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被压缩的物体其分子之间只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B.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C. 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D. 理想气体对外做功时必需吸收热量【答案】C【解析】【详解】被压缩的物体其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选项 A 错误;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表面的固体颗粒的运动,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的反映,选项 B 错误;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发生其他的变化,选项 C 正确;理想气体体积变大时对外做功,气体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
2、放热,故 D 错误;故选 C.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爱因斯坦在光的粒子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B. 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也相等C. 玻尔的原子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D. 卢瑟福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答案】B【解析】A 项: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说,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故 A 正确;B 项:根据 ,知动能相等,质量大动量大,由 得,电子动量小,则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较长,故 B 错误;C 项: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故 C 正确。D 项:卢瑟福根据
3、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 D 正确 。3.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B.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无关C. 、 、 三种射线中, 射线电离能力最强D. 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发出 、 、 三种射线【答案】B【解析】【分析】自然界中有些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可以自发地发生衰变,衰变的快慢用半衰期表示,与元素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详解】有些原子核不稳定,可以自发地衰变,但不是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故 A 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由原子核决定,与外界的温度无关,故 B 正确;、 和 三种射线, 射线的穿透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
4、故 C 错误;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不可能同时放出、 和 三种射线,故 D 错误。故选 B。4.下列现象中不是由表面张力引起的是( )A. 草叶上的露珠呈球形B. 布伞有孔,但不漏水C. 使用钢笔难以在油纸上写字D. 玻璃细杆顶端被烧熔后变成圆形【答案】C【解析】【分析】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它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就象你要把弹簧拉开些,弹簧反而表现具有收缩的趋势正是因为这种张力的存在,有些小昆虫才能无拘无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详解】草叶上的
5、露珠存在表面张力,它表面的水分子表现为引力,从而使它收缩成一个球形,与表面张力有关,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布伞有孔,但不漏水是由于存在表面张力,它表面的水分子表现为引力,从而使它收缩,与表面张力有关,不符合题意。故 B 错误;使用钢笔难以在油纸上写字,是由于墨水与油纸不浸润造成的,与液体表面张力无关,符合题意,故 C 正确;由于熔融的液态玻璃存在表面张力,使表面收缩,表面积变小,因此玻璃细杆顶端被烧熔后变成圆形,与表面张力有关,不符合题意,故 D 错误。故选 C。5.铀核 经过 m 次 衰变和 n 次 衰变变成铅核 ,关于该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铀核 的比结合能(平均
6、结合能)比铅核 的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小C. 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小于铀核 的结合能D. 铀核 衰变过程的半衰期与温度和压强有关【答案】B【解析】A、衰变方程为: ,则: ,解得: ,又: ,得: ,故选项 A 错误;B、衰变后的产物相对于衰变前要稳定,所以铀核衰变成 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铀核的结合能,故 B 正确,C 错误;D、原子核的半衰期与环境的温度、压强等无关,故 D 错误。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放着两个物体,其间用一根不能伸长的细绳相连,开始时 B静止, A 具有 的动量(以向右为正 ,刚开始绳松弛。在绳拉紧 可能拉断 的过程中,A、 B 动量的变
