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21 陈涉世家【语言基础练习】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应者 应: (3)吴广素爱人 素:_ (4)广故数言欲亡 数:_(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_(6)从民欲也 欲:_2、请你解释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会:A.会天大雨( ) B.与皆来会计事( ) 将:A.项燕为楚将( ) B 上使外将兵( )、次:A.皆次当行( ) B.之次所旁丛词中( )、书:A.乃丹书帛( ) B.得鱼腹中书( )3、请你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发闾左遮戍渔阳九百人( 通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 , )固以怪之矣( 通 , )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
2、, )4、以下的语句都是本文中的省略句,请你仿照“示例”指出句中被省略的成分。示例: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广以为然( )上使外将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上使外将兵 翻译: _(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_(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翻译: 【课内精读品析】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 69 题。陈涉世家(节选)司马迁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
3、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6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1)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 )兵徇蕲以东(2)将军身被( )坚执锐(3)功宜( )为王(4)诸郡县苦( )秦吏者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_8 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_9、请列举中国历史上两例农民大起义的例子。_【拓展阅读赏析】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 1013 题。
4、【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5、、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乙】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
6、劳,猥享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确为烈士,当如此矣。”【注释】马援:东汉名将。反同众人邪: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吗?开置七郡: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猥: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奚用相济:用什么来帮助(我)?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_11、【甲】文中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做了哪两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_12、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
7、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既说明秦王朝法律苛酷,也点明了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B陈胜、吴广决定假称扶苏、项燕的队伍,是为了让起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响应。C孟冀祝贺马援得胜还朝反被责备的原因是:孟冀坐在座位上,对马援缺少应有的尊重。D文中马援将自己与路博德相比,认为自己功劳少封赏多,由此可看出他不居功自傲,非常谦虚。13、【甲】文段中的陈胜和【乙】文段中的马援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请你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概括。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_【实践探究体验】14、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陈胜是个怎样的人?用“陈胜是个_的人,从_可以看出。 ”的句式表达。15、陈胜
8、之所以能成为农 民起义的领袖,固然在于他有敢于举大计的 反抗精神,但和他从小就树立了“鸿鹄之志”不无关系。可见:人贵在立志,志向影响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能调动你的积累,找出一些事例对这一观点进行佐证吗?甲举事例:范仲淹家境贫寒,从小便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自己讲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几番寒窗苦读后,终于成为一个心忧天下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乙举事例:南朝宋时宗悫少年有大志。他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原乘长风破万里浪。 ”长大后,宗悫果然成为一代名将。我来举例:_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9、。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 ,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
10、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生 1: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_。生 2: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_。生 3: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_。生 4: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_。小贴士热情告诉你: 史 记 对 后 世 史 学 和 文 学 的 发 展 都 产 生 了 深 远 影 响 。 其 首 创 的 纪 传 体 编 史 方 法 为后 来 历 代 “正 史 ”所 传 承 。 同 时 , 史 记 还 被 认 为 是 一 部 优 秀 的 文 学 著 作 , 在 中 国文 学 史 上 有 重 要 地 位 , 被 鲁 迅 誉 为 “史 家 之 绝 唱 , 无 韵 之 离 骚 ”, 有 很 高 的 文 学价
11、 值 。 刘 向 等 人 认 为 此 书 “善 序 事 理 , 辩 而 不 华 , 质 而 不 俚 ”。 与 司 马 光 的 资 治通 鉴 并 称 “史 学 双 壁 ”。 史 记 的 文 章 可 分 成 两 个 部 分 : 前 面 的 正 文 是 人 物 的 生 平 描 述 , 这 部 分 皆 以 代 表性 事 件 或 逸 事 衔 接 交 杂 而 成 ; 正 文 后 面 会 加 上 作 者 的 评 论 或 感 想 , 通 常 以 “太 史 公曰 ”为 起 头 , 内 容 或 有 作 者 的 个 人 经 历 , 或 有 对 人 物 的 评 价 , 或 有 收 集 资 料 的 过 程 , 但仍 以
12、 评 论 题 材 人 物 的 性 格 与 行 事 为 主 , 这 也 呼 应 司 马 迁 在 自 序 中 “究 天 人 之 际 ”的写 作 目 标 。参考答案第六单元21 陈涉世家1、 (1)逃亡(逃走) (2)响应 (3)向来 (4)多次(屡次) (5) 难道 (6)愿望2、 A 恰逢;B 聚集、聚会 A.名词、将领、大将;B.动词:率领、带兵 A. 编次,依次编排;B.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A. 写;B. 字条3、“適”通“谪”,指“被流放” “唱”通“倡”,可译为“倡导” “以”通“已”,可译为“已经” “被”通“披” ,穿着4、“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
13、,指扶苏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 ,指吴广5、 (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即使仅能免于斩首,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工个。6 (1) 带领 (2)通“披”穿着 (3)应当 (4) 被。 。 。 。 。所苦7 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 (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攻入并占领陈县8勇敢,反对秦国的暴政9、示例:黄巢起义、白莲教起义。10、(朝廷)征发九百名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11、第一件事:鱼腹藏书(置书鱼腹) 第二件事:篝火狐鸣12、C13、两人共同的精神品质:都有远大志向,都有为国献身的精神。14、生 1 答: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有志气的人。从“怅恨久之” “太息”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可以看出。生 2 答: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有谋略的会思考的人。从“丹书鱼腹、篝火狐鸣、愤恚尉”及对国情的分析可以看出。生 3 答: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有威望的农民领袖。从“徒属皆曰敬受命 。 ”可以看出。生 4 答:我们的看法是陈胜是个大无畏的起义军的领袖。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可以看出。15、示例:从历史上看,强大的秦国最终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安陵是难免于难的,即使有像唐雎那样的智勇之士,也终难抵抗强大的秦国,这既是安陵的必然,更是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