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名人轶事简介赫兹赫兹(Heinrlch Rudolf Hertz , 1857 一 1894 )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他的名字命名.1857 年 2 月 22 日,赫兹出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他1g 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习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人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 年他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于 1888 年首先证实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89 年,他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1894 年 1 月 1 日,37 岁的赫兹因为败血症在波恩英年早逝.【 名人轶事】赫兹实
2、验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他的导师亥姆霍兹赞扬赫兹“才气横溢,性格坚毅,用自己极短暂的一生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没有解决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 1896 年 3 月 24 日,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波波夫用“HeinrichRudolf Hertz 这一串字母,拍发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胡克胡克(Robert Hooke , 1635 一 1703 )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胡克在各方面都很有研究,在力学、光学、天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设计和发明的科学仪器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因而被誉为英国皇家
3、学会的“双眼和双手”. 1635 年 7 月 18 日,胡克出生于英格兰南部威特岛的弗雷施瓦特.1653 年胡克进人牛津大学里奥尔学院作为工读生学习,1663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1665 年胡克担任格列夏姆学院几何学、地质学教授,并从事天文观测工作.1666 年伦敦大火后,他担任测量员以及伦敦市政检查官,参加了伦敦重建工作.1677 年至 1683 年他就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1676 年胡克发表了著名的弹性定律.1703 年 3 月 3 日,胡克逝世于伦敦,终年68 岁.1 【 名人轶事】胡克从小就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他
4、的实验才能令他成为独领风骚的人物.1658 年,胡克提出可以用弹力代替重力使物体振动,即在平衡轮的轴上安一个弹簧,可以代替重力驱动摆轮,这是现代钟表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确定经度的航海时针到 18 世纪才出现.胡克发表的 显微图集 一书,是欧洲 17 世纪最主要的科学文献之一他是第一个制造格雷果反射望远镜的人,用这台望远镜,他发现了猎户星座的第五星,第一个提出了木星绕轴旋转的观点.惠更斯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 1629 一 1695 ) ,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他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光的波动学说.1629 年 4 月 14 日,惠更斯出生于海牙.
5、1645 年他进人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1647 年至 1649 年转人布雷达学院深造,致力于力学、光学、天文学及数学的研究.1651 年惠更斯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论述各种曲线所围面积的求值.1663 年他当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第一位外国会员.1666 年他当选为荷兰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新成立不久的巴黎科学院院士.惠更斯在 1679 年给法国科学院的报告和 1690 年出版的 光论 中,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建立了光的波动学说.1681 年由于健康的原因,惠更斯离开法国,返回荷兰.1687 年惠更斯赴英访问,结识了大物理学家牛顿.惠更斯晚年长期患病,于 1695 年 7 月 8 日
6、在海牙逝世,享年 66 岁.焦耳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 1818 一 1889 )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焦耳定律则是焦耳 1840 年研究电流热效应得到的重要贡献之一在 1840 年至 1879 年期间焦耳做了 400 多次实验,最终得出热功当量是一个普适常量,与做功方式无关,为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能量或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 ,简称“焦”;并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 ”来标记热量.184 。年,焦耳开始研究电流的热效应,写成了 论伏打电所生的热 、 电解时在金属导
7、体和电池组中放出的热 等论文,指出导体中一定时间内所生成的热量与导体的电流的二次方和电阻之积成正比.1842 年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时称焦耳一楞次定律.这一发现为揭示电能、化学能、热能的等价性打下了基础,敲开了通向能量守恒定律的大门.焦耳在探讨各种生热的“自然力”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时做了许多实验,其中特别著名的是桨叶轮实验.焦耳的这些实验结果,总结在他于 185 。年出版的 论热功当量 的重要著作中 .恩格斯把“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 (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列为 19 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第一项.卡文迪许卡文迪许(Henry Cavend
8、ish , 1731 一 1810 ) ,英国的化学家、物理学家.在物理学上他最主要的成就是通过自己设计的扭秤实验验证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确定了引力常量和地球的平均密度.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测出了引力常量,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被誉为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1731 年 10 月 10 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1742 年至 1748 年他在伦敦附近的海克纳学校读书.1749 年至 1753 年期间在剑桥彼得豪斯学院求学.在伦敦定居后,卡文迪许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当助手,做了大量的电学、化学研究工作.他的实验研究持续达 5 。年之久.176 。年卡文迪许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成员,1803