7、化量可能为()A. ,B. ,C. ,D. 【答案】C【解析】在绳子拉紧的一瞬间系统动量守恒,并且 A 的动量减小 B 的动量增大,系统的机械能有损失,选项 A 中系统机械能没有损失,A 错;B 错;C 对;系统动量不可能增大,D 错;7.如图描绘一定质量的氧气分子分别在 和 两种情况下速率分布情况,符合统计规律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平均动能越大,故平均速率越大,即速率大的分子数占据总数的比例越大,故 A 正确,B 错误;分子总数目是一定的,故图线与横轴包围的面积是 100%,故两个图线与横轴包围的面积是相等的,故
8、 C D 错误;故选 A8.甲、乙两种薄片的表面分别涂有薄薄的一层石蜡,然后用烧热钢针的针尖分别接触这两种薄片,接触点周围熔化了的石蜡分别形成如图所示形状 对这两种薄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的熔点一定高于乙的熔点B. 甲一定是晶体C. 乙一定是晶体D. 无法判断谁是晶体【答案】B【解析】【分析】单晶体是各向异性的,熔化在晶体表面的石蜡是椭圆形非晶体和多晶体是各向同性,则熔化在表面的石蜡是圆形,这与水在蜡的表面呈圆形是同样的道理【详解】单晶体是各向异性的,熔化在晶体表面的石蜡是椭圆形。非晶体和多晶体是各向同性,则熔化在表面的石蜡是圆形,这与水在蜡的表面呈圆形是同样的道理(表面张力) 。
9、非晶体各向同性的每个方向导热相同,所以是圆形,单晶体各向异性的在不同方向上按导热不同,但是为平滑过渡,是由于晶粒在某方向上按照一定规律排布,所以是椭圆形,这里所说的方向例如沿着晶体几何轴线,或与集合轴线成一定夹角等等。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B。【点睛】各向异性就是说在不同的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 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并不是每种晶体在各种物理性质上都表现出各向异性有些晶体在导热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云母、石膏晶体;有些晶体在导电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方铅矿;有些晶体在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立方形的铜晶体;有些晶体在光的折射上表现出各向异性,如方解石9.如图所示,
10、在一个带活塞的容器底部有一定量的水,现保持温度不变,上提活塞,平衡后底部仍有部分水,则( )A. 液面上方水蒸气的密度和压强都不变B. 液面上方水蒸气的质量增加,密度减小C. 液面上方水蒸气的密度减小,压强减小D. 液面上方的水蒸气从饱和变成未饱和【答案】A【解析】【分析】水上方蒸汽的气压叫饱和气压,只与温度有关,只要下面还有水,那就是处于饱和状态,根据饱和汽压的特点进行分析【详解】在一定的温度下,饱和气的分子数密度是一定的,饱和汽的压强也是一定的。活塞上提前,密闭容器中水面上水蒸气为饱和汽,水蒸气密度一定,其饱和汽压一定。当活塞上提时,密闭容器中水面会有水分子飞出,使其上方水蒸气与水又重新处
11、于动态平衡,达到饱和状态。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水蒸气密度不变,饱和汽压也保持不变。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汽和饱和汽压等概念的理解,关于这两个概念注意:饱和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饱和气压与蒸汽所占的体积无关,与该蒸汽中有无其他气体也无关,不能用气体实验定律分析,这是饱和气体,不是理想气体10.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已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吸收能量为 的光子而被激发B. 用能量为 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一定不能使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C. 用 能级跃迁到 能级辐射的光子照射金属,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
12、电子最大初动能为D. 一群处于 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 4 种谱线【答案】C【解析】(-13.6eV)+(12.1eV)=1.50eV 不等于任何能级差,则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能量为 12.1eV 的光子不能被激发,选项 A 错误;12.5eV 大于 1、2 和 1、3 之间的能级差,则用能量为 12.5eV 的电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能使氢原子发生能级跃迁,选项 B 错误;从 n=4 能级跃迁到 n=1 能级辐射的光子能量为(-0.85eV)-(-13.6eV)=12.75eV,则用它照射金属,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为 12.75eV-6.44eV=6.31eV,选
13、项 C 正确;一群处于 n=4 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 种谱线,选项 D 错误;故选 C.点睛:要知道原子吸收光子时,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两个能级的能级差,否则不能吸收;而当电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两个能级的能级差时都能被吸收.11.如图所示, A、 B 两物体的质量比 : :2,它们原来静止在平板车 C 上, A、 B 间有一根被压缩了的水平轻质弹簧, A、 B 与平板车上表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 A、 B 被弹开( 、 B 始终不滑出平板车) ,则有( )A. A,B 系统动量守恒B. A,B,C 及弹簧整个系统机械能守恒C. 小车先向左运动后向右运动D.
