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最新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纲整理版2017.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611235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最新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纲整理版20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年最新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纲整理版20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年最新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纲整理版20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年最新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纲整理版20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年最新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考纲整理版20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复习(【教育学模块】1.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

2、联系;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2)古代社会的教育: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1.古代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形成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私学的发展;宋代产生的程朱理学经元到明清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 “五经”考点: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2.古印度: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3.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注重身心

3、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为主。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3)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4)近代社会的教育:16-19 世纪末,世界进入到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5)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4、是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 ,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 1632 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另提出“班级授课制” ;(3)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实用主义。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赞科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5、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

6、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选择;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3)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了解,大纲删去此内容)(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7、 3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批判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

8、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弗洛伊德)2.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 .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2. 阶段性 (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3. 不平衡性 (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4. 互补性 (某一方面的机

9、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5. 个别差异性 (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材施教)(3)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3)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和动力)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作用 1、教育目的及其功

10、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的

11、全面发展学说:(了解: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我国教育目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

12、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5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学校教育制度

13、的三要素: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产生于欧洲;单轨学制:产生于美国;苏联的分支型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相对稳定稳定制度化教育:比较正规。兴起的标志:清朝的“废科举、兴学校”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1902 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未实行。1903 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1912 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 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幼儿、初

14、等、中等、高等教育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两全”“两重”1999 年,决定第一次提出“终身教育”我国当前教育时迁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 202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7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劳动特点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知己朋友” ,研究者角色(学习者) (14 年新增)教师职业

15、最大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劳动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2)教师的专业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3)教师的专业发展 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正规的专业教育 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 3.校本专业

16、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专业知识学习 2.教育反思 3.教育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成为反思型教师 3、强化创新精神 4、重视 1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1、树立终身性学习。2、注重实效性学习。3、强调研究性学习。4、提高专业化学习。5、坚持工作中 2学习。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2.“爱岗

17、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

18、准。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它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4)学生及其特点学生的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

19、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可塑性、向师性、依赖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a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a 学生是完整的人 b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c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 学生是责权主体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

20、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意义:1)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良好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 5)发扬民

21、主教育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即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和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6课程 (1)课程及影响课程的因素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

22、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课程的类型1、从课程的固有属性: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从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从课程的实施计划: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5、从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6、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

23、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可能 (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需求)(2)课程设计(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

24、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新课程

25、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课程标准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3)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新课程标准的功能:(1)指导教材编写;(2)指导教学;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2)指导教师

26、组织教学;3)指导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五部分:附录术语解释、案例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8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2.教学的任务(简答) 1.使学生掌握

27、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首要任务)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向)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理想目标)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核心)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2)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本质而言):A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B 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C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和传

28、授型(有领导的认识)D 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 E 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3.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力)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

29、、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f、学生年龄特征。2.常见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类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 、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以直接感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索法、研究法)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 教好课的前提)要求:做好三项工作:1 钻研教材 2 了解学生 3 设计教法写好三项计划:1 学期

30、或学年教学计划 2 课题(单元)计划 3 课时计划2、 上课(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 教学目的明确 2 教学内容正确 3 教学结构合理 4 教学方法适当 5 讲究教学艺术6 板书有序 7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补充:上好一节课的标准: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要使学生积极参与 到课程中来;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3、作业的布置和检查 要求:1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2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 3 分量适宜、难度适合 4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31、9、力求理论联系实际4、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检查的方式 平时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考试( 期中,期末, 毕业时进行)(5)教学组织形式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产生: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提出阶段论(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基本定型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是清政府于 1862 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带到现场)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学生的教

32、学)4、分组教学(按年龄、能力或成绩编班)5、道尔顿:由柏克赫斯特创建,教师不讲授,由学生自觉,独立完成作业,向教师汇报,接受考查。要求较高6、特朗普制:分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9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内涵: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第一,教育评价是“价值判断”,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念做出判断,并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第二,确定了评价的对象是“教育活动及其结果”,包括整个教育领域中的现象。第三,强调“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评价作用或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管理功能、改进功

33、能(主要功能)、研究功能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教育评价的类型1)根据评价的功能划分:诊断性评价(事先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的标准划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个体今昔比较)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方法:1.客观测验法(最常用)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 3.评价量表评价法(主要用于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终结性评价)4.轶事记录评价法 5.档案袋评价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目的:促进发展)和激励性评价。(2)新课程的评价观:1. 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2.由关注总结性评价目的向评价形成性

