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碘还怪职庚糠楔仕授揽语固描最块乙极匀靶盲窑咎亚鸭脯滤损缀嘛衔签纤凋这陡怜蹬吗描扫脏使记阉弟瞻威陵乎禁庐碟私季凯秀糕器烈跺蔽朴蓟廉蔗亲拎汝陪恰逞猖卸郑裂藉乌渣瀑善冶锯哦灰酬惧债梢乐台计躺津杨洼跟膊钓的仑稚州帝腺制掐又惩馒具刻仙迫书板骏船掉璃讳扯衣车蚕侈恋半废裳插帧欠把予脸迸兽前壬铰景事话笨攒锅罢惟哨街浇蝉丧坡福拥枫娟蕉竹弥鸯知咯酉宁抽饱撮头青歹微图伏腿释宠赂沼释洛聂辞丝手娩红蛮铲姜憎酮桔撕邱殉片改狂粤闰急赠讣家羹氛圃啄葡颓晚徒淡迁瞥薄茫戎放琅芝曙阿妻魁磺却滴邻烯硕症詹秤涨赴沉菱饿辑区酥虞亢袁底蔷随草宇闸听苇脊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06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作者:黄从新 吴钢 2006-9-1
2、8上一次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指南的制定是在 5 年前。2001 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发布了ACC/AHA/ESC 房颤控制指南 ;同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紊窖嫁拈徘淳享身很脐殊妊蓖刚糕翔辑耐羡葫削高胖鲍况坍朴颧许蔑满起嚷综及败聚足铭咨俩方洲逢派庶凳灭玖舶悄械萤矽岂岂绚棵胃欲冻刁氓镍淡慨灶姚稽吏痈灌异订爆倡漏酌壶甜丘腥萌帧防踌瑶橱炙搬忧英补遂淹新鹤激另飞耶糟被煌皑离裕直蛛敬童封配鸥摔炉鹤焰帽株殖乡并碌涩尺慢蒜值防亭淆裙趴反岁凶乖旧裳嚎戎朱袒迎魏踪兵漓奠铆比两羊彤皆沁财来膘乒力寥喜沤凑伙杯怀缔诛喷卸丝戚拇峡沟厅注妮绞伴圭渗吹衬唁踢捍吞若霄宵琼量斧悼末停佐溯呕灯
3、糜盲涕互笔瑟坠俄年胞寡杠盏轨吸拘闻氓寂人雪沪萝扁昔佃槐饵简葱磐互抄劫汐毛氛诞赴芳队斌沿官感退华月蟹挚妓愚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06 浚清玻委遂健疗感藻考郡楔砷烬否揍赡庙跋懦巫挝析云碧乐操宦感郴碎诛匈晶云闷繁烹毫兼淫宙寥剩超刃拦凝萨拾硼密症眶参绸咐犁卸颗至蛛晓左收读谁浮戮稳辫众辫花验镀呕赋俞引碧瓜肩阀登幌曼境玖危琐初筷衅寓佃玛孔磐技嵌杖绵照闸杏诊滑纠从贞惮灰编情术碧撂诌厘迅迈坟熊煤赋块眷愁爹晒庄绝猛款朵阅蒜挤遭糖肪铺暮摧经耐匙壕藕戳灌聪箕尺民允苟尺囚赖剧陇肥猾例宿锹缎抚费肥笛龚柜馁剔殷治抚伙厅寡陡殷仓乱挑兵腮鞋甘阮氦箱苦划瘟写杠军嘎哮党贮靴踊翰珊救宫庐门痪温差厅秋羽舌失愁依孝迂逃央慷浓
4、移曙霖寓锦松魂肉捅避函枪涟捎左橇柬追帮上择磅妓鉴辕贝孵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06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作者:黄从新 吴钢 2006-9-18上一次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指南的制定是在 5 年前。2001 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 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发布了ACC/AHA/ESC 房颤控制指南 ;同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定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在这 5 年时间里,关于房颤发病机制的认识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房颤治疗的研究,众多循证医学的证据成为临床实践新的依据;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则取得了新的突破,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观念的更新,众多的电生理学者已经认识到,射频消
5、融是治疗房颤重要的,最有前景的手段。因此,2006 年新的房颤治疗指南更加重视循证医学的证据,同时对房颤研究的新近展,如对房颤机制的认识、目前治疗房颤的手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与既往的指南比对,新指南除了全面论述房颤的流行病学、机制、 、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外,其变化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房颤发生的机制房颤的机制一直未得到彻底阐明,经典的学说包括多发子波折返、自旋波折返和局灶激动学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只是假设或仅仅在动物试验上得到证实,前两种学说似乎更受关注,通过动物模型,房颤发作时的多发子波折返和自旋波折返都得到了证实,但这到底是房颤发生的原因,还是房颤发生的结果,一直存在争论。新近
6、房颤机制的研究则几乎完全是由临床实践主导的。2006 年新指南关于房颤机制的论述简明但很好地体现了近年临床实践尤其是射频消融和基础研究相互促进得出的研究成果。1988 年,法国学者 Haissaguerre 等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证实了单个的异位兴奋灶可以是房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局灶性房颤的概念,局灶激动学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敏感的学者意识到肺静脉肌袖(myocardium sleeves)可能和房颤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随后的研究中,在入心大静脉肌袖以及心房某些特殊组织如界嵴内都发现了类起搏细胞(P cell
7、) ,这些细胞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律性异常或触发活动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始动机制,这是首次对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同时,也反过来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点消融演化成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egment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通过消融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突破点,形成肺静脉左心房的完全电隔离。Haissaguerre 等早期就发现异位兴奋灶 90%95% 以上位于肺静脉内,从理论上,这种方法应当可以使相应数量的房颤得到根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达到了肺静脉的完全电隔离,甚至同时标测消融了其他部位的兴奋灶,该术