9、 年又被选为法国研究院的 18 名外籍会员之一 1810 年 3 月 10 日,卡文迪许在伦敦逝世.【 名人轶事】181 。年卡文迪许逝世后,他的侄子齐治把卡文迪许遗留下的 20 捆实验笔记完好地放进了书橱里,谁也没有去动它.谁知手稿在书橱里一放竟是 70 年,一直到了 1871 年,麦克斯韦应聘担任剑桥大学教授并负责筹建卡文迪许实验室时,这些充满了智慧和心血的笔记才获得了重返人间的机会.麦克斯韦仔细阅读了前辈在 10 。年前的手稿,不由大惊失色,连声叹服说:“卡文迪许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几乎预料到电学上所有的伟大事实.这些事实后来通过库仑和法国哲学家的著作而闻名于世.“卡文
10、迪许不好交际,不善言谈,对慕名来访的客人常常一言不发陪坐在旁.他这个人的孤僻特质可以说到了“病态”的程度,甚至连和管家之间都要以书信方式交流,这或许对他的科学研究却是非常有利的.他终生未婚,过着近似奇特的隐居生活.开普勒开普勒(J 。hanne 。Kepler , 1571 一 1630 ) ,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开普勒的杰出成就是发现了行星运动兰定律,被人们称为“天空的立法者”, 1571 年 12 月 27 日,开普勒诞生于德国符腾堡州维尔城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589 年开普勒考人杜宾根大学,攻读神学、哲学和数学,是哥白尼学说的坚定拥护者.1594 年开普勒担任格拉茨大学新教神学院的数
11、学和天文学讲师,同时从事天文学研究.1598 年菲迪南大公颁布了反新教法令,在天主教会的胁迫下,新教徒开普勒不得不逃离德国.1600 年初,在第谷的热情邀请下,开普勒来到布拉格,当了第谷的助手,开始了他天文学研究的新时期,最终成功地总结出行星三大运动定律,精确描绘了天体运行的规律.163 。年 n 月 14 日,开普勒在凄惨的境地中去世,终年 59 岁.【 名人轶事】开普勒是一位善于创新的科学勇士,他的一生,除了和第谷相处的近两年时间外,几乎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开普勒处境艰难时曾依靠占星术度日,开普勒并木信这一套.他不相信天上星辰的运行和地上人类生息的祸福命运有什么关联!但他曾为从事此项工作自
12、我解嘲说:“作为女儿的占星术若不为天文学母亲挣面包,母亲便要挨饿了、 ”康普顿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 1892 一 1962 )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1892 年 9 月 10 日,康普顿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13 年康普顿在伍斯特学院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1914 年获硕士学位,1916 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92 。年起他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物理系主任,1923 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1945 年返回华盛顿大学任校长,1953 年起改任自然科学史教授,直到 1961 年退休.1962 年
13、 3 月巧日,康普顿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 70 岁.康普顿效应是近代物理学的一大发现,它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揭示出光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导致了近代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康普顿效应也阐明了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因此,无论从理论或实验上,它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康普顿因此获得 1927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名人轶事】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在康普顿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排除了学术界对康普顿理论的异议,为康普顿的工作做出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贡献.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测定了 X 射线散射中变线、不变线的强度比率 R 随散
14、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库仑库仑(Charlse 一 Augustin de coulomb , 1736 一 1806 ) ,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1785 年库仑用自己发明的扭秤建立了静电学中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标志着电磁学从定性研究进人定量研究阶段,是电磁学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1736 年 6 月 14 日,库仑生于法国昂古莱姆 .他早年就读于美西也尔工程学校,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773 年库仑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了论文 最大、最小原理在某些与建筑有关的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该文在 3 年后的 1776 年由科学院刊出,被为是古典土力学的基础,
15、他因此也被称为“土力学之始祖”. 1777 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针中的磁针的方法.他提出用细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代替支架轴对磁针的支持,这样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影响.他又发现线扭转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可利用这种装置算出静电力或磁力的大小.这导致他发明了扭秤,扭秤能以极高的精度测出非常小的力.库仑在 1785 年到 1789 年之间,通过精密的实验对电荷间的作用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连续在皇家科学院备忘录中发表了很多相关的文章.1782 年,他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785 年他建立了库仑定律.同年,他在给法国科学院的 电力定律 的论文中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实验装置、测试经过和
