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088333 上传时间:2019-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高邮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高邮中学高一年级十月阶段测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判断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2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 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笔直接书写在答题卡上的规定位置。第卷 (选择题 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史书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A封建制度的建立 B行省制度的建立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 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

2、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3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 ,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4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宗法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5徐天麟在两汉

3、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6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7史学家张岂之认为,在中国古代,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设, “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 ,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 。以下史实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是A秦朝确立郡县制 B隋朝创立科举制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

4、隶属于A宋朝的枢密院 B唐朝的门下省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9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0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1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

5、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12 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规定察举对象年龄必须在四十以上 通过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多途径选拔人才 尽量避免察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A B C D13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

6、理性”应是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14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 、 “密揭” 、 “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15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

7、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16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C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D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17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18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直接原因是A英军四处抢掠 B人民具有斗争传统C清军

8、屡次战败 D清政府动员抗英19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 B势力对比敌强我弱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 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20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 1900 年 8 月 12 日说他“同情中国人” ,11 月 23 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 , “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 ”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1下列事件属于人民群众自发抗击列强侵略的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黄海海战 刘永福黑旗军 义和团运动A B C

9、 D22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反割台斗争 D抗日战争23日本早在 1931 年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件,而我们通常把 1937 年“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的主要依据是A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B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C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2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C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建立 D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5卢沟桥事变后

10、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中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261937 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 ”此处所言战事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7近代申报曾评述道:“这是华北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国共宣布合作以后的第一个喜讯。我们的抗战是全面的持久的抗战。不过,从这次晋北的初步进展中,我们却得到了一

11、个深切的教训,那就是要保证抗战的胜利,政治工作必须和军事相配合,武力必须和民众相联络。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文中“第一次胜利”指台儿庄战役文中“初步进展”指平型关大捷报道实际上肯定了中共发动民众的策略报道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政府的抗战路线A B C D28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 1937 年和 1938 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的。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有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A B C D29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从 1938 年到1941 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 ”其

12、实,日本当时提出“和平方案”真正原因是A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东等地的进攻被击退,损失惨重B相持阶段日本希望与中国和平谈判, “化干戈为玉帛”C日本速决战计划破产,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中国开辟了国外战场,与盟军联合打击日军,日军被迫提出议和30下图为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示意图,这一战役是A国民党军队在华北组织的重大会战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C发生在敌后战场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D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第卷 (非选择题 共 40 分)三、非选择题:31 (14 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是历代王朝必须重视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

13、人。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 尹湾六号汉墓一号木牍正面:(第 1 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尹湾汉墓简牍请回答:(1)材料一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指出哪一对象在这一制度中受益?(4 分)(2)材料二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分析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5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地方推行何种制度?这一制度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方面有何创新之处?(5 分)32 (12 分) “舞是诗兮诗是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材料二 全国人大十届

14、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是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6 分)(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 年,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33 (14 分)201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15、周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 年 7 月 17 日材料二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 年 8 月 14 日材料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 月 16 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 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 5 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之多。朱成山把血写的历

16、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材料四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20 周年 4 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50 周年8 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60 周年 4 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促成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 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4 分)(3)根据材料四,指出 20 周年纪念邮票突出的主题。与 20

17、 周年纪念邮票相比,50周年纪念邮票的内容有何变化?60 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6 分)高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C A B D D C C B C C B B C C A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A C A D C A D D D A B B B C C31 (14 分) ( 1)分封制。王室子弟。 (4 分)(2)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5 分)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 分)32.(12 分)

18、 ( 1)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分)(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抗日战争的胜利。 (6 分)33 (14 分) 36 (10 分) ( 1)由准备抗战到实行自卫。 (2 分) 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威逼南京。 (2 分)(2)原因: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 (2 分)年份:1937 年。 (2 分)(3)20 周年: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50 周年:突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60 周年:强调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