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201809301134.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案201809301131.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201809301132.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赏析教案201809301130.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教案201809301133.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古典诗词对比鉴赏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豫北重点中学 2017 届联考试题试题)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郑谷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自由。(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 “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 (6 分)第 27 讲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 课时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目标 能够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进行对比复习重点 诗歌思想异同分析复习难点 对比鉴赏诗歌的方法2【答案】 (1)BD(2)不可以。杜诗中的“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鸶受到惊吓的敏捷反应,与“群捕”一致;“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 (3 分)郑诗中的“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 “惊飞”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 (3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 “杜诗以静衬动” “郑诗以动衬静”错。杜诗写鹭鸶“惊飞” ,更显环境的幽静,是以动村静;郑诗前三句极写静,在渔人都已经归去的静谧的环境中,鸶在滩头自由自在,益显其动,是以静衬动。D 项, “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 “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错,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同,都是由近及远,郑诗先把镜头聚焦于静立于池塘的鹭鸶,然后转向远处自由飞翔的群体。(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比较型炼字题,答题时既要有对“字”的分析,又要体现出二者的比较。杜诗中,雪白的鹭鸶群起群落,在溪水中捕鱼,受惊向远处的碧绿的山林飞去,由低到高,用“惊飞”才符合事理。郑诗笔下的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飞上又飞下,自由闲适,因此“飞下”二字既写出了鹭鸶的自由,又特别符合诗的意境。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知识点. 诗歌对比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考点. 诗歌对比例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 分)(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 2017 届第三次联考试题)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3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B.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 “酒”就是炼字的典范。D. “鲲鹏” “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已前途的不可预料。E,本诗沉郁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2) 《泊岳阳城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 (1)DE(2)同: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漂泊困顿中忧国伤时的情感。 (1 分) 《泊岳阳城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做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2 分)异:《泊岳阳城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1 分) 《登岳阳楼》中,诗人境遇困顿不堪但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无论是“昔” “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2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 项, “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错,应是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E 项, “与颈联毫不相干”错,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 “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泊岳阳城下》首、领两联写漂泊之苦,颈联直抒胸臆,写尽困顿之苦和忧国伤时之痛,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4《登岳阳楼》首联“昔”与“今”之间包含着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作者漂泊治无定、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颌联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颈联写诗人亲朋离散、自己年老多病的处境;尾联“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感到无可杂何、万分压抑的感情。在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后,提炼共性、对比差异即可。【易错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学生整体把握,综合分析不好,顾此失彼。【方法点拨】诗歌对比阅读,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度和基础知识的熟练度要求更高,所以要求学生在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上等都能够更扎实。例 2.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 分)(江西南昌三校 2017 届第四次联考试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 ① 石。不谒承明庐 ② ,老作平原客 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铁 ④ ,归时裂帛 ⑤ 回。【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代承明殿旁之屋名,为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④弹铁:《战国策》载,冯谩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铁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 “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 “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水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的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 分)5【答案】 (1)CE(2)同:都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分)异:杜诗描写经历长久的战争,诗人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借可抵万金的家书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2 分)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去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2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 项, “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首联写家乡的石头是暖的,而自己的心是悲的,应该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 项, “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解答此题可知人论世,李贺被称为“诗鬼” ,27 岁便英年早逝,故“老”不可能指老迈。