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生物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什么是有性生殖?举例说明。.什么是无性生殖?举例说明。过程方法1.回忆有关被子植物的一生的知识,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归纳总结无性生殖的定义。.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情感态度1.引导学生总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定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重点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定义。难点 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简单实用的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植物生殖
2、方式的资料。【教学流程】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情境引入我们早已知道人类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被子植物开花结果,用种子繁殖后代,细菌进行分裂生殖,真菌靠孢子繁殖,生物的生殖是生物圈中的生命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关键环节,这一节我们学习植物的生殖。自主探究生殖方式的概念 出示“预习新知”题目(见学案) 根据学案“预习新知”预习课本内容合作交流精讲悟疑有性生殖投影展示: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图解,让学生填空。引导分析:植株是由胚发育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先个人完成,再讨论结果。通过讨论分析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处理学
3、案“探究一”的题目无性生殖播放教学光盘:无性生殖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出示思考题: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点拨:是否经过了受精的过程,由受认真观看 ,独立分析“观察与思考”提到的椒草、马铃薯、竹子的繁殖方式 思考: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由母体直接产生,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完成学案“探究二”第1题。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适当给予提示: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分组归纳总结无性生殖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完成学案“探究二”第2题,结合个人收集的有关植物生殖的资料,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提问: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什么主要区别?有性
4、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听取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出是否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是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关键。分组讨论 ,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定义。完成学案中的“训练题”说明无性生殖有利于植物短时间内繁殖出性状较为一致的后代;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能适应不良环境,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扩大分布范围。拓展运用迁移升华检验学生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学生讨论并尝试回答:完成学案“达标题”课时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发言板书设计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第1课时)精 子有性生殖 受精卵 新个体植物的生殖 卵细胞无性生殖:母体 新个体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