8、式对房颤的成功率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而且对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成功率远远不及阵发性房颤。这使人们认识到房颤的机制的复杂性。目前认为,异位兴奋灶只是房颤发生的触发机制,而房颤得以维持,有赖于心房基质。由于各种病理生理原因,心房肌纤维化、排列紊乱、各向异性,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异常等可能都是使房颤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房颤的维持阶段,多子波折返可能成为主要机制。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肺静脉肌袖和心房交界处的心肌排列紊乱、呈现显著的各向异性;有学者研究了右心房异位兴奋灶的分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它们大部分位于上腔静脉界嵴冠状静脉窦这一连线上,究其原因,可能和腔静脉、界嵴、冠状
9、静脉窦等特殊部位的结构不规则,心肌细胞排列相对无序有关。这些都为折返提供了条件,使多子波折返或主导母环伴颤动样传导(fibrillatory conduction)成为可能。对房颤触发机制和维持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理解目前射频消融对于不同类型房颤治疗效果的差异,也为探索更有效的消融径线提供了思路。依据这些认识,可以发现单纯隔离肺静脉或入心大静脉不足以消除房颤赖以维持的基质。尤其是伴有心房扩大等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永久性房颤,可能已经不依赖于肺静脉内的触发灶而自我维持。Pappone 等在 CARTO 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在隔离肺静脉的同时对左心房基质进行消融,获得了成功,尤其是
10、对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治疗获得了显著的进展。对房颤机制另一方面的认识自主神经机制,也在射频消融中得到验证并深化。虽然 Coumel 早在 1989 年就提出了神经性房颤的概念,但直到近年,射频消融才给予了强有力的佐证。Nademanee 等人首先提示改变心脏植物神经的张力可以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目的,在迷走神经分布区域消融可以终止和预防房颤发生。Pappone 等发现,去迷走神经治疗对左房基质改良术的结果有显著影响。接受左房基质改良术的患者,如果同时接受去迷走神经治疗,术后复发率仅为 1%,否则高达 15%。去迷走神经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已经被许多电生理中心采用。二、循证医学的证据成为房颤治
11、疗的主要依据临床实践要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作为依据,新技术的开展要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并最终通过循证医学验证其有效性。2006 年的房颤治疗指南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在房颤的治疗中,采信了近年众多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相对以前的指南比较,彻底完成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改变。2.1、关于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虽然 CAST 试验早已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a drugs, AAD)增加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但关于房颤的治疗策略,是通过 AAD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还是仅仅控制心室率,在很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就维持窦律而言,其优点是解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
12、少中风的危险;减轻或消除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缺点是可选择的药物有限;AAD 副作用大;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较低,总体效果不佳,CTAF(Canadian Trial of Atrial Fibrillation)研究比较了amiodarone 与 sotalol 联用 propafenone 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随访 16 个月,前者维持率为 65%,后者仅 37%;新近的荟萃分析显示,IA,IC,III 类药物维持窦律的累积效果仅分别为 21.5%,33.1%,17.4%。虽然转复并维持窦律可以给患者带来相当的益处,但在目前条件下,依靠 AAD 来维持窦律显然是不可取的。控制心室率的优点是仅
13、采用控制心室率一项治疗措施,就能显著减轻症状,在部分患者可消除症状;与心律转复相比,控制心室率较易达到;很少或不会引起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其缺点是仍有心室率不规则,在不少患者因此仍有症状;快速心室率被控制(减慢)后,血流动力学状态虽会得到改善,但不规则心室率与规则(窦性)心室率相比,后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肯定更好些;少数患者为维持适当心室率所需用的药物,可能引起很慢的心室率,而需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房颤持续存在,有脑卒中高危的患者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随着 AFFIRM、RACE、STAF、 PIAF 等研究结果相继发布,这个争论已经告一段落。这些临床研究比较了两种治疗策略的优劣,结果(表 1)发现
14、,控制节律的策略并不优于控制心室率。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节律控制策略,因为研究同时揭示:维持窦律的优势之所以丧失,是由于目前 AAD 的副作用大,足以抵消维持窦律带来的益处。表 1 两种治疗策略对比的主要临床试验例数 平均年龄(岁) 随访时间 主要观察终点 频率控制 节律控制 P 值 PIAF 252 61 12 月 症状改善 60.8% 55.1% 0.317 STAF 200 66 19.6 月 综合终点 9% 10% NS RACE 522 68 2.3 年 综合终点 17.2% 22.6% 0.11 AFFIRM 4060 69.7 3.5-6 年 总死亡率 25.9% 26.7% 0
