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四型、左忠毅公逸事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余光中在朋友四型一文中,将朋友分为四种类型,阅读此文会对我们择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习这篇议论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其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文言文,其内容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无私而真诚的关系。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词语及语法现象;借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学习左光斗举荐人才、锄奸救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德。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朋友四型1、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9 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求学。1953 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1958 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主编
2、现代文学及文星。1974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4 年返台任教。其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其散文作品富于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代表作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2、文题诠释朋友四型是一篇议论文。余光中认为朋友分为四种类型。这种四分法,虽然未必能将天下的朋友四网打尽,但四网恢恢,漏网的恐怕也为数不多。3、课文分析本文作者从知识、修养、趣味等角度把人们所结交的朋友(其实也是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如何交友,该结交怎样的朋友。结构层次:全文共 5 个自然段,按“
3、总一分”的结构形式,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人不能没有朋友,而且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引出下文。第二部分(第 25 自然段):将朋友分为四种类型,并对与这四种类型的朋友交往的感受和意义进行了概括。问题探讨:第 25 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概括与四种类型的朋友交往的感受和意义的?第一型:这是最理想的朋友,可敬可亲。近朱者赤,结交这样的朋友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与生活的品位。遗憾的是,此类朋友“少之又少”,给人以可遇而不可求之感。第二型:可称为“诤友”甚至是“畏友”。他们或有丰富的知识,或有高超的人格,遗憾的是“缺乏那么一点儿幽默感,活泼不起来”,与这种朋友的友谊“有点像吃药,太
4、苦了一点”。第三型:趣味低俗,但“极富娱乐价值”。他们似乎“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识,独缺学问”。他们的存在,可以消除“鲁滨孙”的寂寞孤独之感。第四型:这种人极少,他们缺少自知之明,非但不认为自己“低级而无趣”,反而会以为自己“高级又有趣”。面对这样的人,该“不欲与之同乐”。句子赏析:(1)精力过人的一类,只管自己发球,不管你接不接得住。消极的一类则以逸待劳,难得接你一球两球。这里作者用接球和发球来比喻和第二型朋友交流的感受,意思是说,这样的交流是不和谐的,很难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之感。(2)这样的友谊有点像吃药,太苦了一点。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阐述与第二型朋友交往的感受,形象而准确。这类朋友高级而
5、无趣,与之交友会获得知识或提高个人修养,如吃药般可以医治愚钝等。但感觉是苦的,因为交往中缺少快乐。(3)所以他的马脚在许多客厅和餐厅里跑来跑去,并不怎么露眼。这句话是评说第三型朋友的特点的,他们没有什么学问,又爱掩饰自己的不足,可是由于内行人不多,他们的毛病就不易被察觉。4、写作特点详略得当。本文作者在论及四种类型的朋友时,在笔墨上并未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其中对第四种类型的朋友的评说最为简略,这表示了一种不屑之意。对第三种类型的朋友的评说所用文字最多,其原因是把这种人的特点评说得很清楚、很形象,也把这种人的价值论说得很客观,并非全部否定。这样的评说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详写与略写的巧妙搭配,
6、使得文章浓淡相宜,错落有致。写作时应该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详写和略写的材料。能突出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某种作用的材料要略写,而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则要忍痛割爱。)(二)左忠毅公逸事1、文言知识掌握(1)注音释义京畿(j):京城所辖地区。炮烙(lu):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眦(z):眼眶。俟(s):等待。述其事以语人(y):告诉。蕲(q):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衣裳(chng):古代指裙子。躬(gng)造左公第:躬,亲自;造,造访,到去拜望。使将士更(gng)休:更换着休息。解貂(di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2)词类活用从数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呈卷
7、,即面署第一(名词作状语,当面)手长鑱(手持,名词用作动词)(3)一词多义涕:涕泣谋于禁卒(动词,哭泣)后常流涕述其事(名词,眼泪)乃:乃奋臂以指拨眦(连词,于是)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动词,是)则: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副词,只,仅仅)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是,原来是)漏鼓移则番代(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虽:虽家仆不得近(表示假设关系,即使)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张衡传焉:卒感焉(兼词,于之)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不译)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示反诘的语气助词,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助词,地)(4)古今
8、异义自坐幄幕外(古义:军帐;今义:泛指幕布)漏鼓移则番代(古义:计时的漏壹;今义:东西由孔隙中滴下、透出或掉出)(4)文言句式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拜夫人于堂上(介词结构“于堂上”作状语后置)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介词结构“于史公”作状语后置)省略句: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叩之(于)寺僧(省介词)召(之)入,使(之)拜夫人(省动词宾语)(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汝复轻身而昧(于)大义(省介词)2、作者简介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初散文家。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
