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五代文学史 (581960),学习要求,1,勤读勤诵 2,从语言入手,体会诗歌的意与境 宣示义、启示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 物境、情境、意境等,目 录,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四章 李 白 第五章 杜 甫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七章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九章 晚唐诗文 第十章 唐代传奇 第十一章 唐五代词,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社会概况 (一)隋的短暂统一(581-618)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但只有短
2、短37年历史的隋王朝随即被唐取代,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二)唐代的社会状况,1.唐代历史的分期 2.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唐代的社会矛盾高太高中武睿玄,肃代之后德顺连 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哀后至无传,1.唐代(618907)历史的分期,唐代社会可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又可分为初唐、盛唐,后期又可分为中唐、晚唐。 前期是走向鼎盛的时期,后期虽有所衰落但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国力。,2.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总体上说唐代社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体现了一种盛世气象。唐代针对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豪门士族的庄园制经济,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的改革,
3、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也日益发展,城市也日益繁华。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儒、释、道思想的自由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都显示着开发的文化心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科举制度和多种入仕途径也为士人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3.唐代的社会矛盾,但是,唐代后期由于,土地兼并、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社会矛盾的渐渐积聚,终于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走向了灭亡。,(三)五代的社会状况,历史进入五代的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息; 五代:后梁、李存勖在洛阳建立后唐、石敬瑭推翻后唐在开建立后晋、刘知远建立
4、后汉、郭威在开封建立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北汉、南汉、吴国、南唐、吴越、楚国、闽政权、南平。 南方诸国虽也有战乱,但局势相对稳定尤其是南唐和后蜀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一、隋代文学概况隋代文学(581618)(1) 国家统一与南北文学的合流;(2) 齐梁宫廷文学的延续与变革;(3) 边塞诗唐人之先鞭。(4) 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过渡阶段。,隋代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的延续,又是初唐文学的前奏。隋代文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入隋的作家,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一类是由南入隋的作家,如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南朝齐梁文学的浮艳文风和形式技巧与北朝文学的
5、刚健之气和朴素质实的笔法,都影响了隋朝文人的创作。之于作家虽各有所取,但总体上呈现着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代文学过渡的趋势。,二 唐代文学概况,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唐代文学(618907) (1)国力昌盛,文学全面繁荣; (2)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 歌的全盛时期 (3)散文取代了骈文的统治地位,堪称继秦汉散文后的一次新高峰; (4)传奇小说的兴起标志着进入“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和中国古代小说趋于成熟的时期; (5)俗讲、变文和词开启了文学发展的新领域。,1、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的最高
6、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闻一多语)有唐一代,乃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闳阔。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
7、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今人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 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3、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
8、:“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李白秋浦歌)、采玉工人(老夫采玉歌)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
9、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旗亭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
10、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
11、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集异记,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1.1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1.1.1初唐前期诗歌,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1.1.2初唐后期诗歌,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
