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苏教版生物选修一第一章 无菌操作技术实践第 2 节 分离特定的微生物并测定其数量 课 型 新授课课标要求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的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应用。知识与能力1. 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2. 掌握涂布平板法的培养和计数方法3. 掌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身边科学的关注。教学重点1、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2、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教学难点
2、1、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2、 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教学程序设计环节一 明标自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及方法“明标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习目标1、 分离特定微生物的方法2、 以尿素为氮源的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数量测定3、 认识血球计数板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及方法“合作释疑”:一、 微生物的分离1、 原理:根据微生物对营养成分、氧气、PH 等要求的不同,通过2只提供目的微生物生长的必需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使非目的微生物不能生长,从而达到选择分离微生物的目的。2、 方法:据菌落形态特征初步分离 菌落:单个微生物
3、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落特征: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类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3、 常用方法平板分离:涂抹平板法和混合平板法就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两种方法。4、 目的:在培养基上得到目的微生物的单个菌落。二、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仅以尿素为氮源的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数量测定1、 原理:用选择培养基可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产生脲酶,脲酶可将尿素分解为能被植物吸收的氨,因此这类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态学价值。2、 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原理:将菌液
4、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程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以形成标准菌落。3、 目的: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分离细菌、统计被检测的土壤中含有的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数量。4、 操作步骤 、制备无菌的 LB 固体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 倒平板:倒 3 个 LB 培养基,9 个尿素固体培养基 制备一定浓度梯度的细菌悬液:、 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细菌 培养观察“点拨拓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血球计数板3注意事项:计数时若计数区由 16 个大方格组成,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由下的 4 个大方格。如果是 25 个大方格组成计数区,除了上述的 4 个大方格之外,还需数
5、中央 1 个大方格的菌数。为了保证计数的准确性,避免重复计数和漏记,在计数时,对沉降在格线上的细胞的统计应有统一的规定。如菌体位于大方格的双线上,计数时则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以减少误差。即位于本格上线和左线上的细胞记入本格,本格的下线和右线上的细胞按规定记入相应的格中。计数公式:1、16 格*25 格的公式:细胞数=100 小格内细胞个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2、25 格*16 格的公式:细胞数=80 小格内的细胞个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环节四 当堂检测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及方法“当堂检测”:例 1、经过选择培养分离,在平板上出现 30-300 个细菌
6、菌落。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 每个菌落都是由一个细菌形成的B、 每个菌落可能由 2 到 3 种细菌形成C、 平板上出现 30 个菌落最好D、 平板上出现 300 个菌落最好例 2、在一种培养基上接种多种微生物,但只有能生长的微生物才会生长。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4A、 每种培养基都只适合一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B、 不同的微生物对某些化学物质具有不同的敏感性C、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群落一般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D、 该培养基添加了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课堂小结微生物的数量测定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也为后续实验操作做好铺垫作用,这些内容与后面章节联系密切,因此学生本节内容又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课后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1、 平板分离的方法2、 菌落的概念3、 涂布平板法的培养和计数4、 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