14、 小车一直向右运动直到静止【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地面光滑,所以 A、B 和弹簧、小车组成的系统受合外力为零,所以系统的动量守恒在弹簧释放的过程中,因 ,由摩擦力公式 知,A、B 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不等,所以 A、B 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不为零,A、B 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A 对小车向左的滑动摩擦力小于 B 对小车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在 A、B 相对小车停止运动之前,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向右,会向右运动,因存在摩擦力做负功,最终整个系统将静止,则系统的机械能减为零,不守恒,故 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点睛】在整个过程中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
15、的能,根据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逐个分析物体的受力的情况,即可判断物体是否是机械能守恒12.如图所示是工业生产中大部分光电控制设备用到的光控继电器(即一种开关,用来控制电路)的示意图,它是由电源、光电管( 、 放大器、电磁继电器( 等几个部分组成,当用绿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 K 时,可以发生光电效应,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 a 端为电源的正极B. 放大器的作用是将光电管中产生的电流放大后,使铁芯 M 磁化,将衔铁 N 吸住C. 若增大绿光的照射强度,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大D. 改用蓝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 K 时,电路中仍有光电流【答案】ABD【解析】【分析】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
16、属的极限频率,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判断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的变化【详解】电路中要产生电流,则 a 端接电源的正极,使逸出的光电子在光电管中加速,放大器的作用是将光电管中产生的电流放大后,使铁蕊 M 磁化,将衔铁 N 吸住。故 A、B 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故C 错误。绿光照射有光电流产生,知能产生光电效应,由于蓝光的频率大于绿光的频率,则蓝光照射能产生光电效应,一定有光电流产生。故 D 正确。故选 AB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光电效应的条件,以及掌握光电效应方程,知道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13.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
17、 O,乙分子沿 x 轴运动,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 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图中分子势能的最小值为 若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 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乙分子在 P 点( 时,其动能为B. 乙分子在 P 点 时,加速度最大C. 乙分子在 Q 点 时,处于平衡状态D. 乙分子的运动范围为【答案】AD【解析】试题分析:两分子所具有的总能量为 0,乙分子在 P 点时,分子势能为-E 0,故分子动能为E0,故 A 正确;乙分子在 P 点时,分子力为零,故加速度为零,最小,故 B 错误;Q 点时分子势能为零,但此时受分子力不为零,故不是平衡状态,故 C 错误;当乙分子运动至 Q 点
18、(x=x 1)时,其分子势能为零,故其分子动能也为零,分子间距最小,而后向分子间距变大的方向运动,故乙分子的运动范围为 xx 1,故 D 正确故选 AD。考点:分子力【名师点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同时还要掌握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之间的关系,明确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时,分子势能增大。14.
19、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 a 开始,经历过程、到达状态 e,对此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中气体的压强逐渐减小B. 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正功C. 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D. 状态 c、d 的内能相等【答案】BD【解析】【分析】过程中气体作等容变化,根据查理定律分析压强的变化。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正功。过程中气体作等容变化,根据温度的变化分析气体内能的变化,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吸放热情况。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跟温度有关。根据气态方程分析状态 d 与 b 的压强关系。【详解】过程中气体作等容变化,温度升高,根据查理定律 P/T=c 知气体的压强逐渐增大,故 A 错误。
