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质量检测(十四)(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9邯郸高三摸底)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A民众敢与命运抗争B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解析:选 D。“民众敢与命运抗争”与材料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不等于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故 B 项错误;“宗教信仰意 识淡薄”与材料中“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
2、运的掌控”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 “人神是在同一空 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的传统文化,由此产生人文思想,故 D 项正确。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重义轻利”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相似点是(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C加强个人修养 D公民意识解析:选 C。根据题目中“重义轻利”得出孔子注重个人修养的加强,根据题目中“美德即知识”得出苏格拉底强调加强个人修养,故 C 项 正确。3(2019柳州摸底调研)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 B强调客观存在C推奉独
3、立思考 D重视哲学思辨解析:选 C。理性是指看待社会和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格拉底推奉独立思考,故 C 项正确。4(2019新课标全国卷摸底考试) 意大利的彼特拉克非常注意塑造自己“创新者”的形象,他说:“给在世的人一个恰当、正确的好名声,在他死后,就会升入天堂,获得永生。”他这一说法的意义在于( )A否定宗教神学的至高无上B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C反对忽视公共道德和倡导追求功利D体现出对理性主义的崇拜解析:选 A。“彼特拉克非常注意塑造自己创新者的形象” ,突出了人的伟大,否定宗教神学的至高无上,故 A 项正确。5(
4、2019安徽六校联考)但丁的 神曲 ,全诗分地狱 炼狱 天堂三部;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琪罗也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等。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世俗艺术水平落后C人文精神严重缺失D仍坚持以神为中心解析:选 A。但丁的神曲、拉斐 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取材于圣经,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故 A 项正确。6(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联考)14 世纪中叶到 17 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 )A直接延续了古代文化传统B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C具有强烈的反基督教性质D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现实的政治制度
5、解析:选 B。文艺复兴并不是古代文化传统的延续,故 A 项错误;从思想渊源来看,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故 B 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并不具有强烈的反基督教的意识,故 C 项错误 ;文艺复兴主要是借助发 展思想文化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不是构建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故 D 项错误。7(2019豫西南示范性高中联考) 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 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 ,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B “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D阅读教义成为教士的权利解析:选 B。根据“普通教民相信只要
6、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可知这是因信称义,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不是教皇的自愿放松,而是宗教改革后的结果,故 A 项错误; “阅读圣经”没有改变宗教信仰,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到16 世纪中期,普通教民也可以直接阅读圣经,故 D 项错误。8(2019成都高三摸底)1648 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对近代欧洲的重要影响是( )A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宣传的人文主义动摇了人们对基
7、督教的信仰,与题目中的和约无关,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 识,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教权和王权无关,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D 项表述中“根除”太过绝对,故 D 项错误。9(2019湖北八校高三联考)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 )A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B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C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D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解析:选 A。据材料“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8、,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得出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故 A 项 正确。10(2019全国卷“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 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纲领中说:“哲学家从来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关键是改变它。 ”下列属于“改变世界”的是( )A “世界万物皆由水生成”B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C “有勇气在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D “礼即理也” “格物以致知 ”解析:选 C。“世界万物皆由水生成”是“解释世界” ,故 A 项错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解释世界” ,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在公共事 务上运用理性”是实践,属于“改变世界” ,故 C 项正确;“ 礼即理也” “格物以致知
9、” 是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不符,故 D 项错误。11(2019黔东南州高三联考) 在近代欧洲的某个时代,乐观的情绪渐成主流。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成为座右铭,君主们普遍以“开明”自居。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 )A智者运动影响下的希腊B文艺复兴陶冶下的英国C宗教改革深化下的德国D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解析:选 D。智者运动是在古代希腊,不是近代欧洲,故 A 项错误;文艺复兴陶冶下的英国依然是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 ;宗教改革深化下的德国依然是四分五裂,由各邦领主统治,故 C 项错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指的是理性主义,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故 D 项正确。12(2019哈尔滨三
10、中高三验收考试)19 世纪上半期是各种“主义”涌现的时期, “自由主义”第一次出现在 1819 年, “激进主义”在 1820 年;社会主义在 1832 年;“保守主义”在 1835 年。 “个人主义” “立宪主义” “人文主义” “女权主义”等都出现于 19 世纪 30年代, “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在 19 世纪 40 年代出现。这些“主义”的出现表明( )A工业革命开启思想多元化时代B民主化进程保障思想自由C资产阶级革命需要理论指导D文化学者力图建构思想体系解析:选 D。根据材料“19 世纪上半期是各种主义涌现的时期”可知,欧洲的文化学者在不断致力于思想体系的构建,故 D 项正确。二、
11、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9滨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公元前 6 世纪公元前 3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戈拉、苏 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公元前 3 世纪公元 15 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公元 4 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 年天主教会设
12、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16 世纪18 世纪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13 分)解析:(1)根据表格内容可以分别得出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 发展的共同特征。(2)第一小问不同影响,应该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和以卢梭
13、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启蒙运动是否推动了中西方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当时中西方的政治、经济状况的角度回答。答案:(1)特征: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2)不同影响: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启蒙运动则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的转型。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经济上,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14、。文化上,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据统治地位;欧洲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14(2019邢台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 教育状况17 世纪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救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18 世纪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19 世纪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 19 世纪中
15、、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上表是 17 世纪至 19 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 分)(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做好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把握、紧扣主旨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来作答。从材料中我 们可以得出 17 世纪 初等教育被宗教控制,且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带有 强烈的宗教性;18 世纪的初等教育机构仍受到教会的影响,但相比 17 世纪有削弱趋势;19 世纪学校由国家开办并形成制度,宗教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了;从而得出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 。关于阐述,紧扣 1719 世纪的时间段并结合考点知 识提示和材料,从政治、 经济、思想方面分析,最后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阐述:启蒙运动沉重打击了神学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强化了西方国家民众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而西方工业化的进行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民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欧洲教育的普及化和义务化。(“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