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论(四) 主讲人:王顺娣,第七章 清代文论,一、总结(集大成)时期,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1、对传统诗学全面总结和理性思考 叶燮原诗 2、清诗话卷帙浩繁,且体制完备 劳孝舆春秋诗话、费锡璜汉诗说 王葆全唐诗话、郑方坤五代诗话 孙涛全宋诗话、周春辽诗话 查羲元人诗说、程作舟皇明诗话 杨际昌国朝诗话 厉鹗宋诗
2、纪事 陈衍辽诗纪事 金诗纪事、元诗经事 陈田明诗纪事,二、文论概括 1、诗歌理论批评 王夫之 叶燮 2、戏曲理论批评(李渔) 3、小说理论批评(金圣叹),第一节 王夫之,一、情景相生论 1、情景关系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姜斋诗话 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情与景互相依托 情生景:因情而触景 景生情:触景而起情,2、现量说创造情景交融的诗境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现量:本为佛家术语,指感官接触外物时的直观感受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
3、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现量说:强调创作主体直接的审美观照,无需比较、推理等抽象思维,靠的是瞬间艺术直觉。,二、四情说对“兴观群怨”的新释 1、兴、观、群、怨源于情 惟此窅窅摇摇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 情为根本 诗之泳游以体情,可以兴矣;褒刺以立义,可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四书训义卷二十) 兴:对情感的体验 观:情感中蕴含褒刺、义理 群:情感的共鸣 怨:情趣无穷,2、兴、观、群、怨:不可分割的整体 摄兴、观、群、怨于一炉。 于所兴而
4、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第二节 叶燮原诗,原诗:以论诗之源为宗 系统阐述诗歌的本原、文学发展以及创作思维规律等问题,理论系统性超越前代。,一、艺术本原论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审美客体之“理、事、情”审美主体之“才、胆、识、力”,1、审美客体之“理、事、情” “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
5、,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理:指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 事:事物循其“理”而发生发展过程 情:事物所呈现的情状,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事,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 更富概括性、形象性、蕴藉性,2、创作主体之“才、胆、识、力” 才:才华,具体写作才能 胆:破旧创新的胆量和气魄 识:高度艺术鉴赏辨析能力 力:富于独创性的笔力 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起决定作用的是“识”,二、文学发展史观(相续相禅论)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
6、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词句,递嬗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 续:后者接武于前者。(连续性) 禅:前者让位于后者。(创新性),其原因有: 1)时代使然 且夫风雅之有正有变,其正变系乎时,谓政治、风俗之由得而失,由隆而污。 2)诗歌自身发展演变 不读三百篇,不知汉魏诗之工也;不读汉魏诗,不知六朝诗之工也;不读六朝诗,不知唐诗之工也;不读唐诗,不知宋与元诗之工也。夫惟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广大之。,第三节 李渔,封建时代古典剧论的集大成
7、者。 从戏曲的案头文学到表演艺术的转换,真正确立戏剧的独立艺术品格。“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演习部选剧),一、论戏剧结构 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 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 1、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此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主脑:即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主题等,2、减头绪 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
8、无二事,贯穿只一人也。 强调情节线索的单一化,3、脱窠臼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 以新释奇,突出情节的创新性,4、密针线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将零碎素材糅合成天衣无缝的整体,二、论戏剧语言 1、重视宾白 曲之有白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故知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 宾白与曲文地位同等 2、浅显通俗。 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
9、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3、富有机趣。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 语言风趣、生动、活泼 4、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曲文:说何人肖何人。 宾白:语求肖似。 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上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三、论戏剧编排 取材:对演员的挑选与 角色的分配 授曲:教唱 教白:说白训练 习态:身段指导,李渔排戏图,四、论戏剧功能 1、娱乐 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我欲作官,则顷刻之间便臻富贵
10、;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 自娱:化身戏中人物,满足自身欲望,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 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 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皆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设。风筝误收场诗 重视戏曲的审美娱乐作用,2、教化 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第四节 金圣叹,六才子书: 离骚庄子史记 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读第五才子水浒传:代表清代小说评点的主要形式和最高成就,一、思想的矛盾性 1、同情人民疾苦,“官逼民反”罪在赃官酷吏 阮小五: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掸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村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 批:千古同悼之言,水浒之所以作也。 批:家私金银上加出“酷害良民积攒下”七字,与天下看样。,2、腰斩水浒,否定农民起义 删除“英雄聚义”之后49回文字,以水浒英雄被杀尽作结 呜呼!忠义而在水浒乎哉?若夫耐庵所云“水浒”也者,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也。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若使忠义而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凶物、恶物乎哉?水浒
12、传序二 此矛盾为其封建士大夫的局限性所决定,二、创作论 1、“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以文运事:以史实为基础, 准确记载历史。 运:如实记载。(史书) 因文生事:按照作家艺术创造的逻辑进行加工、提炼、概括。 生:生发、推衍、虚构。(小说),2、性格论 (1)鲜明性格之人物形象的塑造关键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2)似而不同性格独特性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
13、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林冲发配沧州,3、结构论 以晁盖为一部提纲挈领之人,而又不得不先放去一十二回,直至第十三回方与出名,此所谓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著书者也。 水浒传不是轻易下笔,只看宋江出名,直在第十七回,便知他胸中已算过百十来遍。结构完整,有机而统一,4、技巧论 吾观今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无他,亦以文章家之有避之一诀,非以教人避也,正以教人犯也。犯之而后避之,故避有所避也。若不
