写过两首望岳诗,分别是中年游华山和晚年游衡山的作品,不同的人生际遇,诗风大有转变。,因为诗人还没有登上泰山,而只是在泰山的脚下,向往着登上泰山,禁不住问同行的人“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呢?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当然诗人知道泰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所以他自问自答,说“齐鲁青未了”。齐鲁大地郁郁葱葱,一片平川,而站在泰山之上就可以远望俯瞰齐鲁大地。岱宗怎么样呢?可以登上山顶,远望
11、一望无际的齐鲁平原,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是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陡然耸立的这么一座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写的是泰山之美之高。天地造化,为人类为人间造了这么一座美丽的大山。又因为泰山之高,所以泰山之南之北,阳坡和阴坡呈现出不同的光景,阳面是白天、是早晨,阴面则因为高山的阻挡、山峰的阻挡,以致于光线昏暗,像黄昏一样,既说了泰山之高之大,又为我们描述了泰山南北的这种奇妙的景象,而这些是诗人在山下就能够远望得到的,就能够看得到的景色。所以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都是诗人站在山下远望的情景,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但是到第三联、第五和第六句的时候,诗人就开始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后的那
12、种感受了,这样一首诗因为写于诗人的青年壮游时期,因而充满着热情,充满着理想和憧憬。,他说“荡胸生层云”,假如我现在站在泰山之巅的话,泰山的山顶上云朵飘荡,站在如此之高的峰巅,我一定会禁不住心潮澎湃,激情汹涌在心中,就像白云朵朵飘荡在泰山之巅一样。这时再往远处看,归巢的飞鸟在浩渺的天空中飞向远方,以至于自己要睁裂眼框才能目送归鸟的远去。既然登上山顶可能会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诗人就下决心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论泰山怎么的难登,我也要登上泰山的峰顶,只有这样才能俯瞰群山,饱览天地秀色。,从这首诗的结构来看,前面是向岳而望,面对着泰山,远望着悬想着自己登顶之后会看到的壮美的景色,使得诗人不由
13、得向往、憧憬,然后登顶。而登临绝顶之后心胸荡漾,归鸟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把诗人登顶之后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的情景表现得很生动,这首诗锤炼字词出神入化,像“生”和“入”都用得很好,“割”很有力度很深刻。诗人并没有拘泥于细小景物的描写,不是着眼于局部,而是大笔泼墨,从宏观着眼,显得气宇轩昂,大气淋漓、元气充沛,令人读了之后感觉很有气势、很壮观。 杜甫之后还写过两首望岳诗(华山和衡山),三首望岳诗呈现出杜甫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了不同的风格和心情。,春望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于至德二年(757),这
14、个时候诗人杜甫还陷于安禄山军队所占据的长安,诗人望见山川和草木的感触,表现了战乱和家书不易得到的心情。诗人把国事和家事融于一诗之中,思家心切,正是爱国情深,而感家流离,正是哀国残破之情的流露。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的代表作。,前几讲我们在讲杜甫被困长安的时候,说他行动还比较自由,没有被胡兵所拘押,他还有游览访友的自由,而且也写了哀王孙、哀江头这样的诗作,而这首春望也是杜甫春天时在长安独自游览、观赏春光的流露。虽然国家残破了,处于战乱之中,但是山河依在,山山水水依然故我,青山还是那个青山,绿水还是那个绿水,并没有因为战乱而青山不在,绿水不流。而长安城中虽然被安史叛军所占领着,烧
15、掠抢夺,无恶不作,但是长安城中春色依然像往年一样到来了。草木也依然长得那么郁郁葱葱,但是物是人非,面对这样美丽的春景,观景人的心境却和往年不同了,以前是在太平盛世游春,感受着春天的美好,大家心情舒畅愉快,但是现在却是国破家亡。长安是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沦陷区,这个时候再看到春花露水,春天绽放的花朵上的露珠,就不再象以前那样晶莹美丽,而是好像诗人眼中的泪水一样,好像看到花朵也在流泪了。因为时局是如此的动荡,时局是如此的不堪回首。国家破亡了,何时才能恢复山河?何时才能过上以往那样安居乐业的生活呢?这个时候再看到鲜花,就不由得想起昔日安宁的生活,就更加为眼前的这种国破丧乱而伤心。“恨别鸟惊心”,这个时候
16、再看到天上的飞鸟,鸟儿可以在天上自由的飞翔,而人却被封锁在长安城中,没有自由。,这是一幅多么让人惊心的画面。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人们在江边散步的时候,听到鸟的叫声是多么欢快,我们的心情多么的欢愉,这个时候听到鸟的叫声,却不由得让我们心惊,为什么?因为鸟儿能够自由的飞翔,能够飞出长安城进进出出,能够在蓝天中翱翔,能够飞向远方,飞到远在城外的家人的身旁去,而自己呢?却像笼中鸟被困于长安城中,多长时间没有能够得到家人的消息了!所以一见到鸟儿在那里自由的飞翔,快乐的鸣叫,就不由得更让诗人感到内心的伤痛。所以诗人接下来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打了三个月了,一直没有停息,因为战争阻隔,自己和家人
17、的联系也断绝了不止三个月,这个时候的一封家书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难得。而在这个时候,诗人又感到自己已经越来越老了,“白头搔更短”,因为担惊受怕,妻离子散,国破家亡,诗人种种忧愤,使头发变得越来越花白了,越来越稀疏了,以至于稀疏得快不能插上簪子了。,所以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的感情,诗人看到的是山河破碎,触景伤怀,热爱祖国,思念家人,而且寄托着内心的情怀,寄情于物。整首诗沉郁顿挫,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成为后来无数个仁人志士在战乱时期盼望和平、和家人团聚的感情寄托。,“生平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这个时候诗人已经52岁了。唐军在洛阳横水附近打了大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人纷纷投降,第二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当时正漂泊在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而且诗人在题下有一个注脚“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就是写他听到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剑外”就是剑门关外,诗人在此泛指蜀中地区(今四川地区),蓟北就是蓟门以北,就是现在的北京附近,当时安史叛军的老巢。“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在剑门关外听到