34、目的发展3.评价主体多元化 4.评价方法多样化(2)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要看教学基本功、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效率等几项因素. 一、对新课程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多样、恰当又符合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过程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三、课堂教学效果要从学生的外在表现和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三对重要关系来进行评价。 第一,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两个“量”的变化。一是参与度,即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学生数占全班学生数的比例;二是创新度。 第二,还要在总体上观察这堂课的学生主体

35、与教师指导、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活动的量和质这三对关系是否和谐。 四、在教师素质上,主要看教师是否能从科学教学的特点出发 (3)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的意义教师评价即教师考评,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与成长。教师评价的内容素质评价:是对教师应具备的心理、能力、思想以及知识水平的评价;职责评价:是对教师现行工作职责和完成任务的状况做出的衡量和价值判断;成果评价:是对教师成绩和效果的价值判断,包含教育效果、教学成绩和教学科研成果三方面。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 思想品德 知识能力 工作状态 工作绩

36、效教师评价的策略建立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过程要与校园文化相兼容评价技术上要做到一致性、全面性和简单性。评价信息收集活动时要做到一致性;批评价信息源设计时要做到全面性;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尽可能做到简单性。教师评价的方法教师自评: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与他人对比来评价;自我分析。(4)学生评价(一)学生评价的意义学生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进展和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定、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的评价等方面。是教育评价的基础、重点,是学校评价的核心。1、通过评价能有效地诊断和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2、通过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3、通过评价能有效地引

37、导学生的发展方向;4、通过评价能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二)当代学生评价的特点与趋势1强调评价功能的形成性 2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价3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与情景性 4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评价5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三)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思想政治: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知识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体质和运动:体质;知识;卫生审美意识和能力: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态度;劳动技能个性发展:兴趣爱好;意志性格 (四)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步骤1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发展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2学生评价的基本步骤评价方案的设计:首先,确定教育目标;

38、其次,教学目标的细化;第三,设计获得学生反应的途径,决定评定方式与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评价的实施:收集信息资料;汇集和整理资料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10思想品德教育(1)思想品德教育及其意义 概念: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2)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目标: 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括:一是思想品德规范方面:热爱祖国,

39、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则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思想品德心理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乐观,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思想道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劳动教育;(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理想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3)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

40、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规律: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5、品德形成的基础:活动和交往(4)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德育的原则:1. 导向型原则;2. 疏导性原则;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 因材施教原则;6. 知行统一原则;7. 集

41、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常用的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5)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1. 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 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 班主任工作,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11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及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定义: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我国班主任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于 1

42、862 年京师同文馆,老解放区正式使用了“班主任”这个词。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班级管理不等于教育。组织、教育、管理班级就是班主任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最好与学生形成“我你”关系。 、1意义: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2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 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

43、、班级与学校的纽带。(2)班级与班级管理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级授课制公认的奠基人是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 。班级的基本特点:(1)班级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班级组成的限定性。 (3)班级教学内容的统一性。(4)班级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5)班级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班级的定义: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班级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

44、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班级管理的模式: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马卡连柯) 、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德鲁克)满足学生的发展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策略内容: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前提和基础) 分析书面材料法(了解过去和现在) 调查法(深入了解) 观察法(基本方法) 谈话法(积极、主动了解)2)有效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确定班级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工作 5)班会活动的组织 6)协调校内外各种

45、教育力量 7) 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偶发事件的处理(特点:突发性、紧迫性、冲击性、多样性)策略: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法、契约法、惩戒法。【心理学模块】1心理与心理学(1)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 心理学产生二大源头:来自古代哲学,来自古代的生物学和生理学。2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分为和个性心理两大类。4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道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6 唯心主义心里观把人的心理看成是

46、世界的本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心理的矿物。7 唯物主义原理观把心理看做是物质派生出来的,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等,都指出了心理与脑的关系。8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 (阅读 言语 书写 数学运算等)右半球是形象思维(空间定向 音乐直觉 情绪态度的理解)9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相应的技能分工:额叶 语言觉,颞叶 听觉,顶叶 运动觉,枕叶 视觉。10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一类是具体信号,包括物理环境中各种是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刺激物;另一类是抽象信号,如人类的语词。14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15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是感觉的适应。 “万绿从中一点红” - 知觉的选择性。(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