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2 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 学习,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学习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教学重点、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 习,了解人物形象。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 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 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2、素”!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法学法与补记第一步:导入。 引题: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 雎不辱使命。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第二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解决字词引资料,激起学生兴趣首先请四位同学、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3、 )挠(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2、难句翻译“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
4、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第三步,质疑及交流。 讲解 1:前面我们说过,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刚才在自读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 文章中有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呢? 参考答案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这个思考题的回答要求引用原文,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两节的 内容,包括字词的意思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
5、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应重点点出“安陵君其许寡人”“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两句话,组织同学们讨论,掌握意义。 讲解 2: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秦王嬴政又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显然,战争已经一触即发。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绝不是强秦的对手,所以出使秦国的唐雎的表现就成了关键。这时,唐雎有哪两个表现呢?请依据原文回答。 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读后,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接着,齐读课文全文,注意不要有读破之处。正音的工作 结束后,请
6、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下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交流。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 参考答案唐雎先是说了一段话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而后“挺剑而起”,做出动作。 第四步,发展训练,体会文意。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 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体会这样说的气势,以及在秦王面前这样说的效果。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7、天下缟素。” 练习完成后,请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学生分析完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次齐读全文,连贯、完整地感受整篇文章。 第五步,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
8、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在学生对这一节有了比较清楚的整体感受以后,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后让学生对这一部分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有哪些出彩的句子。这里应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教师可补充有关古代著名刺客的知识。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法学法与补记第六步,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节。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教后反思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建议将以上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 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 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主要学习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和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文章主题宣扬了一种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应在今后的复习中进一步巩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