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精讲精练精析全集(1).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93731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精讲精练精析全集(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精讲精练精析全集(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精讲精练精析全集(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精讲精练精析全集(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精讲精练精析全集(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课标高中历史精讲精练精析全集(一)中国古代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

2、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

3、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隋唐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

4、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北宋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元朝新发展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

5、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

6、,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依赖于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其历史作用是: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

7、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2古代其他重要政治制度(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以来我国奴隶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分封

8、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其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代仍保留。宗法制所形成的宗族制度和特权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3)军功授爵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4)士族制度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土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5)三省六部制隋、唐开始在中央实行的官制,这一制度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

9、密的体系,这一制度被历朝沿袭。(6)科举制隋朝开创的以人的才学为标准选拔官吏和各类人才的制度。因为科举制改变了选择人才的标准,许多中小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步入仕途。这一制度使封建政府有效地笼络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打击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这实际是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表现。这时科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摧残人才的一种制度,逐步走向反动。(7)八旗制度这是满洲兴起过程中实行兵民合一的军政制度,在清人关后继续实行,清末瓦解。它对满洲人的兴起

10、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古代重要改革变法改革是有见识的统治者运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变法改革,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多数也达到了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1)变法改革的类型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这次改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进行的,使齐国确立了霸主地位。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确立了封建统治,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些改革,多是在社会矛盾激化、

11、出现统治危机的情况下,封建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某些环节所作的一定调整。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虽未直接冠名“改革”、“变法”,但实质上也应视作改革。这一类改革多发生于新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接受了前朝覆亡

12、的教训或经历了农民战争,锐于图治,又是由强有力的君主推行,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对改革变法的认识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王莽改制是例外)后者多失败。其原因是:第一,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而后者改革的推行者,其改革多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第二,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应小。而王朝中后期

13、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调整,封建统治所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派势力强大。第三,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4治乱兴衰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反复出现过治乱兴衰更替的局面,就中国的封建王朝来说,大多有过治乱交替的“周期率”。(1)在我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许多天下大治的盛世局面,教材所提到的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其类型大体有两类:第一类:新王朝建立之初的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第二类:某一王朝在

14、前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鼎盛状态或在社会危机出现后,经过改革或调整而出现的“中兴”。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必须注意到,在封建的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点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2)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动乱局面,这些动乱多出现于某一王朝的中后期,多是统治阶级为争夺中央领导权而发生的叛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八王之乱、三藩之乱(初中教材)。(3)治乱兴衰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规律兴、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a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教训;初履皇位和个人特有的经历,致使其有较好个人政治品质。b相对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c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d

15、科技、对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互动作用。乱、衰局面出现的原因有:从根本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的必然结果,皇帝腐朽、重用奸佞、宦官、外戚专权,再加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割据性。治乱兴衰局面与统治阶级有直接关系。就某一封建王朝来说,建立之初,开国之君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为维护封建的长治久安,多数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因而出现天下大治。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性是根除不了的,进人中后期后,皇帝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势必出现动乱,直至被推翻。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每一封建王朝,无时不处于治乱交替的周期率中。这是任何封建统治阶级都逃不脱的。5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

16、一(1)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应当看到每次分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的实现,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2)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战国时期的分裂走向秦的统一;三国鼎立走向西晋的统一;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政局混乱和南北对峙走向隋的统一;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走向元的大统一。从时间上来看,统一比分裂的时间要长,而且即使

17、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3)统一趋势乃至统一的实现,是由其内部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一般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的正确策略等。按同样的道理,国家出现的暂时分裂也有其社会内在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包括:首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其次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再次是中央政权的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反过来减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领域的适当调整以及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导致国家分裂

18、的各种因素会大大减弱或消失。6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1)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统治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引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民族压迫最终体现为阶级压迫,在特殊情况下也成为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严重的自然灾害又往往成为农民起义的诱因。通常情况下,封建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足寻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2)中国古代重要的农民起义和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战争主要有秦末农民战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黄巾大起义、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不论次数还是规律,在

19、世界史上都是其他国家所不能相比的。而每次农民战争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如秦末农民战争的首创性,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唐末农民战争的流动作战,元末农民战争的反民族压迫色彩,明末农民战争达到古代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等。(3)农民起义的结局: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不可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其最终结局是失败。具体结局有三种情况:一是被封建政权镇压,如黄巾起义;二是被封建地主阶级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如隋末农民战争;三是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如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刘邦和元末农民战争中的朱元璋。(4)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评价: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推翻或改造了相对腐

