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基因:是有功能的 DNA 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 RNA 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1)精确复制,确保世代传递。(2)储备、传递信息的潜在能力。(3)时间、空间的稳定性。(4)能够变异。DNA 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这一实验是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最主要证据;噬菌体的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 把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叫做外显子。把非编码的间隔序列叫做内含子。GT-AG 法则:每个内含子的 5端起始的两个核苷酸都是 GT,3端末尾的两个核苷酸都是 AG,这就是 RNA 剪接的信号,这种接头形式被称
2、之为 GT-AG 法则。启动子:指准确而有效的启始基因转录所需的一段特异的核苷酸序列。增强子:增强子(enhancer)也是一种基因调控序列,它可使启动子发动转录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显著地提高基因的转录效率。沉默子 (silencer):是另一种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调空序列,通过与有关蛋白结合对转录起阻遏作用,根据需要关闭某些基因的转录,且可以远距离作用于启动子。终止子:(terminator)是一段位于基因 3端非翻译区中与终止转录过程有关的序列,是 RNA 聚合酶停止工作的信号,当 RNA 转录到终止子区域时,其自身形成发卡结构,并且形成一串 U。发卡式的结构阻碍了 RNA 聚合酶的移动,寡聚
3、 U 与 DNA 模板的结合不稳定,导致 RNA 聚合酶从模板上脱落下来,转录终止。加尾信号:真核生物 mRNA 的 3端都有一段多聚 A 尾巴(polyA tail) ,它不是由基因编码,而是转录后通过多聚腺苷酸聚合酶作用加到 mRNA 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 在原核生物基因翻译起始位点周围有 一组特殊的序列,控制着基因的翻译过程,SD 序列是其中主要的一种。SD 序列对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和翻译的起始有重要的作用。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genome) ,C 值:每一种生物中的单倍体基因组的 DNA 总量是特异的。不同物种的 C 值差异极大。C 值矛
4、盾观:C 值的大小与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重复序列(1、高度重复序列 2、中度重复序列,根据重复单位的片段长度和拷贝数的不同,中度重复序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短分散重复序列 ,二是长分散重复序列。 )有些高度重复序列常含有异常高或低的 GC 含量,当基因组 DNA 被切断成数百个碱基对的片段进行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时,这些重复序列片段的 GC 含量与主体 DNA 不同,常在主要 DNA 带的前面或后面形成一个次要的DNA 区带,这些小的区带像卫星一样围绕着 DNA 主带,这些高度重复序列因而被 称为卫星 DNA。一种以 6-25 个核苷酸为核心序列的串联重复序列称为
5、小卫星 DNA,另一种以 2-6 个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称为微卫星 DNA。 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一个基因家族。基因簇:一个基因家族的基因成员紧密连锁,成簇状集中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的某一区域,则形成一个基因簇假基因:在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但在结构和 DNA 序列上与相应的活性基因具有相似性染色质(包括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细胞分裂间期,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均匀的网状、丝状的物质. 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染色质=组蛋白质+DNA+非组蛋白质+RNA染色体: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6、;b.具有稳定的、特定的形态结构和数目;c.具有自我复制能力;d.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数目与结构呈连续而有规律性的变化。经过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分析并用于染色体识别的特征主要有:染色体的大小(主要是指长度);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臂的相对长度);次缢痕和随体的有无及位置;端粒;染色粒等。染色体二个重要的结构是着丝粒(centromere)和端粒(telomere) 。端粒(telomere):染色体的末端的特殊结构。其功能有:1、 防止染色体末端被 DNA 酶酶切; 2、 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 DNA 分子的结合; 3、使染色体末端在 DNA复制过程中保持完整。染色体的几个参数: 臂比、着
7、丝粒指数、相对长度按照功能:常染色体、性染色体;按照彼此间来源和关系: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按照着丝点位置:中着丝点染色体、近中着丝点染色体、端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二倍体中染色体两两配对,配对的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它们大小相同,形状相似,分别来自父亲、母亲。联会: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同源染色体间形成的一种的蛋白质复合结构。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形成的复合结构。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来自两条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染