12、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初唐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盛唐诗歌,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70)。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
13、“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顶峰。,中唐诗歌,中唐从代宗大历五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70-835)。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 大历至贞元年间为前期。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贞元以后为后期。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晚唐诗歌,晚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衰落时期。 晚唐大致从文宗开成元年到唐灭亡(8
14、36-907年)。 晚唐诗歌影响较大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二人有“小李杜”之称。 陆龟蒙、皮日休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多具闲适淡泊的情调。 此外,温庭筠、杜荀鹤、韦庄等都有一定的成就。,2、唐代散文概况,唐代散文主要有骈文和“古文”两大类,并且在不同阶段中各自占据着优势,在相互斗争中消长,相互交融。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代表了唐代散文的主要成就。此外,古文创作走向低潮后的晚唐小品文也显示了它的奇光异彩。全唐文所录的作家有3035人,作品有2万余篇。,初唐文,初唐时期骈文仍然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奏疏、章表、论说等等的写作仍使用骈文,而且一直延续到盛唐。 初唐骈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是“初唐四杰”,如
15、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时古文运动的先驱陈子昂提出复古的主张,其文章也在向单行散体方向发展。骈文创作总体上是向着散文化的方向发展。,盛唐文,盛唐时期骈文的创作仍很兴旺,但也显示了新的变化。 玄宗开元时号称“燕许大手笔”的张说、苏頲主张“崇雅黜浮”,骈文出现运散入骈的趋势。 天宝以后,前有萧颖士、李华、元结,后有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反对骈俪文风,主张宗经复古,写作古文,虽未完全摆脱骈文的积习,但渐渐地改变着文风,也成为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中唐文,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
16、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 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晚唐文,晚唐时期骈文复兴,小品文兴起。出现了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为代表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 晚唐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
17、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词采繁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其中李商隐为唐代骈文大家。,(三)唐代传奇、变文、词,1.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唐朝小说方面,继承和突破了六朝志怪小说,吸收了野史杂传的因素,创造出了唐代传奇的新形式,开辟了“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的新时代。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著名的作品。,2.变文,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基本认为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叫“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
18、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 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学的先河。,3.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 “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文人的创作从盛唐到中唐就有零星的作品,晚唐的温庭筠才专力进行词的创作,是晚唐诗人中写词最多的作家。此外,还有由唐入蜀的韦庄也是重要的词人。二人被称为“温韦”,对后来的词影响较大。,(1)词之兴盛,一枝独秀;(2)唐、宋文学之间的过渡阶段。,三、五
19、代文学发展概况,五代文学(907960),五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创作中心一在西蜀,一在南唐。 西蜀的“花间派”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主要作家有韦庄、牛希济、李珣(客居前蜀的波斯族词人)、欧阳炯等。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的总集。 南唐词的成就以冯延巳和李璟、李煜最高。李煜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境界、气象和词艺上多有开拓。,二、唐代文学繁荣的时代因素和文学传统(1)政治经济因素:一统天下与士人面貌开放时代与自由空气打击士族与科举取士开边战争与功名意识经济繁荣与诗人心态;盛唐气象,表现在士人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勇于革新的独创精神和追求自由的开放胸襟,体现于诗歌则是充溢于作
20、品中的昂扬之气和壮大之美。,表现之例:,杜甫赞许太宗朝说:“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以下引杜甫、白居易、张祜、李商隐抨击时弊的诗,最后感慨宋朝文网的严密,说:“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皇帝身体力行,使有唐一代诗歌创作蔚然成风。,“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门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
21、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明代胡应麟说:“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预。”(诗薮) 第4卷025首吊白居易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李忱: 宣宗皇帝。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初名怡,封光王。会昌六年,立为皇太叔。恭俭好善,虚襟听纳。大中之政,有贞观风。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重科第,留心贡举。常微行,采舆论,察知选士之得失。其对朝臣,必问及第与所试诗赋题。主司姓氏,苟有科名对者,必大喜。或佳人物偶
