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参考答案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首命题:湖州中学 次命题兼审校:嘉兴一中 审核:长兴中学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1A【解析】 B 矮墩墩。C 亟(j) 。D 嬉笑怒骂。2B【解析】不合语境。 “争风吃醋” ,指因追求同一异性而互相忌妒争斗。3B【解析】B 括号应在逗号前4B【解析】A 成分残缺, “一带一路”后加“倡议” 。C 语序不当, “在世界知识竞争力乃至亚太地区版图上”应为“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知识竞争力版图上” 。D 成分赘余, “至少一小时以上”去掉“至少”或“以上” 。5视野(站位)决定人生格局和境界。 (评分标准:“视野(站位) ”1
2、 分, “人生格局” 或“人生境界”1 分,句意 1 分。言之成理即可)6强加因果。咸菜的营养发生变化,不是人们应该自制咸菜的原因。 (指出问题类型 1分,解说 2 分,共 3 分。有道理即可酌情给分)不合逻辑。吃少量咸菜未必会使盐的摄入量超标。 (指出问题类型 1 分,解说 2 分,共3 分。有道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要抓住句子的逻辑关系,关注句间关系,前后内容,找出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指出类型并且说明是什么错误。7B【解析】B 材料三第一段第 3 句。A“自然”选择改为“优先” ,材料二首句。C 材料二第三句,少了“像过去那样轻易” 。D 不是主要原因,应是“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第二段
3、第 2 句。8D 【解析】D 材料四首句。尤为复杂,被改为“最为复杂”。A 针对材料一图表上数据。B 材料二末句。C 材料三第一段末句。9经济增长模式改进为多要素均衡驱动。 【解析】 (材料二)而人口红利消失后,经济增长会转变为多要素均衡驱动,可持续性增强。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 【解析】 (材料三)现在的劳动力供给构成带来的则是人力资本红利,将更多地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会进一步增加。 【解析】 (材料三末句)人口红利消失后,老百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会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会更多地惠及民生促进国家科学研判, “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多方位协同发展
4、。 【解析】 (材料四末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必须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中,体现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协同发力。(答出一条给 1 分,意思对即可)10 (1)母亲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使我小小年纪就拥有了一颗悲悯之心。 (2 分,意对即可)(2)我不可能拥有这么好的人生,表现了小乞丐内心的无奈与悲苦。 (2 分,意对即可)11对母亲的怀念,对故乡节日和食物的想念,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故乡底层民众的同情与悲悯。 (一点 1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12运用排比修辞,用小女孩“悲苦的神情” “吃惊的眼睛” “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来强化“我”对她深深
5、的牵挂;此处由前文孩子的口吻变为饱含沧桑感的成人口吻,叙事口吻的改变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悲悯情怀;用假设复句“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来表达对小女孩人生的美好愿望,希望她还健在;用疑问句“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来表达对小女孩命运的深深担忧;运用选择问句“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表达对小女孩命运的思考。(一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13从孩子的角度来叙事,使文章的内容显得更真实、更客观,使文章的情感更真更纯。比如文中写到乞丐的生活状态,那种描述不带有成人世界的偏见,显得真实可信。从孩子的角度来叙事,传递出一个孩子对弱者的深沉的悲悯情
