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唉声叹气 i shng tn q 典故: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终日价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例子: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2百舌之声 bishzhshng 典故: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 ” 3比肩齐声 bjinqshng 典故: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出处: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 4兵贵先声 bnggu xinshng 典故: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2、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5不动声色 bdngshngs 典故: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 例子:他也,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6不露声色 blshngs 典故: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出处: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例子:你看它,埋没地下,生命的每一秒种都在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苦斗。 (曹石根的情操 ) 7铲迹销
3、声 chnjxioshng 典故: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出处: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 8丑声远播 chushngyunb 典故:坏名声传播得很远。 出处: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 9大放悲声 dfngbishng 典故: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例子:少奶奶掩面大哭道:“只是我的天唷!”说着。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 10大声疾呼 dshngjh 典故:疾:快。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出处: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
4、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 例子:我们可以,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11大张声势 dzhngshngsh 典故: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出处: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 12谠言直声 dngynzhshng 典故: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出处: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铭序:“(元稹)由校书郎拜左拾遗,不数月,谠言直声动于朝廷。 ” 13低声下气 dshngxiq 典故:形容说话和态度卑下恭顺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更瘦小低声下气,送暖偷
5、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 ” 例子:宝玉背地里拉着他,要问黛玉的话,紫娟从没好话回答。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14杜口吞声 dkutnshng 典故: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 15恶声恶气 shngq 典故: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16飞声腾实 fishngtngsh 典故:飞:飞扬;腾:上升。指名声和实际都好。 出处:北史周宗室传论:“其茂亲则有鲁卫、梁楚,其疏属则有凡蒋、荆燕,咸能飞声腾实,不灭于百代之后。 ” 17吠形吠声 fixngfishng 典故: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
6、犬吠声 。 ” 18吠影吠声 fiyngfishng 典故: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 例子:叭儿们何尝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又何尝想到民族,只要一吠有骨头吃,便了。(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 ) 19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fngshnghl,comjibng 典故: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例子: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20蜂目豺声 fngmchishng 典故: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出处:左传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
7、人也。 ” 21浮声切响 fshngqixing 典故: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出处: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 22歌声绕梁 gshngroling 典故: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23鼾声如雷 hnshngrli 典故:鼾声:熟睡时发出的鼻息声。形容睡得很深,鼾声很大。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第九章:“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
8、24好声好气 hoshnghoq 典故: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25欢声雷动 hunshnglidng 典故: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出处:唐令狐楚贺敕表:“欢声雷动,喜气云腾。 ” 例子:这里众位也有坐轿的,也有走的,见两边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 26绘声绘色 hushnghus 典故: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例子:他讲起故事来,非常吸引人。 27绘声绘影 hushnghuyng 典故: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例子:他讲起故事来,非常吸引人。 28绘影绘声 huynghushng 典故:形
9、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例子:他讲起故事来,非常吸引人。 29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jqunzhshngxingwn,losbxingwngli 典故: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30鸡声鹅斗 jshngdu 典故: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例子:从今咱们两个撂开手,省得,叫别人笑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31假誉驰声 jiychshng 典故:指没有真才实学,靠互相吹捧扬名。 出处:旧唐书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 ” 32金声玉润 jnshngyrn 典故:比喻文章气韵优美。 出处:汉
10、班固东都赋:“玉润而金声。 ” 33金声玉振 jnshngyzhn 典故: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 例子:,寥亮于区寓。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 34空谷传声 knggchunshng 典故:在山谷里叫喊一声,立刻听到回声。比喻反应极快。 出处:南朝梁武帝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 例子:,虚堂习听。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 35口口声声 kukushngshng 典故:形容一次一
11、次地说,或经常说。 出处:克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36雷声大,雨点小 lishngd,ydinxio 典故: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37力竭声嘶 ljishngs 典故:嗓子喊哑了,力气用尽了。形容拼命地叫喊。 例子:何非地喊道:“中队长,我们自己跟自己打起来了。请你快下命令吧!” (刑野、羽山平原游击队 ) 38敛声屏气 linshngbngq 典故: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例子:这些人个个皆如此,这个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39名声籍甚 mngshng
12、jshn 典故:比喻名声极大。 出处: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 40匿迹销声 njxioshng 典故: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 41诺诺连声 nunulinshng 典故: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 42平地一声雷 pngdyshngli 典故: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出处:五代前蜀韦庄喜迁莺:“凤衔金榜出门来,平地一
13、声雷。 ” 例子:虽然是运不齐,他可也志不灰。只等待桃花浪暖蛰龙飞,。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 43屏声息气 bngshngxq 典故: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出处: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例子:只见两三个丫头都在那里,齐齐地伺侯着。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44泣不成声 qbchngshng 典故: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出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尽夜哭泣,气不属声。 ” 例子:弥留之际,日饮白汤升许,欲以洗涤肺腑,及食不下咽,。 (清黄钧宰金壶七墨鸳鸯印传奇始末 ) 45怯声怯气 qishngqiq 典故:形容说话
14、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46人声鼎沸 rnshngdngfi 典故: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例子:广场这时已是一片锣鼓喧天,。 47忍气吞声 rnqtnshng 典故: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 48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rwiqshng,rjinqrn 典故: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出处: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
15、,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例子:这部小说的人物描写生动细腻,读来使人。 49声东击西 shngdngjx 典故: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 例子: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50声动梁尘 shngdnglingchn 典故:形容歌声嘹亮动人。 51声价十倍 shngjishbi 典故: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出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 例子:古人说, “一经品题,” ,原是看品题人是甚么?(章炳麟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 52声泪俱下 shnglijxi 典故: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 出处:晋书王彬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 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 例子:他讲到激昂时,。 (邹韬奋经历高等法院 ) 53声名狼藉 shngmnglngj 典故: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