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赤水市葫市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第一阶段总结(2003 年 7月-2006 年 8月)为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付诸实践,探索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途径;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课程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验证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可行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为课程的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为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体系与机制奠定基础。根据赤水市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及葫市小学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从 2002年 7月起,我校认真
2、组织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将三年来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一、 实验的基本情况目前我镇(校)共有实验班 个,即现在的一、二、三、四年级所有教学班,实验班学生 人,承担实验的教师 人,其中高级教师 10人,初级教师 人,所有实验班均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所有课程。实验课程为根据课程计划应开设的所有课程。实验所使用的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实验的基本内容1、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适应性与科学性(1)验证课程标准的适应性课程标准与学生、教师、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性(2)验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学科的性质;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课程标准是否体现教育的规律。2、验证实验
3、教材的适应性及科学性(1)验证实验教材的适应性实验教材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2学科标准的适应性;实验教材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适应性;(2)验证实验教材的科学性3、探索并验证新的教学方式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方式验证实验教材中明示的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验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创设的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4、探索验证新课程教学评价的适应性、科学性(1)构建新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2)构建新的学校考试制度(3)验证新课程中明示的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三、实验的组织与措施1、根据上级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科学制定了葫市小学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4、 ,并按方案认真组织实施。2、建立健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机构。(1)成立了校长任组长、中心校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片区校校长、教导主任和中心校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工作小组及培训组。并做到职责分明,落实责任。(2)落实实验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配备了结构合理、教学精悍、勤业尽职的实验教师。3、建立健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工作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工作制度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四、实验的实施及效果(一)加强学习为使实验教师领会本次课程改革的精神,掌握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实验提供理论指导,顺利推进课程改革,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5、 走进新课程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各学科实验教材。 (1)与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紧密结合,加强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坚持利用集体备课、业务3学习时间进行集中培训,积极组织专题讲座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积极倡导教学反思,撰写心得体会,把课程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2)在加强校本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思路,三年来,先后派教师参加县级、地级达 50多人次,与相邻县、邻镇学校开展交流活动 3次,开阔了教师视野,带回了先进的教学经验。 (3)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新课程培训,我校教师的新教材培训、小继教培训参培率、合格率均为100%,15 名教师已参加地级骨干教师培训。 (4)严格学习制度,学校坚持把学习
6、同考核、奖惩挂钩,严格考试、验收,有效推进了新课程改革。(二)、立足课堂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三年来,与上级教研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充分发挥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服务和指导作用,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与实验教师一起开展研究活动
7、,把互相听课、互相研讨等活动经常化。带着实验的目的、任务开展实验工作。1、积极使用新课程的教学观指导教学,积极推行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指出:“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教学是关注人、促进人发展的活动”。教学中,教师们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认真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处理教内容,根据实际对教材做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教学中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促进、帮助、引导功能,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地位,强调尊重、赞赏学生;把重视“双基”的课堂目标转向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通
8、过新课程的教学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正发生着质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一遍生机。42、积极倡导新课程的学生观,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在教学中,我校实验教师积极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发现、动手实践等自主学习方式;合理选择有利于现实、有价值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呈现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个性的局面。(三)、重视教学研究, 以教研促课改1、认真组织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一是认真组织年轻教师上好合格课、组织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上好示范课、公开课。严格把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每一环节工作, “传、帮、带”作
9、用有效发挥,方法得到交流,经验得到共享。三年来,组织开展校级实验示范课、公开课教学活动 40余次,镇级教学研讨活动 6次,累计听课达 4854节。二是认真组织开展课改教学竞赛活动,三年来,我校组织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等学科的课改课堂教学竞赛 12余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学竞赛活动。三年来,参赛教师获赤水市教学竞赛二等奖人 5人次,三等奖 6人次,教学竞赛中,通过用“同课多轮上课”、“同课异构”等方式,锤炼了授课教师,发挥了集体智慧,增进了教师团结,有效推进课程改革。2、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论文,不断反思教学工作,提炼教学经验。要求课改年级教师坚持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
10、篇教学论文,三年来共收到教学反思、经验论文于 1125篇,县级刊物发表 13篇,地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28篇。3、坚持做到集体备课每周不少于一次,加强学科教学的研究、教材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4、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关系。5、深入课题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庭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现已进入结题阶段,有关资料和结题的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四) 、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师生发展1、课堂教学活动评价。努力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定性与定量、平时与定期结合,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社会参与评价主体多元,评价
11、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坚持开展好家长开放日教学活动 ,让家长5评价教学,参与教学,学习教学。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有效引导教师在理解新课程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自觉更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研究了学生各科学习质量评价标准,调整和充实了评价内容、标准,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更突出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与情感、合作与交流、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形成了“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的过程,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五) 、加强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我校立足于学生
12、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家长的愿望、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实际情况,编写三册校本教材(竹桫甘露 )(六) 、完善相关资料,健全课改档案。及时报送课改资料。拓宽课改信息渠道,及时传输课改信息。五、实验的结果1、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期教师教学、学生发展的需要,能较好体现学科的性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是新时期教学科学的指导性文件。2、各学科实验教材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弹性便于调整,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材内容丰富、难
13、易程度合理、编排结构恰当,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需要,适应新时期教师教学的需要。3、新时期的教学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是应该关注人的活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都是教学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要精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64、学生学习是主动的、独立的、独特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5、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 “成长记录袋”能客观反映被评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六、课改实验的讨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存在不同步、不协调现象,受陈旧制度的导向与制约,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同时制度的不稳定也造成教师无所适从,严重阻碍课改推进。2、全镇校、点、分散,学校规模太小,教学环境的改变和硬件投入远远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2、部分教师素质成为课改成败令人忧虑的问题,课改培训任务任重道远。3、学校课改工作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造成工作盲目性,课改往往停留在面上,没有质的提升。葫市小学二 00六年九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