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语·克己复礼》.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181624 上传时间:2019-03-31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2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克己复礼》.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克己复礼,请翻译“克己复礼” 1、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于礼 2、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二者有何区别? 约束自己肯定有克制欲望的部分但又不仅于此,还包括自己的言行等 如译为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是以偏概全,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且,会走向极端压抑人性的方向,无仁可言,失去仁的内核精神。,对,错,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1、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正常欲望,是无“仁”可言的,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2、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

2、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的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补充一个小故事:关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跟学生讲课,说“君子为礼,以依于仁”,礼要符合仁。颜渊一听,起身就走,说我太笨,恐怕不能陪您做了。孔子不让他走,拉他再坐,继续告诫他,说凡是不合于“义”,要“勿言、勿视、勿听、勿动”,和本文这里讲的一样。结果,颜渊回屋,就躲起来了。有人(简文缺去姓名)问他说,你干嘛那么消极

3、。他说,是是,我就是消极,因为我亲耳听老师教导,不能不当回事,照老师说的做吧,我又做不到;不照老师说的做吧,又不行,只好消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 孔子的教导,颜渊都做不到,别人怎么做的到?,礼就是一种规则,礼对维护既有 制度当然必不可少,但若礼节过 繁、过杂,只能束缚人的言行, 进而禁锢人们的思想。,行为上守制,思想上破土,另一故事:晏婴拒孔,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能言善辩)而不可轨法(遵循法度

4、);倨傲自顺(傲慢不恭,自以为是),不可以为下;崇丧遂(极尽)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很长一段时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上下进退的各种礼节)、趋详之节(行步合乎礼仪规定的节奏),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壮年,指身强力壮的时期。 这里意译为从幼到老)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引导)细民(百姓)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挽留)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请翻到12、13部分,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5、?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句1是反问句,请换成陈述句,保持句意不变。 礼云礼云,不仅仅是玉帛;乐云乐云,不仅仅是钟鼓。 那么问题来了,不仅仅是玉帛钟鼓,还有什么? 玉帛、钟鼓承载的“仁”。,学习本章,首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礼是什么?(请参照1、12、13部分) 礼本质是维护社会等级的一种制度,它包括仁的内核 和实践仁的具体的礼仪形式、制度 2、礼和仁、孝悌的关系(参照1、9、12、13部分)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核; 孝悌是仁的根本 孝悌者,必能守礼,孝悌未必忠诚,但不 孝不悌,肯定不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6、且格。,辨析“礼”和“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相同点: 都是重视教化百姓 (二)不同点 1、道德是指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现的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其特点在于:第一,它评价人们行为或思想的标准是善与恶。第二,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2、礼是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具有强制性,所谓“出礼入刑”即是如此。,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7、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从事,实践)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承办)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为什么不同? 学生问的是什么是仁?孔子是用具体的行为回答什么是仁的行为,仁的具体行为

8、当然有很多。,孔子为何推崇周礼?,周礼借鉴于夏商两代,丰富、完备。,面对社会的混乱,道家药方是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法家的药方是通过强大实现统一;墨家是兼爱、非攻;儒家是恢复周礼。你觉得儒家方案能不能行得通?,行不通 孔子以为当时礼崩乐坏造成社会混乱。所以,他主张通过恢复、维护周礼来实现社会的稳定。而实际上却是社会发展导致分封制的瓦解,继而引起社会混乱同时伴随着礼崩乐坏。孔子根本上搞错了因果关系,因此,孔子复周礼的理想无法实现。 儒家、道家都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不同者道家主张退回到原始社会,儒家主张退回到周。 只有法家的奋发图强,实现大一统才是唯一可行的方案。,梦见周公表明什么?不梦见周公

9、意味着什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不能梦见周公意味着恢复周礼无望。本句话形象含蓄的表现了孔子对恢复周礼无望的感慨,觚不觚,觚哉!觚哉!,古人制器尚象,以一觚言之,上圆象天,下方象地,且取其置顿之安稳焉。春秋之世,已有破觚为圆者。孔子于献酬之际,见而叹之,其事虽小而轻变古制,已有秦人开阡陌、废井田、焚诗书、尚法律之渐矣。与春秋大复古而讥变法同一旨与! 杨慎丹铅录 一觚之变,孔子尚且反对,可见孔子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者,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觚不觚,觚哉!觚哉! 从这两句话中,你能看不孔子什么样的情感? 对礼崩乐坏 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

10、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思考题: 1、自天子出,能保持几世不失? 历史已经证明,自天子出,亦不能永远不失 但孔子应该是认定,自天子出是最好的方式,最能保持稳定 深一层思考,孔子认为“失”就是弊;但站在发展的角度上看,“失”未必就是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所有的制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的要求。 2、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我们今天观点“天下有道,则庶人议”,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这是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不同决定的 专制制度下,不许民众

11、非议政治;民主制度下允许民众参政议政;不许非议政治,民众还议,足见世道之暗,政治之失;允许议政,民众不议,定是顾虑重重,可见政治不够民主。,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背景介绍:卫灵公太子蒯聩刺杀卫灵公夫人南子事泄出逃。卫灵公去世,其孙子,也就是蒯聩的儿子即位,就是卫出公。卫出公时,大夫孔悝(蒯聩的外甥)支持蒯聩复位,卫出公

12、出逃,彼时子路做孔悝的总管,反对孔悝做法,放火烧蒯聩及孔悝,被杀。,孔子为何如此重视正名?,孔子正名,就是纠正与礼乐 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制度,正 是孔子以礼治国的一贯主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

13、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 .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 (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zng,竟,乃之意)是以为孝乎?” 对孔子的这番话,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孔子主张“守孝三年”,宰我反驳,说一年足矣;孔子说“夫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宰我说“吾安”;于是,孔子说宰我不仁。对此场争论,你怎么看?请谈谈自己的理由。 我觉得孔子的主张过于迂

14、腐,太注重形式。 若真孝,又何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三年,到底是真孝,还是在表演孝给别人看?不忘父母教诲,心中永远有对父母的怀念,即是真正孝顺父母。 孔子的标准太过不近人情,以此标准约束所有人,徒具形式,只能让人变得虚伪。,24孝的可笑之处!,1、故事假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

15、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二十四孝图片来源-唐语砖雕使他失去父爱。父

16、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

17、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评析:,真,是最大的美。24孝中如此多的假故事,且在几千年社会中堂而皇之,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让人顶礼膜拜,真乃中华文明之一大怪,令人顿生不辨羞耻之感!由此亦可见传统文化糟粕之多、流

18、毒之重!,2、价值观有毛病,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

19、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3、愚民的手段,4、有些还可以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注意和目不见睫辨析),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

20、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 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

21、皆有 称者也。 译文:礼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就制定礼仪,划分等级,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又相互滋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所以礼,就是用来滋养人们的欲望的。肉类和粮食,五味调和,这是滋养人们的口腹之欲;各种香木、香料,是用来滋养人门的嗅觉;精美的器物和华丽的服装,是滋养人们视觉的需要的;各种乐器奏出动听的音乐,是滋养人们听觉的需要的;

22、各式各样的房屋,这是滋养人们身体的需要的。所以,礼是用来滋养人们的欲望的。 君子已经得到了礼的滋养,又要区别给养的差别。这种差别是什么呢?贵与贱有一定的等级,长幼的有一定的次序,贫与富、卑与尊各有相应的规定。,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9),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 鹦鹉会学人说话,但始终是飞鸟;猩猩会学人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守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正因为禽兽不知礼仪,才会有父子共妻的现象。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仪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

23、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 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