20、朽的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改造了封建生产关系。农民起义和战争还大大震慑了封建统治阶级,迫使其作出让步,对统治政策作某些调整,这往往会成为新王朝建立之初清明政治出现的一个条件。但从另一方面看,农民起义对生产也有一定破坏作用,频繁的农民起义也打断了封建化的正常进程,使已正常发展的封建进程又重新回复到原先的起点,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之一。7中国古代战争和战役(1)中国古代战争的类型原始社会争夺土地和人口的部落战争: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争战。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战争: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奴隶社会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封建国家的统一战争:战国时的兼并战

21、争、秦统一六国、隋统一南北、唐初的统一战争、元初的统一战争、清初入关后的统一战争等。中原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争:西汉时对匈奴战争、宋与辽夏战争、宋金战争、明与瓦刺及后金战争。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的战争:平定七国之乱、平定安史之乱、清平定蒙古和回部贵族的叛乱等。 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的抗倭战争、郑成功的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入侵的战争。统治集团内部之间的战争:楚汉之争、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等。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等。(2)对中国古代战争的评价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和最高表现形式,一系列战争为更朝换代创造了条件,战争也不断改造着各种政治力量,战争更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表现形

22、式,一些战争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创造了条件。长期的战争形成的战乱,破坏了社会正常发展的环境,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正确区分战争的性质,是评论战争的重要前提。一切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都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的,也是正义的,值得肯定的。其性质应为侵略与反侵略性质。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各少数民族间的战争、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带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必须辨明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不同性质。任何民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发动掠夺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之,被压迫民族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

23、。消灭割据势力,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是正义的;而统治阶级为实现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战争,只能对人民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都应否定。重点问题辨析1对历代确立的统治思想的认识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确立相应统治思想,作为施政的指导,并以此规范人们和社会的行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 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与我国纷杂多变的政治局势相适应,春秋战国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秦统一后,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接受秦亡教训,根据经济凋敝的局势,一度把“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适应大一统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

2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兼容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对这一思想不断补充和完善。例 1秦建立后,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百家争鸣中的法家为统治思想?后来的西汉为何先后采用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统治思想?参考答案:秦用“法家”的原因: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符合法家的主张,秦国因此而势力日增,最后统一全国。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汉先用“道家”的原因: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

25、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借鉴之,不用法家而采用道家的“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经过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不便过分剥削。汉后用“儒家”的原因: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匈奴威胁、王国问题严重使统治者无法继续实行“无为”统治。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

26、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例 2汉书载:“武帝虽有攘四夷,开王境(展拓疆土)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死亡)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人至相食,蓄积至今未复。今人著的国史概要评论道:“汉

27、武帝不仅好大喜功,而且奢侈无度,扩建上林苑(皇家花固),开凿昆明池,建造宫殿几十处;还不远万里率领大批随从去祭泰山,为此修建了驰道、桥梁、离宫列馆。”后人认为,因为汉武帝耗竭国力,导致西汉由盛转衰。对照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你认为汉武帝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什么?参考答案:汉武帝的功绩:击退了匈奴贵族的进攻,有利于北部边境地区的安定。派遣使者通西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西部边疆地区的联系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打击诸侯王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汉武帝的过失:连年用兵,生活奢侈腐化,导致大量劳动力死亡;农民负担严

28、重,破产流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西汉国力衰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开始了孔孟之道对社会的长期统治,给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3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的宦官专权问题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宦官身份特殊,极易形成专权局面。通常情况下,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时,不太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而皇帝年幼,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时,则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宦官又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其专权则极易形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治更加黑暗,进而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旧王朝覆亡。可以说,主要依附于

29、封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又加速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灭亡。从历史上来说,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东汉中后期后,多由幼主临朝,政权多落人皇太后为首的外戚之中。皇帝成年后,不甘于外戚专权局面,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这样,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团而操纵政权。由于宦官没有社会基础,没有政治才干,因而导致政治更加腐败。比较正直的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团起而反对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进行反击和镇压,因而导致了党锢之祸,使东汉统治日趋腐败,政局更加混乱。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有恃无恐的干政,

30、连皇帝也任其摆布。明代自永乐帝后,宦官权势开始增强。因为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为强化权力,而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的特务机构,有部分是由宦官控制的;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分;宦官通过充任监军等,统帅军队。正因为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权势极大,所以明代宦官专权的程度和危害也更为严重。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例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大宗诏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阶第四,不任以事,唯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而已。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者千余人。其称旨者,则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监军持权,节度

31、还出其下。于是,甲舍、名固、上腴之田,为中人(宦官)所占者,半京畿矣!肃、代(宗)庸弱,倚为捍卫,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泊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扩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官,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刹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藩,则争出其门。 新唐书宦官列传序材料 2 至穗二年十二月,(宦官)李辅国被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国公,食实封五百户。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常在银台受事,置察事厅子数十人。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推讯。府县按鞫(审讯),三司制狱,以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瓷横