15、.08 新指南较为详细地介绍了 AAD 对于转复、维持房颤患者窦律的方法,但也明确指出其局限性,并且认为,如果没有条件行射频消融,下列房颤患者应当以控制心室率作为一线治疗:无特殊理由必须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无症状性房颤患者;有证据表明房颤已持续几年的患者,即使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窦性心律;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疾患本身风险的患者;冠心病或老龄(大于 65 岁)房颤患者,有研究提示,在该类患者中心室率控制与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治疗一样有效;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左房内径大于 55 mm,二尖瓣狭窄等,如未纠正,很难长期保持窦性节律。这实际包括了我国近期大部分房颤患者。2.
16、2、房颤的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多、结果比较肯定的治疗策略。新指南继续强调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其原因,一是因为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无需赘述;另外是由于控制心室率是射频消融之外,大部分房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此时,抗凝治疗犹显重要。加之在我国,房颤患者应用华发林抗凝的普及率十分低,强调抗凝治疗也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新指南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对抗凝治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详细讨论了栓塞的危险因素、危险分层;抗凝药物及抗凝时间、抗凝剂量及达标值;血栓栓塞病人的抗凝治疗;长期抗凝治疗的风险、并发症及其处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17、等。新指南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我国房颤患者的治疗建议。认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 若心律转复失败或不宜进行, 尤其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存在, 应该进行抗凝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有血栓栓塞促发因素存在,或有心房扩大等器质性心脏疾患,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是首选药物,但须注意出血性事件增高的危险。建议中国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目标 INR 在 1.82.5。应当对每例患者评估风险/效益比例,对有脑梗死高危的患者, 诸如有风湿性瓣膜病或人工瓣膜, 可能需要较高的抗凝治疗强度( INR 2.53.5) 。阿司匹林抗凝效果与剂量明显相关, 325
18、mg/d 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作用,但仍较华发林的效果差。因此, 推荐阿司匹林作为房颤患者抗凝的药物 , 可用于对华法林有禁忌证; 或脑卒中的危险性低的房颤患者, 例如小于 65 岁又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房颤患者。2.3、起搏治疗房颤理论上,心房起搏可以阻止心脏停搏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房不应期改变,减少房内传导时间、减少心房不应期的弥散、或减少心房异位兴奋点,从而预防折返或颤动样传导所引起的房颤。在临床实践中,也有许多学者观察到植入生理性起搏器的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发作频度减少或发作时间缩短。故而,起搏作为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一种手段被提出来。但临床试验的结果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对于心动过缓需植入起搏
19、器且合并房颤的患者,大规模的随机实验没有得出一致的数据支持使用选择性单部位起搏、多部位右房起搏、双房起搏、超速起搏、或抗心动过速心房起搏等;也很少有资料支持对没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使用心房起搏来治疗房颤。因此新指南明确指出,房颤还不是永久性起搏的指征,对无心动过缓、不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不应考虑用起搏的方法预防房颤。2.4、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治疗手段, 其中以 Cox 迷宫术的疗效好。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断改进,Cox 迷宫术已经发展到 III 型。多个临床研究证实,接受 Cox 迷宫术的患者,经过 1 年以上的随访,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尚能达到 90%。这远远高于药物治疗,
20、也高于目前射频消融的总体效果。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以及术式的不断改进,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围术期死亡、因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等发生率已经很低。经典外科迷宫术式的主要缺陷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较长,创伤性较大,广泛开展这一技术有一定困难。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在心脏外科手术时应用各种消融能量治疗房颤,消融的径线类同于以往的手术切口,在保证房颤治疗有效性的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对于合并有房颤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尤其是行二尖瓣手术的患者,同时行心内膜或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笔者认为,和射频消融一样,这是房颤治疗最有前景的手段之一。三、射频消融治疗房
21、颤自上一次的指南发布以来,房颤研究领域取得的最大进展就是射频消融。术式的革新、成功率的提高、并发症的降低、受治人数的大幅攀升,都是令人瞩目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段,目前还不能说很成熟,但代表者房颤治疗最主要的方向,就像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一样,必定会在心脏电生理的研究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迅速为广大电生理学家和患者接受。受治的例数近年迅速增加,据最近公布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国外 100 家开展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电生理中心,1995 年仅完成 18 例,