16、实验结果.1806 年 8 月那日,库仑在巴黎逝世.李政道李政道(Toung Dao Lee , 1926 一), 1957 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他在多个研究领域有着更多的建树,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1926 年 n 月 25 日,李政道生于上海.1943 年他考人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5 年他转学到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酞、叶企孙等教授.1946 年加岁的李政道(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到美国留学,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师从费米教授.3 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
17、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 195 。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 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1956 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 名人轶事】李政道与杨振宁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开始亲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两人共合作发表了32 篇论文,1962 年两人关系破裂.李政道在 1986 年撰写的 破缺的宇称 一文中,对于李杨关系有生动的比喻.“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
18、走近一点看. 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像竞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个非常激动,忘掉了一切.第一个到达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把门打开.另一个冲了进去,他被里面异常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大声地说:多么奇妙!多么灿烂! 结果,他们发现了黄色帝国的宝库 .他们的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他们名扬四海.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记忆模糊,生活单调.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杨振宁也表示李政道是白己
19、最成功的合作者,与李政道的决裂是他今生最大的遗憾.二十二、卢瑟福卢瑟福(Eme 就 Rut 掖 r 王 ord , 1871 一 1937 ) ,英国物理学家.这位23 岁时就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 )的优秀科学家,他的。粒子散射实验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原子的核模型,科学界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从此蒸蒸日上,他被人们尊称为“原子物理学之父”.卢瑟福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实现了人工核反应.1871 年 8 月 3 。日,卢瑟福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盗 1895 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人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1898 年他担任加拿大麦
20、吉尔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907 年返回英国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主任.1908 年因为他在物理上的杰出贡献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11 年他完成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被评为“最美丽的十大实验”之一 1919 年他发现了质子,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 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31 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 .1937 年 10 月 19 日,卢瑟福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 66 岁.【 名人轶事】读书和思考一直伴随着卢瑟福一生.有一天深夜,卢瑟福看到实验室亮着灯,就推门进去,看见一个学生在那里,问道:“这
21、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当他得知该学生从早到晚都在工作时,很不满意地反问:“那你什么时间思考问题呢?“当人们说起卢瑟福的成就时,一定还会提到他“桃李满天下” ,他的学生和助手中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苏联物理学家、197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皮查,曾在卢瑟福领导下工作了 14 年.卡皮查在实验室的墙上雕了一条大鳄鱼,因为他非常敬重卢瑟福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在英国“鳄鱼”一词,就含有这种意思,在背后卡皮查经常把卢瑟福叫做“鳄鱼”.伦琴伦琴(Wilhem Conrad Rontgen , 1845 一 1923 ) ,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 X
22、 射线,1845 年 3 月 27 日,伦琴生于德国尼普镇.1865 年伦琴进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9 年从苏黎世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物理学教授孔脱的助手.随后的 19 年间,伦琴在一些不同的大学工作,逐步地赢得了优秀科学家的声誉.1888 年他被任命为沃兹堡大学物理所物理学教授兼所长.1895 年他发现了 X 射线.19 。 。年他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1923 年 2 月 10 日,伦琴在慕尼黑逝世.【 名人轶事】1895 年 12 月伦琴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关于 X 射线的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开始研究 X 射线,在一年之内与之有关的论文大约就有 1000 篇!X 射线发现的第 4 天,美国医生就用它找出了病人腿上的子弹.于是,企业家蜂拥而至,出高价购买 X 射线技术.50 万、10 。万 出价越来越高.“哪怕是 100 。万, ”伦琴淡淡地一笑答道, “我的发现属于全人类.但愿这一发现能被全世界科学家所利用.这样,就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伦琴最终没有申请专利权.他知道,如果这项技术被一家大公司独占,穷人就出不起钱去照 X 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