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比较.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6111919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比较【摘 要】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话题,特别是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 “天人合一”思想,西方文化主流是征服自然和 “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天人关系”理论的阐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天人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就成了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关注的间题。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中西哲学各自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作出了明确而又不同的回答。从总体上讲, 中国哲学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即“天人合一”, 西方哲学侧

2、重人对自然的征服与分离, 即“天人二分”。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在 “天人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即“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 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高远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 草木繁茂, 以农立国, 自然为人们提供了果腹暖身之物, 因而自然善意的成份超过了敌意的成份, 使人们对于自然有一种亲切感, 甚至于与自己合而为一的内在感。因而, 中国传统哲学并不把自然视为与人完全不同的的死物和对立面以及被认识的客体和被征服的以象, 而在基本方面, 却是强调二者在根本上的一致性,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

3、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比较广泛的含义,其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第一,人生存于天地之中,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从天地万物生长的时序上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后来许多思想家据此出发,主张天地万物一休的观点。中国古代哲人都意识到人为生活和其环境即自然的密切关系。第二,天道与人道一致,人应顺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程颢认为:“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首一世;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其余皆通”。其意在于追求自然之道和人之道的一致,追求人和自然相和谐的目标。张载则以“一物两体”视作贯通自

4、然界与人类的普遍规律。他从前也认为应改造自然,但更强调人应顺从自然之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顺从。第三,道德原则和天道的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伦理色彩,在天人关系的理解中显现出来。“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还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关于人的最高觉悟的常说。周易讨论夫妇、父子、君臣、礼义等人生问题,都 同天地联系起来。这种货币到了后来儒、道人生哲学那里发展到极致,人生问题和“天人合一”问题几乎被融为一体而加以考虑。人的心性和道德的根由在于天。2、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二分”在“天人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征服自然,即“天人二分”。西方文化强调征服、

5、战胜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经典圣经。圣经认为,世界与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人和自然本是一种和谐关系,由于人类的始祖吃了禁果,受到上帝的惩罚。上帝让蛇与人世世为敌,让土地长出荆棘,使人必须终年辛苦才能得到生活用品。其隐含着一系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启发: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力和欲望;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人在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这些思想观念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态度。到了近代,作为西方自然条件以及基督教文化的萌芽、潜伏的“天人二分”观念才日益在理论上明朗化并迸发出实践力量,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拉开

6、了与中国传统天人观的距离。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高扬人的价值与尊严,通过对上帝的否定而解放着人自身。在这一思想洪流中,由于把人类对世俗享乐的追求强化到唯一合理的价值目标,这种享乐主义再加上近代自然科学所含有的人类更改至上论的支撑,就使得人道主义转化为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理论,一方面以为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方面原则上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难题,由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确立志认识论方面的信念。另一方面,由于把物质生活满足和感官愉悦作为“人就是最高目的”的近代诠释,这种庸俗享乐主义的膨胀构成其实践方面的信念。由此,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拉开了大规模征战自然的历史帷幕,造就了一个新时代的兴起。在西方

7、文化中扎根“征服自然”这一攻击性自然观,是与其文化发展系统相辅相成的。 3、中西传统文化中“天人关系”对比中西传统天人观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识。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统一的面, 把“天人合一” 视为至上境界。在当今人“征服自然”, 只重对自然的索取与征伐的活动中,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下, 吸收“ 天人合一”观念的合理因素, 注重人与自然的合谐相处, 注重对自然的保护、依赖、协调, 以期共同发展, 有助于人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然而“ 天人一”的观念过于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差别与对立, 这必然会削弱人的主体意识, 妨碍人对自

8、然的认识和改造, 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与此不无联系。而且中国传统哲学重领悟、重直觉, 缺乏理性的分析, 带有模糊性、笼统性、直观性等产重陷, 抑制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 从而妨碍了中国传统认识论的科学发展。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对立的一面, 以天人之别作为某天人关系的核心, 正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差别, 从而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人对自然的积极进取意识, 促进了西方科学术的发达和物质文明的昌盛。然而, 西方人倚仗其发达的科学技术, 在与自然的对立之中重征服与索取, 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 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谋求自身的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任意征

9、伐自然。西方哲学正是全世界都 “战天斗地征服大自然”,进行资源掠夺式生产,曾经极大地推动了机械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生产的进程 ,但却是以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只顾眼前,不管长远,不给后代子孙留后路、同时也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思想根源。这种绝对“以人为中心”、“人主宰自然”而忽视自然是人类之友的思想, 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的整体系统性, 最后必然遭到自然的残酷报复。四、中西文化 “天人关系”的当前状况随着现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 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空气和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土壤 日益耗尽 ,许多可耕土地逐渐被沙漠所吞没

10、,大批物种逐渐被消灭,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与日俱增,这些造成了人与自然十分紧张的关系,以致是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性的严重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的威协着人类 自身生存的条件。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示其独特的价值。西方学者在哲学文化领域也开始反思西方,转向东方,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将之视为对治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精神良药。因此,有人认为,摆脱生态环境的出路在于 “天人合一”观来取代西方征服自然的观念,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

11、中,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事与愿违,我们祖先所追求的人和自然和谐的理想 ,并没有能实现。应该说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只限于对 自然规律知其然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却没有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真正解决人和自然关系的能力和手段,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高度中才能产生出来。因此,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与西方征服自然,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合理的态度是恰当地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去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或许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正确途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天人关系占居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

12、 天人合一”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天人合一”的传统意义即是说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 其主体与自然环境是“ 一体不二”的关系。西方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与中国哲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一开始就十分突出人与自然之分、强调天人之别, 并把自然看成是人类改造、征服和利用的对象。中西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各具特色、自成一体, 优劣互补。因此, 我们即不能毫无选择地接受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 也不能毫无保留地抛弃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而是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从中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扬长避短、相互融通。二第二, 天道与人道一致, 人应顺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程颖认为“ 安有知人道而

13、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世岂人道自是一道, 天道自是一道 天地人只一道也, 才通其一, 其余皆通” 。其意在于追求自然之道和人之道的一致, 追求人和自然相和谐的目标。张载则以“ 一物两体” 视作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的普遍规律。他从前也认为应改造自然, 但更强调人应顺从自然之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突出的是人对自然的顺从。第三, 道德原则和天道的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伦理色彩, 在天人关系的理解中显现出来。“ 天人合一” 不仅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还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关于人的最高觉悟的学说。“ 周易讨论夫妇、父子、君臣、礼义等人生间题, 都同天地联系起来。这种倾向到了后来儒、道人生哲学那里发

14、展到极致, 人生问题和“ 天人合一” 间题几乎被融为一体而加以考虑。孟子说“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人的心性和道德的根由在于天。“ 天” 被赋予伦理意义反过来, 人又察受了天道, 因而人性才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内涵。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 天人合一” 在这里成为服务于政教伦常, 协调人际关系, 建构社会秩序的政治、道德观念, 成为统治阶级把其统治规范、阶级秩序诗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天人合一” 思想演变的历程省察, 它最早源于周易的天人协调说, 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 到宋代的张载、程颖、程颐而达到成熟。“ 天人合一” 观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第一, 人生存于天地之中, 是其中的一个部从“ 天人合一” 思想演变的历程省察, 它最早源于周易的天人协调说, 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 到宋代的张载、程颖、程颐而达到成熟。“ 天人合一” 观主要包括下述内容第一, 人生存于天地之中 , 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周易 序卦中说“ 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有万物,从“ 天人合一” 思想演变的历程省察, 它最早源于周易的天人协调说, 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 到宋代的张载、程颖、程颐而到成熟。“ 天人合一” 观主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