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资料济南.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113318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济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资料济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资料济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料济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资料济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近几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一方面城市雨洪水排泄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郑州、济南、佛山、珠海等等,汛期每逢暴雨,马路成河,交通中断,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泉水枯竭,城市水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显。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 600 多座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缺水,其中 108 座严重缺水。如何有效地削减暴雨径流,减少或根除城市水涝灾害,保护好城市水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重大课题。 城市雨洪水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其内在的规律性。要解决城市雨洪水排泄

2、难,必须进一步揭示城市雨洪水的规律特点,只有在对城市雨洪水规律性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城市合理的雨洪水蓄排方案。本文从分析济南市典型路段历山路地区排水难入手,揭示了造成城市水涝灾害的三大主要原因,即:一是城市室外雨水排放标准低,超过排水系统能力的雨洪水完全依靠地表明流排泄,是造成城市雨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二是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降雨的自然汇流状态,蓄洪场所被挤占、流域界限被打破,雨水向城区低洼地区过分集中,是造成城市雨涝灾害的人为原因;三是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扩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水泥、沥清路面增加,空气中凝聚核增多,引起城市气温上升、降雨频次和降水量增加、降雨径流系数提高,是城市雨涝

3、灾害的根本原因。 在对济南市区雨洪灾害成因研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发,从有效减少城市雨水径流着手,结合国内外雨洪水排泄研究的最新成果,根据济南城市的雨洪水特点,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排水体制,因地制宜,从雨水源头做起,变弃为用,变排为蓄,变快(排) 为缓(滞), 城里城外、地上地下统一规划,科学调度,从根本上解决市区排水难的问题。重点论证了分析了“社区雨水池” 、分散调蓄、明湖滞洪、渗水减排、雨水利用等源头蓄滞利用工程技术措施在消减市区径流中的作用,形成了城市防洪排水规划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即“坚持选择排水体制,因地制宜原则;坚持源头抑制,减少明流的原则;坚持化整为零

4、,分散调蓄原则;坚持雨洪利用,一举两得原则: 坚持内外协调,统一规划原则;坚持政策调控,鼓励创新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对济南市的防洪排水规划提出了修正意见 ,并进行简单的效益评估。【关键词】:城市排水 洪水资源 源头控制 综合利用 评价决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文从城市地貌学角度出发,以济南市城市建成区及近郊的城市负地貌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济南市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城市地貌特别是城市负地貌的变化规律,就这种变化所引起的环境效应对城市排水防洪的影响做了调查、研究,并根据济南市地形特征及历史上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确定了城市水灾易发区。 济南市区处于泰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的山前平原部位,南

5、高北低,大致呈朝东开口的浅盆地形,分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蚀余孤山四种地貌类型。建成区及近郊的负地貌形态有湖体、沟道、低洼地和泉群等。大明湖是济南市建成区内现存的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沟道有天然沟道和人工沟道两类,天然沟道主要为小清河各支流上游,人工或半人工沟道包括小清河主河道、护城河、圩子壕、工商河等。低洼地集中分布在建成区北部北园等处。 根据城市发展的速度及其特点,将济南市城市扩展过程分为开埠前、开埠至解放时、解放后至五十年代中期、1958 年至“文革”期间、1976 年以来等几个阶段,总的发展趋势是建成区的扩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形态随着城市扩展而不断演变。随着建成区的迅速扩展,城

6、市地貌有以下变化: 1)建成区所跨地貌类型不断增加和复杂化。人们首先选择最佳地貌部位建城,良好的地貌部位被利用后,迫使建成区向地形不理想的地段扩展,济南建成区所跨的地貌类型由单一的冲洪积平原增加为低山丘陵、洪积平原、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 2)城市边缘区自然地面转变为城市化地面及城市建成区的旧城改造等,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农田、山坡林地、草坡等被各种建筑物、道路所代替,入渗系数减小。文中以广场东沟流域 20 世纪 60 年代与 20 世纪末下垫面的对比为例来说明这种变化规律。 3)在城市扩展中,城市负地貌形态的变化尤其显著:原来的水田、低洼地等被开发建设为商业住宅区;小的天然沟道被填埋,较大的

7、天然沟道被衬砌、束窄、棚盖,对河流进行开挖引河、裁弯取直等,在城区内建起了完整的排水系统。 4)由于气候干旱和连年超采地下水,济南泉群日见衰败。其中近年来城市建设中拓宽道路、楼房建设以及泉群补给区不透水地面的日益扩大也是泉群衰 济南市城市地貌演变及其对排水防洪的影响 败的重要原回之一。许多泉池在城市建设中消失。 城市地貌格局及地貌特征的变化改变了城市水文过程,从而对济南市的排 水防洪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城市排水形式由城市外部排水变为内部排水。古代济南建成区没超出护 城河范围时,南部山洪沟道经东、西护城河排入小清河,洪水不从城中通过。 随着城市发展,建成区沿山前地带东西延伸,并沿着