32、,私奏曰:“大家(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怒其不逊,以方握禁军,不欲遽贵,乃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旧唐书宦官列传材料 3 初,大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由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魏忠贤。 明史宦官传序材料 4 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史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之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是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成威柄。 赵翼廿二史札记明代宦官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我国古代宦官制度。 要求:内容包括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表现和对宦

33、官专权的认识等方面。评述要成文,不要罗列材料,限 200 字以内。参考答案:原因:(1)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2)君主昏庸,不理朝政(3)宦官善学多智,谋求权利(4)宫庭生活需要宦官表现:宦官掌握军权、政权,架空君主、左右朝政,享有政治经济特权。认识:宦官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腐朽势力的代表。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宦官专权必然导致乱政乱国,是政治黑暗的一个重要因素。热点考点导析例 1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 (1998 年上海高考)导析:本题着重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及其职能的掌握。题中所限定的

34、标准是秦朝丞相,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选项中所列不同朝代的中央机构,其长官职能是不同的。唐朝门下省的长官,虽为宰相,但其职能主要负责政令的审批。而宋代枢密院制定军事机构;清代理藩院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元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权与秦朝丞相相近。答案:C例 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导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这一专题的有关内容,涉及八股取土和焚书坑儒的评价认识。在解题思路上必须注意:对顾炎武观点作出正确判断。要联系八股取士产生的背景。如果只从八股取士规定和后果来论评是很不够

35、的。只有联系明朝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的政治背景,才能客观的评论八股取士的实质、目的及比秦朝焚书坑儒更为严重的影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其观点是正确的。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试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

36、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韧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坑儒更加恶劣。3疑难问题解析(1)中国古代政体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政体,是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奴隶制宗法贵族君主制和封建君主专制两种政体。每种政体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不同历史阶段。奴隶社会宗法贵族君主制,是君主和贵族共同掌握政权,其任期都是终身和世袭的,君主和贵族有一定宗法血缘关系;君主和贵族间通过分封等形式而相互依附和制约。自秦朝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

37、专制政体。皇帝制度是专制君主统治的核心。纵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和皇位的继替,大致有两种类型:同姓相继世袭型,异姓相代更替型。同姓相继的世袭制,是指皇位的继承,世世代代限于同一始祖的父系后代中进行。从皇位世袭制来看,大致有预立太子(如汉代)、密定皇储(清代即是皇帝写下密诏指定皇位)、内禅于子(如乾隆禅位嘉庆)、逼宫夺位(如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迫使李渊让出皇位)。异姓相代的更替型多发生于某一王朝走向腐败、衰退的悄况下,有大规模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后的改朝换代,如秦末农民战争后的汉和清兵入关后的清。也有外戚、权臣夺得皇位的,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曹丕、南朝的刘裕等,是通过宫廷政变等形式建立新王朝的

38、。(2)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宰相,或称丞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官职。作为封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首长,成为皇权的伴生物,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密切关系。宰相这种官职,是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此时名称不固定,职权也并不显赫。到战国末出现了“宰相”这一专称。到秦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了正规的丞相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同时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汉承秦制,仍设立丞相。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设立丞相的同时又宠任外戚与近臣,组成与丞相相对应的“内朝官”,丞相权力受到一定削弱。这种情况延续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宰相制度发生了变化。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

39、议和政务,三省同为宰相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间,宰相由多人担任,不仅三省正副长官为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都是宰相。有时宰相达 10 多人。三省制的建立,使相权分割,减弱了对皇权的威胁。明初仍设宰相,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朱元璋利用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废丞相,析丞相政务归六部,六部直属皇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宰相的时代。此后,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先后创立了内阁和军机处,内阁和军机处首长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成为宰相,只不过其职权与前相比有了削弱。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

40、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又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分与变革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为进行分级的地方,这些地方都设有相应的国家制和职能,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部分。其大体情况如下: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郡县制。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而形成众多诸侯国,周王朝的地方行政区。战国时期,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设立郡县制。被历代沿用。其中县一直沿袭不断,有较大变化。汉魏至南北朝时期是由封国、郡县三级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 13 刺史部,后演化为州,从而成为州郡。隋唐宋辽金时期,行政区划复杂。州(府)、县,

41、安史之乱变为镇(节度府)、县,一直到五代。宋代行政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元明清时期的省府县制。元朝设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明代仍设省。清设置 18 行省,在边疆设将军、大臣辖区。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能力强化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庄子盗跖中有“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描述,下列各项能说明这一描述的是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大汉口文化中晚期 D战国时期答案:B2夏桀时曾“乃召汤而囚之夏台(监狱)”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夏、商是两个敌对部落 B夏桀是个残暴的君主C商部落在反夏斗争中兴起 D夏已具备了国

