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加快农资市场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为健全农资市场体系,保障农资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日前,我社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全市农资市场概况(一)市场规模巨大,商品不断丰富。乐山种植业比较发达,传统农资商品需求持续旺盛,常年需化肥 25 万吨,农药 4000 吨,农膜 4000 吨,种子 5000 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畜牧、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饲料、兽药需求迅猛攀升,2011 年,全市饲料销量 160 多万吨,兽药销量 1000 多吨。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用车辆、组合机、平整机、碾米机、粉碎机、电机、水泵等
2、机具大面积推广使用,2011 年,全市销量 10 多万台。同时,乐山作为重要的小型农机具生产基地,年产碾米机、电机、水泵等小农机 300 多万台,主要销往中南、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国家。2011 年,全市农资商品零售额 65 亿元。(二)市场充分开放,竞争主体多元。计划经济时代,农资商品主要由供销社专营,辅以农业“三站”作为补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资专营品种不断缩减,1998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市场全面开放。在市场开放进程中,各种经济成分纷纷涌入,形成了多元化主体、多渠道竞争的市场格局。目前,农资市场经营主体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传统农资企业,以供销社企业为主
3、,主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商品的批发及连锁业务;二是饲料生产企业,以巨星公司、希望集团为代表,开展饲料直销业务,分享了全市的饲料市场;三是农机经销企业,主营农机具批发及连锁业务;四是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各类农资商品的终端零售业务。据统计,全市有专业从事农资商品流通业务的公司 41 家,个体经营者 3400 多家。(三)分工日趋精细,服务逐步深入。一是市场细分更加专业。供销社一统农资市场的计划经济时期,经营“大而全、小亦全” 。流通体制改革后,市场发育加快,传统农资商品、饲料、农机具三大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互不统属。在流通方式上,传统农资商品和农机具,以总经销和连锁配送经营为主;饲料
4、则以厂家直销零2售终端及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为主。二是市场终端发育良好。近年来,通过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供销社“新网工程”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资零售网点不断发展、规范、提升。目前,全市有各类农资零售网点 3700 多个,遍布农村的各个角落,还有星罗棋布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的农资消费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农资科技服务逐步深入。农资市场全面开放,充分竞争,农资经营由商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科技竞争,由购销服务转向以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综合性服务。在技物结合、综合服务方面,供销社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具系统性和代表性。近年来,全市供销社系统加强农资连锁店的升级
5、改造,不断扩充服务功能,打造社区综合服务社 584 个、 “庄稼医院”319 家。2011 年,全系统农技培训 8 万多人次,免费诊治庄稼病虫害 3 万多例,测土配方施肥 14 万多亩。二、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一)经营企业弱小,化肥物流不畅。全市近 30 家化肥流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本三、五十万的居多,500 万元以上的只有 2 家;年经营化肥万吨以上的只有 4家,其中超过 5 万吨的只有 1 家。由于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不强,在与生产厂家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小型、微型企业的采购价往往高 35%,甚至直采价比部分市内龙头企业的调拨价还高。企业小、散、弱,市场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多头
6、营销,交叉调拨,加以仓储零碎分散,化肥流通效率低下。化肥从厂家到零售终端往往需要45 级转运,仅上下车费一项,全市每年增加流通费用 1500 万元以上。(二)化肥储备不足,风险保障脆弱。化肥是一种特殊商品,突出特点是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仓储在化肥流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市原有化肥仓库 10 余万平方米,仓容 15 万吨,可以确保供给。农资企业改制后,半数以上化肥仓库湮没于城市化进程中。目前,全市化肥仓库仅有 3 万多平方米,仓容 5 万吨。化肥仓容紧张,储备不足,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震荡等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脆弱。另一方面,化肥以其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性,淡、旺季价格差距巨大,平均价差
7、12%左右。因储备能力不足,全市一年要增加化肥采购成本 3500 万元,相当于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 15元。同时,化肥储备能力差,还影响上游生产企业,淡季开工不足,旺季疲于奔命,增大了生产成本,间接增加了农民负担。如井研三江氮肥厂,每年有 2 个月超负荷生产,其余大都处于维护性运转状态,甚至还要季节性熄火停产。3(三)市场监管困难,商品良莠不齐。农资市场主要由农业、畜牧、工商、质监、工信、商务、卫生、药监等各部门多头管理,缺乏综合协调机制,工作中既有职责交叉,又有监管盲区,侵害农民利益、危及食品安全的问题较多。一是农资产品名多价乱。复混、复合肥料替代单质肥料,复配制剂农药替代单剂农药,国产农药替
8、代进口农药,本地种植性状相似的农作物品种替代主导农作物种子。就农药而言,品种按大类分有150 余种,按小类分近 3000 种,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品性状相似,增产能力相当,防病治虫效果雷同,个别不法商家与厂商联合运作,标高价格投放市场,牟取高额利润。二是农资商品质量鱼目混珠。流动经营、恶性竞争以及少数不法商贩唯利是图,制假售假仍然存在。同时,由于检验检测设施设备不足,抽检成本较高,难以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检查,农资商品质量难以保证。伪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损害农民利益。三是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禁而不绝,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甲胺磷、对硫磷、甲
9、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铵等早被国家全面停止销售、使用和生产的高毒农药,因利润较高,少数不法商人仍暗中销售,又以其防治病虫害起效更快,农民趋之若鹜。三、对策建议(一)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资源整合。整合各类资源,聚合各类人才,培育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传统农资经营龙头企业。推进农资企业联合合作,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优扶强,促进优质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业务集中,打造农资企业集团,提升市场博弈能力,扩大直采规模,降低农资商品的采购成本。加强农资商品流通方式创新,扩大、规范、提升农资连锁配送经营服务网络,实现物畅其流。(二)建设批发市场,提升物流水平。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的前提
10、下,选择交通便利、运输半径较小、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国有建设用地 150 亩,规划建设集仓储物流、批发配送、农技指导、农资商品市场需求信息收集与发布、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地区性、综合型市级农资批发市场,完善全市农资流通市场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让利广大农民。(三)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农资批发市场监管责任制,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在市场监管中主力军作用。健全农资市场监管协调机制,由农业、畜牧、工商、物价、质监、安监、供销社等部门组成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和突发事件议4事制度,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农资市场源头的监管。强化农资市场日常监管,建立市场主体诚信管理机制。发展农资流通行业协会,引导监管对象建章立制,加强行业自律,保证质量安全。(四)完善储备制度,保障有效供给。按照乐府发20119 号文件精神,市本级和部分区县初步建立了化肥商业储备制度,对保障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化肥、种子、农药等重要农资商品的商业储备和救灾储备制度,增强保障农资供给的能力,增强政府调控农资市场的能力,增强农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及其它突发事件的能力。对重要农资商品的储备,财政给予贴息。乐山市供销社二一二年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