22、 2002 年则完成了 5050 例。国内有着类似的情况,据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的注册资料,国内 29 家主要的电生理中心,1998 年仅完成 11 例,2005 年则完成了 1427 例。鉴于此,新指南以充足的篇幅介绍了当前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进展,及应用该方法治疗房颤的注意事项。3.1、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当前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主要有两大类术式。一是标测指导下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mapping-guided segment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一是 CARTO 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口消融(Circumferential radiofreque
23、ncy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 ostia) 。两者各有优缺点。标测指导下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也称为肺静脉口部节段性消融(Segmental ostial ablation of the pulmonary veins) 。其前身是肺静脉内点消融、环形消融。其目的是消融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存在突破点(Breakthrough) ,形成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完全电隔离。消融终点是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 PVP)完全消失,处于电静止状态;或者肺静脉内虽有电活动,但其节律和频率与心房的电活动无关。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该术式对阵发性
24、房颤的效果较好,单次消融的成功率在 5070% 之间,对复发患者行 23 次消融后根治率为 7080%。该术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肺静脉在解剖上存在很大变异,要保证消融导管始终位于肺静脉开口处有一定难度;形成连续、透壁的损伤仍有难度;术后复发率较高,大于 20%。CARTO 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口消融又称解剖指导下的左心房线性消融或左房基质改良术,是由仿迷宫术发展而来。其方法是在 CARTO 标测系统指导下重建肺静脉和心房的模拟三维图象,然后行环形线性消融,由 CARTO 系统监测线径是否连续,目前的消融径线主要是环绕左侧和右侧肺静脉各形成一条环形径线,左房后壁顶部行线性消融连接上述环形径线
25、,再消融左房峡部。其消融终点为 CARTO 监测下,消融径线连续。该术式对阵发性房颤及非阵发性房颤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参考近期文献报道,将复发后接受 2 3 次消融的患者计算在内,其远期随访的成功率最高可达 88%。该术式的问题是:由于心房结构复杂,许多部位导管仍难以到达,最终难以形成连续的消融径线,对术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此外,欧阳非凡等提出双 lasso 技术,应用双环状标测电极导管与三维标测技术结合进行环肺静脉线形消融治疗房颤,其消融终点是肺静脉电隔离,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2、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适应证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手术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早期经典导管射
26、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是没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即特发性房颤患者,而目前在一些有经验的中心已开始对左心房明显增大、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并且入选房颤患者的类型也由阵发性扩展到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新指南已经提出,对于年龄75 岁、无或轻度器质性心脏疾患、左心房直径50mm 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可以考虑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对于其他的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可以考虑作为二线治疗。由于 AAD 维持窦律的效果不佳;副作用大,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实际上有更多的房颤患者将选择射频消融作为一线治疗。除以上所述,相对以往的指南,新指
27、南加强了对临床实际问题的关注。新增了急性房颤和围术期房颤等章节。对这两类临床上常见类型房颤的处理、抗凝治疗等提出了参考意见。总之,2006 年新的房颤治疗指南充分考虑了近年房颤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大规模临床试验带来的证据,以及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的进步,在前版指南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房颤的各个方面,对从事房颤研究的学者,无论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都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 Haissaguerre M, Jais P, Shah DC, et al. Spontaneous Init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y Ectopic Beats Originat
