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鹊见蔡桓公1、本文节选自 。作者 , 末年重要的 家,是 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3、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1) ( ) (2) ( )(1)A君有疾在腠理(皮肤的纹理) B不治将益深(更加地) C桓侯故使人问之(所以) D使人索扁鹊(寻找)(2)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回转、掉转) B不治将恐深(甚,厉害) C臣是以无请也(因为) D针石之所及也(达到)4、下面句子朗读的节奏、停顿,标示正确的两项是:( ) ( )A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B君之病在肌肤,
2、不治将益深。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 “桓侯遂死”的真正原因是:( )A扁鹊没有给蔡桓公好好医治。 B当时的医学尚不发达。C蔡桓公讳疾忌医。 D蔡桓公患了绝症,难以治愈。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好为人师 B不治将益深精益求精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走马观花 D臣是以无请也自以为是7、 “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判断错误的一项( )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没实在意义) B. 君之病在肌肤 (助词,相当于“的” )C. 桓侯故使人问之 (代词,代指这件事) D. 汤熨之所及也 (助词,相
3、当于“的” )8、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 今义: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古义: 今义: 居十日,扁鹊复见 古义: 今义: 臣是以无请也 古义: 今义: 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通_ (2)汤熨之所及也。_通_ (3)火齐之所及也。 _通_10、译句(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臣是以无请也。 1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A. 桓侯讳疾忌医,扁鹊认为已没有说的必要。 B. 桓侯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扁鹊也救不了他。C. 扁鹊害怕桓侯找他的麻烦。 D. 扁鹊前几次进谏都被桓侯拒绝,他不想再碰钉子。12、从这则寓言中能够得到的启
4、示是( )A. 对人不能存有偏见,无端猜疑。 B. 要相信他人,特别要相信医生。C. 有了病,要及早治疗,不能讳疾忌医。 D. 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帮助。13、对课文内容概括无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叙述了扁鹊四次进见桓侯,为其治病的过程。 B. 本文叙述了桓侯因不相信别人,思想固执,导致死亡的过程。C. 本文叙述了桓侯因讳疾忌医而致死的故事。 D. 本文叙述了扁鹊高明的医术及对病人负责的故事。14、用原文回答问题。(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提出了什么忠告? 答: (2)蔡桓公对扁鹊的劝告抱什么态度? 答: (3)扁鹊认为蔡桓公病已无法医治的原因是什么? 答:
5、 (4)文中能够暗示蔡桓公已明白扁鹊的话是正确的语句是什么?答: (5)依次写出表明桓侯病情逐渐发展的词语。答: 扁鹊见蔡桓公1、 韩非子喻老 ;韩非;战国;思想;法 2、C 3、 (1)C (2)C 4、B、C 5、C 6、D 7、D(之,结构助词,无义)8、跑;行走,移动 寻找;指绳子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居住询问;请求、邀请 9、“还”通“旋” “汤”通“烫”“齐”通“剂”10、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11、B 12、D 13、C14、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应。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4)使人索扁鹊。 (5)疾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