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语文组备课纸课 题: 天工开物两则主备人: 审核: 语文备课组教 学 目 的1、学习天工开物两则,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2、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教材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3、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教学方法 朗读、理解、探究教学课时 2 课时板书设计稻第一段介绍水稻的种类。第二段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
2、一些特殊品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 1 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 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 1700 多年。(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 1100 多年。(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
3、第一5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 200 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 800 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 400 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 800 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 300 年。 二、单元简介:1、选文: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 17 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
4、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2、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逞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性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
5、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明代科学家的科学活动虽然不一定与西方科学有联系,但其学术水平足以与之匹敌。三、天工开物简介: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全书共十八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行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
6、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四、作者简介: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生时明万历十五年(1587)。万历四十三年他和他的哥哥床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7、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五、朗读全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粘: 粳 俟 潦 刈 炽 枵 淬6第二课时一、 研读课文稻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乃粒”一词出自尚书益稷:“烝zhng民乃粒,万邦作乂(y)” ,意思是百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作者在这里用“乃粒”一词,统指谷物。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汉代的郑玄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豆)、麦、稷(小米)、黍(黄粘米)为五谷。 1、 学习第一段:原文:凡稻
8、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译文:大凡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禾稻叫秔(粳稻),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酿的)。质地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酿酒,只可以煮粥,这又是一种性质的水稻。大凡稻谷的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长粒、尖
9、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等等。分析:第一段介绍水稻的种类。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2、 学习第二段:原文: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译文:浸湿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这时遇到天寒,有冻死不生的),最晚是在清明以后。凡
10、是播种,先用稻、麦秆包住种子,在水里浸几天,等到发芽后,撒播到田里,长到一寸左右,称做秧。稻秧长到三十天,就要拔起分栽。若稻田遇到干旱或积水过多,都不能插秧。育秧期已过(仍不插秧),秧就要变老而长节,即使栽到田里,也不过长几粒谷,只能算是长出谷粒罢了。大凡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可供移栽二十五亩。分析:第二段介绍水稻的育种分秧。第一步是“湿种”第二步是“播种”第三步是“分栽”3、 学习第三段:原文: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
11、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7译文:凡是稻秧已经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方言名称很多,不可尽述),最晚熟的要经过夏天,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那些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的,是广东的水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稻田十天无水,就有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水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的田里,这种水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靠湖边的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稻种要在立夏时播种,撒在地势高的田里,以待农时
12、分析:第三段介绍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4、 学习第三段:原文: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译文:南方平原地区,多是一年两栽、两获。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稻,不是粳稻之类。六月割早稻
13、,翻耕稻茬田,再插再生秧。再生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一起播种。早稻秧一天无水即死,晚稻秧经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暴晒也不怕,这是个奇特的稻种。大凡种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水稻生长时始终都要灌水。农家不惜勤苦,以满足用稻米酿春酒的需要。大凡水稻十天失水就要死,于是育出一种旱稻,属于粳稻但不带粘性,即使在高山地区也可插秧,这又是一个奇特的稻。还有一种香稻,只取其香味来供贵人享用,但结实甚少,营养全无,不值得崇尚。分析: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二、研读课文治铁治铁选自天工开物中卷第十篇锤锻,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从中可以见出他对传统锻造业的重视。1、 学习第一
14、段:原文: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煅,十止耗去其一也。译文:大凡锻造铁器,用炒过的熟铁制成。先铸铁做成砧板,把它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俗话说,“万器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凡是刚出炉的熟铁,叫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若已成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来改制成别的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只损失其十分之一。分析: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2、 学习第二段:原文:凡炉中炽铁用
15、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8译文:炼铁炉中的燃料,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凡是山林无煤之地,锻工选择坚硬的木条烧成木炭(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碎末堵塞通风口),其火焰比煤更猛烈。即便用煤炭,也另有一种铁炭,取其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分析:第二段介绍用煤和炭炼铁的方法。3、 学习第三段:原文: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