19、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后,“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禁不住涕泪纵横,哭起来了。一般来说,人在大喜之时,常常会喜极而泣,高兴得禁不住哭起来。所以诗人用“初闻涕泪满衣裳”来表达自己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高兴至极、心中欣喜的心情,而且不仅仅是诗人自己是那么的欣喜,他的妻子和孩子也一扫往日愁容,“却看妻子愁何在”,看看妻子和孩子,他们以前的愁容哪里去了?一扫而空。胜利了,漫长的战争、残酷的战争结束了。这个好消息是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所以一家老小高兴得不得了,再也不会为之发愁了。,诗人紧接着想到,既然战争结束了,那么我们就不用再这样在外漂泊了,我们可以回老家了,所以就要收拾行李了,“漫卷诗书喜欲狂”,自己禁不住开始
20、收拾起散乱在房中的书籍,高兴得都要发狂了。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老病之身的杜甫在得到官军的捷报之后,马上又重新振作起来,向往着回到东京田园之后安居乐业的动人场面,诗人心中是多么的高兴啊,是“喜欲狂”,狂到什么程度呢?狂到下面的诗句也是以一种近乎疯狂之情的流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大白天,诗人都要引吭放歌,而且要借着酒来唱歌。一般来说,在晚上喝酒是正常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亲朋之间把酒言欢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大白天喝酒唱歌是多么奇怪啊,可见诗人欣喜若狂的程度。,“青春”有两种说法,学界通常的说法是,“青春”是和“白日”相对,指美好的春天。诗人说我在白天要放歌纵酒,在春天
21、的大好风光中回到自己的故园和家乡。另外一种说法,这里的“青春”是美酒的名称,是说他要带着青春酒,一路纵酒放歌,返回故园。这两种说法都能够说得通,都可以反映出诗人激动欣喜的心情。,最后两句诗人用了四个地名,按理说,出蜀应该是先出巫峡,然后是巴峡,然后是襄阳和洛阳,杜甫对沿途的路线、行经的地点先后顺序不会不知道,但是诗人太高兴了,禁不住就吟诵而出“即从巴峡出巫峡”这样地点前后错乱的句子来,但这恰好显示出诗人因为激动不己,思维太快,以致字句错乱了。“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从蜀中回老家,一路上也不会只经过巫峡、巴峡和襄阳,但是诗人无暇考虑那些小地方,归心似箭,似乎出峡后只需经停这三站就可以回到故乡洛阳
22、了,这反映出诗人当时多么欢快和欣喜的心情啊。这两句的句式结构,“即从”、“便下”,如此的快捷,用流水对反映出诗人急切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享受战争胜利成果的欢畅的心情。,诗人用词很准确,欲、何、须、好、即、便这些连接词的运用就使得整首诗气脉相连、一气流转。此乃“(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也。”,登高是杜诗七言之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诗写于767年,杜甫正寄居于夔州。从755年开始流浪漂泊,倍尝生活艰辛,八年之中一直过着流浪漂泊的生活。到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了,但是
23、地方军阀互相火拼,国家仍然一片混乱。这个时候,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65岁的老人了,他感受到了安史之乱的沧桑,时代的混乱,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生活的艰辛,百感交集,写出了这首被称为杜诗七言之冠的登高。,这首诗的结构上是前景后情。前四句写的是萧瑟肃杀的秋景,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哀怨之情,景皆含情。后面是直接的抒情,这就显得有情有景,章法上有错综变化之妙。整首诗句句对仗,字字各皆合律,体现出诗人对近体诗声律的高超驾御能力。杜甫自小对诗歌的声律很有精研,只不过到他晚年的时候,到夔州时期,在诗歌声律上的讲究更为精妙了,这首诗不仅情感意蕴沉郁顿挫,而且声韵节奏也是铿锵顿挫。沈德潜
24、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第四讲,杜诗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地位,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 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 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 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
25、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zhu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作为一个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诗人,杜诗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等无不兼备。王安石曾说:“(李)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至,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