(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杜甫的“家书抵万金” ,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的思亲、思乡之情,而国家有战乱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反映出杜甫反对战争、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根据注释可知李贺本想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书信承载的不仅有“归问”之情,还有政治失意、壮志难酬之情。【易错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整体把握,综合分析不好。【方法点拨】诗歌对比阅读,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度和基础知识的熟练度要求更好,所以要求学生在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意象,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上等都能够更扎实。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 诗歌对比例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11 分) (辽宁沈阳 2017 届质监试题试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怨诗。6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意” “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E.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诗人作为深宫失宠之人的凄苦、悲凉的处境,是全诗的中心句。(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6 分)例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 (11 分) (广东广州 2017 届模拟试题)临江仙冯延已秣陵 ① 江上多离别,而睛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 ② 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冯延已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 “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B.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C. “沙头惊起双禽”中的“惊”字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D. “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寂寞,更从“一响”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E.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雨霖铃》的下阕。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 (6 分)7【答案】 (1)BE(2)相同点: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 (2 分)不同点: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2分)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 (2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 项,冯延已虽继继承了花间词的传统,但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约” ,善于用大境写柔情,空间境界阔大,如“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C 项, “惊”字并非指笛声把主人公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D 项,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选项中对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感悟无据。(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两向都是写景的向子,都是借景抒情,那么比较的角度就集中在意象特征、意境特点和抒发的情感上。两句的相同点是都都运用了“柳”这一意象来写离别之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别离后的景象,凄清冷落,以哀景写哀情,抒发了离别后的寂寞和相思之情。而“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写送别别之人从离别的迷惘中清醒过来,看到冰溶在春光中的“新柳”和飘荡在春风中的“青帘” ,以乐景来写哀情,加深了离别的哀愁。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下面题目(11 分)(吉林四平 2017 届模拟试题)满江红 赤壁怀古戴复古 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 ② ,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荷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指曹操,其小名阿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气势同样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C.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8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 “几度东风吹世换,干年往事随潮去”句,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不止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E.下片的结尾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2)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6 分)【答案】 (1)AB(2)同:都是用来反衬。 (2 分)异:苏词是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2分)戴词是用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 (2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 项, “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气势同样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错,这首词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雄伟。B 项, “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错,对赤壁战争的描写,苏词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较简略。(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自己的理想。