6、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遐想。比如“我”得知小女孩被后娘虐待,流泪让小女孩留下来,遭小女孩拒绝后“呆呆地想了好几天” ,孩子的深沉悲悯情怀引发读者深思。从孩子的角度来叙事,能突出许多无法解释清楚的疑问,留给读者去思考去遐想。比如作者对母亲的话“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自然是无法完全领悟的,这种似懂非懂的问题触发读者的思索。结尾由孩子的角度转为成人的角度叙事,前后形成对比,前文孩子的单纯、天真与结尾的感喟、沧桑对比鲜明,升华主题。 (一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14 B【 解 析 】 置 : 置 办 , 购 置15A【 解 析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连词,
7、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C 代词,它的/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D 介词,用/介词,因为16C 【 解 析 】 第 三 段 第 三 句 文 中 已 明 言 : “衣以章身”的“身”不是指形体的身。17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此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3 分。 “/”处断或不断均不扣分,其余五处断错一处扣 0.5 分,错五处得 0 分。 )18(1) “沐猴而冠”被人耻笑,不是猴子不能戴帽子,而是因为猴子戴帽子不习惯,头与帽子不相称。 (关键词“着” “以”各 1 分, “为人指笑”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乞丐和种菜的佣人偷来华美衣服穿
8、在身上,往往会因此遭遇灾祸,因为衣服能显出其贫穷,不必一定是粗布短衣,有时穿长袍也能显示。 (关键词“被” “章” “短褐”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参 考 译 文 :古语说:“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俗话说:“三代为宦,着衣吃饭。 ”古语和俗话,不谋而合,可见衣食这两件事的难处。饮食记录在其他卷上,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请让我来说说穿衣这件事。贫穷人家,羞愧自己的衣衫褴缕;动辄就以没钱买衣服为说辞,说等哪天发了财,男人就要风度翩翩、骏马貂裘,女人就要穿起楚楚动人的衣裳。哪里知道衣衫依附于人,就像人依附于土地。人和土地熟悉,时间长了才能相安。将极其奢华美丽的衣服,骤然穿在一个
9、俭朴的人身上,那么这衣服就像一个生人,常有水土不服的忧患。宽大的好像太窄,短小的似乎太长,手要伸出但衣袖将它遮住,脖子应该伸直衣领却让它弯曲,物品不随人指使,就像身上套了枷锁。沐猴而冠被人耻笑,不是猴子不能戴帽子,而是因为猴子没有戴帽子的习惯,头与帽子不相称。以上所说的都是粗浅之论,没涉及到精微之处。 “衣以章身” ,请让我解析它的含义。章就是显著,不是文采彰明的意思;身不是指形体的身,而是指聪慧、愚蠢、贤良、不肖等神于自身具备了,就像“富润屋,德润身”中所说的身。同一件衣服,富人穿上它彰显其富有,穷人穿上它更彰显其贫穷;高贵的人穿上它会彰显其高贵,低贱的人穿上它却更彰显其低贱。有德性有品行的
10、贤人和没有品德没有才能的不肖之徒,他们体现出的“衣以章身”的道理也是一样。假设有一个富有的长者在这里,穿的是布满补丁的衣服和露出脚跟的鞋,但是本身具有的富贵雍容的气质,自然能跃出穿戴之外,不用问就知道是一位长者。这是因为破烂肮脏的衣服,也能表现出人的富贵,何况是那些装饰华丽的绫罗绸缎衣服呢?乞丐和种菜的佣人偷来华美衣服穿在身上,往往会因此得祸。因为衣服能显出其贫穷,不必一定是粗布短衣,有时穿长袍也能显示。“富润屋,德润身”的含义也是这样。富人住的房屋,不必都是雕梁画栋,即使住在几间茅草屋中,经过他的家门、进入他的卧室的人,常常能够感觉到在简陋的房子中自有一种兴旺之气,这就是所谓的“润” 。公卿
11、将相的后代,子孙衰落,所居住的房屋即使没有任何改动,但是经过这里的人,也会觉得有冷气袭人,这是家道衰落的缘故,没有人能够将它润起来。历来读大学的人,没有弄懂(“富润屋,德润身” )这句话的含义,而用雕镂、粉饰来解释(句中“润”的含义) 。果真像他们说的那样,那么富人就舍弃他的旧居,另外换新居,再加以雕镂粉饰,那么有德的人也会丢掉原来的旧身躯,另外换一个新身躯然后就能说这是心宽体胖吗?读书真是太难了,章句训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曾经把这个观点写进解释字义的书中,现在又写进了关于闲情的这本书。唉!这种诠解,难道是喜好闲情、做小说的人有资格说的吗?我只是发表一下心中的感想罢了。19悼亡 悼念亡妻(“
12、怀念亡妻,怀念妻子”均可) (共 2 分,每空 1 分)20对比手法。昔日成双,今日孤苦,今昔对比,凄惨伤心,感人至深。虚实结合。实写了现在的独自听雨,虚写了昔日妻子挑灯补衣,虚实结合,抒写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设问,反问。上阕问何事同来不同归,后文点明妻子离世,下阕反问谁复挑灯夜补衣,表达强烈的悼念之情。借景抒情。用眼前的凄惨之景,衬托自己的孤苦,传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用典。借用汉乐府丧歌薤露表达怀念亡人之情。(每点 2 分,手法 1 分,解说 1 分。答出三点得 6 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赏析】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