8、沟谷低地向南部沟道上游 扩展,则排洪沟道成为横穿市区的沟道,城市排水系统既要排除市内积水又要 担负山洪的排泄,从而加大了城市的排洪压力。 2)流域内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城市产洪量增大,径流过程线变陡。将 1956 卒与 1991两次降雨量相近,其它条件也相似的暴雨洪水过程进行对比,199 年建成区扩大后暴雨径流系数和洪峰明显增大,洪峰滞时明显缩短。 3) 沟道经人为衬砌、改造后,往往过水断面面积缩小,低淬地的开发利用 以及滞洪洼地面积的减小降低了城市水文系统的滞洪调蓄功能。 结合济南市地势地貌特征及历史水灾情况分析,济南城市水灾的易发区有 南部各主要沟道进入市区的部位,如八里洼谷地中广场东沟、

9、广场西沟两条沟 勿 道与老城区护城河系统相接的南关、西围子壕南端等处:市区排水系统的北部 输出端,如小清河沿岸的毕家洼、北园、水屯一带:建成区内相对低洼地区及 其它雨洪积水严重地段,如白马山低洼区、经一路低洼区、工商河低洼区、大 明湖低淬区、东关至黄台肉联厂等地区。 目前济南城市排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门城币整体规划时对城市的排水重视不够。 二)建成区内局部地段排水工程设计及功能与城市排洪要求的不断提高不相 适应。 3)现有排水管网、防洪沟渠管理不善,建筑占用和淤积现象严重。 对此,应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进行整治。工程方面首先要加强南部山区 的水土保持工作和在市区南部兴建导流、分洪工程,减少

10、流经建成区的洪水量; 其次应进行排水系统的改造、治理,对上游山区的自然冲沟要进行沟头防护, 规划新的工厂、企业、居民区时,特别是在济南南部山区,要合理布局,注意 昏 山烘河道的整治和维护,妥善解决排水渠系配套体系问题。对排洪沟道进行清 淤、疏浚,加强管理。棚盖河道必须要经过科学论证,对己棚盖的沟渠或者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防洪减灾方针,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与黄河、小清河流域规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加强防洪减灾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健全蓄滞洪区和雨洪利用设施,确保城市安全。 中心城按不低于 20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济南市黄河防洪任务以防花园口站 22000 立

11、方米/ 秒为目标,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 10000 立方米/秒,防洪工程按泺口站 11000 立方米/秒设防。中心城内的主要河道按 10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中心城防洪采取南部缓蓄、中部分洪、北部疏泄的原则。加强南部山区水土保持,以增加入渗,缓蓄洪水,达到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并减轻中下游河道排洪压力的目的。规划腊山分洪道,拦截济南市区西南部 160 平方公里的山区洪水,排入玉符河,减轻小清河的防洪负担。 综合治理城区河道。在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的同时,截污清流,建设滨河绿化景观带,形成绿色水系走廊。结合南水北调输水工程综合治理小清河,打造风景宜人的小清河景观带。 小清河沿线规划华山湖、小李家等蓄滞洪

12、区,以利于超标准洪水的滞蓄,平时可作为湿地景观公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应用,建立防洪指挥系统,建设和完善洪水预报系统,加强河道管理和立法工作,制定超标准洪水应急方案等,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城市河道的除涝标准提高到 10 年一遇,尽快拓宽、疏通低洼地区排水河道。对低洼易涝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提高地面标高或泵站强排的方法,以解决雨季积水问题。插图:43 中心城防洪规划图第 157 条 防洪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防洪减灾方针,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与黄河、小清河流域规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加强防洪减灾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健全蓄滞洪区和雨洪利用设

13、施,确保城市安全。 中心城按不低于 20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济南市黄河防洪任务以防花园口站 22000 立方米/ 秒为目标,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 10000 立方米/秒,防洪工程按泺口站 11000 立方米/秒设防。中心城内的主要河道按 100 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中心城防洪采取南部缓蓄、中部分洪、北部疏泄的原则。加强南部山区水土保持,以增加入渗,缓蓄洪水,达到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并减轻中下游河道排洪压力的目的。规划腊山分洪道,拦截济南市区西南部 160 平方公里的山区洪水,排入玉符河,减轻小清河的防洪负担。 综合治理城区河道。在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的同时,截污清流,建设滨河绿化景观带,形成绿色水