苏词中的周瑜形象,风流儒雅,年少有为,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建立不朽功业。而此时的苏轼则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余,所以写周瑜是为了反村自己的青春逝去,功业无成,壮志难酬。戴复古在词的上片缅怀赤壁之战,仅一笔“气吞区宇”便勾勒出周郎的英雄气概,对赤壁大战场面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根据注释可知,词人借此抒发的是兴亡之感,所感慨的则是背盛今的兴亡时势。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 分)(江西百所重点高中中 2017 届模拟)从军行七首(选二)王昌龄其三关城 ① 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 ② 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③ 。其六胡瓶 ④ 落膊紫薄汗 ⑤ ,碎叶城西秋月团。明 ⑥ 敕 ⑦ 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9西城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地训示或告诚。⑦敕:专指皇帝的诏书。(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B. “日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日暮云沙”意象,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C. “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D. “辞君一夜取楼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E.这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 分)【答案】 (1)BE(2)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2 分)异:第一首诗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2 分)第二首诗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2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 “比喻”错,应为“烘托” 。E 项, “担忧”错,第二首诗写边塞之景,烘托将军急切杀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这是两首边塞诗,结合诗人王昌龄的写作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赞颂了将士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第二首诗的首句写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赞叹将士杀敌报国的英勇气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能力提升】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11 分)(江西 2017 届 4 月新课程质监)在宿龙宫滩 ①韩愈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10郴口 ② 又赠二首(其一)韩愈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回头笑向张公 ③ 子,终日思归此日归。【注】①龙宫滩:在今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803 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省阳山县县令:805 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这两首诗均为遇赦北归途中所作。②郴口:在今湖南省椰郴市,是当地黄水、来水两条河的交汇处。③张公子:即张署。韩愈与张署曾在朝同为监察御史,同被贬官,同遇大赦,两人友谊深厚。韩愈这首《郴口又赠》 ,就是写给张署的。(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前一首诗的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阳溪之水。 “浩浩” “汤汤”写水势的浩大, “抑更扬”则写水声的时高时低。B.前一首诗的三、四句,在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一“疑”一“似” ,一肯定一否定,把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得真切自然。C.前一首诗的五、六句转向写人事。夜宿江滩,连灯光也带着水汽;临近天亮,夜雨送来了一阵阵的寒凉。D.后一首诗以写景开篇。诗人来到郴口,只见江的两岸一座座山峰如剑,直指天宇,而江流水势平缓,江面平静如镜。E.后一首诗中的“扁舟斗转疾于飞”一句,写出了江中行船的迅疾,水道曲折,轻舟在水中转弯,其快如飞。(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两首诗有怎样的不同?(6 分)【答案】 (1)BD(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遇赦北上的愉快和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 (2 分)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前一首诗比较含蓄委婉, (1 分)是从一宿夜话一半谈家乡来曲折表达的;(1 分)后一首诗则直截了当, (1 分)诗中借与张署的笑谈,直接点出了“终日思归此日归”的意旨。 (1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 “一‘疑’一‘似’ ,一肯定一否定”理解有误,三、四句实为暗喻手法,写尽了水势之浩荡、波涛之汹涌。D 项, “水势平缓”错,下句写行船“疾于飞” ,则江流必然是满急的。(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注释可知,11这两首诗均为诗人遇赦北归途中所作。前一首诗描写出龙宫滩一泻千里、水猛涛扬的壮阔画面,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当时遇赦北上的欢乐之感和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抒情上含蓄委婉,喜悦之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思乡之情借“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委婉表达。后一首诗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后两句的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说出“终日思归”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11 分)(河南新乡 2017 届三模)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 ② 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B.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 ,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D.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既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 分)【答案】 (1)BC(2)①本诗表现了诗人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每点 3 分)【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 “情景交融”错,此二句并没有写景。C 项,这两句并非诗人与友人的问答,也未勾勒出诗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而是诗人的想12象、假设,是虚写。(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要分别指出两首诗歌的情感。