8、色体组型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长度大小、着丝粒的位置和随体的有无等因素把它们排列起来。染色体组型分析:把多对染色体配对再排列起来进行研究。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意义: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动物育种,鉴定远缘杂种;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物种进化机制;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有丝分裂的意义生物学意义:1促进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增加;2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遗传学意义: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且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两个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基础。减数分裂.特点1.发生在性细胞形成过程中
9、;2.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四个子细胞(四分体) ; 3.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且功能与母细胞不完全相 同。 2.意义1.实现了雌雄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交换,使配子中遗传差异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导致生物界出现丰富的变异类型。这对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为动、植物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材料。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2、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
10、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目减半;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本章小结: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2、DNA 的二级结构;3、基因的结构特征;4、染色体的结构特征;5、染色体的形态、数目;6、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及其生物学意义第三章:半不连续复制:在 DNA 复制过程中前导链上的合成是连续的,后滞链上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冈崎片段:后滞链开始合成的片段都是短片段,以后再连接成长片段,最初合成的短片段称为冈崎片段DNA 聚合酶的共同特点是:(1)需要提供合
11、成模板;(2)不能起始新的 DNA 链,必须要有引物提供 3OH;(3)合成的方向都是53 (4)除聚合 DNA 外还有其它功能DNA 聚合酶有 6 个结合位点:(1) 模板结合位点;(2) 引物结合位点;(3) 引物 3OH 结合位点;(4) 底物 dNTP 结合位点;(5) 53外切酶结合位点;DNA 聚合酶的功能:1. 53聚合功能 2. 35外切活性 3. 53外切活性 4.内切酶活性DNA 连接酶:将后随链中的各冈崎片段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互补链。单链结合蛋白(SSB):结合解开的单链 DNA,保护其不被水解和恢复 DNA 双链结构解旋酶:解开 DNA 分子的互补双链作为复制的模板引发酶
12、: DNA 复制所必需。拓扑异构酶:消除、维持、形成 DNA 的超螺旋结构,分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DNA 复制的一般过程:(一) 、DNA 复制的起始包括:特定复制起点双链解开;转录激活成短 RNA 分子;RNA 引物的合成;DNA 聚合酶将 ATGC 加到引物 RNA3-OH(二)DNA 复制的延伸,五阶段:1.双链解旋;2.前导链合成;3.后随链 RNA 引物合成;4.冈崎片段合成;5.RNA 引物去除和冈崎片段连接(三)DNA 复制的终止,复制的延伸阶段结束即进入复制的终止阶段。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DNA 的复制特点 :1、复制的起点和速率 2、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的染
13、色体具有多个复制起点。3、在原核生物中,第一轮复制尚未结束前,第二轮复制又从复制起点开始了;真核生物,第一轮复制结束后第二轮才开始,原核生物复制起点可以连续发动复制,真核生物则不能 。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均为双向复制。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DNA 合成的区别: 区别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DNA 合成的时期 整个细胞生长过程 细胞周期的 S复制起点数 单个 多个RNA 引物长度 1016 核苷酸 10 个核苷酸冈崎片段长度 10002000 核苷酸 100150核苷酸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合成 聚合酶同时控制 聚合酶 控制前导链,聚合酶 控制后链RNA 合成和 DNA 复制的区别:转录与复制的相同点:都
14、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以 DNA 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沿 5-3方向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区别:(1)转录时只有一条 DNA 链为模板,而复制 时两条链都可作为模板;(2)DNA-RNA 杂合双链不稳定,RNA 合成后释放,DNA 双链恢复,而 DNA 复制叉形成后双链一直,打开,新链和母链形成子链;(3)RNA 合成不需引物,而 DNA 复制需引物;(4) 转录的底物是 rNTP,复制的底物是 dNTP;(5)聚合酶系不同;(6)复制是整条连,转录只发生在一部分区域;(7)真核生物的 RNA 需要加工才具有活性。大肠杆菌 RNA 聚合酶功能:选择模板链,识别起始区的启动子;解开 DNA