22、不中第,必叹息移时。常于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云。在位十三年,谥曰献文。,科举,(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4)提供创作素材。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参阅:程千帆唐代进
23、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的兼容南北文化的合流中土与异域文化的融汇个体之间的亲和与勾通漫游、隐逸与贬谪现象书法、绘画、音乐的影响,(3)文学自身的因素:,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在诗歌形式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今体诗(又名“近体诗”)。 内容上,风骚传统建安风
24、骨陶谢诗风永明新体;,在散文方面,唐人吸取了六朝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第一节 隋代文学,隋代文学作者由北齐、北周旧臣和由梁、陈入隋的文人组成 。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表现手法时,诗风也发生变化。 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作品显示出南北文学合流的新气象。,作家作品,1、卢思道(532583):从军行(文学史P217)以歌行体写边塞军旅生活,深婉而又有苍劲之气。,2、杨素(?606):出塞二首、赠薛播州十四首、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
25、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 “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 (隋书杨素列传)。,赠薛番州(播州),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 雄深雅健(刘熙载艺概),赠薛内史诗(阅读),耿耿不能寐。 京洛久离群。横琴还独坐。 停杯遂待君。朝朝唯落花。 夜夜空明月。明月徒流光。 落花空自芳。别离望南浦。 相思在汉阳。汉阳隔陇今。 南浦达桂林。山川虽未远。 无由得寄音。质朴与清丽,“气深韵秀”之风。,3、薛道衡(540609),河东汾
26、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隋书)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语言质朴,构思精巧,含蓄隽永,昔昔盐(阅读),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
27、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闺怨抒情长诗,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最能以生活化情境唤起读者共鸣。王国维评以“不隔”。 唐刘餗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4,隋炀帝杨广,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奠定科举制度,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 609出征西域大胜。文才武略,俱有可观,惜败于骄淫。,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
28、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 沈德潜古诗源。 野望:“寒鸦飞
29、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后被秦观化用。,5、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批判魏以来 “竞骋文华”的创作倾向和“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文风,主张“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题材和诗风的过渡以及文学思想的变革,标志隋代文学上承六朝文学之余绪,下开唐代文学之先路。,附:隋末山东士子的刚健之作,如李密在起事反隋过程中,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曾隐姓埋名,聚徒教授。经数月,郁郁不得志,作淮阳感怀诗: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
30、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诗成二泣下数行(旧唐书李密传)。,隋末唐初,许多文士尤其是山东士子(因为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因时乘势,纷纷希望在改朝换代、开国奠基的过程中建立功勋。他们的诗歌多表现经年征战生活和奔波求主的境遇,得志的慷慨、豪迈与失意的潦倒、怨愤并呈于诗中。,第二节 初唐诗坛,初唐约百年(约618-712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任务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虞世南
31、、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宫廷作家群,而 “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后半段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之,初唐
32、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闱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 (高棅唐诗品汇总叙),一、初唐诗第一阶段,初唐第一个阶段主要是贞观年间,主要的诗人有李世民、虞世南、魏征等。,1、贞观君臣的宫廷诗歌创作,贞观年间是唐王朝基业初创、力求巩固的时期,当时宫廷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应制颂圣、润色鸿业和以隋为鉴、谏议讽喻两个方面,诗风开始由六朝绮靡浮艳向典雅中和转变。卢照邻曾
33、在南阳公集序中云:“贞观年中,太宗外厌兵革内兴文事,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王(珪)、魏(徴)、来(济)、褚(亮)之辈以才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献纳。我(指唐王朝)之得人,于斯为盛。变风变雅,立体不拘于一途;既博既精,为学遍游于百氏。”概括了贞观宫廷文苑兴盛的气象。,唐十八学士图 清苏六朋作,这一大批宫廷文人绝大多数是元老重臣。他们深受围绕在太宗周围,深受赏识,身居要职,参与新朝的重大政治和文化学术建设,不仅对实现贞观之治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形成了当时的文学中心,以他们较为鲜明的文学观念和大量的宫廷诗作,领导着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潮流。,
