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_2辍耕之垄上 _3奉之弥繁 _4侵之愈急 _5子孙视之不甚惜 _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7汝识之乎 _8可以知之矣 _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_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_11余之力尚足以入 _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_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17顷之,烟炎张天 _18蚓无爪牙之利 _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_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21句读之不知 _22夫晋,何厌之有 _
2、答案:12.动词“到去” ;37.第三人称代词“他” “它” “他们” “它们” ;89.指示代词“这” ;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 “的” ;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不译;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解析:选 BD。A.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D. 助词,提前宾语。三、判断“之”在
3、文中的意义。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 之,此僧以箪食瓢 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 ”答: 答案:动词,可译为“到、往” ;代词,可译为“他” ;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 ,唐僧不回 应他。 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凭借着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达了南海,( 回来后) 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
4、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说得太过了吧。 ”以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_2自以寿不得长 _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_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_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_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_7宫之奇以其族行 _8农民以鬻子者 _9无以,则王乎 _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11不赂者以赂者丧 _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_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_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_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_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_17请其矢,盛以锦囊 _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_19余船以次进 _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_21高祖以圣武定
5、鼎 _22以相国守代 _23以资政殿学士行 _24险以远,则至者少 _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_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_27木欣欣以向荣 _28作师说以贻之 _2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_30而皆背晋以归梁 _3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_答案:13.动词“以为” “认为” ;45.动词“用” ;6.动词“做” ;7.动词“率领” ;8.动词“有” ;9.动词通“已” , “停止” ;1012.介词“因为” “由于” ;1314.介词“在,从” ;15.介词“在的时候” ;1618.介词“拿,用,把,凭” ;1920.介词“按照” ;21.介词“依靠” ;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 ;2
6、4.连词,表并列;2526.连词,表因果;27.连词,表修饰;2829.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30.表承接;31.副词,通“已” ,已经。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G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解析:选 BG。A.目的连词;B.把;C. 并列连词;D. 表修饰;E.因为;F.凭借;G.把;H.在。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 伤;否则,以如
7、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 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 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 ,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 以康熙六年至京 师,然终未 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 ,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答: 答案:名词,可译为“原因” ;动词,可译为“认为”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 ;介词,可译为“把” ;连词,相当于“而” ,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 ,表修饰关系;连
8、词,相当于“而”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介词,可译为“因” ;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介词,可译为“在” ;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连词,表界限或范围;动词,可译为“用”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 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副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平而近就随众人游玩,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 险) ”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
9、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 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 ,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_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_3图穷而匕首见 _4余闻而愈悲 _5庄宗受而藏之 _6温故而知新 _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_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9赵尝五战于
10、秦,二败而三胜 _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_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_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_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_16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_17徐而察之 _18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_1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20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_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_22既而儿醒,大啼 _答案:15.连词,表承接“来” “就” ;69.连词,表并列“和” “并且” ;1012.连词,表转折“却” ;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 ;1617.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8.连词,表假设“如
11、果” ;1920.连词,表因果, “因而” ;21.代词,通“尔” , “你” “你的” ;22.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A/ B/C/ D/ / 解析:选 C。转折连词,修饰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三、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 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
12、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答: 答案:连词,并列关系;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连词,递进关系;连词,修饰关系;连词,承接关系;代词,同“尔” ,可译为“你”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 “啊” 。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 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 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
13、生那样整天思考( 而不学习) 。多加考 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冯氏)不是人 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 帼英雄啊。与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唯求则非邦也与 _2蹇叔之子与师 _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_4与尔三矢 _5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_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7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_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_9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_10一与一,谁能惧我 _11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_12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_13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_14恐年岁之不吾与 _1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_16号令召三老、
14、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_17当与秦相较 _18遂与之俱出 _答案:1.表反诘;23.动词,参加;45.动词,给予;6.动词,亲近;7.动词,交往;89.动词,赞同;1011.动词,对付;1213.动词,帮助;1415.动词,等待;16.副词,全、都;1718.介词,同、跟。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去时里正与裹头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子非三闾大夫与D微斯人,予谁与归E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解析:选 CE。A.替;B.连词,和;C.语气助词,表疑问;D.介词,和,跟;E.语气助词,表疑问。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 与
15、之璧上交 ,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 ,寇尚 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 伟略, 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答: 答案:动词,可译为“赞许” ;动词,可译为“给予”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介词,可译为“和” ;动词,可译为“对付” ;动词,可译为“参与” ;动词,可译为“结交” ;动词,可译为“帮助”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早上有错,傍晚就能改过,君子都赞许他,我也赞同。 现 在他人交给他的美玉也上交,足见他改过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啊!他与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以我们的力量
16、,敌寇还是很难对付的,应当让众人都参与这件事,和慷慨的君子结交,远离奸佞的小人,大事就可成了。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是天下无双的,如果他帮助敌寇而不帮助我们,那将怎么办呢?如果放弃他,这座城池确实能为我所有吗?焉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1于是余有叹焉 _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3万钟于我何加焉 _4君何患焉 _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_6盘盘焉,囷囷焉 _7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_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_9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_10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_11时人异焉 _1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_13吴人焉敢攻吾邑 _14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_15永之人争奔走焉 _
17、16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_17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_答案: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 ;56.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 ;13.疑问代词, “哪里” “怎么” ;1415.兼词,相当于“于之” “于此” ;1617.连词,相当于“乃” “则” “就” 。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8、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解析:选 AF。A.词尾,的样子;B.之,他;C. 哪里;D.兼词;E.语气助词;F. 词尾,的样子。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置土石” ,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骄而轻敌,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 答案: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之” ,可译为“在这里”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 ;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代词,可译为“他们” 。崤山之战时,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山上大石纷纷滚落,他们只能大喊“土石是放在哪里啊” ,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像这样(即使) 给他千军万马又怎么能战胜敌人呢?就因为他们骄傲,若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