15、 部分双螺旋链,产生长约 17bp 的单链 DNA 模板;选择正确的 rNTP 底物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使合成的 RNA 链不断延伸;能识别转录终止信号(termination signal) ,停止转录。真核生物的转录和原核转录的不同点:(1) 原核只有一种 RNA 聚合酶,而真核细胞有三种聚合酶;(2) 启动子的结构特点不同真核有三种不同的启动子和有关的元件;(3) 真核的转录有很多蛋白质因子的介入。核 mRNA 的加工一般要经过四步:1) 5加帽;(1)有助于 mRNA 越过核膜,进入胞质;(2)保护 5不被酶降解;(3)翻译时供 IF(起始因子)和核糖体识别2) 3加尾;增加 mRN
16、A 的稳定性;有利于 mRN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增强翻译的效率3) 切除内含子;4) 修饰:对某些碱基进行甲基化。翻译:从 DNA 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贮存于 DNA 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表达为 mRNA 中的核苷酸序列信息,再从 mRNA 上的核苷酸到多肽链上的氨基酸,遗传信息的传递好象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因此将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mRNA:携带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tRNA 上有由 3 个核苷酸组成的反密码子,与 mRNA 上的密码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遗传密码的特点:(1) 遗传密码是三联体密码。(2)遗传密码无逗号。(3
17、)遗传密码是不重迭的。(4)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5)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degeneracy) 。(6) 密码子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7) 反密码子中的“ 摆动” (wobble)摇摆假说:即当 tRNA(30)的反密码子与 mRNA 的密码子配对时前两对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法则,但第三对碱基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 。真核生物核糖体:60S、40S;原核生物核糖体:50S、30S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合成的起始:核糖体大小亚基、tRNA 和 mRNA 在起始因子的协助下组合成起始复合物的过程 ;肽链的延伸:a.进位:氨基酰-tRNA 进入核糖体的 A 位 ;b.肽链形成:氨基酰-t
18、RNA 进位后,在转肽酶的催化下,P 位的肽基-tRNA 的肽链转移到 A 位的氨基酰- tRNA 的氨基上,从而形成肽键 ;c移位:肽键形成后,核糖体沿 mRNA 向 3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的距离。 翻译的终止:终止密码子进入 A 位,标志着翻译的结束。Tu-Ts 循环: EF-Tu-GTP-氨基酰- tRNA 三元复合物进入核糖体,GTP 被水解为 GDP,EF-Tu-GDP 无活性,从核糖体上解离出来,在另一种延伸因子 EF-Ts 的作用下,形成 EF-Tu- EF-Ts 复合物,释放 GDP。 EF-Ts 又可被GTP 取代形成 EF-Tu-GTP 复合物,该复合物可再次被使用,协助下一
19、个氨基酰- tRNA 进入 A 位。操纵子是由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有相关活性的结构基因组成,结构基因排列成簇,3 种基因协同履行精巧的生命活动。调节基因:表达调节蛋白诱导:开启基因的转录活性诱导物:产生诱导作用的小分子物质阻遏:关闭基因的转录活性阻遏物:产生阻遏作用的小分子物质负调控:当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是表达的,而加入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性被关闭,这种调控系统被称为负调控系统。其中的调节蛋白被称为阻遏蛋白。正调控:如果调节蛋白缺乏时基因关闭,加入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性开启,这种调控系统被称为正调控系统。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与原核生物比较的相同点:1、转录水平的调控+转录后调控,以转录水平的调
20、控为重要2、在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上游和下游(甚至内部)也存在着许多特异的调控成份。不同点:1、原核染色体是裸露的 DNA,染色质结构对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的调控。真核的染色质 DNA 与组蛋2、白紧密结合形成的核小体,染色质结构对基因的调控是明显的。3、原核生物中有正调控(乳糖操纵子)和负调控。真核生物迄今已知的主要是正调控,而且一个真核基因通常都有多个调控序列,必须有多个激活物同时特异地结合去才能启动基因的转录本章难点:DNA 的复制与转录的异同;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异同第四章:变异:不能遗传的变异、可以遗传的变异,后者是
21、由于遗传信息的改变造成的。染色体畸变:在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的条件下使染色体的某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数目、位置和顺序。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遗传信息的改变也可发生在 DNA 水平上,包括基因突变和遗传重组。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缺失的遗传效应致死或异常;表型效应假显性(拟显性) ,显性基因缺失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得以表现;重复的遗传效应:破坏正常的连锁群,改变连锁关系和交换率;位置效应;剂量效应;表型异常 到位的遗传效应改变连锁关系,形成倒位环;对生活力的影响,倒位纯合体一般正常,倒位杂合体常表现不育;倒位纯合体与原物种形成生殖隔离,促进物种
22、进化。易位的遗传效应:改变基因的连锁关系;基因改变位置,产生位置效应; 对生活力的影响,易位纯合体一般正常,易位杂合体常表现不育; 基因重排导致癌基因活化;降低生产和繁殖性能每一物种同源染色体之一构成的一套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带有一套基因,故又称基因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整倍体 非整倍体 嵌合体 整倍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组增加或减少的变异一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x)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的生物(n)非整倍体的类型:单体二倍体染色体组丢失一条染色体(2n1)的 生物。缺体丢失一对同源染色体(2n2)的生物。多体多了一条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的生物,包含三体(2n1)
