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的故事摘要: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字体的演变过程。关键词:文明 象形 由复杂到简单 承上启下 我觉得要说起中国的字体,就要从汉字的起源说起了。可以说,中国字体的演变过程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初中学历史的时候就知道汉字是中国的很古老的发明了,给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它的价值一点也不亚于中国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在的情况来说,以及汉字与其他文字在功能方面上的比较,都不愧于“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称号,我自认为是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的。效率性、准确性是文字书写的两大基本要素。汉字担负着记录、书写汉语言的任务,在书写速度上具有快捷的效率性, 在书面表达上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2、, 这是汉字演变发展围绕的中心。为满足书写的效率性要求,汉字字体在不断地趋向于简化, 表现形式是汉字字体不断符号化,内容是字体的结构由繁杂趋于简单 ;为满足准确性要求,汉字字体的演变对效率性又有所抑制。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字体,其过程是如此漫长。自识字开始就知道我们中国“仓颉造字”的传说,书上说史前岩画中的某些符号就已近似于文字,而在中原和沿海地区也有不少重要发现,不过想“仓颉造字”这些被加以神话性的润饰,虽不可信,但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个别英雄人物对长期流传、约定俗成的表意符号进行整理、润色,推动原始文字的发展,则是完全有可能的。纵观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
3、实际上就是趋简图省事的偷懒心理,这也就决定了汉字字体的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字体简化易写的过程。汉字的形状的从甲骨文到小篆,再从小篆到隶书、楷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演变的总趋势是在表意明确的的前提下由繁到简。一 中国字体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变化过程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我们学的历史书上就会印有甲骨文的图片,汉字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 14 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字型,即甲骨文。象形程度很高,有些字就是直接临摹实物的形状而得来的。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
4、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用语。因为是用刀在形状不同的甲骨上刻出来的文字,甲骨面积不大,不平,因此,所刻出来的文字细瘦,笔画有棱有角,字体是长方形刻,在同一块甲骨上,字体大小不一,疏密相同,参差不齐。写后也不好改动,有的变化多姿、随意大气,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逐渐把这些图画性很强的字符改写成比较平直的线条,让字符的象形性减弱了,符号化加强,重复、多余的部分被删去。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金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字体与甲骨文十分相似,又称钟鼎文。金文最开始在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
5、上出现,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只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金文已经较为普遍。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然自成,还有的成团块状。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共同点:形体都不规范。不同点:商代金文象形程度高于甲骨文。金文范铸,笔法肥厚;甲骨文刀刻,笔画改为方形。金文书写款式线条粗壮,笔画圆转,字体匀称,字形长圆,较甲骨文规整,金文早晚期形体不尽一致。春秋晚期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故意将笔画拉长作曲折宛转的姿态。除了字形之外,又加画一些鸟虫之类作为装饰物。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大概从周朝到秦统一六国后这段时期的文字,简单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大
6、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均匀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整的程度,没有明显的粗细不均匀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秦朝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就形成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笔
7、画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而且字数日益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汉武帝雄才大略,东征西伐,不断扩大中央帝国的版图,为保边疆的永安,建立了屯兵制,这屯兵制使得中国文化在边疆迅速地传播和扎根。同样也对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史称“隶变”。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在篆书的基础上,
8、为了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笔形比小篆简化,笔画比小篆的圆转变为方折,书写更为方便简捷。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奠定了楷书的特点,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小篆繁杂难写,有变革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本质原因是与中国人书写的工具毛笔的发明和普及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毛笔的书写形式把篆书的图画性进行了方正平直化的变革,使图画性质的汉字转向抽象化,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要素的点、横、撇、捺、竖、提、钩、折的笔画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它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的效果略微宽扁,隶书之后又演变
9、为章草,而后章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
10、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 16 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 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不是必要的。
11、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动物祖先等图象。 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二 . 中国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变化过程中国的汉字自古以来就来自民间,所以民间就有很多种类繁杂的写法,有的笔画多,有的笔画少。统称之后笔画多的就叫繁体字
12、,笔画少的就叫简体字。当隶书和楷书进我们的生活当中时自然而然的就消除了以小篆为首的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这些形式的文字,人们慢慢的又创造出新的书写形式,书写的笔画或繁杂或精炼,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但是笔画少的不被官方认可,仅仅只流行于民间,简体字又称之为“俗体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实行简化政策,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了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官方认可的通用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由此可见“简体字”和“简化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变化牵扯面广,如何简化汉字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汉字简化工作开始后,各方面的意见和构想就涌向了文字改革协会。刚刚解放 ,人们普遍急于改变
13、中国的落后面貌,对于文字工作的构想和方案也颇为大胆。从那时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提交给文字改革协会的改造汉字方案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对于简化汉字是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使用,如果一个简化字方案要通过长期的大力推广才能收效,就得不偿失了。专家们在选定方案时,要照顾到各方面使用文字人的需求等各方面技术条件,还要不影响青年们阅读古书。汉字简化笔划缩减,提高书写速度 ;结构简化,便于记忆;重新整合了偏旁部首,使读写更加一致,从而使汉字由象形文字变为纯粹的意音符号 ,这一点在形声字和会意字中更明显.所以汉字的简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的行动。也可以说汉字的改变过程也是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过程。没写这篇论文之前只是在以前的课本上学到中国字体的大致变化是从甲骨文-金文- 大篆-小篆 -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并不了解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和每一种字体变化的背景,还有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次写论文,翻了一些书和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又了新的认识,让我学到了不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呀!文教资料2010 年第 12 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的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年增订本,第 13 页。李梵编著汉字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 62 页。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