20、过程中气体的体积增大,气体对外界做正功,故 B 正确。过程中气体作等容变化,气体不做功,温度降低,气体的内能减少,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U=W+Q 知气体向外界放出了热量,故 C 错误。状态 c、d 的温度相等,根据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跟温度有关,可知,状态 c、d 的内能相等。故 D 正确。故选 B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要能够根据温度判断气体内能的变化;在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一定要注意各量符号的意义;U 为正表示内能变大,Q 为正表示物体吸热;W 为正表示外界对物体做功。15.如图所示,一小车停在光滑水平面上,车上一人持枪向车的竖直挡板连续平射,所有
21、子弹全部嵌在挡板内没有穿出,当射击持续了一会儿后停止,则最终小车( )A. 速度为零B. 对原静止位置的位移不为零C. 将向射击方向作匀速运动D. 将向射击相反方向作匀速运动【答案】AB【解析】试题分析:整个系统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动量守恒,由于初动量为零,因此当子弹向右飞行时,车一定向左运动,当子弹簧向入档板瞬间,车速度减为零,因此停止射击时,车速度为零,A 正确,C、D 错误;每发射一枪,车向左移动一点,因此停止射击时,车相对原位置位移不为零,B 正确考点:动量守恒定律二、实验题16.某同学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 ,将该溶液滴一滴到水面上,稳定后形成油膜
22、的面积为 已知 500mL 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 1mL,则油酸分子直径大小的表达式为_。该同学做完实验后,发现自己所测的分子直径 d 明显偏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选)_。A.将滴入的油酸酒精溶液体积作为油酸体积进行计算B.油酸酒精溶液长时间放置,酒精挥发使溶液的浓度发生了变化C.水面上痱子粉撒得太多,油膜没有充分展开D.计算油膜面积时,将不完整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答案】 (1). ; (2). AC【解析】(1)纯油酸的体积 V 等于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乘以浓度,即: ,油滴面积为 S,则分子直径大小的公式为 , (2)根据 ,则有:A、错误地将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直接作为油酸
23、的体积进行计算,则计算时所用体积数值偏大,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大,故 A正确;B、油酸酒精溶液长时间放置,酒精挥发使溶液的浓度变大,则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故 B 错误;C、水面上痱子粉撒得较多,油膜没有充分展开,则测量的面积 S 偏小,导致结果计算偏大,故 C 正确;D、计算油膜面积时,将不完整的方格作为完整方格处理,则计算所用的面积 S 偏大,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故 D 错误;故选 AC。【点睛】根据 进行推导,纯油酸的体积 V 等于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乘以浓度;根据推导出的直径表达式判断出错的原因17.如图所示,用“碰撞试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24、。试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 来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 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 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图中 O 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 多次从斜轨上 S 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 P,测量平抛射程 OP,然后,把被碰小球 静止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小球 从斜轨上 S 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 相撞,并多次重复。椐据图可得两小球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_ , (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 、 B.测量小球 开始释放高度 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 H
25、D.分别找到 、 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 M、 N E.测量平抛射程 OM, ON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_ (用 中测量的量表示)【答案】 (1). (1)C (2). (2); (3). ADE (4). (3)m1OP=m1OM+m2ON;【解析】【分析】(1)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是通过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求解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所以要保证每次小球都做平抛运动,则轨道的末端必须水平(2)由动量守恒定律求出需要验证的表达式,根据表达式以及实验过程分析实验中的步骤;(3)根据(2)的分析确定需要验证的关系式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质量可测而瞬时速度较难因此采用了落
26、地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水平射程来反映平抛的初速度大小,所以仅测量小球抛出的水平射程来间接测出速度过程中小球释放高度不需要,小球抛出高度也不要求最后可通过质量与水平射程乘积来验证动量是否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确定验证是否为弹性碰撞的表达式【详解】 (1)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根据平抛运动规律,若落地高度不变,则运动时间不变,因此可以用水平射程大小来体现速度速度大小,故需要测量水平射程,故 AB错误,C 正确故选 C(2)碰撞过程中动量、能量均守恒,因此有:m 1v0=m1v1+m2v2, 因此有:v1 v0,因此要