23、 、四体(2n2) 、双三体(2n11)等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产生 染色体分裂,细胞不分裂,染色体成套增加,产生多倍体。 染色体不正常分裂,姐妹染色体不分离,形成不正常配子。1突变方式碱基替代(碱基置换)DNA 分子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所替代 转换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替代,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替代。 (多见) 颠换一个嘌呤被一个嘧啶所替代,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替代。 (少见)移码突变DNA 序列中碱基增加或减少,使这一位置后的编码发生位移(密码子改变)的现象。碱基替代的遗传效应 同义突变碱基替代后产生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同一氨基酸 错义突变碱基替代后产生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编码不同氨基
24、酸 无义突变碱基替代后产生无义密码子(UAA , UAG , UGA)移码的遗传效应: 插入或丢失碱基的位置以后的 DNA 序列上的密码子都发生改变。突变明显、产生无功能蛋白。突变的分子机制(一)自发突变 1DNA 复制错误( 碱基错配、碱基增减)2自发化学变化(脱嘌呤作用、脱氨基作用、氧化作用)3转座成分的致变作用,转座成分:DNA 基因组中能够进行复制并将一个拷贝插入新位点的 DNA 序列单元,造成移码突变。 4增变基因的致变作用, 有些基因与整个基因组的突变率直接相关,当这些基因突变时,整个基因组的突变率明显上升,这些基因叫增变基因。(二)诱发突变: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突变的抑制包括:密码子
25、的兼并性(一个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兼并性 )基因内突变的抑制(双移码突变)基因间突变的抑制: 1、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 2、移码突变的抑制碱基替代突变的抑制突变生物变异的来源,一是突变,二是重组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位点专一性重组、转座重组。位点专一性重组特点:DNA 专一性重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交换是可逆的;2、噬菌体和细菌的 DNA 之间有一段很短的同源序列,重组交换必须通过特定的核苷酸完成转座因子(transposon)-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 DNA 序列;或跳跃基因。转座因子改变自身位置的行为,叫作转座。转座因子的结构特点:a.两端有 20-40bp 的反向重
26、复序列;b.编码转座酶;转座子的遗传效应:基因插入突变;染色体畸变;新基因形成;重复;生物进化本章小结1、遗传信息的改变:染色体畸变、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2、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变异 3、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生物学意义 4、DNA 修复 5、重组与转坐第五章 性状: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统称。单位性状:指生物的某一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称基因座;处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基因座上的两个相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一)揭示了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间的遗传关系。理论意义(二)不同对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发生变异
27、的 一个重要来源,也是生物界出现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在杂交育种工作中,可按照人类的意愿组合两个亲本的优良特性,培育新的物种类型。(四)预测杂交后代中出现优良性状组合的大致比例,便于确定育种规模。(一)孟德尔定律实现的条件1、二倍体,显性完全。2、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3、不同对基因间无互作,一种基因一种效应 4、 F1 代产生的配子比例相等,生活力相同,F2 代 个体的成活率相同。5、实验群体要足够大。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 F1 代表现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 F1 代表现出双亲的性状。超显性: F1 的性状表
28、现超过两个亲本,也是杂种优势的一种依据致死基因能使个体致死的基因就叫致死基因。隐性致死致死基因纯合后才使个体致死的现象。显性致死又叫杂合致死,指凡含有致死基因的个体就死亡的现象。配子致死在配子期致死。合子致死在胚胎期或生后期致死。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位上,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两个基因。复等位基因指在群体中,占据同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位的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基因基因互作指不同的(或非等位的)基因相互作用, 控制(或影响)某一单位性状的遗传发的现象。互补作用:当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分别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个性状的发育;当一对是显性而另一对是隐性,或两对均为隐性时,则
