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北辰实验小学 樊庆国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六课。本课是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传播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听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重点研究鼓膜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经历问题假设(猜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保护我们的耳朵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本课安排了如下 3 个活动。活动一 ,投影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的概念。学生通过看图初步了解耳朵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耳朵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从学生的推测过程教师可以
2、了解学生对“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在这,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实际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推测一下。这样也就自然的引出第二个环节:耳廓的作用了。这里我只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实际感受,把手放到耳朵后面,听手机播放的音乐,反复多次很重要,还有就是不能放的音乐声过大,学生不易分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耳廓的作用就是能使声音更大更清晰。第三个活动就是研究制作鼓膜的模型,亲历鼓膜的震动,感受当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外耳传到鼓膜时,鼓膜会产生不同的震动。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的看
3、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本课的重点我放在了鼓膜模型的制作及发声体产生的震动传播到气球皮时,气球皮产生的现象,从而,推测出人耳鼓膜的作用。教材略做了调整,把耳廓的作用放到了前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感知到抽象,也应该是先认知耳廓的作用。 (这里还有待与大家探讨) ,鉴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年龄特点,本课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制作“模型”需要哪些材料?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协商完成的(这里如果能准备更多的材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会更好) 。重在让学生独立完成“模型”的制作及怎样感受它的震动。我提出的“同位不同力”和“同力不同位”的要求意在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鼓膜会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大小,教师的发声演示也是为了反复的验证, (因为有可能学生的实验不明显,或失败,而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延长) 。最后。总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因为我们只研究了“耳廓”和“鼓膜” ,所以学生很难总结的与书中的一样,因此,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我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把书中总结的内容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