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覃巴中学 2016 届高三历史单元训练(二)1、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 年)160 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 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2、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
2、 )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利之所在,对敌如戏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民气所在,虽败犹荣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利之所在,对敌如戏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民气所在,虽败犹荣3、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该条约签订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西方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英国输华商品逐步增加A B C D4纪念碑、纪念实物等都可以生动地再 现历史,下列纪念碑、纪念舰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抵制西方文明 B发展资本主义 C反对封建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5、1858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
3、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 强国御侮成为思潮6、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7、20 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
4、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2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8、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
5、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 “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 “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C “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 “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9、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10.下列文字材料反映的近代反侵略斗争,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三元里
6、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A. B. C. D.11、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A B. C. D1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
7、次是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31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 1900年 8月 12日说他“ 同情中国人” ,11 月 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 , “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 。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14、1900 年 6月 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 月 26日,两江总督刘坤
8、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15、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A.出现于辛丑条约签订后 B.领事官行使行政管辖权C.体现国际法中主权平等原则 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16、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
9、,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南京条约 ;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 ;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马关条约 ;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 ;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17、据统计,1902-1911 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 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18、图 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
10、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C 俄国 D 日本来源:学科网 ZXXK19、1933 年到 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20、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
11、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4C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此战争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21、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 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22、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 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
12、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23、1939 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冀鲁边区河间、青县、沧县等地转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1940年春天,回民支队开往深南一带(河北省衡水市深县以南) ,在石德铁路沿线与敌周旋作战,率领回民支队在康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回民支队取得伏击战的胜利,对其作用评价恰当的是( )A、有利于缓解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B、反映了党正确领导下整风运动的积
13、极影响C、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D、体现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军民既开展运动战,也开展有利条件下的阵地战24、1942 年 1月,中国政府派出 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 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 )A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 B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D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25、二战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颇符合正义战争一定胜利的概念。李纯青先生在纪念抗战 40周年文章中指出:不能否定八年战争乃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应该补充的是,如果以中国一国的
14、力量,来抵抗日本的侵略,老实说,中国未必能打赢日本。这段话对于国人来说最值得深思的是( )A.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抵抗精神是胜利关 键 B.反法西斯国家的数量是赢得战争的关键C.战争不是道德考试而是工业力量的竞技 D.一切战争中正义力量都会获得最终胜利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526(2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 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 ,
15、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 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材料三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法国和英国分别占领了印度支那和缅甸,日本在朝鲜战胜了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于 1910年完全吞并了这个
16、国家。除获得这些领土外,西方国家还将中国本身划分成若干势力范围。在这些势力范围内,列强的政治和经济最高权力得到承认。这样,云南和印度支那边境地区变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广东、长江流域和两者之间的广大地区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满洲、山东和福建分别成为俄国、德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三则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 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哪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 分)(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6 分)27、 ( 16分 ) 1839年 林 则
17、 徐 写 了 一 封 致 大 不 列 颠 女 王 维 多 利 亚 的 信 。 虽 然 这 封 信 没 有 送 出 , 但 是它 表 明 了 中 国 政 府 的 立 场 和 态 度 , 也 给 我 们 留 下 了 一 份 珍 贵 的 史 料 。 以 下 为 这 封 信 的 摘 录 :“我 天 朝 君 临 万 国 , 尽 有 不 测 神 威 , 然 不 忍 不 教 而 诛 。 故 特 明 宣 定 例 。 该 国 夷 商 欲 图 长 久贸 易 , 必 当 懔 遵 宪 典 , 将 鸦 片 永 断 来 源 , 切 勿 以 身 试 法 。”选 自 新 全 球 史 ( 美 杰 里 本 特 利 、 赫 伯 特