14、系走廊。结合南水北调输水工程综合治理小清河,打造风景宜人的小清河景观带。 小清河沿线规划华山湖、小李家等蓄滞洪区,以利于超标准洪水的滞蓄,平时可作为湿地景观公园,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应用,建立防洪指挥系统,建设和完善洪水预报系统,加强河道管理和立法工作,制定超标准洪水应急方案等,完善城市防洪体系。 城市河道的除涝标准提高到 10 年一遇,尽快拓宽、疏通低洼地区排水河道。对低洼易涝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提高地面标高或泵站强排的方法,以解决雨季积水问题。插图:44 中心城消防规划图第 159 条 人防 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按照人民防空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

15、合的原则,完善人民防空防灾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的整体防空能力。 建立全市统一高效的人防组织指挥体系,防护分区与行政区相一致且自成体系,提高城市及防护分区战时的防护效率。 强化人防指挥工程和人员掩蔽工程建设,配置相应的防空专业队工程和配套工程。各类建筑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 抓好要害部门、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及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建设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系统,中心城报警覆盖率达到 100%。 结合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管廊及地下公共空间等的建设,建立地上地下协调的人防疏散系统,建成保障有力的人口疏散体系。 在保护古城、泉脉的前提下,兼顾人民防空要求,多元化开发地下空间,形成现代化地下防护空间体系。

16、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1532 米),是鲁中山地、也是山东的最高峰。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最南部的长城岭,构成了济南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时也构成了汶河水系与小清河、玉符河的分水岭,最高点(摩天岭)为 988.8 米。济南市区西北部为黄河,黄河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有小清河,两河均为不对称水系,右岸多支流,左岸无支流或支流少而短。山前洪积、冲积地貌比较发育。济南现在的地貌形态,是长期经受内外营力作用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基性至中性岩浆岩大量侵入,在市区、历城、章丘最为活跃,形成了济南岩体、沙沟岩体、唐冶岩体、西杜庄岩

17、体、鱼山岩体、张家庄岩体、流海岩体、荆山庄岩体、茶叶山岩体、大有岩体、驼沟岩体等;同时火山强烈喷发,在历城十里铺到章丘的魏化林、章丘东北部到邹平,火山岩覆盖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地层之上。伴随着岩浆岩的侵入与火山岩的喷发,产生了大面积的升降、较大的断裂与局部的穹状隆起,南部以大幅度的上升为主。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对燕山运动有继承性,进一步破坏并改造了原有形态,基本形成今日之地貌。在喜山期,约在上新世或更早,有一个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处经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形成了一个夷平面,即鲁中期地面。后来地壳活动加强,继续产生断裂与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断裂使鲁中期地面进一步变形,而上升幅度不均匀,上升量约50010

18、00 米。泰山上升幅度最大,北部、西北部小,使地面向北、北西倾斜,形成泰山穹隆。该地面在市内应以长城岭为代表。在齐河广饶深大断裂以北继续下降,济南市北部接受了第三系沉积。到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初期,升降渐缓,直至最后稳定,使地面强烈剥蚀堆积,又形成一个夷平面,即临城期地面。此地面与后来的两级阶地两者很难区分,多数留有残丘。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外力作用,不仅使其表面广泛发育残积层,冲洪积物很发育,厚度可达近百米。到全新世地壳又有过小幅度的动荡,在巴漏河、玉符河、东沙河等地,形成了两级阶地。辖内地貌可分为侵蚀低山、剥蚀丘陵、堆积平原三个区。济南市位于北纬 3640,东经 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黄

19、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 3000 多平方千米,平原 5000 平方千米。最高海拔 1108.3 米,最低海拔 5 米,南北高差 1100 多米。气候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气温低,但无严寒。年平均气温 14.3,极端气温最高40.5,最低零下 14.9。年平均降水量 660.7 毫米。 我国是世

20、界上季风气候十分典型的国家,而济南市则是季风气候明显区域之一。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市被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全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济南市冬季长达 136157 天,一般在 11 月上旬至次年 3 月下旬;夏季为 105120 天,一般在 5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春、秋季济南最短,都不足两个月。水