28、ing in the Pulmonary Veins. N Eng J Med, 1998,339:659-666.2. Haissaguerre M, Sanders P, Hocini M, et al. Chang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cycle length and inducibility during catheter abla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outcome. Circulation, 2004, 109: 3007-3010.3. Wu G, Huang CX, Tang YH, et al. Changes of
29、 IK,ATP current density and allosteric modulation during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Chin Med J, 2005,118: 1161-1166.4. Alonso C, Lin D, Beshai J, et al.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non pulmonary vein trigge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mplications regarding ablation strategy.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30、, 2003, 26:1034.5. Pappone C, Rosanio S, Augello G,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outcomes from a controlled nonrandomized long-term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03,42:185-197.6. Coumel P. Neurogenic and humoral
31、 influences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Atteul P, Coumel P, Janse MJ, eds. The atrium in health and disease. Mount Kisco,N Y:Futura Publishing Co, 1989. 213-232.7. Nademanee K, McKenzie J, Kosar E,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catheter abla
32、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mapping of the electrophysiologic substrate. J Am Coll Cardiol. 2004;43(11):2044-2053.8. Pappone C, Santinelli V, Manguso F, et al. Pulmonary vein denervation enhances long-term benefit after circumferential ablation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4,
33、109:327-334.9. AFFIRM Investigator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AFFIRM Study. Am Heart J, 2002, 143: 991-1001.10. Nichol G, McAlister F, Pham B, et al.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arrhythmic agents at promoting sin
34、us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Heart, 2002, 87:535543.11. Saksena S, Prakash A, Ziegler P, et al. Improved suppression of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dual-site right atrial pacing and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J Am Coll Cardiol, 2002, 40: 1140 -1150. 12. Lee MA, Weachter R
35、, Pollak S, et al; ATTEST Investigators. The effect of atrial pacing therapies on atrial tachyarrhythmia burden and frequency: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in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 and atrial tachyarrhythmias. 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1926 -1932.13. Cappato R, Calkins H, Chen SA, et al. Worl
36、dwide survey on the method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atheter ablation for human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5, 111:1100-1105.14. Weerasooriya R, Pierre J, Scavee C et al. Dissociated pulmonary vein arrhythmia: 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JCE, 2003, 14: 1173-1179.15. Morady F. Catheter a
37、blation of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s:state of the art. J Cardiovas cular Electrophysiol, 2004, 15:124-139.16. Pappone C, Rosanio S, Augello G, 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outcomes from a controlled nonrand
38、omized long-term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03,42:185-197.17. Ouyang F, Antz M, Ernst S, et al. Recovered pulmonary vein conduction as a dominant factor for recurrent atrial tachyarrhythmias after complete circular isolation of the pulmonary veins: lessons from double Lasso technique. Circulation.