18、 齐 格 勒 著 )(1)通 过 林 则 徐 的 这 封 信 , 你 能 提 取 怎 样 的 历 史 信 息 ? (6分)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6(2)假 如 维 多 利 亚 女 王 收 到 了 这 封 信 , 女 王 能 满 足 林 则 徐 的 要 求 吗 ? 为 什 么 ? (6分)(3)当 时 中 英 两 国 的 “宪 典 ”是 怎 样 制 订 的 ? (4分)28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34 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
19、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 ,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6 分)材料二 1901 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
20、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6 分)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 年 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4 分)7(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2
21、 分)29 (2015 年重庆卷文综历史 14) (34 分)来源:学科网 ZXXK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材料二 1942 年 5月 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
22、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材料三 1944 年 6月 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
23、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你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6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 (4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2 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4 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6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4、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 分)8(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6 分) (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30.中 日 两 国 一 衣 带 水 。 在 历 史 上 既 有 友 好 往 来 , 也 有 冲 突 与 战 争 , 我 们 应 以 史 为 鉴 。 阅 读 下 列材 料 ,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回 答 问 题 : 材 料 一 下 列 是 李 鸿 章 在 甲 午 战 争 期 间 的 一 些 看 法 和 措 施 以 及 世 人 对 甲 午 战 争 的 一 些 看 法 。 两 国 交 涉 应 论 理 之 曲 直 , 非 恃 强 所 能 了 事 , 日
25、虽 竭 力 预 备 战 守 , 我 不 先 与 开 仗 , 彼 谅 不 动 手 。谁 先 开 仗 谁 先 理 诎 , 此 万 国 公 例 也 。 彼 断 不 能 无 故 开 战 , 切 勿 自 我 开 衅 。 彼 之 军 械 强 于 我 ,技 艺强 于 我 , 北 洋 千 里 , 惟 须 相 机 进 退 , 能 保 全 船 为 妥 ,( 北 洋 舰 队 ) 不 得 出 大 洋 浪 战 , 保 船 勿 失 , 只在 渤 海 湾 游 弋 。李 鸿 章 语李 鸿 章 之 手 段 , 专 以 联 某 国 以 制 某 国 为 主 。 夫 天 下 未 有 徒 恃 人 而 可 以 自 存 者 , 必 有 我
26、 可 自 立之 道 , 然 后 可 以 致 人 而 不 致 于 人 。梁 启 超 语材 料 二 抗 战 期 间 中 国 战 场 抗 击 日 军 比 例时 间 中 国 战 场 太 平 洋 战 场1941年 69% 19.6%1943年 59% 41%材 料 三 1972年 , 日 本 首 相 田 中 角 荣 访 华 , 中 日 实 现 邦 交 正 常 化 。 9月 25日 , 田 中 角 荣 说 :“过 去 我 们 给 中 国 国 民 添 了 很 大 的 迷 惑 , 对 此 , 我 再 次 表 示 深 切 的 反 省 之 意 。”周 恩 来 说 : “田 中首 相 的 讲 话 中 有 添 了 迷
27、 惑 一 词 , 这 个 词 只 是 在 不 小 心 把 水 溅 到 路 边 妇 女 的 裙 子 上 而 表 示 道 歉时 才 会 使 用 的 。 ”田 中 说 : “日 语 的 迷 惑 不 同 于 汉 语 的 迷 惑 ; 在 日 语 中 , 当 过 去 的 事 统 统付 之 东 流 , 而 以 强 烈 的 感 情 来 处 理 问 题 时 , 就 采 用 这 个 词 汇 。”毛 泽 东 通 过 廖 仲 恺 先 生 的 儿 子 廖 承志 了 解 到 田 中 所 说 基 本 属 实 。 田 中 离 开 中 国 前 夕 , 毛 泽 东 赠 送 他 楚 辞 集 注 , 其 中 九 辩 中 有两 句 诗
28、 : “忼 ( 同 慷 ) 慨 绝 兮 不 得 , 中 瞀 ( , 眼 睛 昏 花 ) 乱 兮 迷 惑 。 ”( 日 ) 矢 吹 晋 田 中 角 荣 与 毛 泽 东 谈 判 的 真 相 (1)据 材 料 一 , 指 出 中 国 在 甲 午 战 争 中 失 败 的 主 要 内 部 原 因 。( 6分 )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全局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8 分)9(3)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中 日 关 系 实 现 正 常 化 的 历 史 背 景 有 哪 些 ? 结 合 材 料 三 和 所 学 知 识 , 分 析 毛泽 东 赠 送 日
29、 本 首 相 楚 辞 集 注 的 主 要 寓 意 是 什 么 ? ( 10分 ) 覃巴中学 2016 届高三历史单元训练(二)参考答案15 CACDA 610 CBDBA 1115 AACBD 1620 DBDBD 2125 CACBC26. 答案:(1)自由贸易政策。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4 分)(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列出四项即可) (12 分)(3)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2 分)斗争:
30、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4 分)27、 答 案 (1)清 政 府 闭 关 锁 国 , 虚 骄 自 大 ; 禁 止 鸦 片 输 入 , 维 护 国 家 利 益 ; 中 国 是 文 明 礼 仪 之邦 等 。 ( 言 之 成 理 皆 可 ) (6分 )( 提 示 : 抓 住 材 料 中 的 关 键 信 息 , 如 “君 临 万 国 ”, “不 忍 不 教 而 诛 ”, “将 鸦 片 永 断 来 源 ”。 ) (2)不 能 ; 原 因 : 英 国 国 力 强 大 , 不 会 理 会 ; 英 国 正 准 备 寻 机 向 中 国 开 战 , 开 拓 市 场 ; 当 时 英 国 为 君 主 立 宪
31、 制 , 女 王 并 无 实 权 。 (6分)( 提 示 : 从 鸦 片 战 争 爆 发 的 根 本 原 因 、 中 英 实 力对 比 、 英 国 的 政 治 体 制 等 方 面 分 析 。) (3)英 国 是 通 过 议 会 制 订 ; 而 中 国 根 据 皇 帝 旨 意 制 订 。 (4分)( 提 示 : 结 合 当 时 中 英 两 国 政 治制 度 的 特 点 分 析 。 )28.(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2 分)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2 分)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 分)(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2 分) 原因: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32、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分)(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2 分)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 分)(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2 分)29、 (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4 分)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2 分)表现:焚书坑儒。 (2 分)(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 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4 分)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2 分)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
33、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 分)(3)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 (6 分)10名称:诺曼底登陆(或“霸王战役” ) 。 (2 分)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2 分)(4) 【评分参考】略(6 分) 。 (注:这是开放性试题,没有提供高考官方统一答案,意即: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0.答 案 (1)对 战 争 爆 发 的 可 能 性 认 识 不 足 , 一 心 依 赖 其 他 国 家 的 “调 停 ”; 片 面 强 调 武 器 的作 用 ; 放 弃 制 海 权 等 。 (2)中 国 战 场 成 为 抗 日 的
34、主 战 场 。 中 国 战 场 的 抗 日 行 动 粉 碎 了 日 军 北 进 的 阴 谋 , 使 苏 联 避 免 了东 西 两 面 作 战 , 加 速 了 德国 法 西 斯 的 灭 亡 ; 同 时 , 牵 制 了 日 军 的 南 进 行 动 , 有 力 地 支 援 了 英 美 与 日 军 在 太 平 洋 战 场 的军事 斗 争 。(3)以 中 国 为 代 表 的 广 大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的 兴 起 ; 中 国 恢 复 了 在 联 合 国 的 合 法 权 利 ; 中 美 关 系 实 现了正 常 化 。 对 田 中 侵 华 战 争 的 反 省 态 度 基 本 接 受 ; 中 日 应 该 加 强 交 往 , 结 束 不 正 常 状 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