26、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像其中所说的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表现。,杜诗风格之所以如此多样,一是因为其诗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他除了忧国忧民的反应战争、军旅、政治、社会生活的篇章外,其他题材如描写行旅奔波、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以及赠别怀人、咏物题画、评诗论文之作,都各具特色。二是诗人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上一讲所学的三首望岳诗就很典型的反映
27、了杜甫自少至老心境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诗歌风格。秦观即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淮海集韩愈论)在不同的写作情景下,创作环境中,诗人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诗人的情感。,但杜诗又不是多种风格作品的大杂烩、大拼盘,而是风格多样性与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相统一在一起的。俗话说,“深人无浅语”,杜甫那些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的作品也和其他诗人不同。如其早年所写饮中八仙歌虽然描写的是盛唐时期一些狂放不羁的著名酒徒的风流韵事,但诗人冷静的观察和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如他在成都草堂所作漫成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亭诸多风格恬淡的山水田园诗,“到底不是陶渊明”,亦和王维
28、异趣。因为他并非真正的旷达之人,诗中总隐藏着忧时济世的深厚情怀。,第二个艺术成就,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 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同时也以大量的抒情诗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深沉执著、百折不回的积极入世的老儒形象,这就是杜甫自己,但他不是迂阔的腐儒,而是具有多面的性格。以其长安时期的作品为例,今夕行中,诗人赤膊光脚,绕床大呼大叫,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疯狂的赌徒的形象;“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这是杜甫酒后狂言的形象;“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这是
29、贫病交加、几成饿殍的杜甫形象;“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是杜甫登高临远忧国忧民的形象。通读杜甫全部诗作后,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个有性格、有感情、血肉丰满的杜甫形象。,杜甫诗歌擅长于叙事,常常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的感情取向。因而这样作品的艺术效果效果往往使人感到“峻夺人魄”,力透纸背。如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他回到羌村之后,在兵荒马乱之中,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很惊讶,原来你还活着,在惊讶之余禁不住再抹去眼中的泪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深夜和妻子秉烛而坐的那些情事,在梦中一样不敢相信,竟然还能够活着见面、“
30、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左邻右舍爬在他们家的院墙边,看着杜甫回家后和亲人的相聚,不由唏嘘感叹,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在战争年代家人团聚的独特的景象。北征中的“平生所骄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而啼,垢腻脚不袜”对自己特别可爱的孩子的那种描写很生动,又写它的女孩子“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等等,都是以细节描写见长的传神之笔。,除了写人,杜甫在写景诗中也善于摹写,体物工细。如,叶梦得云“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同样咏蝶也,戏蝶过间幔,风蝶勤依浆,这是孤蝶,(一只蝴蝶。)穿花蝶蝶深深见,双蝶也。野畦连
31、蛱蝶,群飞之蝶也。”这都反映了诗人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和细节描写。,第三个艺术成就,兴象浑融的诗歌意境, 议论风生的感慨胸臆。,杜甫的抒情诗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兴象浑融。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景同时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后游) 。另一种是只见景,不见情,如“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登慈恩寺塔 ),但其中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再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同样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最为典型的是上一讲学过
32、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渚清”一句语势平缓,仿佛闲笔,实际上借写望中所见而逼出第三四句。“无边”一句,给人以万景纷驰、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紧接着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展现出开阔辽远,无比壮观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激情。,杜甫和其他盛唐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在诗歌中好发议论。杜诗议论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它往往通过议论来抒情,亦即沈德潜所说“带情韵以行”。,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评论诸葛亮的史论警句。醉时歌中的“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
