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7.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教案(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150267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教案(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7.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教案(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7.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教案(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7.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 教案(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7 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或是通过对先秦以来农业生产工具沿革情况的研究过程,以及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断、推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李

2、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立志改革、勇于拼搏的精神。(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先人从我做起的态度。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课时:1 个课时四、教学过程1课前引导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终导致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

3、新课教学(一)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讨论。)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2)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问题。 )提示: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三条措施都有重大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来看还是经济制度的变革最为重要。奖励耕战,其作用是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县制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行政职能;承认土地私有,准行土地自由买卖,则确

4、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取得合法社会地位。当时正值春秋战国时期,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奴隶主经济日益衰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地主经济刚刚兴起。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经济终究要取代落后的经济,先进的阶级必将战胜落后的阶级。而商鞅变法主动顺应了这一规律,大大加快了秦国历史进步过程,正因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地主阶级的掌权,才能使秦国成为当时经济政治最先进的国家。所以第一条措施最重要。(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

5、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秦孝公死去后,守旧派贵族杀害了商鞅,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张及法令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得以贯彻执行,并成为后来秦国变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

6、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 “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A、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要取得胜利。B、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大无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1)铁农具将这一目分为两个部分,在“铁农具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

7、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 ,也可直接观看教材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然后提问组织讨论。)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教材分布图 ,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2)牛耕在“牛耕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

8、学生课后继续探讨。刀耕火种(火耕) 2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在这一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这一问可组织学生拓宽、拓深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农作物产量与耕作的质量、效率有了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三)科学技术首先指导学生看二王庙图 ,朗读二王庙大殿联,并提出问题:二王庙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他们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到答案: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因为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由此导入第一个内容:1都江堰按重点难点分析讲解都江堰的修建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

9、用以及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都江堰的概况;第二层次通过对教材中都江堰示意图及辅助材料的学习,了解都江堰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培养学生识图、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三层次通过分析都江堰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现今的价值,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特别指出这一工程的修建没有破坏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20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4)秦统一六国1讲解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一个人物:嬴政(注意“嬴”字的写法);一个时间:公元前 221 年.2秦统一的意义提问:秦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教师归纳说明。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第 21 页(课堂针对训练)八、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