14、能犯之而但欲避之,然则避何所避乎哉?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 避: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 犯:有意写出相近、相同。,情节的犯避之妙:(1)简单求避,不能见出高妙。(2)以犯求避,犯而不避,真正的大手笔 相同、相近中求差异,更好把握对象的独特、新奇 武松、李逵打虎 江州城、大名府劫法场;,第八章 近代文论,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一、现代转型1、文学批评视野的变化 (1)内容:反映现实社会人生的历史事件传统批评:探源流、论得失、述本事、谈诗法 饮冰
15、室诗话专论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诗人诗歌 (2)对象:评论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家 饮冰室诗话论荷马、莎士比亚、弥尔顿等 黄遵宪流球歌、越南歌、朝鲜叹等,2、文学批评形式的变化 吸收西方概念、范畴、术语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平等(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 3、文学批评方法的变化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人间词话:康德、叔本华,4、文体的改革 重心转变:正统文学:诗文通俗文学:小说戏剧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 5、语言的变革 去文言文,倡白话文。 裘廷梁(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文与言判然为二,一人之身,而手口异国,实为二千年文字之一大厄。,二、文论概括 1、龚自珍 首开风气的人物,以“风雷”生气冲决封建
16、专制观念 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祈乍一言,巩祈乍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书汤海秋诗集后 完:作家独立完整的个性人格,具民主主义萌芽,2、梁启超 3、王国维,第一节 梁启超,一、诗界革命的理论 1、诗界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 诗之境界被千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矣。 (饮冰室诗话) 鹦鹉
17、学舌,诗歌只能走进死胡同,2、新诗歌三要素:“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 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若三者具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夏威夷游记) 新意境:以西方资产阶级及其社会新事物为诗料 新语句:借用西方术语、范畴等 旧风格:指古诗风格(妥协性)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二、文界革命的理论 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洲文思入日本文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汲取欧洲文思营养以改造本国文学 1、抨击旧文体 今之为教者,未授训诂,未授文法,闯然使代圣贤立言又限其格式,诡其题目意已尽而敷衍之,非三百字
18、以上弗进也;意未尽而桎梏之,自七百字以外勿庸也;百家之书不必读,惧其用僻书也;当世之务不必讲,惧其触时事也。以此道教人,此所以学文数年,而下笔不能成一字者,比比然也。 猛烈抨击设置框框、禁锢思想的八股文,2、提倡新文体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新文体:摆脱僵死的古文,走向通俗口语化开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三、小说界革命的理论 1、提高小说的地位 故今日欲改良政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
19、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小说的社会功用无可限量,2、揭示小说的艺术特征 人类之普遍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其嗜小说?殆有两因: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此其一。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像,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之不察者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为此甚,此其二。 (1)给读者带来替代性的心理满足 (2)细致描绘社会人生及喜怒哀乐,感人至深,3、论述小说“熏”“浸”“
20、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刺也者,刺激之义也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也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人;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中之主人翁。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熏:熏陶作用 浸:影响的持久力 刺:心理刺激、震憾力 提:同化力,与作品人物相融相通(最重要),第二节 王国维,一、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 1、天才说 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汗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美者,实可谓天才之特殊物也。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
21、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文学小言 天才: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2、游戏说 (文学)游戏之事业也。文学小言 然余之为此论,固非使文学美术之价值下齐于博弈也。不过自心理学言之,则此数者之根柢皆存于势力之欲,而其作用皆在使人心活动,以疗其空虚之苦痛。 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人间嗜好之研究 游戏说:宣扬主体精神的自由,对传统文学的思考、反叛,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 1、苦痛说(内容上)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
22、的也。红楼梦评论 吾人欲以眩惑之快乐,医人世之苦痛。红楼梦评论对生活本质“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 叔本华:唯意志论 尼采:酒神、日神,2、古雅说(形式上)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谓古雅,即此第二种之形式,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古雅:“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即将一切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的形式美,三、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境界说 境界:作家之意与外物之境在文学作品中融合的艺术形象。与意境同义。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
23、一,不足以言文学。,具体内容: 1、以境界为本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2、境界特征:言外之味和情景俱真 (姜白石)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意,弦外之响。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3、境界的分类 (1)造境写境(从风格流派)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
24、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造境:理想派 写境:写实派 二者虚实相生,实现辩证统一,(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从审美主体)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突出主体观念性,有强烈的主观情感 无我之境:主体摆脱世俗拘束,与物俱化,(3)优美壮美(从美感形态)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优美:无我之境 壮美:有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