16、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译文:大凡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入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打去,只将黄泥作为接合的媒介。铁器锤合之后,除非烧红、斧砍,否则是永不会断的。凡是熟铁、钢铁已经经过烧红、锻打后,水火作用尚未调合,它的质地不坚。乘铁器出炉时,放入清水中淬火,名为健钢、健铁。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
17、凡是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件焊接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焊接则竭力挥锤而强行接合。经年累月之后,接口终究不牢。因此大炮虽在西洋有锻成的,而中国还只靠铸造而成。分析:第三段介绍锻铁工艺。三、小结1、天工开物中所反映的科学思想。天工开物一书涉及的农业、工业生产技术近三十种,本课选取的两则,一农一工,颇具有典型意义。首先,宋应星置乃粒于卷首,开宗明义,表现了他的重农思想,这与那些视务农为可耻的传统读书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从稻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应星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农学,历来强调天、地、人三种因素的协调。另外,治铁突出地反映了宋应星的技
18、术思想,即“法”“巧”“器”三者的完美结合。法,就是操作方法;巧,就是人的技能和智慧;器,就是工具和设备。 2、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被称做“技术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叙述风格也是“百科全书”式的。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作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3、小字夹注的妙用。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作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教学后记:9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语文组备课纸课
19、题: 日知录三则主备人: 审核: 语文备课组教 学 目 的1、学习日知录两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两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等思想。3、理解经世致用思想。教材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让学生明了经世致用思想。教学方法 朗读、理解、探究教学课时2 课时板书设计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第二则“著书之难” (著书贵在独创)第三则“文人之多”11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入:何为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20、”,强调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经世致用思想起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转对。虽多,亦奚以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二、引入课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顾炎武:“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
21、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三、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幻灯片: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被誉为“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 1613 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
22、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 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 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 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
23、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 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 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12清廷合作的态度。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公元 1680 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
24、25 年,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2、日知录简介:成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取名: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他人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内容: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内容宏富,贯通古今。有条目 1009 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 5000 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 9 字。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
25、,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四、诵读课文,分组朗读竞赛: 无稽(j)之言 剿(cho)袭 奸佞(nng) 庶(sh)民 多舛(chun) 菑(z)畲(sh) 装潢(hung) 潦(lo)水 襟裾(j) 摭(zh)谈五、研讨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在这段文字里,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文人, 他讲“天下”,讲“将来”,不为剥削阶层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而阐明为政理论的文章,记录记录为政事迹的报导,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 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而
26、“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资料,抄袭别人的观点,和阿谀奉承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这种文章,越少越好。分析: 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文章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作者从四个方面列举无益之文弊端。有益之文: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13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乱,指悖乱之事,如臣弑君、子弑父之类;神,指鬼神之事。顾炎武首先把写“怪、力、乱、神”之事的文章斥为“无益”,表
27、明了他正统的儒家思想。“剿袭” 之事。他鄙弃抄袭古书,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说,当今的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谀佞之文”,是指多溢美之辞的书序铭状等。指出时人著书,为了博得名声,请人写序多至两序、三序甚至四序,由此,顾炎武模仿孔子的口吻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作用: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小结: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
28、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第二课时一、研讨第二则 :著书之难在这一段里,顾炎武讲的是著作的价值和永久性问题。他说,先秦诸子之书,多能各具价值,各垂永久,那是因为这诸子都能独立思考自成体系的原故。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就是综合别人的,虽名曰子,但已经历了变化。司马光、马端临都是竭尽平生精力去写成通鉴和通考的,故而这两部书是不可无、垂永久的著作。虽小有失误,亦不害大事。那什么样的著作才是有永久性的呢?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到、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