13、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 、元稹遣悲怀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词的上片“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两句,写他这次重回阊门思念伴侣的感慨。 “阊门” ,苏州城的西门。说他再次来到阊门,一切面目皆非。因为前次妻子尚在,爱情美满,便觉世间万事都是美好,这次妻子已逝,存者伤心,便觉万事和过去截然不同。“何事” ,为什么。即与我同来的人,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接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写他孑身独存的苦状, “梧桐半死” ,比喻丧失伴侣。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 。这两句
14、说,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白发苍苍,老气横秋;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不知所止。寂寞之情,溢于言表。词的下片“原上草,露初晞” ,晞,干掉,指死亡。古乐府薤露有:“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用草上露易干喻人生短促。下片接着“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二句,写面对着故居新坟,他感慨万千,既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声声添愁。如今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裳呢?这词末二句,应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地方。 “旧栖” 、 “新垄” 、 “空床” 、 “听雨” ,既善于描出眼前凄凉气氛典型环
15、境,也抒发了寂寞痛苦深情。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往事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惠,对丈夫温存体贴。这两句既写今日寂寞痛苦,复忆过去温馨,终见夫妻感情深厚,情意令人难忘,回肠荡气,十分感人。21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不必用礼乐大道22教育观念:启发诱导、因材施教。(2 分)理由:孔子说“予欲无言” ,引发了子贡的疑问;孔子以用“天何言哉”回应,以问代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启发诱导子贡更深入地思考;子贡为人聪慧,孔子以问代答,也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 (2 分) (如答“身教重于言教”等,只要理由说得通,均可酌情给分。 )23.(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2)穷岛屿之萦回 列冈峦
16、之体势(3)杜鹃啼血猿哀鸣 往往取酒还独倾(4)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5)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24 【解析】本题关注现实、提倡思辨。现实中很多痛苦和灾难是规则导致的,现实中很多痛苦和灾难是规则被破坏而产生的。比如教育上的课业负担过重、违规补课,交通上的酒驾闯红灯、高铁上霸座等各类违规现象等等,这些乱象深深地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因此,本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容易引发写作者的言说欲望。理性与思辨能力是我们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我们面对各类现实问题,需要理性思辨,有观点、有论据、有论证,并有礼有节有力的阐释。本题范围已经预置,从审题的角度,我们关注考生作文
17、中是否写到了这两点:1.是否紧紧围绕着“遵守规则与破坏规则”或“规则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展开。2.作文有没有体现考生的体验和思考。从审题角度,给出如下的参考审题标准:第一档作文(55-60),上述两点都能写到的,并能表现出逻辑思考和成果的作文,比如“规则提供秩序的作用与秩序妨碍自由的作用”,“破坏规则从而开拓新领域的意义与破坏规则而导致混乱”,等等。第二档作文(50-54),两点中主要写了一点,但较好体现了考生的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与结果。第三档作文(42-49),两点中主要写了一点,有体验和思考,但不深入。第四档作文(36-41),虽然扣住“规则”,但基本没有体验和思考。第五档作文(21-35),偏题作文。可细化为两种:1.(30-35)使用了题目所给材料之外的常见材料与主题,但仍冠之以“规则的作用与局限”加以阐述,能够看出是硬贴上去的。2.(20-29)套作成分多。但略提到题目中提供的规则、秩序等片言只语,明显是两张皮,十分生硬。第六档作文(20 分之下),离题作文。完全属于套作、抄袭(背诵现成作文),或者是自言自语,完全脱离提供的语境,不涉及题目所给的材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