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三语文囚绿记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囚绿记【学习目的】1. 学会通过题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以及内容2. 熟练使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过程】一. 简介1. 课文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19181949)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 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2. 作者陆蠡(19081942) ,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 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 年至 1934 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 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 1942 年 4 月 13 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 34 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
3、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3. 题解“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 思考1.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囚绿记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四. 字词1. 生字正音记形。公寓(y) 瞥(pi)见 了(lio)截 婆娑(su) 葱茏(cng lng) 蕈菌(xn jn) 猗(y
4、)郁 涸(h)辙(zh)的鱼 急不暇(xi)择 移徙(x) 揠(y )苗助长2. 词语解释涸(h)辙(zh)的鱼在干涸车辙里的鱼。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急不暇择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至宝最好的宝物。 缘引引导。 揠苗助长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物弄糟。揠,拔。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婆娑盘旋舞蹈的样子。 抑郁心情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猗郁叹词,表赞美。也作“猗与” “猗欤” 。 攀缘沿着物攀爬。 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回去。 烽烟四逼战争四起。 开释打开释放。 五. 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 文句梳理: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
5、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
6、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2. 内容把握提问一:作者使用独句段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讲解:作者使用独句段开头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单独成段,突出这事情让作者难忘。提问二:文章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讲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等情况,突出房间简陋的特点。 提问三:既然房间这样简陋,作者为什么还选择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讲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是因为窗外有阳光与常春藤造成的绿影,这样写
7、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3. 文段意思:第一部分(14) ,写“我”在租住房屋时选择了有“绿影”的简陋居室。这是发现“绿” 。第二部分1. 文句梳理: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
8、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6)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 内容把握提问一:此段写了我如何对待一见倾心的“绿”? 请用带有“绿”的两字动宾短语概括。
9、讲解:此段写了“议绿” “思绿” “赏绿” 。提问二:作者如何写“议绿”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讲解:作者写自己“议绿” ,先是通过直接抒情对“绿”的热爱,然后通过议论表述自己对绿的看法,这是“我”爱“绿”的根本原因;再写自己“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的行动,顺笔写出“我”爱此“绿”的直接原因。作者这样写表现了“我”爱绿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既有理智的认识又有当时的情感需要,这样就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的铺垫。提问三:句子“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
10、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讲解:句子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这里既指了自然环境,也暗指了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提问四:句子“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讲解:句子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提问五:作者如何写“思绿”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讲解:作者写“思绿”表现了文人的特点,在两个月“留恋于这片绿”的同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思考,深切地感悟到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极其重要性。提问六:文中句子“人
11、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有什么深刻含义?讲解:此句的深刻含义是: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提问七:作者写“赏绿”时的心情,有什么特点?讲解:作者写“赏绿”时的心情,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 “我”感到慰安与希望。3. 文段意思第二部分(57)感受了与“绿”对语的欢欣。欣赏“绿” 。第三部分1. 文句梳理: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
12、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1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2. 内容把握提问一:第段写了什么?此段分几层?怎么写的? 讲解:写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 “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此段分为三层,先写心理活动,点明“自私
14、” ,暗示后文自己的后悔。然后描写动作,一个“牵”字写出了“我”行动时的温柔小心。最后写自己“囚绿”的目的,这是“自私”的具体解说。提问二:第(9)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被“囚”之后的“绿”的模样?讲解: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囚”之后的“绿”的成长。提问三:此时“我”的心态如何?讲解:此时我的心态可以说是欢喜异常。因为文中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 提问四:文中句子“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 ,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有什么意义?讲解:句子表达我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 ,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
15、所产生的喜悦。 提问五:在这一段中,叙述的顺序有什么变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讲解:这一段中叙述的顺序有了变化,从“从前我有个时候”句子到本段完成,是一段插叙,作者插叙的目的是强调自己对“绿”的热爱由来已久,以此为“囚绿”增势。提问六:第(10)段对“绿”的称呼有什么变化?如何理解这样的变化?讲解:段中称呼的变化由“绿色”到“绿友” ,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被囚之“绿”的感情在一天天的加深。提问七:写作者看到“绿友”的枝叶朝向时, “我”有哪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讲解:作者的心理活动是爱深之后的埋怨,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16、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应该说作者的爱是渴望回报的,然而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有了怨气。怨气的产生又使得“我”产生了固执的举动“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 提问八:“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一段有什么作用?讲解: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作者对绿爱得“执著” 。提问九:段中,描写了我不放松的“被囚之绿”的什么状貌?作者描写“被囚之绿”的状貌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讲解:“被囚之绿”的状貌: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