29、是什么?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2、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的原因: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古人著述,富独创性的,为“著”,因袭多的,则“撰”,泾渭分明。而今的有些人,又哪里管顾那许多?日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与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打起了抄袭官司。这年头,抄袭很常见,抄袭官司比比皆是,但像这样国内两大权威出版社的领军人物因抄袭而对簿公堂,其“规格”之高却堪称前无古人。
30、李树喜称被告黄书元所著察贤辩才一书一共 16.8 万字,其中 14.4万字均来自自己所著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抄袭量占 83.6%。如果察贤辩才一书 83.6%的抄袭量属实,肯定无法像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抄袭事件那样,用“过度引用”来解释了。14察贤辩才一书素材来源于国史镜鉴一书,李树喜也参与了国史镜鉴的编写, 最后证明:国史镜鉴、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察贤辩才三本书的素材基本相同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同样的素材、相似的内容,为何却要反复出书?尤其察贤辩才还是所谓“党政干部科学发展观文化读本”,着实是令人大跌眼镜,这种“新瓶装旧酒”是否也属于当前出版领域的“潜规则”之一?如果不是两位社长对簿
31、公堂,普通读者谁能想象得出竟然还有这样出书的!现在出版领域抄风日盛,越来越多有身份、有地位甚至“德高望重”的人物卷入其中。看来我们该考虑专门制定反抄袭法来严打某些“潜规则”的时候了吗!这标准是太高了,如果每个作者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写书,书店里的那些货架也就摆不满了。顾炎武说的是传世之作的标准,做不到这一点就难得流传下去。如果作者所追求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弄点稿费,上个职称评个奖项,不过让它起个敲门砖的作用,并无意于经营他的名山事业,但求速成,不怕速朽。顾炎武提出的标准当然用不上了。3、小结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
32、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二、研讨第三则:文人之多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诗:经训乃菑畲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经训是学问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基石)刘挚训:以器识为先(重器量见识,轻文采华章)扬雄、黄庭坚:仅赏其文辞,则助长华而不实之风陆文裕所记言:刘健重义理、典故,轻诗歌创作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事的关心,要经世致用)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三、评价“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
33、“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特别是湖湘文化中有何发展? 近代以来,自曾国藩、左宗棠以及黄兴、蔡锷身上,我们看到湖湘文化的影响,而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将湖湘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湖湘文化的勇于艰苦创业,勤于开拓创新,乐于牺牲奉献,善于包容互补,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和济世救民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辩论: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五、课堂延伸: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谈谈你对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认识。15六课后作业 以“文须有益于天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教学后记: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语文组备课纸课
34、题:人间词话十则主备人: 审核: 语文备课组教 学 目 的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14教材重点、难点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理解教学课时 2 课时板书设计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
35、、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 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从此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 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
36、的整理考订。1927 年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四十二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2、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
37、学,美学的根据,14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三、学生自读课文(在每一则前标上序号)预习时有没有体会到,课文选的八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三方面: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不同角度论述诗词境界问题谈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四、全班同学齐读第一部分!注意:蓦 m,遽 j(竟),为 wi(被动)思考:1境界在这段话中的具体含义?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这里结合经过一词,可见境界应为阶段之意。2注释中说借用形象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分析这些诗句的比喻意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
38、,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
39、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全班一起背诵这三种境界。体味了人生哲理,再来学习他在诗词鉴赏方面的成就。 第二课时一、复习请一名学生试背巳学的几则。二、则内容讲解。请一同学读则,讨论:王国维认为做
40、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14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闹”字: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弄”字: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春色阑珊的惋惜。诗人炼字把杏、花都拟人化了。好像有灵性、情感,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
41、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 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刚才谈诗词如何出境界中,提到情景交融,可曾想过交融的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境界产生呢?请一个同学读第则。讨论思考:怎么体会“泪眼”一句、“可堪”一句的有我之境?怎么体会“采菊”一句、“寒波”一句的无我之境?“泪眼”句:无限伤春。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可堪”句:贬滴之后,逢春寒,感
42、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采菊”“寒波”二句表面上只有写景,实际上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闲适之情融化于景中,隐藏其下。元好问的离别之情也融于景中。概括: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明月松间照,清
43、泉石上流 D、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答案 D 三、第五则内容讲解。诗词有了境界,怎样评价这些境界呢?点一同学读则“细雨”句:作者欣喜的心境创造了小巧闲适生活化的境界。“落日”句:创造了关塞部队行军整肃,壮阔的境界。“宝帘”:闲愁,细腻;“雾失”:开阔,大气。结论:境界有大小,无优劣。那么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学生怎么看?看王国维怎么看?全班一起读第三部分,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14四、则内容讲解。第则“东施效捧心”:即东施效颦 pn:机械地,仅从外在形式上模仿别人。思想、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光从形式上去仿照,达不到美的境界,还可能带来丑的效果。第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学习了之后,希望大空能够喜欢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谈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最后,全班齐读,再一次熟悉巩固。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几则。2、 完成基础训练上练习。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