29、表现另一种性状。 (9 7)积加作用:指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 (961)重叠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显性基因对表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性状就得以表现,各基因座均为隐性纯合子时,表现另一性状,基因的这种互作方式称为重叠作用(15:1)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的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称为上位基因。如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则称为显性上位作用。 (1231)如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称为隐性上位作用。(9 3 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意义一、理论
30、意义(一)否定了融合式遗传,提出了粒子遗传;(二)为遗传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三)不同对基因自由组合造成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生物界出现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实践意义(一)区别纯种与杂种;(二)鉴定群体的纯度;(三)有目的地组合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四) 预测杂交后代中理想个体出现的比例,便于确定育种规模。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 F2 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连锁遗传。连锁相包括互引相(AB;ab) 、互斥相(Ab、aB) 。亲本型: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表现型称为亲本型;不同的称为重组型完全连锁遗传:仅有亲本型,缺少重组型不完全连锁遗传:在连锁遗
31、传的同时发生性状的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锁遗传连锁遗传的特征(1)摩尔根连锁互换是经典遗传学第三定律,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2)发生在两对或以上基因间,且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3)连锁基因发生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4)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重组型的分子基础;(5)两对基因座间距离越大,交换概率越大、连锁性越弱;(6)完全交换即为自由组合,完全不交换即为完全连锁情形;交换率=0,完全连锁;交换率=50%,自由组合;1%交换率表示两个基因距离为 1 遗传单位(图距单位、厘摩,cM) ;这种通过互换率估算出的距离称为遗传距离。连锁群:染
32、色体上的基因呈串珠连锁状态,这样串联起来的基因称为连锁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的集合称为连锁群。 (连锁群的数目与其染色体的对数一致)染色体作图(基因定位):把染色体的多种基因相互之间的排列顺序确定下来。2、染色体作图方法包括两点测交法和三点测交法计算基因间相对距离;(1)非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排列的直线距离与基因间的互换率大小有关;(2)遗传学上规定,以互换率的 1%作为一个遗传单位将基因定位在一条直线上。两点测试法: 需要分别进行两对基因的杂交、测交试验,根据试验观察所得结果求出每两个基因间的重组频率,然后加以比较分析确定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缺陷(1)需要三次试验;(2)遗传距
33、离大于 5cM 时欠缺准确性(双交换使得互换率偏小) 。 (1)找出亲本型和双交换型:三点测试法:(1)亲本型-数目最多的类型;双交换型-数目最少的类型;(2)确定中间位置基因:亲本型与双交换型比较,哪个基因交换了,交换的基因一定是处于三个基因的中央。(3)计算双交换率和单交换率基因直线排列定律:两边两个基因的重组率等于两个单交换的重组率之和减去两个双交换率。干涉:指染色体上某两个基因座的单交换减少邻近基因座位单 交换发生的可能性的现象。并发系数 (符合系数)= 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实际双交换值/单交换 x 单交换基因定位:利用各种方法将某一基因定位在某条染色体的某个特定位置。性畸形:指
34、各种类型的性别异常。包括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性反转:指生物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相反性别的现象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性连锁遗传。特点:1. 正反交结果不一致;2.性状分离比数在两性间不一致;3.若配子同型的性别传递伴性性状,则 F1 代表现交叉遗传现象,即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4.出现假显性现象。从性性状:又称性影响性状,指性状表现受个体性别的影响,颠倒了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在一种性别表现为显性或隐性,而在另一种性别则表现为隐性或显性。控制从性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从性遗传:从性性状的遗传行为叫从性遗
35、传。因为控制从性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正反交结果相同,只是性状的表现受性别的影响限性性状:指只在某一种性别表现的性状,控制此类性状的基因多数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少部分位于性染色体上。2.限性遗传:指限性性状的遗传行为。限性遗传的特点 没有固定的遗传模式;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限性性状在某种性别中,有其遗传基础却无性状表现,如泌乳性状、繁殖性状等。具有遗传基础而无性状表现的个体在该性状上用性状指数表示。如公牛的泌乳性能用泌乳指数表示;公鸡的产蛋性能用产蛋指数表示。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限性性状实际上只在雄性个体中表现,这类性状的遗传行为又称为限雄遗传。 (耳廓多毛症)本章要点:1.掌握性别决定理论及性别形成的机理;2.理解从性遗传、限性性状、伴性遗传的概念;3.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