17、的孩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绿”比作了“病了的孩子” ,表现了“我”对“绿”的心痛。提问十:“我”不放“绿”的原因是什么?讲解:“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3. 文段总结:第三部分(811)写作者实施了“囚绿”行为。是囚禁“绿”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他写“囚绿”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 “我”决定仍囚住它。 这一部分写了 “囚绿”的整个过程:“囚绿”行为的发生、“囚绿”开始时“绿”的状态、 “囚绿”的结果。第四部分1. 文句梳理:我是原打算七月尾就回南京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
18、”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2. 内容把握提问一:作者原先对“被囚之绿”有什么计划?讲解:作者原先打算七月末回南京离开北平时,恢复青藤的自由。 提问二: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情况与“被囚之绿”有关系吗?讲解:情况变化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这情况与“被囚之绿”的关系在于“我”“变更我的计
19、划” 。提问三:段中词语“烽烟四逼”与“被囚之绿”有什么关系?讲解:词语“烽烟四逼”能够起到暗示的作品,使读者由人及物,两相对比,促人感悟。这是“我”开解心灵之锁的重要契机。提问四:句子“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讲解: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不屈之“绿”的敬重。提问五:作者最后写向“绿” “致诚意的祝福” ,其中有什么深意?为什么这样说? 讲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祝愿天下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这样理解的理由是此文写“绿” ,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使用的是以小见大,以物喻人的手法,表达其心中的愿望。3. 文段意思第
20、四部分(1213)段解:释绿。作者“释绿”的同时是呼唤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是释放“绿” 。第五部分1. 文句梳理: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2. 内容把握提问一:此段写了什么?讲解:此段写了对“绿”的怀念。提问二:段中“绿友”的称呼,有什么作用?讲解:段中“绿友”的称呼告诉人们,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此句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3. 文段意思第五部分(14)对“绿”的怀念。是思念“绿” 。【写作特点总结】一. 结构精巧、变化多姿。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本文以
21、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 9 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之切。 “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 ,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桨停,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 “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作者
22、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思索回味,去与作者一起创造作品的意义。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情起伏相关联。一篇题为陆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说:“什么是散文的结构?有时候我想,节奏两个字可以代替。节奏又从什么地方来?我想大概是从生命里来的吧。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这段文字说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节奏的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对这篇散文的恰当的诠释。 二. 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除第 14 段外,再如文章 1113 段中, “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每天须得留心终于在一天早晨”这里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
23、中。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 ,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 “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此外,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比喻如:“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等等。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
24、分融洽和谐。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 ”确实,他作品中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独特的美学处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效果,与作品把对事物的朴实而简约的叙写和深挚的哲思融为一体,与作家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从而构成一种深远而浓郁的意境,均不无关系。 囚绿记的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作品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
25、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呐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洁灵魂,在作家的娓娓叙写中领悟到了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情思。而这些,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 三. 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 “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满怀爱国激情的作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吧。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
26、”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他的眷恋,他的感叹,他的祈祝,完全寄寓在对常春藤的深情怀念里。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记述当中。【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答题时间:20 分钟)1. 在括号中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公寓( ) 瞥( )见 了( )截 婆娑( ) 蕈菌( ) 2. 按拼音填空,使成为成语h( )zh( )之鱼 急不(xi) ( )择曲突 x( )薪 y( )苗助长3.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
27、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划线句子表现了作者对“绿”有什么样的感情? 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心中有着怎样的苦闷?4.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如: 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
28、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请在横线上写出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 y pi lio su xn 2. 涸辙之鱼 急不暇择 曲突徙薪 揠苗助长3. 喜爱之情 作者当时孤身入京,心中的苦闷是因孤独而困顿的痛苦。4. 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我们认为,如下的归纳比较妥当: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第一种理解固然不错,但作为一篇散文的主题似乎不宜包容太多。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呢?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呢?也应该突出其中的一个为好。兼而有之,则显得分散。第二种理解似乎没有分出文章的内蕴的轻重,尤其是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而这一点作者又是特意加以强调的。说“我” “囚绿”是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是可以的,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则显得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