由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元稹之后,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调零的桐叶、衰败的木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于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孤寂落寞之情溢于言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领联既有同病相怜的宽慰,又有惜别之意;颈联升华友谊,乐观旷达;尾联劝勉叮咛,表露志向和豁达胸怀1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 (2017 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 ② ,十首秦吟近正声 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 “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答案】CD 【解析】C 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 CD。第24讲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 课时知识点学习古典诗歌的常见题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目标掌握古典诗歌的常见题材以及思想感情。能够正确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复习重点 正确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复习难点 正确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方法2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知识点 1. 诗歌常见题材:34知识点 2. 情感态度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考点 1.诗歌常见题材5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湖南长沙 2017 届期末统考试题)元日田家 ① 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 ② 出门儿妇去,乌龙 ③ 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 ④ 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答案】(1)A D(5 分)(答对一个给 3 分,答对两个给 5 分)【解析】 (1)A 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 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 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 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 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易错点】学生对诗歌题材不能准确判断,把握不住诗人的思想感情。【方法点拨】 (1)判断诗歌题材。 (2)结合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6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 2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 6 分)【解析】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易错点】学生对诗歌题材不能准确判断,把握不住诗人的思想感情。【方法点拨】 (1)判断诗歌题材。 (2)结合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在答题时注意分层回答。可以根据句子来分层体会作者所要书法的情感,先总结出所要抒发的情感,在结合句子分析这种情感。例题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四川泸州 2017 届三诊试题)夜行吴兆骞 ①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客同属国 ② 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注】①吴兆(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格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宁古塔 23 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 19 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歌的首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B.“惊沙”“飒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相连。C.联写三更雪岭上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D.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E.诗歌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突出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全诗语言委婉沉郁。7【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 项,“虚实相生”错,尾联是回忆,三个意象都是虚写。E 项,“比喻”错,写景时没有使用比喻修辞;“全诗语言委婉沉”表述不当,本诗语言慷慨悲凉。【易错点】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把握不清楚,思想感情的理解不透彻。【方法点拨】一定要正确的判断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可以运用分类记忆的方法。(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6 分)【答案】①运用苏武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赦免返乡的期待;(2 分)“学射雕”表明诗人身处困境,但没被命运击倒,依然乐观向上的情感;(2 分)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2 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结合注释中诗人的遭际,根据标题“夜行”,可知本诗是诗人写自己在贬谪之地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诗人夜行所见景物,极富地方色彩。领联的景物突出了当地的气候苦寒和生活的艰辛,和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颈联上句用苏武典故,既表明自己的处境,又表明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像苏武一样得以返乡;下句“学射雕”一事写诗人在被贬谪到苦寒之地后仍然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表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尾联忆江南景象,表达思念之情。【易错点】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把握不清楚,思想感情的理解不透彻。【方法点拨】判断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定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还有对诗歌手法的使用。结合景物描写判断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回答问题要有层次,一定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考点 2. 情感态度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11 分)(河北石家庄 2017 届一模试题)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8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答案】(1)BE(2)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诚(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B 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E 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诗中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2)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赠别诗常见的情感有:对离人眷恋不舍、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般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诚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易错点】忽略典故内容及背景;回答第二问时忽略标题内容。