42、家的特征导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刻性。A、B、C 选项只触及表面现象,而 D 项则反映了夏朝统治的暴力特征。答案:D 3下列制度最能体现奴隶身份地位基本特征的是A世袭制 B殉葬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导析:奴隶制度下奴隶的身份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和人身。答案:B4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A赢得周天于的信任 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 D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答案:C5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问 D改革的结果不同答案:D6秦末农民战争与

43、楚汉战争之间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毫无联系 B前者是后者的继续C后者是前者的第二阶段 D两者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答案:D7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异在A中央机构 B地方建制 C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导析: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B8下列人物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产生或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是商鞅韩非子秦始皇汉景帝A B C D答案:A 9王莽和东汉光武帝都着手解决奴婢问题,却有不同效果,其关键因素是A王莽改制的目的违背历史潮流 B光武帝用严厉的措施解放奴婢C光武帝以整顿吏治保证解决奴婢问题的效果 D受绿林、赤眉起义的影响导析:本题从王莽改制和光武中兴的有关内容命题,考查学生对农民起

44、义作用的认识,农民起义后,地主阶级往往采取让步政策。此题易错选 A 项,王莽改制目的符合西汉末年历史要求,其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答案:D10下列史实发生在三国鼎立后至西晋代魏之前 的是曹操打败袁绍马钧发明翻车刘备三顾茅庐卫温到达夷洲A B C D导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2 年孙权称王,注意不要把东汉末年史实划人三国时期。答案:C11西晋短期而亡,主要原因是A各族人民反晋斗争 B少数民族起兵反晋C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D政权基础导析:西晋灭亡是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迅速激化,民族矛盾说到底也是一个阶级矛盾问题。B、C 各是一个单一因素,D 是一个不恰当的提法,因此 A 是一种全面的表述。答案:A

45、12魏晋时期的士族实质上是A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的地主 B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地主C按军功大小参政议政的地主阶层 D地主阶级中极端腐朽的特权阶层答案:D13曹魏与北魏的相同点有曾以洛阳为都城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采取重农措施因政权分裂而结束A B C D答案:C 14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 B权臣当道 C奢侈腐化,滥用民力 D皇帝凶险残暴,昏庸答案:C1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注意的问题是A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减轻刑罚 D善于纳谏答案:B16唐朝后期出现的朋党之争,是指A藩镇将帅向中央夺权的斗争 B宦官与朝臣的斗争C皇帝与夺权朝臣的斗争 D中央官僚之间的派系斗争导析:朋

46、党之争指唐朝两派官僚“牛党”和“李党”之间的斗争。 答案:D17五代十国时期统治者获得政权最典型的途径是A通过所控制的藩镇势力武装夺权B依靠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C利用农民起义所造成的混乱局面D通过控制朝政,发动宫廷政变导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五代的皇帝和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 答案:A18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导析:本题是比较选择题,审题易知比较点为目的,而背景决定目的,故本题解题时首先从背景入手,再分别分析每项改革措施的

47、目的。答案:A19南宋和东晋的相似之处是A.前朝灭亡后的南下皇室贵族所建 B被少数民族所俘的皇帝所建C定都于今南京 D以屈辱的和约求得苟安导析:本题考查准确记忆程度,东晋、南宋的前代皇帝确实被俘过,但这两个政权并非被所俘皇帝所建,C 项只符合东晋,D 项只符合南宋,A 项才是共同点。答案:A20下列对明初锦衣卫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由皇帝授权给亲军 B职责是侦察逮捕审讯C由宦官统领 D不受司法部门管辖答案:C21明朝的北京保卫战与北宋的东京保卫战不同之处在于A主战派大臣领导 B军民共同抵抗C投降派主张议和 D取得最后胜利答案:D22李白成的“均田免粮”口号主要是针对明末出现的哪种情况提出的A土地

48、集中 B物价昂贵 C法律严酷 D赋税繁重答案:A23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A皇权日益强化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调和导析: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发展,特征是皇权日益集中,成为中央集权的核心,本题要从这一发展趋势上考虑。答案:A24下列史实与康熙帝无关的是A设台湾府 B开始设军机处 C雅克萨之战 D(南山集)案答案:B25元朝与清朝的不同之处是A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全国 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以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 D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答案:D 26下列史实不能反映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时代特征的是A君主专制强化 B资本主义萌芽C民族关系紧张 D人民斗争水平提高答案:C27中国古代历史上东西对峙的政权不包括A战国末秦与六国 B东魏与西魏 C北齐与北周 D东晋与十六国答案:D28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B士族制度形成于魏晋,瓦解于南朝C人头税始于汉朝,废于清朝 D科举制度始于唐朝,废于清朝答案:C29按时代顺序排列古代北京称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