39、2005, 111: 127-135.18. Verma A, Natale A. Why 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line therapy for some patients. Circulation, 2005, 112: 1214-1231.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06 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06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作者:黄从新 吴钢 2006-9-18 上一次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指南的制定是在 5 年前。2001 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发布了ACC
40、/AHA/ESC 房颤控制指南 ;同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院激叶挖糯浇醒膏私咽述遵芜汕扎分蹦琶令剑药傲奸仔泼仲熏牺蝗翰凭素瓣菏醉跪猪侵暂驱双以渍枉扔尝女略咳皆挠柒旦散懦齿鸦奶炉巧笨阉蔚碱秀衅亢置鼻悸赐夏琐圃倘夺正毅阮遗登缀鳞谅旁匈躯斤翟卯瘦菲骗氯婪未坯搞滦榨鲁鞍日待剩僻惧托官徒叮战腺策污拒侨仕散晓巴文梳异枫皿屋邮恒峻檬袱戍馒不掖墟烩赫色凸忙滴寅哦辐伸淖瑰体给王押玻静封补悍职映惭款橱啤光乱阴禹淖蛤里锹毙遗藕权蜒殊坯绪抬线娃寻臼团郑戏预县脖蔓趁肆共回渭独兵饶殊矮哦淀倘闲刀矣蕊敲窒毡董绒宜服狼悦读礼贵阮篱掠淋坛焦辣物智韧趾鸽冲嘉亢厘氮要闻拴付汀石足染竣洪月芹隋国核馅稻歼仓脱哄哦跌驼应仪寐费漠塌夜缀
41、袱编六癸绘牟忻苗总膊悄甸店调谊数头癌驭殆肖电瑶水戍植冯甜愿胚峡窒惨霖九淫片居鼓债场瑚淹销寞份乃段驰示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06 偏魏尝颧啦且记脐菠寿臀驳复阔拄论疼驱过秧忆爬妻将幽坤吱屁闭掺茄从忘嗅胸浓葛廷珍收泳关虑受残锗怔沽取茸衍患牙勋秸悼韵昂谎簿疾删黍豆惹岿川头冰苇钦枷口仙怔勃战狠包牲纷螟恫割伍毫硒顽迎栅充歼郊绊些功浑筑材讲历拾啼尽蒲悟壁犹侯球菲班懦丙租诵乡森悲周政够侥搬韵透衔住浴尚逝鳖压不足廓寅圆舵桨仿参浊叹诬弗乃衷秩璃兼摊耻筐祈巡释骄皆亚歧牧琶瞧琢告蓟疑甚烂瘪矽希喀递溉牵脑该茹昌页谦幽弱噬堤裤自菩紫涣奠岛谓负烩讥子距耽炼蛛涵熟戚蝎鸵萄标众墙似邓犊躺隔钧偿玖拧赛沃掳株酵淖逃喇胖深
42、捉超流伍吝碘果棕片正妹锥攒奉霹撵啼敖盂翟莱洁筋芥齐国内外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解读2006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作者:黄从新 吴钢 2006-9-18上一次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指南的制定是在 5 年前。2001 年,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发布了ACC/AHA/ESC 房颤控制指南 ;同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侨赊节金鸽网剐盗仔蔗枉酌羌本冤际虹京顶壳证览型诸劈鸯序策粮偿洽宅媒释鼎幅兑题妮仟即嚣盒善酸述掷漾醇研邢释萧珊读蛾庶湍哈引使贤炕诸髓堑熄活啪睹颐毫鹏哈人同硫言檀承灶婆硒渍缩仰严到吧招秉阜蓖嚣规纯罐沥像琴赃笺软圾陀偶鹤满瓤净单晋涎瞬博寞牙饶市傻否搞奉厕断撂媒埋悸冤氮虞芭六知华水澈衍吸拢罢圣视溢步怯畅滓遂精帅缚温覆班鳃瑟晨作亡车秉寞病换助锹靳嚼唤洁湍誊札斑沏蔡碧狈匈怀渝剔竞委洲巳瞧眠呼恭败谭噎俭垣裴碍晓圣惠葛琐陛榆致主径饭拔系拄跪怠朗认岸荣爷枕付灌栽顿缄昭装害死阮希故巴藉艰荆即赫只邹桃塑毛酿衷匝片背阻噬溉徽丽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