【方法点拨】鉴赏人物形象,先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诗句,然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接着联系诗歌主旨分析原因,最后明确思想感情。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 1.常见诗歌题材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11 分)(辽宁大连 2017 届一模试题)和东玉少卿后池群雁陈襄生意淹留白水塘,樊笼多事岂吾乡。江湖已失秋南望,岁月犹欣塞北凉。9白日稻梁应饱足,青云岐路莫思量。主人怜尔能鸣久,肯放逍遥物外翔。(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首联写作者因滞留他乡而引发“岂吾乡”的感慨,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B.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之句相似,诗中“樊笼”比喻遭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C.“江湖”与“岁月”相对,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描写了群雁原本自由的迁徙生活。D.颈联表层意思是告诫“群雁”应知足于眼前“稻粮”丰足的生活,不要总想着“歧路”。E.尾联写主人一直以来喜爱群雁的鸣叫声,所以肯定会放它们逍遥物外,自由翱翔。【答案】A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A、“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理解错误,应该是流露出一种对官场的厌恶之情;E、“喜爱群雁的鸣叫声”错误,这里是说喜爱群雁的本身,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其鸣叫声。故选 AE.(2)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答案】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首联,诗人把群雁“淹留”的白水塘比作樊笼,使群雁失去生机,借此表达对官场的厌恶之情。颔联写群雁对曾经的自由生活的回忆,诗人借此表达对目前处境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颈联似乎是告诫群雁应该知足于眼前丰足的生活,不要总想着脱离樊笼,但实际上暗含着诗人身在官场的不甘。尾联诗人借群雁的主人因喜爱群雁而不愿意还它们以自由,表达自己向往自由而不得的落寞之情。(手法 1 分,总的思想情感 1 分,分联表述各 1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生意淹留白水塘,樊笼多事岂吾乡”两句表达出自己对官场的厌恶,“江湖已失秋南望,岁月犹欣塞北凉”通过对群雁自由飞翔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白日稻梁应饱足,青云岐路莫思量”两句则是群雁应该知足,通过对群雁“脱离樊笼”的具体描绘,突出自己身处官位不甘的情感,“主人怜尔能鸣久,肯放逍遥物外翔”两句则是通过喜爱群雁,也愿意放之归还蓝天,这实际上突出诗人内心苦闷落寞的惆怅之感。10考点 2. 情感态度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11 分)(江西赣州 2017 届适应性考试试题)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①辛弃疾谁向椒盘 ② 簪彩胜 ③ ?整整 ④ 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 49 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蝶恋花”是词牌, “戊申”是干支纪年, “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 “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C.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D.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答案】AE【解析】 (1)A 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不是立春之日。E 项,“到花期已定的喜”错,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①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②对国事的忧虑之情。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在新皇即位之时,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词人忧心如焚。(每点 2 分)【解析】解本词,首先必须知人论世,抓住辛弃疾的遭际和其词的情感类型,结合全词进行分析。另外,本词的词眼“恨”字最为关键。词中将将人们庆春节的热闹与词人“往日不堪”11的忧伤形成对比,表达对人生飘摇沉浮的感伤。 “今岁花期消息定”表面上是写自然现象,实以“花期”指代词人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只愁风雨无凭准”表明政治上的“风雨”很多,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国事与人生未来的忧虑。全词通篇比兴深沉委婉,含而不露,将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表达得十分深沉感人,词人时刻忧心国事却罢职闲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蕴含词中。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1.【题干】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辽宁省示范协作校 2017 届一模试题)别王百谷 ①袁宏道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锦帆泾 ② 绕郎官舍,冠子桥通处士家好事每挥林下麈,清斋长试谷前茶。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注】①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②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③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名。④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首联中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分别季节为秋季。B.颔联中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麈清谈。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E.“浣纱”的本义是洗衣服,常用来代指西施。诗人以西施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愁。【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二人同为官场之人”错,二人身份不同。“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并非指官场之人。E 项,“诗人以西施自比”错,应为诗人把朋友王百谷比作西施。(2)本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答案】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写清霜大雁,西风匹马,作者又要浪迹天准,表达了漂泊之苦。②依依惜别之情。中间两联写作者和朋友常相往来,彼此对居所周围的景物十分熟悉,常在12一起交谈饮茶,离别在即,依依不舍。③对王百谷怀才不遇的惋惜之情。尾联以西施之美来比喻王百谷之才,无人了解王百谷之才,友人才华得不到施展,作者深表惋惜。(每点 2 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诗歌的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赠别诗,根据赠别诗的特点、首联的景物描写和“又天涯”的感慨,羁旅漂泊之愁溢于言表。领联对各自住处环境的描写,颈联对二人交友生活的描写,表明二人关系亲密,暗含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尾联“何人解浣纱”以西施典故表明诗人认为无人了解朋友,表达了对友人因无人欣赏而才华不得施展的惋惜。