21、文济南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著名的趵突泉就是在济南。 济南素有“水都”之称。自然资源全市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 6 个土类。粘土、石灰岩、白云岩、质优量大,但尚未被充分地开发利用。 “济南青”辉长岩和“柳埠红”花岗岩已远销欧亚非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待于扩大生产规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煤、花岗石、耐火粘土以及铜、钾、铂、钻等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特别是石灰岩品位高、储量大。花岗石的黑色花岗石,质地纯正,为国内独有。林木资源分乔木、灌木两大类,共有 60 多科,300 多种。南

22、部山区盛产苹果、黄梨、柿子、核桃、山楂、板栗等,并产有远志丹参、枣仁、野菊、香附等多种药材。北部临黄平原的大枣也有很高的产量。另外,白莲藕、大葱、玫瑰花、芦苇等植物也有较高的产量,并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水资源 15.9 亿立方米,可利用量 14.7 亿立方米。土地资源1985 年,济南市总面积为 5633.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2684 平方公里。全市耕地率 47.6%,高于全省 47%、全国平均 10.4%的水平。平阴、长清、历城及章丘南部山区中有耕地 1508.3 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 56.2%,因地势较高,田块支碎,耕地质量较差,耕作困难,农作物产量较低。北部平原地区有耕地

23、710.9 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 26.5%,该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粮菜精种高产区。因城镇及工矿企业的排污,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沿黄、沿清地带有低洼耕地 465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 17.3%,这部分耕地有内涝危害。全市人均占有耕地 0.07 公顷,低于全省人均 0.1 公顷、全国人均0.13 公顷的水平。全市城镇工矿、交通用地 842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15%。林地面积 736.4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13.1%,人均 0.02 公顷。荒山荒地面积 949.8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16.9%。 趵突泉水资源由降水及黄河侧渗补给形成的全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 16.07

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6.41 亿立方米,占总量的 38%;地下水9.66 亿立方米,占总量的 62%。在现状水利设施及其正常运用条件下,结合天然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拦蓄提引的水量,即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 11.92 亿立方米。占天然水资源总量的 74.2%;其中地表水 4.29 亿立方米,地下水 7.63 亿立方米。1985 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需水量 12.48 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及城镇生活用水 3.3 亿立方米,占 26.4%;农业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8.94 亿立方米,占 71.6%;其他用水 0.24 亿立方米,占 2%。 济南素以泉水众多、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据统计有四大泉域,十

25、大泉群,733 个天然泉,在国内外城市中罕见,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除“泉城”外济南也被常被称为“泉都” ,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有著名的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风光而得名。 济南的泉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有的呈喷涌状,有的呈瀑布状,有的呈湖湾状,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 “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济南的城

26、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也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生物资源构成济南植被的区系植物计有 1175 种和变种,分属于 149 科。其中蕨类植物 12 科,18 种;裸子植物 7 科,21 种;双子叶植物 106 科,870 种;单子叶植物 24 科,266 种。野生植物 382 种,占植物种类的 33%;栽培植物 793 种,占植物种类的 67%。济南植物区系以华北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他有亚热带成分,多是生态幅度较大的种类。还有来自西北区系的成分,东北、日本的成分,欧美的成分等。 森林资源:济南森林类型主要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原始落叶阔叶林早已不复存在。除局部地区尚保留少量

27、次生天然林外,大部分为人工片林、行道林或散生阔叶树。落叶阔叶林乔木优势种有 12 科、30 余种,由其构成的片林主要有杨柳林、刺槐林、栎林、泡桐林及杂木林等。针叶林耐瘠耐旱,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区,是主要植被类型之一,有侧柏林、松林。还有少量人工淡竹林。主要林种有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主要是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分布于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主要树种是侧柏、松类和刺槐。农田防护林,包括农田林网、林粮间作及四旁植树。主要树种有杨、柳、泡桐、刺槐、榆、枣等。用材林主要树种是刺槐、侧柏、松、杨、柳等,多为幼龄林和中龄林。经济林有木本粮油林、水果林、特用经济林。木本粮油林主要有花椒、核

28、桃、柿子、枣、板栗等,多分布于南部山丘区。水果林有苹果、梨、桃、杏、山楂、葡萄、樱桃、李子、石榴、花红等。特用经济林仅 267 公顷桑园和柞岚。草场资源济南市宜林未造林或造林未成林及不宜造林的荒山荒坡 667 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灌草丛和山地草甸。灌草丛是一种森林植被被破坏后的次生植被,由草本植物、灌木组成,可分为野古草灌草丛、黄背草灌草丛、白羊草灌草丛、结缕草灌草丛。山地草甸草场分布于 800 米以上的低山顶坡上,草本植物以苔草占优势,灌木以胡枝子、绣线菊为主。农林隙闲地草场资源。林间草场主要分布南部山丘区,当林间草场的森林郁闭度较小时,林下则生长胡枝子等小灌木和野