27、使入射小球 m1碰后不被反弹,应该满足 m1m 2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则 m1v0=m1v1+m2v2,两边同时乘以时间 t 得:m 1v0t=m1v1t+m2v2t,则 m1OP=m1OM+m2ON,因此 A实验需要测量两球的质量,然后确这落点的位置,再确定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故选ADE(3)由(2)知,实验需要验证:m 1OP=m1OM+m2ON;【点睛】本题考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基本内容; 实验的一个重要的技巧是入射球和靶球从同一高度作平抛运动并且落到同一水平面上,故下落的时间相同,所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把本来需要测量的速度改为测量平抛过程当中水平方向发生的位移,可见掌握了实验原理
28、才能顺利解决此类题目三、计算题18. 发生一次 衰变后变为 Ni 核,在该衰变过程中还发出频率为 和 的两个光子,(1)试写出衰变方程式,(2)并求出该核反应过程中亏损的质量。【答案】 (1) (2)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 写出衰变的方程式,根据释放的能量,结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求出质量亏损【详解】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衰变方程式为: 释放的能量E=hv 1+hv2,根据E=mc 2得质量亏损为:m= 19.质量为 的小球竖直向下以 的速度落到水平地面,再以 的速度反向弹回,求:小球与地面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的大小和方向;(2)若小球与地面的作用时间为 ,则小球受到地面
29、的平均作用力多大? 取【答案】 (1)2kgm/s;方向竖直向上;(2)12N;方向竖直向上;【解析】【分析】由动量的定义式 P=mv 求出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然后求出动量的变化对碰撞过程由动量定理列式可求得平均作用力【详解】 (1)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小球与地面碰撞前的动量:p=mv=0.2kg(-6m/s)=-1.2kgm/s;小球与地面碰撞后的动量:p=mv=0.2kg4m/s=0.8kgm/s;小球与地面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p=p-p=0.8-(-1.2)=2kgm/s;方向竖直向上;(2)对碰撞过程由动量定理可得:(F-mg)t=p解得:F=12N;方向竖直向上;【点睛】本题考查了求
30、小球的动量与动量的变化以及动能定理的应用,应用动量的计算公式即可正确解题20.如图,容积为 V 的汽缸由导热材料制成,面积为 S 的活塞将汽缸分成容积相等的上下两部分,汽缸上部通过细管与装有某种液体的容器相连,细管上有一阀门 K。开始时,K 关闭,汽缸内上下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均为 p0, 现将 K 打开,容器内的液体缓慢地流入汽缸,当流入的液体体积为 时,将 K 关闭,活塞平衡时其下方气体的体积减小了 ,不计活塞的质量和体积,外界温度保持不变,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g。求流入汽缸内液体的质量。【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玻意耳定律、关联气体、压强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设活塞再次平衡后,活塞上方气体的体积为
31、,压强为 ;下方气体的体积为 ,压强为 。在活塞下移的过程中,活塞上、下方气体的温度均保持不变,由玻意耳定律得由已知条件得设活塞上方液体的质量为 m,由力的平衡条件得联立以上各式得21.如图所示,一光滑水平面上有质量为 m 的光滑曲面体 A, A 右端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一质量为 m 的小球 C 放在曲面体 A 的斜面上,距水平面的高度为 h,小球 C 从静止开始滑下,然后与质量为 2m 球 B 发生弹性正碰 碰撞时间极短,且无机械能损失 求:(1)小球 C 与曲面体 A 分离时, A、 C 速度大小; (2)小球 C 与小球 B 发生碰撞后,小球 C 能否追上曲面体 A。 (要求写出分析计算过
32、程,只判断能否追上不得分)【答案】 (1) (2)不能。【解析】【分析】(1)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速率(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求出 C 的速率,从而判断能否追上 A【详解】 (2)设小球 C 与劈 A 分离时速度大小为 v0,此时劈 A 速度大小为 vA,小球 C 运动到劈 A 最低点的过程中,选定向右为正方向,在水平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A=0,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h mv02+ mvA2,解得: vA v0 ;小球 C 与 B 发生正碰后速度分别为 vC和 vB,选定向右为正方向,由于小球 C 与物块 B 发生完全弹性正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C+2mvB,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v02 mvC2+ mvB2,解得: vB , vC ,因 vCvA,则小球 C 与小球 B 发生碰撞后,小球 C 不能追上曲面体 A。【点睛】本题考查了求物块的速度、物体的运动时间问题,分析清楚物体的个、运动过程,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即可正确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