9、。五年后,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后得赦。官至礼部侍郎。方苞致力于写作古文,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长于散文,提倡“义法”。简单来说,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他推崇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著作有方望溪先生全集。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大家”,为三大家之首,桐城派创始人。3、写作背景左忠毅公逸事记的是左光斗生前的逸事。左光斗,字遗之,清安徽省桐城县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7 年)中进士,官封中书舍人,因杨琏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也参与了其事;另外,左又与高攀龙一起指控魏死党之一的雀呈秀贪赃一案,致使魏及其党羽十分恼恨,后被魏忠贤指使党羽罗织罪名(谓其接受辽东经
10、略熊廷弼的贿赂。熊廷弼因失陷广宁,被下狱,请求减罪)而下狱,被折磨惨死在狱中,死时 51 岁。直到崇祯即位,杀了魏忠贤,左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追赠为右都御史和太子小少保衔。南明福王即位,追赠谥号为“忠毅”。4、课文分析左忠毅公逸事是方苞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传记体散文。左忠毅公:姓左,名光斗,“忠毅”是他的谥号,即古人去世后被追封的一种誉称。“公”,古人对男子的尊称。“逸事”,即为史书不载而在民间流传的事迹。本文通过左光斗京畿视学,狱中斥史,以及史可法治兵等动人事迹,多侧面地表现了左光斗具有知人善用的远见卓识,歌颂了他刚毅正直和以国家为生、不计个人生死荣辱的可贵品质。全文共 5 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
11、分:第一部分(1、2 自然段):写左忠毅公两件逸事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为阉党陷害,身陷狱中而坚强不屈。第二部分(3、4 自然段):写史可法报答恩师描述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和敬事左光斗的父母及妻子的举动。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写逸事之二的材料来源。全文记了两个人的事迹,重在写左光斗,写史可法是为了衬托左光斗。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被左光斗慧眼识才,突出了左光斗求贤若渴和善于识才的特点。记史可法为狱中的左光斗焦急,并去探视,突出的是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品质。记史可法在左光斗死后奉命守御,不忘师教,恪尽职守,是表现左光斗的言传身教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史可法的身上,我
12、们看到,左光斗的“他日继吾志事”的意愿完全实现了。全文紧扣“左忠毅公逸事”的标题,表现左光斗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5、写作特点(1)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左光斗在京畿视学时,在风雪严寒中微行,表现出他体察民情,不愿惊动地方的工作作风。他看到的史可法的文章仅仅是“方成草”,表现出他善于发现人才。而立即“解貂覆生”,又为他“掩户”,表现他爱才。而“面署第一”表现他大胆地选拔人才。总之左光斗识才,爱才,大胆选拔人才的特点都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身陷囹圄的左光斗“席地倚墙而坐”,面貌因受酷刑已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但是一听到史可法在哭,立即“奋
13、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出受尽酷刑的左光斗精神上毫不颓唐,意志弥坚。他奋力地去“摸地上刑械”,把史可法“打”出去,是不愿史可法也无辜地牺牲,他说的是:“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表现出左光斗濒临死亡,念念不忘的是国家。这一段探监的场面,综合运用了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突出表现了左光斗的光辉的形象。(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写的是左光斗的逸事,可自首至尾都写到史可法。其实,是以史可法作为左光斗的正面衬托。开头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是为了突出左光斗的求贤若渴和慧眼识真才;写史可法探监,是为了显示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以及对晚
14、辈的厚爱和重托;写史可法奉命守御,尽忠尽职,是为了突出左光斗言传身教的巨大影响,表现他虽死犹生。三个场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左光斗的形象十分鲜明。三、难点知识剖析(一)朋友四型一文是一篇谈论如何交友,结交什么样朋友的文章,读完之后能让人耳目一新,其原因是什么?如何交友,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这是许多人曾谈到的问题,有些文章,看了之后,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原因不外乎是某些材料可以“资源共享”,或者是写法上过于雷同。本文也是谈交友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论述该怎样交友,交什么样的朋友,而是从知识、修养、趣味等角度把人们所结交的朋友分为高级而有趣(第一型)、高级而无趣(第二型)、
15、低级而有趣(第三型)、低级而无趣(第四型)四种类型,可谓视角独特,所以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妙趣横生,毫不枯燥,那么本文在说理上有何特点?余光中先生是一位诗人,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的这篇文章以语言生动、说理形象见长。课文多处运用了比喻手法,例如将高级而有趣的人比喻成新鲜的水果,将与高级而无趣的人的交往比喻成吃药等等。这样,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地进行说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不感到生硬乏味。(三)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课文第三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似乎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样?本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批判地分析。但在结构上,却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勤职守,正是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且处处与上文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