29、古草、黄背草、白羊草、荩草等大量禾草,产草量较高,宜作割草场。农田隙闲地草场系指宅旁、地头、沟边、路旁等生长草类地段,分布零散,草本植物种类较为复杂,以一年生禾草为主。平原滨湖、河滩草甸草场,分布于河漫滩、白云湖周围荒滩、各水库回水地、沿黄沼泽地,以多种湿生草本植物为主。沿黄沙丘草场分布于沿黄沙丘,以白茅、蒿类、猪毛菜、节节草等沙生植物为主。野生植物资源济南野生经济植物有 300 余种,包括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油脂类植物、芳香油类植物、淀粉糖类植物、鞣质植物、土农药植物、饲料植物等。野生药用植物: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共 80 科 220 余种,多分布于南部山丘区。主要有卷柏、银杏、柏子仁、麻黄

30、、胡桃、紫参、土大黄、牛膝、马齿苋、瞿麦、芡、莲、乌头、木通、小檗、威灵仙、白头翁、厚朴、杜仲、委陵菜、地榆、黄芪、葛藤、扶芳藤、枳壳、楝、花椒、远志、枣、酸枣、柴胡、防风、前胡、珊瑚菜、连翘、紫草、荆条、益母草、丹参、枸杞、地黄、车前、忍冬、瓜蒌、多花沙参、杏叶沙参、沙参、桔梗、红花、土三七、旋覆花、蒲公英、苍耳、香蒲、芦苇、香附子、菖蒲、天南星、半夏、土茯苓、黄精、玉竹、猪毛菜等。 野生纤维植物:可供纺织、造纸用的纤维植物有苎麻、芦苇、南蛇藤、胡枝子、朴树、?草、羊胡子草、苔草、灯心草、白羊草等。野生油脂类植物:含油率高,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有侧柏、播娘蒿、南蛇藤、苍耳、小檗、野大豆、蒺藜

31、等。 野生芳香油类植物:可直接做香料,或用于提取芳香油,是食品、化妆品、药用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主要有野花椒、菖蒲、野薄荷、香薷、藿香、莎草、罗勒、百里香、黄花蒿等。 野生淀粉糖类植物:这类植物的根、茎、果实或种子富含淀粉和糖,提取的淀粉可直接食用或工业上用于酿酒、制饴糖、制点心、制胶水、制浆纱的原料。淀粉糖类植物主要有绵枣儿、薯蓣、葛藤、芡、菖蒲、香蒲、莲等。 野生鞣质植物:鞣质植物是栲胶的重要原料,栲胶主要用于鞣革、染渔网。主要有地榆、多花蔷薇、郁李、委陵菜、绣线菊、君迁子、槲树、赤松、丹参等。 野生土农药植物:这类植物的根、叶能提取和制造高效低毒土农药来代替化学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常见

32、土农药植物有枫杨、臭椿、南蛇藤、苦参、猫儿眼、半夏、菖蒲、毛桃、百部、瞿麦、牡蒿、银杏等。 野生饲料植物:饲蚕类植物主要有麻栎、槲、桑、蓖麻等。牲畜饲料植物有 40 余种,主要是豆科、禾本科的一些种属,有达乌里黄芪、胡枝子、尖叶铁扫帚、野苜蓿、野豌豆、羊草、白羊草、虎尾草、牛筋草、马唐、看麦娘、画眉草、千金子、六月禾、狗尾草、稗等。名称由来济南的名字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含义为“济水之南” ,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古济水(音己,三声)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改道被其夺取河床,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

33、保存了下来。历史沿革济南市的河流分属黄河和小清河两大水系。其支流除狼溪河、东泺河、西泺河和绣江河为常年性河流外,余为排泄山洪之季节性河流。本市河流除黄河外,均为雨水补给为主,按水文特征分山区型河流和半山区型河流两种类型。小清河属于半山区类型,其余较大河流基本上皆属山区型河流。一、小清河水系小清河是山东省泄洪、排涝、通航、灌溉、排污等综合性大型人工河道。主干源于济南市西郊,流经惠民、淄博等地市,全长 237 公里,总流域面积 10572 平方公里,是省内唯一河海通航、水陆联运的河道。小清河前身为古济水下游。济水,是古代黄淮之间横贯今山东中部东流入海的一条大河,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 。至

