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花塘中学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 B 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 能力目标: A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 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A 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B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 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 教学设想: 1 教学方法; A 讲解法 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B 提问法 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 创设情景法 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
3、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 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1 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 2 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 :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3 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
4、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三 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 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 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C 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 学生答问,师生共评(
5、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 第一部分()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 理解分析第、自然段 1 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2 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A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B 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
6、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 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 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B 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 指导背诵: A 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 学生试着自己背 C 抽优生背 5 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 12 自然段 2 预习 37 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