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州一中 2018-2019-1 学期月考考试试题高二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卷(单项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100 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道题 2 分,共 50 分)1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2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
2、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4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 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 年为563,1256 年为 579。这表明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察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5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
3、“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6“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7唐代法律规定,“凡官员有数,而署置过者有罚”,“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这说明唐代A有力地防范了官员腐败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C注重规范各级官员编制 D杜绝了选官上任人唯亲8.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
4、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9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
5、代的最初的一步。”以下结论不能体现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是A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开始萌发了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11有学者认为:“比鸦片战争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这段话A说明了鸦片战争的必然性 B掩盖了鸦片战争侵略性质C贬低了中国经济政治制度 D脱离了当时具体历史背景12187
6、1 年 8 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 年至 1875 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 120 名 9 岁至 15 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 B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 D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13“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从这份史料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列强可以在中国建立租界 B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C列强取得划分“势力范围”的特权 D列强取得了设立“使馆界”的特权141858 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
7、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15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 5 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 500 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 38、50 和 25 篇。由此判断该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16. 1959 年至 1961 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 60 年代中
8、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 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7. 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A“一边
9、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8古代雅典法律规定: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这反映出雅典A父母失去教育权利 B注重培养公民意识C法律有违人文精神 D公民教育制度完备19 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 注重环保和保持交通通畅 B. 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C. 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注意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20有学者统计过, “1700 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
10、有 60%的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 18 世纪末时,只剩不到 33%”,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A近代交通促进人口迁移 B环境污染导致了人口的死亡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21. 1760 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 18 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22.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 1871 年统一的
11、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23.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 弄 清 这 个 问 题 , 便 谈 不 上 自 觉 地 参 加 革 命 , 更 不 用 说 领 导 革 命 。”这 表 明 列 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24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
12、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这里他主要是强调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25.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第卷(非选择题)二、 材料解析题(3 小题,共 50 分)26.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3、 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贪脏六十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
14、时,也让它遭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1872 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了秘密投票法案。188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
15、征与时序(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指出其反腐举措出现差异的政治根源(10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10 分)27(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
16、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 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 1100 至 1200 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
17、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10 分)28.(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
18、,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 1262 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
19、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 17 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0、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4 分)兰州一中 2018-2019-1 学期月考考试试题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AAACA 6-10 CCBDD 11-15 ABDBD 16-20 BCBBC 21-25 CDBCA二、材料题25. (1)同: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4 分)异: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4 分)根源:明代实行君主专制,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2 分)(2)领域:选举、官员的財产申报。(4 分)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
21、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任意三点 6 分)26.(1)特点:内容丰富广泛;注重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自由;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5 分)原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上“重文轻武”政策;理学兴起;名师巨儒影响;印刷技术的发展。(5 分) (2)不同:办学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圣贤之人。建造地址:繁华都市;偏僻山林。学生欧洲各地;国内学子。(6 分)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4 分)27. (1)战乱劫掠;官府勒索;官营、外国银行挤压;市场萧条。(任意三点 6 分)(2)促进民主法制的进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做了准备;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制度革新奠定基础。(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