34、唐代,由于黄河浸淤,东平以西的济水湮没,东平以下的济水改称大清河。北宋熙宁十年(1077 年),黄河夺大清河东阿至历城间河段,在历城东北脱离济水故道,东北流至利津入海。为解除大清河北移后济水下游故道年久失修、洪涝灾害频繁和交通不便之患,金天会八年至十五年(11301137 年),在历城东北华不注山阴筑下泺堰,将源于济南诸泉的泺水导入济水故道,名小清河(别于大清河) 。明清时期曾多次疏浚治理。至光绪三十年(1904 年),为补充水源以利通航,在历城西北的玉符河东堤建睦里闸,引玉符河水东流入小清河,使小清河西延至睦里闸,形成现状。小清河水系在济南市的汇流面积为 2824.1 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

35、汇流面积占该河流域面积的 54.7%。主干河道在市境内长度 70.3 公里。其支流流域面积在 3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18 条,绝大多数集中在主干河道南岸,呈单侧羽毛状分布,基本上属雨源型山溪河流;北岸的支流较少,均属平原型坡水河道。沿河(主要在南岸) 分布着众多的碟状洼地,是历史上的美里湖、洋涓湖、腊山湖、华山湖、张马湖等湖泊,现存遗迹。(一) 小清河干流小清河源于济南市区诸泉,并向西延伸至玉符河东岸大堤。该河干流流经槐荫、天桥、郊区和历城县于章丘县水寨乡小贾庄出市境,流向惠民地区的邹平县境,又经高青、桓台、博兴、广饶,由寿光县的羊角沟注入渤海。小清河上游睦里闸至王炉段无堤防,河道窄浅,河槽

36、宽 2030 米,河槽深 24 米,一般水深不足 1 米,河底比降约两千分之一;王炉至章历边界,两岸堤防残缺不全,堤距一般 6080 米,河槽宽 3050 米,河槽深 34 米,水深 11.5 米,河底比降约三千分之一;章丘县境河段已展宽河槽并切滩退堤,堤距 330 米,河槽宽 70 米左右,河底宽 1013 米,河槽深 57 米,水深 1.5米以上, 河底比降一万两千分之一。自黄台板桥以下可通航 100 吨一拖五驳船。小清河干流黄台板桥水文站施测断面控制流域面积 351 平方公里,据该站 19581985 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418 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总量(1973 年)3.

37、610 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总量(1968 年)0.999 亿立方米,极值比 3.61;年平均流量 7.66 立方米/ 秒,实测最大流量(1971 年 7 月 30 日)89 立方米/秒,计算洪峰流量(1962 年 7 月 13 日)201 立方米/秒,由于多处堤防决溢,断面实测流量仅 70.5 立方米/ 秒,最高洪水位达 26.35 米,最小流量(1960 年 6 月 29 日)0.8 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 28.9 万吨,以悬移质为主,多年平均年悬移质每立方米为 0.71 公斤,最大达 15 公斤。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

38、污水倾泻小清河,造成小清河水的严重污染。(二) 小清河支流小清河在济南段汇入的主要支流多在右(南)岸,为山洪及泉水河道;北岸支流很少,且较小,均为平原坡水排涝河道。1.市区和历城县入清诸河 右岸诸河除工商河外,均有河槽上大下小、上陡下缓的问题,一旦山洪直下市区,加之小清河干流行洪能力太低,易形成南冲北淹的局面。腊山河。源于段店西南的腊山,在吴家堡以西入小清河,长 8 公里,流域面积 56.7平方公里。兴济河。源于历城县兴隆山(玉函山)、大峪山等山谷,在兴隆峪汇流十六里河(又名兴隆河) ,再北流经陈庄至西十里河,为天然山洪河道;再经谷家庄、段店、尧屯、杨庄,至天桥区黄岗村西入小清河,为平原河道。

39、全长 22 公里,流域面积139 平方公里。自孟家桥至小清河段,原称柳塘河,1943 年开挖新河,改名为“兴济河” 。西泺河。河源为趵突泉诸泉水,南起苇闸桥,向北经边庄,在五柳闸入小清河,长 2.9 公里。东泺河。河源为黑虎泉诸泉水,南起坦桥,向北经何家庄,至黄台板桥庄西侧入小清河,长 3.2 公里。大柳行河。南起城区东圩子壕北端(其上游支流有羊头峪西沟、羊头峪东沟、马家庄沟、尧龙沟),至黄台板桥庄入小清河,长 2.9 公里。全福河。源于郊区姚家镇龙洞庄西狸猫,北流经中井庄、下井庄、姚家庄,向北称窑头大沟、七里河,至全福庄始称全福河,经历城县殷家小庄,至济南卷烟厂西入小清河。全长 11 公里。