33、知何用”、“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对统治者糟踏人才的悲愤喷薄而出。在政治抒情诗中,杜甫更是议论风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尖锐批评了统治者的荒唐奢侈,将国家盛衰的经验总结与自己的生平遭际结合在一起。而北征、秋兴八首、登楼等诗则将抒情、叙事、议论和写景融为一体,创造出更为沉痛蕴藉、风力奇拔的艺术境界。,第四个艺术成就,严谨整栗的诗律之美, 曲折拗救的兀傲之气 。,杜诗众体俱佳,都有创新发展,五七言律成就尤高。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五言律有六百三十余首,五排一百二十余首,七律一百五十一首。杜甫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首先,就思想内容而
34、言,杜甫律诗可以纯熟自如地表达各种题材内容,尤其是用律诗来反映时事,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功能。,盛唐及其以前的初唐,七律一般都在“奉和”、“应制”等场合使用,杜甫却用来感叹时事;其次,杜甫还常用组诗的形式写律诗,来表达更丰富的思想与内容。如五律中有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中有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尤其是秋兴八首,堪称杜甫七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杜甫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突破近体格律的束缚,在声律句法上加以变化。他创造了五七言拗律,用失粘失对的拗句拗律表现艰难苦恨、牢骚悲愤等执拗不平之情。如晓发公安:“邻鸡夜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上句“哭”、“昨”都是仄声,下句“色”、“
35、态”、“几”亦均为仄声,仄多平少,完全不合近体格律,但这样的写法和声律和作者苦涩酸楚的心境甚为吻合。其杜甫诗集中“吴体”多为拗体,杜甫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写。,另外,他还尝试运古入律,在律诗中用散文句式,打破古近体的界限,具有奇崛兀傲的音律感和气骨美。,如白帝城最高楼,此诗各家都认为是拗体,称为歌行变格。“独立缥缈之飞楼” 是上二下五句法,“杖藜叹世者谁子”是上五下二句法,都与一般律诗中上四下三者不同。只有这样突兀生挺的句法,配以城尖径仄的描写,合以泣血的心情,才更显得生挺奇横,这是杜诗之不可及处。,杜甫晚年特别是夔州时期,是创作律诗数量最多的时期,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诗律细”不仅是声律的精心
36、安排,也在于杜甫能够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杜诗的“浑漫与”,与律诗初起时出现的不合律现象更是不同,它是诗律成熟之后的大胆突破和锐意新变。,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白居易曾经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说得对,人民的确是要好诗的,杜甫也确实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留下了许多好诗。他的诗是我国最可宝贵的文学遗产。,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自诗经、汉魏乐府以来诗歌注重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并使之更为高超更为成熟。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创作旧习,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事名篇”。对
37、这类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作了很高的评价,而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更叙述了他们所受的启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再拟赋古题。”这是说,在他们眼中,近代诗人中,只有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才是纪实名篇,年轻时他们就不再写乐府古题了,而是自创名篇。中唐诗坛的新乐府创作风气,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而出的。,杜甫诗歌中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深受杜甫影响,从杜诗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好诗是由于有好的优秀的人格所造成的,所谓“工夫在诗外
38、”,这就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示子谵)的偏差,陆游后代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酷爱杜诗,在燕京坐牢三年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泽被后人甚为深广。,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白话和口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唐诗创作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杜甫能够自作新词,吸收口语和白话来写作,形成了新的境界。后来元稹和白居易诸人诗歌的趋向通俗化,都是受杜甫影响。另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锤炼字句、“字字不闲” 的创作精神,对后来宋代“江西诗派” 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有直接的启迪。,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的确,我们不能不为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杜甫的诗歌及其成就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