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河北石家庄二中 2017 届第六次联考试题)古宴曲于濆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本诗以写宴会为中心,题目中用“古”字,写汉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张两个大姓家的宴会,实则以汉寓唐,借古事以写时事。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仪仗收起,大路上市朝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C.三四句写朝罢无事,相约宴饮。虽不直接写人,但有重门,有车马,有宴饮,足可想见其中人物既富且贵,诗歌语言高度精炼。D.五至八句写宴席盛况。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娇羞婀娜,配饰华贵,以“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宴席之丰盛和座客之高贵。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答案】BE【解析】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仪仗收起,大路上市朝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借喻手法理解有误,就是实写宫中的物品。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时间为线索的理解有误,本诗就是以过程为写作的顺序。13(2)这首诗借描写“古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的?(6 分)【答案】主题:①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的达官贵人们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乐,对民生疾苦的惊人的无知。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2 分)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劳作的血汗钱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手法和主旨的试题,考生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主题: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的达官贵人们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乐,对民生疾苦的惊人的无知。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劳作的血汗钱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能力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广西桂林、崇左 2017 届联合调研试题)晚泊 ①陆游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注】①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诗歌开篇运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入蜀的原因,引出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B.颔联实写蜀地“万死一生”“千峰百障”的恶劣环境,从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C.本诗构思巧妙,颈联才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正式入题写“晚泊”。D.即使是夜泊,邻舟乞火、船夫祈风,渲染了热闹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愉悦的心情。(2)本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答案】(1)BD(2)①首联自慨身世如转蓬,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归的凄凉心情;②领联想象入蜀的艰难,寄寓了自己身世坎坷、世路艰难的感叹;③颈联、尾联寓情于景,抒发自己无法再在前线战斗的不满(或壮志难酬之叹)。(每点 2 分)14【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 项,“实写蜀地……的恶劣环境”错,由首联“作梦到巴东”可以看出,领联是诗人的想象。D 项,“愉悦的心情”错,邻舟乞火,乡间庙宇有船夫们祈祷顺风,实际上以借火说明夜泊,以庙宇说明所泊处的位置;由此在尾联中点出“淮南岸”,落日、啼、成楼的夜泊景象很萧索,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相合,结合注释中诗人的遭遇,可知其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诗人以“转蓬”自喻,感慨自己的漂泊无定。结合注释,可以看出“作梦到巴东”是写自己正在赴官巴东途中,此联遥想此行前程的艰难,表面上写蜀道是万死一生的险地,自己将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实际上也是对世路艰难的感叹。最后两联通过泊船时的“邻舟乞火”“丛祠”表明所泊处不是很荒凉的地方,但却是“落日、啼鸦、成堞空”的满目萧然,要注意“成堞”这一意象代表着诗人曾经在瓜洲重镇任职时的壮志豪情,根据陆游坚持抗金、坚决主战却始终未受重用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诗人在感叹无法再在前线报效祖国,壮志难酬。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3-14 题。 (2018 年金考卷原创题试题)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苏轼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鸪头丹。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首蓿盘。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注】①曼陀雨:《法华经》载,当佛说法时,从天空降下曼陀罗花雨。古代有时将茶花称为曼陀罗。②首蓿盘:借用唐朝薛令之的故事,寓指子由为学官,家贫官卑。(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歌第一句细写山茶花的生长环境,说明山茶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盛开的。B.第三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描写山茶花叶片的形态:质地厚硬,像犀牛甲一样。C.第四句对山茶花的颜色进行描述,茶花的颜色呈红色,就像仙鹤头顶的颜色。D.颈联用典,巧妙地将盛开的茶花和子由的生活现状相连,写出子由生活的窘迫。E.山茶花在雪中开放,象征着诗人的才华也会在环境恶劣的贬谪之处生长开花。【答案】A、E(选对一项得 2 分,两项全对得 5 分)【解析】A 项, “说明山茶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盛开的”错误,第一句是对山茶花生长环境的客观描写, “长明灯” “石栏于”不能表现环境的艰苦。E 项, “象征着诗人……生长开花”分析有误,尾联是诗人发表感慨,说不知明年还有谁欣赏这美丽的花朵,实是希望有人看,这是对弟弟的劝勉,一定会有人欣赏弟弟子由。15(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 分)【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山茶花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弟弟子由的鼓励。 (情感 2 分)前两联写山茶花的生长环境、叶与花,表现了山茶花不畏严寒的品格和它的坚韧与高洁;这两联既是在写山茶花也是在写子由;颈联由山茶花写到子由,用“羞对”表现出对子由虽有才华却家贫官卑的怜惜;尾联则表现出一种期望,希望子由能被重用。 (分析每点 1 分)【解析】苏轼作二诗遥和子由,这是其二。 “长明灯”系寺院长年燃烧不灭的灯,这里照应题目中的“开元寺” 。次句“长共松杉守岁寒”写山茶树经冬而绿叶不脱。次联写山茶叶子坚硬如甲,山茶花色深红如头之丹。这四句赞扬山茶的本性和精神,也隐喻其弟子由。第五句, “久陪方丈”后用“曼陀雨”真是恰到好处。第六句用唐薛令之事,令之为东宫侍讲,官僚闲淡,俸禄低,一日吃饭时见盘中只有苜蓿,不禁感慨。东坡以此表达对子由为学官,家贫官卑的不平。五、六句用典贴切,耐人寻味。尾联,开元寺山茶数年不开,今年却偏偏在雪中开放,不是花树也知人意吗?“更谁看”意为还有谁看,实是希望有人看,这就又有安慰子由的用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