40、大辛石河,又名大辛河。源于龙洞庄以南诸山谷,向北经孟家庄、石河岭、十里河庄,至大辛庄西向北入小清河,长 22 公里。张马河,源于小汉峪沟、牛旺沟,在胶济铁路附近汇合,向北至小水坡庄东侧入小清河,长 13 公里。韩仓河,又名梁王河、港沟河、石河。源于历城县港沟燕棚窝以南诸山谷,向北经东梧、田庄、章灵丘、梁王庄,至曲家庄以东入小清河。全长 24.5 公里,流域面积154 平方公里。工商河。系人工河道,19251926 年开挖。从北闸子庄南小清河起,走向似 U 字型,至凤凰山庄北复入小清河,长 6.6 公里。赵王河,又名刘公河、土河、杨家石河。源于港沟镇南部丘陵。主河自王舍人镇川流村东,向北经董家镇

41、曹官庄、遥墙镇四凤闸,在鸭旺口入小清河,长 7.5 公里,其中四凤闸至小清河一段长 2 公里,为赵王河下游,又称龙王沟。主河上接刘公河(长 26.7 公里)、土河(长 21 公里)、杨家石河(长 21.5 公里)。三条山洪河道,为赵王河上游。总长 69.2 公里,流域面积149.7 平方公里。巨野河,又名巨冶河、巨河水、龙山河、抬头河、全节河、遥墙河。是一条古老河道,北魏水经注有载。源于历城县西营镇与彩石乡接壤处跑马岭之阴拔槊泉、玉河泉,北流经虎门、潘河崖、大龙堂至两岔河村,与西南宅科峪水相汇,再向北经孙村镇抬头河,右纳关卢水(界沟河)、武原水(权庄河),汇入章丘县杜庄水库,尔后西北流,至历城

42、董家镇潘新村复入历城县境,经唐王镇纸坊、司家和遥墙镇陈家岭、东河北等村,在鸭旺口村西入小清河。全长 48.5 公里,流域面积 260 平方公里。左岸沟河均兼有排泄黄河侧渗和引黄灌溉尾水的任务。南太平河,又名西太平河。源于郊区吴家堡镇北店子,向东经七里铺,至南吴家堡村南入小清河,长 9.94 公里。北太平河,又名东太平河。源于吴家堡镇周官屯村北,经西沙王庄、东沙王庄,至北闸子庄东南入小清河,长 11.5 公里。曹家圈河,又名虹吸干河。系人工河道,1957 年开挖。西起吴家堡镇曹家圈,经陈家庄、中赵家庄,至王炉村入小清河,长 13.9 公里。2.章丘县入清诸河 绣江河。源于明水诸泉,至绣惠镇的金盘

43、村与西巴漏河汇合,流经水寨,于辛丰庄注入小清河。长32.8 公里,流域面积 667.9 平方公里。绣江河古称 河,其下游历史上曾多次改道,也曾注入大清河。黄河于 1855 年夺大清河故道入海后,原注入大清河的巨野河、绣江河等为黄河大堤所阻,水无泄处,潴积两岸,丰成泽国。后于 18911892 年疏浚小清河,绣江河始注入小清河。西巴漏河。源于垛庄镇长城岭北侧的山腰,于南明村汇入来自清港泉的横河水,北流至埠村镇的月宫村,右纳来自东张的大寨水,在北凤处又汇入来自邓庄的大冶河水,连大站水库,穿胶济铁路和济青公路,于金盘村汇入绣江河。长 68.8 公里,流域面积 537 平方公里。该河源短流急,河床宽大

44、,暴雨导致山洪较多。漯河,也称獭河,又名杨绪沟。其上游称东巴漏河,自相公庄镇寨子西龙湾头以下始称漯河,北流,经刁镇,至万家口折向东流,于芽庄村北注入芽庄湖,然后由邹平县境流入小清河。长 62 公里,流域面积 360.3 平方公里(内含淄博市 35.3 平方公里) 。漯河在历史上曾一度是小清河的上源,1598 年泺水、巨野河、绣江河皆决口改入大清河,小清河自章丘以西无上游,漯河仍沿小清河故道东流,故当地有称漯河为小清河上源之说。1647 年,该河山洪骤发,不循故道,决河万家口,洪水横溢,流入浒山泺;1694 年在万家口设滚水坝,河水平时由殷桥入小清河故道,洪水时经滚水坝泄入浒山泺。此后,万家口北