34、魏徴隋书文学传序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 . 其中成就较大的诗人当推唐太宗李世民和虞世南、魏徴、李百药等人。,2、唐太宗及其诗歌创作,唐太宗步辇图,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高祖李渊第二子,辅佐李渊建立了唐朝。又以雄才大略,经过七年征战,削平群雄,统
35、一全国。武德九年(626)登基,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深知“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旧唐书音乐志),十分重视文化事业。为秦王时,就开文学馆广揽学士,为房玄龄等“十八学士”画像题赞,后来又在弘文殿侧立弘文馆,临朝听政之暇,常与学士讨论学问典籍、礼乐制度,作诗唱和,吟咏情性,推动了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化的繁荣。,全唐诗录存唐太宗诗八十六题九十八首,数量居贞观宫廷诸人之冠。其诗题材丰富,其中纪行、咏怀之作,多是追忆昔年戎马征战的豪情胜慨。如过旧宅二首: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36、抒写帝业告成,还乡之时,踌躇满志,意气洋洋的情怀。,还陕述怀亦云:“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回忆自己创业艰辛,壮怀激烈,有雄视天下的气魄。,帝京篇十首是唐太宗写景抒情相结合的代表作,这组诗吸取前代京都赋的开阔视野和铺张写法,描叙他作为帝王日常的临朝、读书、阅武、听歌、观舞、游览、宴饮等生活场景,虽然旨在去奢戒盈,但仍有矜夸之意。其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用壮美山川烘托出巍峨帝居,气魄宏伟,工整富丽。,虽然唐太宗集中也有一
37、些染齐梁余习的咏物写景之作,但是“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全唐诗卷一李世民小传)其创作活动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虞世南及其诗歌创作,贞观宫廷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虞世南(558638)。字伯玉,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沉静寡欲,笃志勤学,诗文兼擅,少时曾获徐陵赞赏。历仕陈、隋,入唐后为李世民府属,“十八学士”之一。太宗即位后,为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冯永兴县公,人称“虞永兴”。他对太宗常有规讽,太宗尝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旧唐书虞世南传),诗歌力图摆脱齐梁浮艳之习,初露清新、刚健气息。,虞世南诗歌中的佳构主要是拟乐府诗,边塞诗写得尤其英
38、爽精工。如从军行二首,描写边塞征战的艰辛,其中“剑寒花不落,弓晓月愈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等句,刻画塞外严寒景色,苍莽荒凉,流露出对守边将士的关注之情。清人沈德潜谓此诗“犹存陈隋体格,而追琢精警,渐开唐风”(唐诗别裁集卷一)。,再如出塞诗中“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等句,极力烘染边塞奇寒,诗思新颖,想象独到。后来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从军行),岑参的“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显然都脱胎于虞世南此诗。,虞世南的写景诗,也能在藻饰中显出清新、明丽、活泼的风致。如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横空一鸟
39、度,照水百花然。绿野明斜日,青山淡晚烟。”已经洗尽了宫廷脂粉气,曲尽物象之妙,“天然秀颖,不烦绳削。”(徐献忠唐诗品),其咏物小诗,每有兴寄感慨,如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状物形神毕肖,寓意巧妙自然,格调清隽高远。与后来骆宾王、李商隐同题之作,被后人推为唐人咏蝉诗“三绝”。,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云:“虞永兴师资野王,嗜慕徐庾,而意存砥柱,拟浣宫艳之旧。故其诗洗濯浮夸,兴寄独远,虽藻彩萦纡,不乏雅道。”虞世南作为当时第一文宗,此评非虚誉。,4、魏徴,魏徴(580-643,于唐高祖武德元年随李密降唐,自请招收山东,在出关时作抒怀(一作出关)诗: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
40、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抒发了他风云际会、君臣遇合后,为国请缨、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情,风骨凛然,气格高迈。,王绩(585644)为王通之弟,王勃叔祖。其山水田园诗上承陶、谢,下启王、孟,野望为代表作。此诗是最早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沈德潜曰:“五言律,前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5、宫廷之外的诗人王绩,野望的平仄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一句中平仄相间, 两句间平仄相对) 树树皆秋
41、色,山山唯落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二三句平仄相粘)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犊”旧读入声)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识”、“怀”旧读入声),秋天夕阳下景物人事,透露出孤寂的情怀和彷徨无依的淡淡的苦闷,诗风淳朴自然。 小思考题:与李商隐登乐游原诗歌内容与作者触发的情感上的比较。,1、上官仪与上官体上官仪(?664):太宗和高宗前期的宫廷诗人,提出“六对”、“八对”之说。,6、太宗高宗过渡期的上官仪,六对: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指用词而言,如“天地日月”之对为正名对(参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八对:的名对、异类
42、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指诗句而言,如“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为的名对。从词的对仗扩大到句的对仗,以音义的对称效果区分联句的对偶形式和意象配置,为近体诗的对仗确立典范。,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所谓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声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上官仪诗风属对工切,写景清丽婉转,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 旧唐书上官仪传:“(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二、初唐诗坛第二个阶段,约后5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扩大诗歌反映生活的能力,明确地提倡兴寄、风骨,诗歌意境的创造取得突破性进展,诗歌在格律形式上取得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五律定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