45、河道逐年淤高,遂废,河水全部东流入浒山泺。东巴漏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镇门峪东南的青龙湾,于阎家峪乡的石门村入章丘县境,经普集镇的刘家河洼折向西北流,至相公庄镇的龙湾头,以下称漯河。长 34 公里,流域面积 346 平方公里。二、黄河水系(一) 黄河干流从平阴县旧县乡清河门进入济南市境,沿市境北部逶迤东北,流经平阴县、长清县、济南市郊区、历城县及章丘县,于章丘县黄河乡的常家庄出境。流经市境长度 172.9 公里。其支脉河流均从右岸汇入,主要有狼溪河、龙柳河、玉带河、平阴河、安栾河、孝里铺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等 9 条。此外,章丘县阎家峪乡西周峪为黄河支脉大汶河的北支瀛汶河的源头;流经平

46、阴县的店子、孔村、孝直三乡镇的汇河,是大汶河的支脉。市境内的入黄诸河总流域面积为 2778平方公里。黄河济南段现行河道,是 1855 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改道至利津注入渤海时形成的。市境黄河流向自西南而东北,地面高程渐低,河面缩窄,比降渐陡,河滩偏北,河槽靠南,河道弯曲,多险工,河势相对稳定。玉符河口以上的平阴、长清县境,沿黄为山麓滩地,不设堤防;以下设堤防,段长 98.86 公里,特别是北店子曹家圈京沪铁路桥等处,河槽狭窄,弯曲多险 ,南北岸大堤相距仅 480 米,为黄河下游最窄的河段。市境沿河有顶冲大溜弯道 16 处之多。黄河来水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年内分配亦不均匀。据泺口水

47、文站 19491985 年实测资料,平均年径流总量 437.2 亿立方米,最大年(1964 年) 为 961.4 亿立方米;最小年(1960 年)为 105.8 亿立方米,极值比为 9.1;多年平均流量为 1390 立方米/ 秒,最大洪峰流量(1958 年 7 月 23 日)为 11900 立方米/秒,相应洪水位 32.09 米(大沽基点);30 多年来河道断流曾出现 6 次。黄河年输沙量,多年平均为 10.43 亿吨,最大(1958 年)21.5 亿吨;最小(1960 年)2 82 亿吨,极值比 7.6;多年平均河水含沙量为 23.6 公斤/ 立方米,历年最大含沙量为 221 公斤/立方米,

48、发生在 1973 年 9 月 6 日。因黄河水含沙量高,槽滩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年抬升,济南段早已形成地上“悬河” 。据 19511985 年实测,主河槽淤积厚度年均增 0.05 米;滩地年均抬高 0.1 米,因而水位亦随之抬高。据泺口站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统计对照,不同流量的水位升高值分别为:3000 立方米/秒时为 2.48 米,年均 0.073 米;5000 立方米/秒时为 2.32 米,年均 0.068 米;8000 立方米/秒时为 1.88 米,年均 0.014 米。黄河历来有桃、伏、秋、凌四汛,桃汛较小,伏、秋汛最大,暴雨洪水多集中在每年的 710 月。径流量和输沙量在年内分布上亦多集

49、中于汛期,分别占全年的 60 9%和82 6%;冬季时有凌汛,此为山东黄河的一大特征。黄河水质较好,矿化度低,硬度不高。据泺口水文站化验资料,PH 值平均为 7.9,矿化度 404.7 毫克/升,硬度 3.4 毫克/升,适宜城乡生活及工农业用水。黄河在给济南市带来水沙之利,用于给水、灌溉、通航、淤地改土等的同时,亦给城市和滩区渡汛构成很大威胁,并为引黄河水带来了相当棘手的泥沙问题。(二) 黄河支流黄河下游在济南段汇入的支流均为雨源型河流,除狼溪河、玉符河为常年性河流外,其余均为排泄山洪的季节性河流。1.平阴县入黄诸河 狼溪河。源于洪范池乡南部山区,由三条较大的冲沟形成,其中有两条源于南天观的东西两侧,另一条源于大寨山的东侧。于东阿镇的大河口注入黄河,长 18 公里,流域面积 118 平方公里。流域内寒武系石灰岩地层和岩溶裂隙发育,形成岩溶水,于山脚下溢出地面,有丁泉、白雁泉、书院泉等多处泉水。狼溪河受泉水补给,常年流水,且水质优良。闻名遐迩的阿胶就是用狼溪河水熬制而成。玉带河。发源于李沟乡西南山区晁峪一带,于刁山坡镇的外山处注入黄河,长 27.5公里,流域面积 134.2 平方公里。系雨源型山洪河道,汛期暴涨暴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